陈勇;袁先平
目的:探讨威草胶囊对尿酸性肾病大鼠的作用机制. 方法:用腺嘌呤加沙丁鱼造模,并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空白组、小剂量威草胶囊治疗组、大剂量威草胶囊治疗组、别嘌呤醇治疗组.在造模的同时,分别给予以上述药物灌胃 ,在实验第4周,活杀所有大鼠,取肾组织,做肾脏病理组织检查,用点计数法计算肾小管的萎缩率,炎症细胞浸润面积,间质纤维化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肾组织TGF -β1和TIMP-1(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空白组和各治疗组TGF-β1、TIMP-1阳性表达增高(P<0.01);与模型空白组相比, 治疗组肾小管的萎缩率、炎症细胞浸润面积、间质纤维化率明显减轻(P<0.01);TGF -β1、TIMP-1阳性表达下降(P<0.01).结论:威草胶囊可能通过抑制TGF-β1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分泌;通过抑制TIMP-1的表达,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减少尿酸性肾病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黄天伦;夏明珠;任开明;吴凡 刊期: 2002年第09期
近年来,心脏结构改变微小或毫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致心律失常性死亡正成为日益引人注目的焦点.据估计,这些患者代表了3%~9%的与心肌梗死无关的医院外心室颤动病例.除预激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外 ,在健康个体中一种新的猝死心电图(ECG)特征已被确定.在世界各地,这种被称为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 BRS)的临床病例报道正日益增多.作为一个单基因遗传疾病,和长QT综合征一样,BRS是研究心肌电异质性的一个独特模型,BRS在分子生物学、基础电生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和临床心脏病学间为我们架起了另一座直接的桥梁.
作者:杨新春;周鹏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AF内固定与脊髓造影相结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13例胸腰段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均行开放复位AF内固定 ,手术时先行AF内固定复位,然后经切口行椎管造影,了解骨折复位椎管通畅情况.如果骨折脱位不能完全复位,椎管不通畅则行椎管探查,整复骨折脱位,解除压迫.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1例椎管通畅,骨折脱位得以整复,生理弯曲恢复而未行椎管直接减压;2例显示不通畅而行椎管探查减压.所有病例均有6个月以上的随访,全部解剖复位,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结论:AF内固定具有复位功能,因而有一定的减压作用,术中造影容易实施,简单、直观、经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杨日新;廖平;蔡昀 刊期: 2002年第09期
2000年4月~2001年2月,我们对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79例患者进行了实时B超检查,通过随访手术、病理结果、了解超声对LC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邢晨芳;张烨峰 刊期: 2002年第09期
自CT应用以来,有关丘脑出血的文章报道不少 ,但报道小量丘脑出血Ia级,出血量<10 ml[1]的文章少见,现将华西医科大学近 10年来资料比较完整的14例丘脑小量出血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
作者:胡英;张波;周东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评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 SCP)同时检测rpsL基因、rpoB基因突变在结核分支杆菌耐链霉素(SM)和利福平(RFP)耐药性测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对86株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rpsL基因、rpoB基因突变同时进行检测.即首先用PCR方法同时扩增RFP、SM的rpoB基因和rpsL基因,然后进行SSCP分析.结果:以结核分支杆菌H37RV为对照,41株药物敏感株的rpsL基因、rpoB基因均未见SSCP图谱异常 .特异性为100%.45株同时耐链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株中,34株(75.6%)有rpsL基因图谱异常;41株(90.1%)有rpoB基因图谱异常.结论:rpoB基因突变和rpsL基因突变与结核分支杆菌耐利福平和链霉素密切相关,应用PCR-SSCP技术可同时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对链霉素和利福平耐药性.
作者:张小刚;何秀云;陈红兵;李书琳;张永胜;张晓娟 刊期: 2002年第09期
急性心肌梗死伴室间隔破裂为一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现将我院1995年1月~2001年11月收治急性AMI伴室间隔破裂(VSR)的资料汇总如下.
作者:黎励文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旁减)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10例术后甲旁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甲旁减中占9例为甲状腺手术误切或损伤甲状旁腺引起,临床特点表现为抽搐、手足感觉异常、癔症样表现或痫性发作.目前治疗主要以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纠正低钙血症.结论:继发性甲旁减并不少见,尤其是颈部手术,临床表现不特异,易误诊,应常规作血钙、磷、镁等检查.
作者:黄颖斌;陈亮;杨华章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太宁栓对痔疮术后病人止痛、止血、消肿、伤口愈合的临床疗效,研究太宁栓治疗痔疮术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70例痔疮术后病人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其中40例使用太宁栓,30例使用常规的高锰酸钾坐浴治疗 .结果:治疗后太宁栓组出血、疼痛、瘙痒、水肿糜烂的减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2组均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太宁栓治疗痔疮术后的临床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徐波;朱光辉;庄思敏 刊期: 2002年第09期
肝性脑病是一复杂的综合征.1970年Zeegen等人[1]发现临床上某些按常规神经和精神检查正常、认为无肝性脑病表现的肝硬化患者,在进行Reitan Trail making Test时表现脑功能异常.这一发现为其后各国学者的研究所证实.Schomerus[2]和Rikkers 等人[3]把这种临床上缺乏症状,常规精神和神经功能检查正常,但智力或神经心理测验异常的慢性肝病患者,称为潜隐性或亚临床型肝性脑病(latent or subclinical hep atic encepalopathy).这一术语及其概念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作者:朱权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晚期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方法. 方法:对60例手术中无法切除的恶性肿瘤或考虑术床有残留的病人,将治疗管先埋置在术床或直接插入瘤体内,术后48 h进行铱192近距离放射治疗.对于未能切除的肿瘤照射总剂量 DT 36~48 Gy/6次,共3 d,外照射DT 30~36 Gy/15~18次;对于肿瘤已切除但怀疑有残留的病人照射总剂量DT 36 Gy/6次,共3 d.结果:60例病人全部进行了随访,5年生存率(41 /60)68.3%,局部复发率5%,无严重放疗副反应.结论:手术与放射治疗联合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确定,无严重放疗副反应,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侯友贤;戴辉;李志强;李工;王者非;陈海;卫小芬;徐艳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 提高对新生儿肺出血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以及防治措施的认识.方法:对75例新生儿肺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5例新生儿肺出血中,早产儿56例, 足月儿1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32例,低出生体重儿27例,正常体重儿16例.原发病以颅内出血、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缺氧性疾病为主,其次为肺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本组死亡45例,治愈21例,放弃治疗9例.结论:新生儿肺出血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极高.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早期预防原发病的发生和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止肺出血的重要环节.
作者:佘文;宋燕燕 刊期: 2002年第09期
骨肿瘤发病率占全部肿瘤的1%~2%,包括30余种性质不同的病种及一些瘤样病变.良恶性骨肿瘤比例各家悬殊较大,国外报道 1∶3.2 , 国内有报道 1∶2.1[1].在恶性骨肿瘤中,男女发病率约为1.5~2∶ 1.软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骨巨细胞瘤、骨髓瘤等发病频数高,骨转移瘤虽非骨原发肿瘤,也占着相当比重.各种恶性骨肿瘤均有各自的好发部位,但以股骨、胫骨为常见,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及热疗.
作者:司海鹏;向理科;王智彪 刊期: 2002年第09期
前臂缺血性坏死患者,由于肌肉纤维化及收缩,腕和手呈屈曲畸形,影响手功能,治疗困难.本组5例采用运动疗法并合理应用支具,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熊淑芳;王凤英;谢薇;吴强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评价椎板钩加压内固定治疗寰枢失稳的效果. 方法:对3例寰枢椎失稳者(包括齿状突骨折2例,寰枢椎脱位1例)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椎板钩(Apofix)内固定术.结果:随访6~18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对寰枢失稳可采用寰枢椎后路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术治疗.椎板钩内固定术无需椎板下穿越钢丝,避免了钢丝断裂及松脱,是一种易操作且效果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张和平;张普国;黄明光;李佛保 刊期: 2002年第09期
内皮素-1(ET-1)是由21-氨基酸组成的肽,是迄今所知的有效的血管收缩因子之一,亦是促细胞分裂剂.内皮细胞释放ET-1受诸多因子的刺激,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血栓、血管紧张素Ⅱ、氧基因.内皮细胞中ET-1信使RNA(mRNA)被表达,ET-1首先被转录成前体分子的形式,即前内皮素原和内皮素原,之后通过内皮-隐蔽酶加工成生物学上有活性的ET-1.循环中ET-1的有效增加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近年的研究已显示,不仅仅是动脉局部ET-1浓度的增加,并且ET-1 mRN A的增加亦控制着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作者:李东霞;潘志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婴幼儿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亦是小儿急性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对于典型的病例,诊断并不困难,由于相当部份病例在小儿内科门诊首诊,因此误诊误治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现将我院在1994年1月~2001年8月诊治婴幼儿肠套叠67例中误诊19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刘再谦;黎洁贞 刊期: 2002年第09期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 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右室发育不良性室速、孤立性右室心肌病、右室扩张型心肌病、右室室壁瘤等,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心肌组织的疾病.过去国内报道较少,与对该病认识不足有关.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对该病的研究,特别在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上有很大进展.
作者:黄晓波;吴平生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 检测STD病人念珠菌细菌型及药物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K-B纸片扩散法进行念珠菌分型及药敏实验.结果:948份标本经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分离鉴定出念珠菌4 80例(50.6%),其中,白色念珠菌365例(38.5%),热带念珠菌47例(5.0%),克柔氏念珠菌30例(3.2%),光滑念珠菌14例(1.5%),混合感染念珠菌24例(2.5%).不同型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制霉菌素、酮康唑的敏感性依次为:(1)白色念珠菌:9 5.6%、92.6%、93.4%.(2)热带念珠菌:53.2%、93.6%、42.6%.(3)克柔氏念珠菌:2 1.0%、93.3%、83.3%.(4)光滑念珠菌:50.0%、92.9%、57.1%.(5)混合感染念珠菌 :45.8%、91.7%、62.5%.结论: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可用于快速鉴定念珠菌的细菌型;不同型念珠菌的药敏谱存在差异.
作者:温炬;张智;张珍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本院近十年收治的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5例均为颈部的无痛性肿块,包膜完整,切面呈灰白结节,镜下见癌细胞间有大量淋巴细胞增生,癌细胞PAS染色阴性,角蛋白阳性.结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病理特征明显,临床上要与鼻咽转移癌、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和恶性淋巴瘤相鉴别.
作者:范小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