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炬;张智;张珍
靶向给药是指药物选择地到达特定的生理部位、器官、组织或细胞,并在该靶部位发挥药物治疗作用.选择性给药可以增强药物在靶部位的活性并减少其在非靶部位的毒副作用, 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靶向治疗研究的焦点是载体,寻找一种对肿瘤细胞有特异性的载体,将药物带到肿瘤部位,达到选择性杀灭的目的.本文就靶向治疗的载体研究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作者:胡喜钢;汪森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本院近十年收治的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5例均为颈部的无痛性肿块,包膜完整,切面呈灰白结节,镜下见癌细胞间有大量淋巴细胞增生,癌细胞PAS染色阴性,角蛋白阳性.结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病理特征明显,临床上要与鼻咽转移癌、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和恶性淋巴瘤相鉴别.
作者:范小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颏颈胸瘢痕挛缩应用邻位长轴皮瓣进行修复创面,使颈颏部的外观和功能更符合生理要求,为临床提供简便可靠的手术方式.方法:以颈阔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或颈横动静脉等为血供的超比例皮瓣,修复由于颏颈胸瘢痕粘连松解切除后遗留的大面积创面.结果:12例完全成活,功能和外形理想.结论:由于颈肩部血供的交叉性及丰富吻合侧支血管存在,尤以颈部浅层肌肉的血供特别丰富,且颈部血管近心位置较近,压力较大,血供可靠.采用带知名血管的轴形皮瓣延长或带浅层肌的皮瓣,甚至带深筋膜或真皮下血管网的薄皮瓣,超过正常皮瓣比例2.3倍均能有效成活,修复颏颈部的缺损十分可靠.
作者:邓永高;周强;陈伟明;莫劲军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旁减)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10例术后甲旁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甲旁减中占9例为甲状腺手术误切或损伤甲状旁腺引起,临床特点表现为抽搐、手足感觉异常、癔症样表现或痫性发作.目前治疗主要以补充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纠正低钙血症.结论:继发性甲旁减并不少见,尤其是颈部手术,临床表现不特异,易误诊,应常规作血钙、磷、镁等检查.
作者:黄颖斌;陈亮;杨华章 刊期: 2002年第09期
我院1998年7月~2001年8月收治酷似脑梗塞的多发性硬化(MS)1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7~57岁.
作者:杨建明 刊期: 2002年第09期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是再灌注并发症之一,其中部分RA严重影响血液动力学改变,甚至引起心脏性猝死,因此加强对RA的护理及急诊处理非常重要,笔者通过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初步探讨RA的护理体会.
作者:刘晓蓉 刊期: 2002年第09期
我们于1999年11月~2002年2月对78例冠心病伴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爱维治治疗,并与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分析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周培毅;黄翠瑶 刊期: 2002年第09期
乳是婴儿佳食物,按一个正常乳母每日分泌80 0 ml乳汁计算,其提供的热能,各种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质量优于任何代乳食品,并能完全满足4~6个月龄以内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有研究结果表明,母乳喂养儿的体格发育及智能发育均明显优于人工喂养儿.产后缺乳严重影响母乳喂养,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我院营养室于1999年8~12月起对30例产后缺乳的乳母采用催乳汤治疗产后缺乳,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赖艳青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活脑灵对颈椎病性眩晕的疗效. 方法:将本院住院病人72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活脑灵组),用活脑灵200 mg加入10 %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用维脑络通注射液0.4 g及胞二磷胆碱钠注射液0.5 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疗效与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4%,对照组有效率72.2%,经统计学χ (2)/()检验P<0.05,两组差异显著.结论:活脑灵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疗效满意,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思孝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不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闭合复位23例,切开复位9例.结果:随访半年以上2 3例,骨折全部愈合.结论:应用不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治愈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李贤让;陈鸿辉;陈瑞光;刘向荣 刊期: 2002年第09期
内皮素-1(ET-1)是由21-氨基酸组成的肽,是迄今所知的有效的血管收缩因子之一,亦是促细胞分裂剂.内皮细胞释放ET-1受诸多因子的刺激,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血栓、血管紧张素Ⅱ、氧基因.内皮细胞中ET-1信使RNA(mRNA)被表达,ET-1首先被转录成前体分子的形式,即前内皮素原和内皮素原,之后通过内皮-隐蔽酶加工成生物学上有活性的ET-1.循环中ET-1的有效增加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近年的研究已显示,不仅仅是动脉局部ET-1浓度的增加,并且ET-1 mRN A的增加亦控制着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作者:李东霞;潘志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AF内固定与脊髓造影相结合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13例胸腰段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均行开放复位AF内固定 ,手术时先行AF内固定复位,然后经切口行椎管造影,了解骨折复位椎管通畅情况.如果骨折脱位不能完全复位,椎管不通畅则行椎管探查,整复骨折脱位,解除压迫.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1例椎管通畅,骨折脱位得以整复,生理弯曲恢复而未行椎管直接减压;2例显示不通畅而行椎管探查减压.所有病例均有6个月以上的随访,全部解剖复位,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结论:AF内固定具有复位功能,因而有一定的减压作用,术中造影容易实施,简单、直观、经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杨日新;廖平;蔡昀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应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加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加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病人经6~36个月术后随访,优17例,良4例,无一例并发症死亡, 无髋内翻、患肢短缩畸形,无内固定物断裂、螺钉脱出股骨头,无迟发性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应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加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加强了静压力和动压力的加压作用,加强抗扭转力,使病人可早期进行功能练习及负重,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王岩 刊期: 2002年第09期
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心肌复极障碍所致的疾病,临床以QT间期延长,U波异常, 反复发作晕厥,多形性室速和心源性猝死为主要特点.QT间期延长综合征可以分为先天性长 QT间期综合征和继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两种类型.
作者:钱卫民 刊期: 2002年第09期
婴幼儿秋季腹泻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我院门诊使用肠复康、硝苯吡啶治疗65例,效果满意.
作者:陈日金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晚期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方法. 方法:对60例手术中无法切除的恶性肿瘤或考虑术床有残留的病人,将治疗管先埋置在术床或直接插入瘤体内,术后48 h进行铱192近距离放射治疗.对于未能切除的肿瘤照射总剂量 DT 36~48 Gy/6次,共3 d,外照射DT 30~36 Gy/15~18次;对于肿瘤已切除但怀疑有残留的病人照射总剂量DT 36 Gy/6次,共3 d.结果:60例病人全部进行了随访,5年生存率(41 /60)68.3%,局部复发率5%,无严重放疗副反应.结论:手术与放射治疗联合疗法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确定,无严重放疗副反应,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侯友贤;戴辉;李志强;李工;王者非;陈海;卫小芬;徐艳红 刊期: 2002年第09期
当出现血糖测定值低于正常,而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无低血糖相应的临床表现时,应注意有无假性低血糖的可能.现将1998年1月~2002年4月本院收治的4例伴有低血糖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报道如下.
作者:虞容豪;刘雁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在腹部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对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同期40例腹部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术前1天、术中、术后1~5 d , 每天予以乌司他丁20万U静脉输注;同期观察、对比两组病人手术前后血清Cr、BUN以及血清胆红素(TBIL)、ALT、AST水平的变化. 结果:腹部手术创伤会对肝肾功能产生损害;治疗组术后1~5 d血清Cr、BUN水平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血清Cr、BUN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 <0.05),与治疗组同期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血清ALT 、 AST、 TBIL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各指标升高的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 .05),且治疗组各指标恢复速度更快.结论:乌司他丁对腹部手术围手术期的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张东海;孙建 刊期: 2002年第09期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 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右室发育不良性室速、孤立性右室心肌病、右室扩张型心肌病、右室室壁瘤等,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心肌组织的疾病.过去国内报道较少,与对该病认识不足有关.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对该病的研究,特别在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上有很大进展.
作者:黄晓波;吴平生 刊期: 2002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人群中感染埃可病毒(ECHO)状况. 方法:采用中和抗体试验测定人群血清抗体,血清作1∶10~1∶320稀释,病毒用100 T CI D50在微量培养板上进行;ECHO病毒6个型分别与血清等量混合,结合1 h,接种细胞( 同时设立病毒、细胞对照),观察细胞病变.结果:血清ECHO 7、9、14、15、24、27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依次为:24.2%和7.18,16.0%和6.37,38.9%和9. 42,19.9%和6.37,15.7%和6.34,10.8%和5.64.其中<3岁年龄组的抗体阳性率较低 ,为2.6%~32.5%,15~40岁年龄组抗体阳性率高,为11.3%~52.8%.结论:汕头地区人群中ECHO 7、9、14、15、24、27型病毒的传播广泛,以青壮年感染率较高,婴幼儿较低,可能与参加社会活动多少有关.
作者:朱红军;谢若男;林祥伟;曾嫦 刊期: 200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