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胺碘酮对65例持续性房颤复律的疗效分析

张忠明

关键词:口服胺碘酮, 持续性房颤, 药物复律, 患者, 治疗组, 抗心律失常药, 安慰剂, 副作用, 左房直径, 左房大小, 窦性心律, 持续时间, 多变量逐步回归, 左室射血分数, 年龄, 逻辑回归分析, 临床, 疗效判断标准, 基础, 方法
摘要:对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静注、口服胺碘酮进行复律治疗,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择房颤发作>48 h的65例患者,平均年龄(63±8)岁,男32例,女33例,均无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心脏传导功能及窦房结功能不全。1.2 方法 入选患者经过有关基础情况检查后,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2例)和安慰剂组(33例),治疗组患者首先1 h内静注胺碘酮300 mg,以后24 h内静注20 mg/kg,并同时给200 mg口服,每天3次,1周后改用每天一次400 mg维持3周,安慰剂组患者第一天静注生理盐水,同时口服安慰剂片,口服时间与治疗组相同。1.3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在1个月内恢复窦性节律则认为复律成功。1.4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t检验和多变量逐步逻辑回归分析。1.5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及有关检查等基础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组32例患者有16例(50%)在治疗结束时已转复为窦性心律,而安慰剂组33例在用药的初24 h或出院前均未转复为窦性心律(P<0.01)。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前3 d中均无复律。直径较小的房颤患者比直径较大者复律更易成功。复律成功患者的左房直径为(41.8±7.25)mm,而复律不成功者左房直径为(50.3±5.8)mm,两组比较P<0.001。药物复律成功患者和未成功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经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左房大小是预测房颤药物复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胺碘酮治疗期间未出现需停药的副作用。2 讨论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过去认为该药半衰期长,副作用大,而将其列入二、三线抗心律失常药,本文通过对房颤持续时间>48 h的患者,用胺碘酮静注和口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复律安全且有效,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且作者认为左房大小是预测复律能否成功的唯一独立指标。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松果体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探索松果体区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手术的9例松果体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术中显微镜下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随访3个月~5年,9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松果体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好,合理的手术入路及体位,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林宜生;戴学军;漆松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占80%~90%,其它多为头痛、头晕和视、动眼、滑车、三叉、外展等颅神经被压迫受损症状。一般认为,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占人口的1%~2%,其中一半左右会破裂出血,而破裂出血的早期病死率约为30%~40%。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主要有载瘤动脉的闭塞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两类。对于梭形动脉瘤和巨大型、部分大型宽颈动脉瘤,如果侧支代偿良好或通过颅内外动脉搭桥建立良好的旁路代偿血流,可以闭塞载瘤动脉。一般半年后动脉瘤可逐渐皱缩吸收,其压迫症状减轻或消失。1971年Serbinenko发明了可脱性球囊,1975年Debrun又进行了改进,由此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逐步兴起。由于用球囊进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操作比较困难、相对危险和容易复发,目前球囊主要用于载瘤动脉的闭塞。1991年Guglielmi报道了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颅内动脉瘤。GDC的临床应用,使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产生了新的飞跃。综合国外多家大宗病例的报告,80%~90%的动脉瘤可一次栓塞治愈,10%~15%的动脉瘤需要再次栓塞,栓塞后的动脉瘤再次出血率在0.5%以下,栓塞的死亡率和永久残废率均在2%左右。栓塞结果不仅完全可与外科手术结果相媲美,而且还具有创伤微小和术后恢复很快的优势。  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上,主要有以下技术:(1)篮筐技术(basket technique):指在动脉瘤内放置第1,2个弹簧圈时,使其沿动脉瘤边缘盘旋形成一包含整个动脉瘤腔的篮筐,后续弹簧圈紧密地填塞于筐内,达到完全栓塞。(2)重塑技术(remodelling technique):对宽颈动脉瘤,可将一球囊导管放置于载瘤动脉内,球囊面对动脉瘤瘤颈,放置弹簧圈的微导管头端置于动脉瘤内,先用对比剂将瘤颈处的球囊充盈以挡住瘤颈,然后经微导管在动脉瘤内放置弹簧圈,如此反复栓塞动脉瘤。(3)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double micro-catheter technique or hand in hand technique):也常用于宽颈动脉瘤的栓塞。用2根微导管,经1根向动脉瘤内推送1个弹簧圈,先不解脱;经另1根推送另1个弹簧圈,2个弹簧圈相互缠绕使支撑更加稳定,此时解脱第1个弹簧圈;再放入第3个弹簧圈,然后解脱第2个弹簧圈,如此反复进行栓塞。(4)蚕食技术(piecemeal technique):对于不规则形的宽颈和长形动脉瘤,第1个弹簧圈应选其直径相当于动脉瘤的横径,当瘤顶填塞紧密后,利用弹簧圈的后几个袢突向瘤颈再形成筐网,随后再紧密填塞,如此直到瘤颈。临床实践表明,篮筐技术适用于大多数动脉瘤的栓塞,尤其在形态较规则的(如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瘤常能奏效。重塑技术和双微导管(连环)技术虽然巧妙,但两者均须载瘤动脉较粗和无严重血管痉挛。前者对于克服宽颈动脉瘤弹簧圈放置时容易脱出或不稳定,以及由于瘤颈处缺乏对弹簧圈的反作用力,使弹簧圈不易填塞紧密很有帮助;后者则无须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血流,并从容应付后续弹簧圈将前面弹簧圈顶出的可能,栓塞时弹簧圈比较稳定。蚕食技术是将动脉瘤“分块”栓塞,一个难点是选择合适直径和长度的弹簧圈,以达到既把动脉瘤先栓的部分填紧,又能留出足够的长度在后栓的部分形成新的篮筐。以上几种技术可以联合使用。

    作者:王大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临床诊治

    本文报道1989年7月~1999年12月收治的4例自发性食管破裂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35~60岁,平均41岁。病变部位:胸下段食管3例,中段食管1例。破裂长度4~7 cm。确诊时间分别为发病后8,12,36 h,4 d。病史及主要症状、体征:均有呕吐及吐后突发胸痛,发热,胸骨上方皮下气肿。左侧液气胸3例,右侧液气胸1例。碘油造影3例,口服美蓝确诊4例,胸穿抽出咖啡样物3例,脓液1例。1.2 治疗方法 4例患者均开胸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粘膜、肌层两层缝合修补,另2例行单纯全层缝合修补。后者中1例曾误诊为脓胸者行二次手术修补失败。本组患者均放置胸腔闭式引流。1.3 结果 治愈3例,其中2例为早期诊断者。死亡1例,为曾误诊为脓胸者。2 讨论  关于自发性食管破裂,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呕吐直接相关。但因其临床上较为少见,加之呕吐本身缺乏特异性,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国内误诊率为74.3%[1]和75%[2]。而本病一旦误诊,就会丧失早期手术治疗的机会,病死率极高。成功治疗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关键已被公认为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2.1 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诊断 (1)主观上充分认识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发病机制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组4例患者均有呕吐,其中3例有酗酒史,这与自发性食管破裂相关文献报道的患者呕吐时腹内压激增、酗酒后呕吐动作不协调致使食管腔内压力突然升高、从而导致管壁撕裂的病生理改变相符合。本组在早期即24 h内确诊的2例患者均为近年病例,原因与提高了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2)重视胸内食管破裂的某些典型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中均出现发热、突发胸痛及胸骨上方捻发音即所谓的食管破裂和穿孔的“三联征”。而本组误诊为脓胸的病例,恰恰是忽略了此征。(3)食管造影,胸穿及口服美蓝是本病术前终确诊的重要手段。本组全部患者均曾服过美蓝并得以作出诊断,尤其是误诊脓胸患者终在口服美蓝后得以确诊,说明此法准确率较高。2.2 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治疗 (1)对于早期及部分延期诊断的患者,首选开胸手术修补。对于误诊的晚期患者,手术修补无益,本组早期诊断的2例患者,手术修补后顺利痊愈。延迟诊断的患者,术前引流量不大,开胸后探查纵隔内感染轻,食管壁水肿不十分严重,加之患者身体状况良好,予以一期修补治愈。说明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决定合理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而另一误诊者,因发生了脓胸,虽经两次修补,均告失败,故应以采取单纯引流、支持治疗为宜。(2)重视手术修补方式的选择。目前较为公认且符合食管愈合病生理变化的修补方法为粘膜及肌层两层修补。但对食管水肿较重、裂口解剖层次难以分离的延期诊断患者,可以采取清创后全层缝合的办法。(3)肠内外营养支持的应用,为治疗本病提供了保障。食管破裂后,肌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创伤病理改变,故除常规处置外,应加强患者的管饲、肠道外营养(TPN)等肠内外支持的治疗,以达到促进食管愈合,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微血管性心绞痛中医辨证施治的探讨

    微血管性心绞痛是指具有典型的劳累型心绞痛发作,心脏负荷试验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病证。其诊断应排除胸、肺、食管等病变所致的非心源性胸痛,并排除瓣膜病、心包疾病和心肌病等所致的心源性胸痛。Pupita提出其诊断标准为:(1)心绞痛症状;(2)运动试验阳性;(3)Holter检测有暂时性ST段压低[1]。目前亦有学者认为心绞痛发作时无ST-T改变也要考虑此症[2]。为了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有关治疗效果,我们对近两年来我院诊断的20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均为我院心脏内科住院病人。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1.3岁。反复心前区闷痛或刺痛史2月~6年,多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诱发,胸痛时间不等,长达2年,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合并高胆固醇血症2例。其中,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阳性11例,核素心肌动静态显像呈缺血性改变9例,均经多体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改变。20例中合并有消化系统疾病7例,其中慢性胃炎4例,十二指肠溃疡1例;弥漫性食道痉挛并轻度返流性食管炎1例;慢性胆囊炎并急性胰腺炎1例。1.2 辨证论治 20例患者中医诊断皆为“胸痹”。(1)辨证为“气虚血瘀”证16例,其表现主要为神疲乏力,心前区疼痛,动则加剧,伴少气懒言,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或涩或弦。治以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2)“气阴两虚”证1例,表现为消瘦,乏力,心前区闷痛,口干,纳差,舌淡,少苔,脉细。治以生脉散加减。(3)“气滞血瘀”证1例,表现为性情急躁,胸痛胀闷,每因恼怒加剧,声高气粗,夜眠多梦,舌质暗,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治以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4)“痰瘀互结”证2例,表现为肥胖,面色青紫,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苔白厚,脉弦滑。治以半夏瓜蒌薤白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

    作者:张敏州;李新梅;邹旭;陈伯钧;吴焕林;程康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微侵袭神经外科回顾及新世纪寄语

    回首二十世纪,神经外科的发展是何等艰辛,又是何等精彩!这一曾经令人望之却步、望之生叹的高难度学科,取得了何等巨大的进步!二十世纪的科技重大成果几乎都使神经外科受益,影像学进步的几个里程碑:CT,MR,DSA……哪一种不首先泽及神经外科?显微镜光学设备系统、立体定向技术、超声技术、激光技术、介入导管技术及栓塞材料的进步,显微手术导航系统、放射医学和计算机科学……都为神经外科安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在二十世纪后三十年,高新科技把神经外科推到了医学科学的峰巅,这一时期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微侵袭神经外科学的出现和发展。  我是一个普通的神经外科医生,近年来在脑血管病及血管内神经外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虽然称是参与了微侵袭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但亦没资格来总论这一新的学科,平心而言,我也没有能力完整概括这一新学科,这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用医学杂志》组织了一批这方面的稿件,应该说是一桩很有价值的好事,嘱我写段“引言”,我觉得义不容辞,没有理由推辞,故勉为其难,尽力完成,姑且是为新世纪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添砖加瓦吧!  微侵袭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这一名词早主要是指神经内窥镜技术(neuroendoscopy),由Bauer及Hellwig于1992年提出。发展至今天,一般认为这一新兴学科包括:立体定向神经外科(stereotactic neurosurgery)、放射神经外科(radioneurosurgery)、血管内神经外科(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和内窥镜神经外科。有的学者尚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归入微侵袭神经外科学之中。

    作者:李铁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子宫底部肌壁间妊娠1例

    患者女,27岁,以停经78 d,要求终止妊娠入院。入院体检:生命体征稳定,心肺未查及异常。妇科情况:外阴已婚式,阴道通畅,宫颈光滑,无肥大,宫体后倾后屈,质中,增如孕月大,压痛(一),后穹窿饱满。实验室检查:RBC 3.0×109/L,WBC 8.0×109/L,Hb 108 g/L,HCG(+),B超示:宫内孕12周。遂以次日行钳刮术,术中未钳出任何胚胎及绒毛组织。再行彩色B超示:子宫增大,于子宫后方探及大小为6.7 cm×5.0 cm×4.7 cm胎囊回声,囊内见胎芽头臂径为5.3 cm,可见胎心搏动,此胎囊与子宫无明显联系,双附件显示不清,考虑为异位妊娠。于次日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子宫后位,纵椭圆形,子宫底偏向左侧浆膜面明显血运丰富,呈暗紫色,血管增粗迂曲,触之呈囊性,壁薄,子宫体增大如孕3个月左右大小,质硬韧,色正常,考虑为子宫底肌壁间妊娠,征家属同意,行子宫全切除术后送检。  病理检查:肉眼检查:子宫大小9 cm×7 cm×5 cm,肌层增厚,质硬,子宫前壁有一切口,子宫底部有一单独囊腔,已切开,内有一成形胎儿长约6 cm及胎盘组织约50g,囊壁约0.3 cm,无明显管腔与外界和宫腔相通。镜下检查:子宫肌间内见胎盘、绒毛组织。病理诊断:子宫底部肌壁间妊娠。  讨论 异位妊娠可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复合妊娠、残角子宫妊娠、宫颈妊娠、宫壁妊娠、宫肌内妊娠、子宫憩室妊娠、双角子宫妊娠、子宫隔部妊娠(后二种系非正常发育的子宫腔内妊娠)。其中异位妊娠80%为输卵管妊娠。本例为子宫底部肌壁间妊娠则极为罕见。其发生机制不明。可能与孕卵种植在子宫内膜腺体或胚胎滋养层溶解蜕膜及侵蚀肌壁而使孕卵种植,也可能是孕卵外游后在浆膜层种植再侵入肌壁。当胚胎发育至一定阶段易并发子宫破裂,造成大出血,后果严重,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黄利璇;彭建灵;钟雪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疗法近期疗效观察

    我们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进行对比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ITP患者为我院1996年1月~1999年11月的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8年6月在山东省荣城市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修订的ITP诊疗建议。其中男32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4岁6个月。皮肤出血点或淤斑48例,鼻出血20例,牙龈及口腔粘膜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10例,血尿4例,无一例颅内出血。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 15例,~25×109/L 16例,~100×109/L 17例,中位数19×109/L。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每片多达1971个,少25个,幼稚型和颗粒型的巨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产板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偶见或未见。

    作者:黄璟;王鉴;吴倩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曲菌球病34例外科治疗

    目的:报告34例肺曲菌球病及外科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34例肺曲菌球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自1990年6月~2000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肺曲菌球病34例,占同期肺部手术的2.7%。行肺切除术2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曲菌球清除术5例,无术后并发病。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10年无复发。结论:肺切除术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切除肺的曲菌球清除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简单易行,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穗;区瑞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护理

    我科自1997年1月~2000年1月行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2例,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25~66岁。其中体质肥胖者27例,合并有冠心病4例,合并高血压8例。低血氧饱和度38%~79%,平均为72%;睡眠呼吸暂停指数14~77,平均值为20。2 术前准备2.1 术前一般护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易出现缺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因此,术前应注意积极配合医生观察呼吸、脉搏、睡眠期鼾声情况,做好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方面的监测及记录。2.2 心理护理 这类患者心理负担较重,不愿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更不愿出远门,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多数患者术前处于紧张、恐惧、焦虑状态。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状况,给予患者安慰,解释,稳定情绪,缓解其紧张心理,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手术。2.3 口腔护理 术前3 d给予患者朵贝氏液漱口,每日3次,术前男患者剃胡须,预防术后感染。2.4 术前准备 术前晚根据患者情绪,给予安定5~7.5 mg口服,使睡眠充足,减轻心理压力。术前禁食,以防止呕吐,污染手术区,引起窒息。术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200 mg,东莨菪碱0.3 mg,以达到镇静,减少腺体分泌的作用。

    作者:吴小琴;龚穗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突手术中乙状窦极度前移1例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右耳流脓4年入院。伴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间歇性右耳鸣,低音调。脓液为粘脓黄色,有臭味。曾予双氧水及滴耳液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外耳道深处有胆脂瘤栓,取出后见鼓膜紧张部完整,增厚,锤纹充血,松弛部边缘性穿孔,可见上鼓室有胆脂瘤上皮。瘘管试验(+)。咽鼓管通畅。音叉检查C256:WT偏右,RT左阳性,右阴性。纯音测听:右侧极重度传导性耳聋,听力图呈下坡型,气导听阈75 dB,骨气导差50 dB。颞骨CT检查:右侧中耳乳突炎伴胆脂瘤形成,听小骨破坏,乙状窦明显前移。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右)。完成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局麻下行右耳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Ⅲ型)。作耳内切口,以筛区为中心磨除乳突皮质骨厚度约0.3 cm时即可透过菲薄骨板看到乙状窦前壁。故从上鼓室入路依次开放上鼓室及鼓窦腔,有少量胆脂瘤组织。因乙状窦明显前移,前壁已接近外耳道后壁,无法开放和清除乳突尖病变。故磨薄乙状窦前壁骨质,再以剥离子掀开去除大部乙状窦前外侧骨板,将乙状窦向后牵开后继续开放整个乳突腔,直至轮廓化。乳突腔窄小,内充满胆脂瘤组织,予彻底清除。复位乙状窦,未见损伤。继续完成鼓室成形术。术后创面干燥,痊愈出院。随访2年,上皮化良好,未见复发。

    作者:周剑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橡胶管留置填塞法行鼻骨骨折内固定30例

    目的:探讨鼻骨骨折复位术后满意的鼻腔填塞内固定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30例患者应用橡胶管留置填塞法行鼻内固定治疗,并与28例普通凡士林填塞内固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可耐受鼻腔填塞内固定时间较对照组长,66.7%可耐受5 d以上甚至2周时间,而对照组全部仅能耐受5 d以内;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92.9%,前者仅为感染、出血一般并发症,后者以继发出血及重塌陷为多。结论:橡胶管留置填塞内固定法能使患者按规定时间配合治疗,待骨痂愈合后才松除纱条,临床效果可靠且有效。

    作者:覃文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急诊处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处理仍是神经内外科的难题之一。1995年1月~2000年1月,我们应用无水酒精注射三叉神经周围支治疗这类患者57例,绝大多数在门诊或急诊室迅速止痛,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0例,女27例;年龄44~78岁,平均64岁;病程3月~30年。疼痛位于左侧31例,右侧26例;累及第Ⅱ支23例,第Ⅱ,Ⅲ支17例,第Ⅲ支10例,第Ⅰ,Ⅱ支4例,第Ⅰ支3例。57例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先接受系统内科治疗,后因药物效果不佳或副作用明显而改用本法。30例曾用中药、针灸或理疗治疗,疼痛一度好转。6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4例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2例行三叉神经根切断术,疼痛复发后均不愿再次手术。11例有冠心病史,5例有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有高血压病。1.2 治疗方法 患者就诊时诊断基本清楚,求医目的明确。经常规体验及患者同意后,在门诊或急诊室立即行无水酒精注射疗法。依疼痛部位分别行三叉神经未梢支、上颌支和下颌支阻滞。末梢支即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因位置表浅穿刺较易,而上颌支和下颌支位置较深,一次穿刺有时难以成功。可参照颅骨标本,适当调整穿刺深度和角度,多能准确刺中神经。欲阻滞神经的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疼痛即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先注入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0.5~1 ml,观察5 min。如患者疼痛消失或相应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检查瞳孔无异常、眼球运动无障碍后即注入无水酒精。在末梢支,无水酒精量为0.5~1 ml,下颌支和上颌支为1~1.5 ml。治疗结束后观察10 min,如无不适,即由家属陪同回家休息。1.3 结果 57例急诊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全部有效,其中50例疼痛即刻消失,7例疼痛减轻,间隔5 d后重复注射而止痛。无水酒精注射后,相应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其中36例在穿刺部位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余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9例随访6月~4年,止痛时间3年以上10例,2~3年12例,1~2年11例,1年以内6例。

    作者:宋惠文;陈卫国;郭国炳;袁先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椎管哑铃形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目的:提高椎管哑铃形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与一般椎管内肿瘤表现相似,CT和MRI检查有助于确诊。采用后正中切口入路一期手术全切除肿瘤16例,联合椎旁或椎前入路二期手术全切除肿瘤3例。16例痊愈出院,3例好转,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周围组织器官损伤。结论:椎管哑铃形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MRI是确诊好的方法。根据具体的肿瘤位置、大小和性质来选择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疗效,大多数椎管哑铃形肿瘤可经后正中切口入路一期手术全切除。

    作者:邓跃飞;钟志光;刘安民;林吉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心脏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护理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肺动脉高压(PH)与肺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时与一氧化氮(NO)代谢障碍有关,这类患者吸入适量的外源性NO对降低肺动脉压有一定的作用,NO半衰期极短(3~4 s),易被血红蛋白迅速灭活,因此吸入NO只扩张肺血管,对体循环无影响[1]。现就对我科1996年10月~1998年4月12例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吸入NO治疗的护理要点作初步的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5岁。心脏瓣膜置换术3例,肺动脉栓塞1例,其余为先天性心脏病心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1.2 NO吸入法 以氮气平衡的800 ppm,NO气体与呼吸机吸气管近患者端连接,并连接加拿大产PalmomoxⅡ型电化学法NO,NO2监测仪于吸气管近患者端,距患者口鼻侧25~30 cm[2],连续监测吸入NO与NO2浓度,用高精密度流量计调节吸入NO流量。吸入NO浓度为20~50( 38.3±11.7)ppm,NO2浓度为0.4~1.4 ppm。1.3 结果 12例中11例吸入NO后肺动脉压下降,停吸后均有不同程度回升。2 护理2.1 吸入NO的毒副作用及处理 由于NO与O2接触很快会生成毒性NO2。可被人体吸收或呼气时排入空气造成污染,而且NO与血红蛋白(Hb)结合生成NO-Hb,后者易氧化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因此,必须严密监测NO2及高铁血红蛋白浓度,患者呼出气体排出环路外并处理掉。防大气污染,具体方法是在呼吸机呼出管道旁连接塑料管,将患者呼出气体引至室外或下水道。尽量把NO从呼吸机吸气管近端吸入,以减少NO与O2的接触时间。并降低给O2浓度,减少NO与O2的接触量。WHO确定NO浓度<1.3 mg/m3(1.04 ppm)。使用NO浓度<50 ppm一般无毒副作用[3]。若用NO浓度>50 ppm,护士则应警惕NO浓度,如发现异常马上报告医生进行处理。2.2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准确测量并记录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是衡量患者吸入NO效果的依据。本组患者术后均留置桡动脉或股动脉插管、肺动脉测压管或漂浮导管,通过换能器与监测仪连接,连续观察动脉压、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嵌入压的变化,每次测压前要调试监测仪零点,换能器应置于心脏水平,先将换能器充满液体,排净空气,再通过三通接头使换能器与大气相通,调零点,开始测压,此时监测仪显示屏即显示出所测压力的波形及数值。测量肺毛细血管嵌入压时,导管气囊充气量不要超过1.5 ml,防气囊破裂。抽取血气标本时,注射器应用1∶0.1肝素盐水冲洗,并将管道内的液体全部抽出,再取血0.5~1 ml,保证血氧资料的准确性。测量出的各种数值可通过不同颜色和不同代号,用连线的方式记录在监护表上。

    作者:李莉;杨小慧;刘永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癌术后胰头转移5例手术治疗报告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胰头转移再行胰十二指肠手术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近年来5例胃癌术后胰头转移的手术切除病例的手术指征、并发症预防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1/5),主要有肺部感染,切口裂开。围手术期无死亡。经随访4例的生存期为6~15月,平均(10.6±2.3)个月。结论:胃癌术后胰头转移的再手术切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主观感觉和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于泓;王建中;韩震;吴志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非甾体抗炎药致老年人结肠溃疡并出血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临床应用较广泛,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为其常见的副作用,易引起临床医生注意,但导致结肠损伤的报道甚少。现将NSAIDs引起老年人结肠溃疡并出血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 男,62岁,因便血1 d于1999年4月2日就诊。患者5 d前因肩周炎口服双氯芬酸钠(75 mg/d),1 d前排鲜血便2次,具体量不详,无腹痛及腹泻。患者既往健康。体检:一般状态良好,无贫血外观,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降结肠近脾曲处可见数条环绕肠腔的充血粘膜,其上伴有散在不规则的浅溃疡,直径0.3~0.5 cm,底覆薄白苔,诊为结肠多发溃疡。停用上述药物,给予止血及对症治疗,未再便血。20 d后复查肠镜病变处粘膜恢复正常。  例2 男,67岁,因间断便血1周于2000年3月8日入院。1个月前患者因坐骨神经痛服用消炎痛(150 mg/d),1周前排暗红色血便,每日3~5次,量约800 ml,伴腹胀,无腹痛。在当地医院经止血、对症治疗及间断输血1 600 ml,治疗1周后,因疗效不佳而转入我院。既往曾患高血压病。体检:血压16.0/8.0 kPa,轻度贫血外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无包块,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浮肿。结肠镜检查可见升结肠腔内中等量新鲜出血,散在多处类圆形溃疡,直径0.3~0.8 cm,溃疡间粘膜正常,诊为结肠多发溃疡。立即停服消炎痛,给予止血及对症治疗,3 d后患者便血停止。1个月后复查肠镜,升结肠处溃疡消失,粘膜恢复正常。

    作者:李建英;于皆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成人麻疹48例临床分析

    成人麻疹由于出疹时间缓慢,并发症多,症状严重,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现将近两年来我院收治的成人麻疹48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资料均为1998年5月~2000年5月住院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14~20岁5例,~30岁33例,>30岁10例。本市常住居民17例,流动人口31例。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者10例,未接种者18例,接种史不详者20例。1.2 临床表现 48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中呈稽留热型者34例,14例为不规则热,有26例超过39℃;明显流泪、畏光及结膜充血者37例;明显流涕、喷嚏及咳嗽者25例;病程中出现柯氏斑者32例,其中蔓延至整个口腔、颊粘膜持续3 d以上者20例;发热后3 d出疹者16例,5 d出疹者25例,8 d出疹者5例,>8 d者2例。皮疹首发部多为耳后、发际渐向全身蔓延,疹形为红色斑丘疹、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多2~5 d出全,出疹后持续3~5 d有8例,9 d有35例,>10 d有5例,皮疹消退时出现瘙痒者21例,皮疹均遗留不同程度色素沉着。1.3 合并症 48例患者中出现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及呕吐者12例,腹胀、腹痛及腹泻者10例;结膜炎37例;上呼吸道感染25例;支气管肺炎18例,单或双侧肺闻及干性罗音或水泡音,X线出现肺纹理增粗或片状阴影;大便WBC(+)以上 26例;有心悸18例,ECG检查示早博15例,窦性心动过速过缓8例,T波异常4例;肝大9例,肝功能异常26/42例;肾损害中尿蛋白(+~+++)8例,RBC(+~+++)25例,颗粒或管型2例。1.4 误诊情况 本组病例中曾诊为上感者10例,支气管炎或肺炎者8例,药疹者8例,其余多数以发热或皮疹查因收住入院。

    作者:张择榕;陆春;黄怀球;苏向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ZT粘涂胶在颅骨粉碎性骨折整复术的应用

    部分颅脑外伤并有颅骨粉碎性骨折,可有或无凹陷骨折,或并有颅内血肿。此类患者术中颅骨碎块常零散,复位困难。本组采用ZT粘涂胶粘合,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8例,女2例;年龄6~54岁,平均32.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砸击伤2例,均为粉碎性骨折。其中6例并有颅骨凹陷骨折,深下陷约2 cm,4例并有硬膜外血肿,6例并有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或脑内血肿,开放性颅脑外伤4例,污染不重。1.2 治疗方法 10例均行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4例患者骨折线在骨窗中,骨瓣翻开后骨折片多碎裂成3~4块。开放性颅脑外伤伤口污染轻者,予以将碎骨片取出浸泡于庆大霉素生理盐水(NS 500 ml+庆大霉素32万U)中,待清创止血确切后整复用。6例凹陷性骨折颅骨均碎裂,整复时游离,难以直接复位。1.3 材料 ZT粘涂胶采用广州白云医用胶总公司生产的快速医用胶508系列ZT粘涂胶。1.4 使用方法 游离骨片浸泡于庆大生理盐水后,取出以大纱布吸干水分,大致确认相互位置关系后,以干燥一次性注射器吸取胶水,粘点于接缝,3~5 min即可。若骨片未游离,直接以纱布拭干,骨缝粘以胶水后接合。稍加用力按压3~5 min即可。1.5 结果 10例患者均随访2~8个月。骨瓣愈合良好,复位佳。头颅X光摄片未见脱钙征象。

    作者:徐朝阳;余茂清;蔡风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栓塞治疗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s)为颈内动脉与海绵窦相沟通,多由头部外伤颅底骨折引起,发生率在头部外伤中占1%~2.5%[1]。随着交通及工农业发展,外伤病人增多,检出技术及设备改善,CCFs发生有上升趋势。1 CCFs的治疗目的[2,3]  CCFs经历了一个从无法诊治到有效治疗的漫长过程。自从1972年Serbinenko应用可脱性球囊技术以来,在导管的制作、插管技术、脱离球囊的方法及填充球囊的物质均有较大的发展,除动脉途径外,还可经静脉途径,不需开刀,在X线监视下,可以准确地将球囊放在瘘口处,病人痛苦小,是目前治疗CCFs理想的方法。CCFs治疗的目的是:(1)消除颅内血管杂音;(2)使突眼回缩;(3)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4)纠正脑盗血,防止脑缺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可靠地封闭瘘口,同时保持颈内动脉的通畅。

    作者:段传志;李铁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组织细胞病误诊1例

    我们曾收治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胃肠型)误诊为阑尾炎的患者,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3岁。因间歇性发热伴全身乏力1月余,右下腹疼痛1 d入院。入院时体检:体温38.5℃,轻度营养不良,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肝脾触诊不满意,下腹部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Hb 60 g/L;RBC 2.4×1012/L,WBC 8.4×109/L,N 0.82,L 0.18。尿常规化验(-)。B超提示少量腹水。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术前诊断:局限性腹膜炎(化脓性阑尾炎?)。术中探查见腹膜腔少量淡黄色积液,阑尾正常,盲肠及升结肠起始段肠壁充血、水肿、增厚,相应的肠系膜水肿并见多个成人拇指末节大小肿大的淋巴结。术中诊断:回盲部恶性淋巴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顺利,历时4 h。术后30 h患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术后病理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胃肠型)。2 讨论  医生对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一个主要原因。1939年Scott和Robb Smith首先描述恶组,它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的组织细胞及其前质细胞异常增生、广泛浸润各组织器官的恶性疾病,预后极差[1]。其典型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身进行性衰竭。确诊需通过血象、骨髓象或淋巴结活检中找到大量异形组织细胞。由于临床表现上的复杂多样性,恶组误诊为结核、伤寒、再障、消化道出血及恶性淋巴瘤等疾病者时有报道[2]。据邹霓等[3]统计误诊率高达78.8%。而以胃肠病变为主的恶组(胃肠型)表现更不典型,可表现为高热、腹痛、腹泻、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和肠穿孔,极易误诊为肠结核,克隆氏病,溃疡性结肠炎和恶性淋巴瘤等外科疾病。  对病情缺乏全面分析是造成误诊的又一重要原因。对患者病史中出现的间歇性发热伴全身乏力及不能解释的贫血和右下腹局限性腹膜炎是否存在内在联系这一关键问题,也就是究竟是先发热还是先腹痛的外科基本问题未加以全面认真的分析。加之未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和做必要的辅助检查,考虑诊断时仅局限于常见病,误诊在所难免。

    作者:熊智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