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护理

吴小琴;龚穗清

关键词:阻塞性,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 手术治疗, 患者, 最低血氧饱和度, 术前准备, 冠心病, 合并高血压, 临床资料, 一般护理, 心律失常, 心理状况, 心理压力, 心理护理, 心理负担, 腺体分泌, 术前禁食, 术后感染, 身心健康, 情绪
摘要:我科自1997年1月~2000年1月行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2例,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25~66岁。其中体质肥胖者27例,合并有冠心病4例,合并高血压8例。低血氧饱和度38%~79%,平均为72%;睡眠呼吸暂停指数14~77,平均值为20。2 术前准备2.1 术前一般护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易出现缺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因此,术前应注意积极配合医生观察呼吸、脉搏、睡眠期鼾声情况,做好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方面的监测及记录。2.2 心理护理 这类患者心理负担较重,不愿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更不愿出远门,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多数患者术前处于紧张、恐惧、焦虑状态。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状况,给予患者安慰,解释,稳定情绪,缓解其紧张心理,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手术。2.3 口腔护理 术前3 d给予患者朵贝氏液漱口,每日3次,术前男患者剃胡须,预防术后感染。2.4 术前准备 术前晚根据患者情绪,给予安定5~7.5 mg口服,使睡眠充足,减轻心理压力。术前禁食,以防止呕吐,污染手术区,引起窒息。术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200 mg,东莨菪碱0.3 mg,以达到镇静,减少腺体分泌的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膀胱重建与原位排尿术的进展

    膀胱全切术后膀胱重建与尿流改道术是目前泌尿外科研究重点之一,原位排尿术较异位排尿术进一步受到重视,组织工程学材料或人工膀胱等作为膀胱替代也取得了进展,有着广阔的前景。1 胃肠道新膀胱术  采用去管化的小肠或结肠肠段、胃瓣经过适当的成形术制成新膀胱,输尿管与贮尿囊作粘膜下抗反流吻合,贮尿囊与尿道残端吻合,由腹压及尿道括约肌协调控制排尿。此类新膀胱具有低压、容积大、保护肾功能、顺应性好、原位排尿等特点,临床上运用已越来越多,比较符合生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也存在尿道吻合口狭窄、夜间遗尿、排尿感觉差等常见并发症,对术前合并有尿失禁、尿道狭窄、尿道肿瘤者不宜采用。令人关注的是尿道残端肿瘤复发问题,Tobisu等[1]报道膀胱全切术后尿道肿瘤复发率为3.5%~17%,如无前列腺侵犯,则尿道复发率为4%~10.6%,回肠新膀胱术后尿道复发率为0.7%~12%[2]。因此,术前常规作后尿道镜检再决定具体术式是明智的。2 组织工程学材料在膀胱重建中的应用  组织工程学就是人工制造具有活性及功能的组织取代人体中的病变组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和器官病损或缺损所致的功能障碍或因此丧失的治疗问题[3]。1995年Atala等[4]用PLLA作为动物体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生长支架,并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等[5]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性实验,证实了异体膀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作为膀胱替代材料的可行性。1997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泌尿外科应用异体兔膀胱替代材料进行实验获得成功并应用于临床[6]。  聚羟乙酸(PGA)及聚乳酸(PLA)是目前组织工程学常用的多聚体(Polymer),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及可塑性,与天然材料相比,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可以精确地控制其分子量,降解时间及其它性能[7]。Oberpenning等[5]以PLA及PGA共聚物塑形的膀胱作为支架,以狗的自体膀胱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种植于支架上并进行膀胱重建。结果表明,重建后的膀胱容量为术前的85%~110%,膀胱顺应性无变化。组织学检查证明,组织工程化的膀胱形成如正常膀胱组织的结构,无感染、结石及梗阻等并发症。然而在目前的实验中,无论是天然还是人工合成,均存在体内吸收过快、生物相容性不够理想等缺陷,并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的问题。

    作者:赖海标;邓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114例需人工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结果:共有34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达29.8%。病死率达38.23%,其主要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占85.2%,其中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多,占44.1%,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杆菌。结论: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VAP,积极减少或消除诱因,以提高呼吸支持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韩云;林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脏手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

    心脏手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及老年病人均需安装临时起搏器。我院目前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方式均为心室起搏。现将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心脏术后病人安装了临时起搏器。其中男28例,女33例,年龄4~7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0例,先天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6例。临时起搏时间1~50 d,平均5 d。57例临时起搏后病人恢复窦性或房性心律,拔除起搏导线痊愈出院,1例发生严重心律紊乱死亡,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2 术后护理体会2.1 心电监护 使用临时起搏器期间要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律的变化,通过起搏波型,观察起搏效果,是完全起搏心率还是自主心率与起搏心率共存。监测心率低于设定起搏心率,应考虑如下问题:(1)起搏导线有无脱落或扭曲;(2)有起搏信号但无电信号,提示起搏阈值升高;(3)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完全消失,提示电池用完或导联接触不良;(4)若出现固定频率起搏,而无按需功能,要考虑为起搏器感知不良。护士应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作者:陈连带;宋蕾;叶庆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度妊高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施行剖宫产术3例临床护理

    1998年1月~2000年3月我科收治了3例重度妊高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孕妇,3例孕妇均施行剖宫产术。我们认真制订和实施各项护理措施,使产妇痊愈康复出院,现将临床护理措施、体会作如下报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年龄31~35岁,平均32岁。均为孕2产1,足月妊娠。3例病人均选用剖宫产术分娩方式。1.2 临床表现 水肿均为(+++),高血压(160~180 mmHg/110~115 mmHg),蛋白尿。伴有头痛、眼花、胸闷、心慌,心律失常,心电图示频发性房性早博。1.3 结果 3例产妇经恰当的治疗和我们术前、术后认真制订和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无出现手术并发症、心衰、子痫等,母婴平安,康复出院。2 护理措施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产妇,由于其疾病的复杂性,病情往往较重,且对孕妇、胎儿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危胁,因此,良好的护理至关重要。通过对产妇生理、社会、心理、治疗方案等进行评估后我们制定了护理措施,并加以了切实有效的实施。2.1 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孕妇由于妊娠及疾病的双重因素,往往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反应,心理负担较重,因此,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和手术的必要性,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做好解释工作,介绍医院的技术水平、治疗、护理方案以及预后,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这样,可使患者情绪稳定,保持佳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2)做好各种术前常规检查及准备工作。做好相关的药物过敏试验,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镇静剂,及时、准确采集好标本,做好心、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出凝血时间、血型、血交叉等检查。(3)认真做好各种监测,特别是心、肺功能、血压、胎心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4)因重度妊高征患者易受各种刺激而引发抽搐,因此应注意保持环境相对安静。给予单人房间,室温保持在22~24℃之间,同时准备好各种相关的急救器材和药物。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典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1例

    患者女,78岁,1周前进食时突发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而跌倒,头部着地,当时无昏迷及抽搐,送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报告为脑梗塞,给予活血化瘀等处理,右侧肢体活动障碍逐渐加重,反复呕吐,大小便失禁,语言含糊不清,有时答非所问,遂转送我院,以左侧脑梗塞收住神经内科治疗。入院时情况:神清,反应迟钝,偶有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右下肢Babinski征(+),左侧Babinski征(-)。入院第2天行头颅MRI检查发现两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左侧约75 ml,右侧约42 ml。转神经外科,行双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引流出酱油样的液体,术后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消失,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明显,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硬膜下血肿明显减少,但左侧仍有血肿,量约20 ml。考虑患者年龄较大,本身存在一定的脑萎缩,术后脑膨起有一定困难,需要一些时间,目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暂时不考虑再次手术。患者住院14 d出院,出院时已能下床活动,1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已吸收,脑膨起良好。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常见的继发性损伤,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小儿产伤引起常见,双侧血肿发生在老年人较少见,误诊率较高。误诊原因有:老年人由于本身存在老年性脑萎缩,颅腔容积的代偿空间极大,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到出现颅内高压时,病情往往较严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另外,慢性硬膜下血肿以等密度多见,双侧血肿时中线移位不明显,对于分辨率低的头颅CT,容易造成误诊。而正常颅内压脑积水、脑萎缩患者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的患者,应注意该病的存在,尽早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MRI比CT更具优势,对于可疑患者应做MRI检查。本例患者同时行两侧钻孔引流,效果良好。

    作者:尹惠广;王广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解脲脲原体感染对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精子密度及精子运动质量的关系。方法:将258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进行UU培养及精液计算机辅助分析。结果:无精子症组、少精子症组、精子密度正常组三者之间UU感染阳性率有明显区别(P<0.05),以少精子症患者UU感染阳性率高。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比较,精子运动质量无明显差别(P>0.05),但前者运动线性有明显下降趋势(P<0.01)。结论:UU感染可对男性的生精功能及精子质量有一定影响,从而使精液整体质量下降。

    作者:刘运科;郭彩娇;陈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垂体大腺瘤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与效果

    目的:通过对158例鞍区垂体大腺瘤伽玛刀术后的随访分析,阐明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的适应证及方法。方法:采用ELEKTA公司Leksell伽玛刀,对158例垂体瘤患者的肿瘤性质、治疗、随访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垂体瘤伽玛刀治疗总控制率达98.1%,复发率1.89%。伽玛刀治疗后视力转归良好。结论:垂体瘤伽玛刀治疗效果理想,并与肿瘤性质有重要关系。

    作者:黄敏仪;吴锡标;朱建坤;邓印辉;梁舜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开胸术中严重低氧血症处理1例

    患者男,45岁,体重90 kg。因咳嗽、咳痰渐进性加重半年,临床诊断为:左下肺癌?左下隔离肺?拟行左下肺切除术。患者自幼即有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术前检查无手术禁忌证。麻醉选择硬膜外阻滞加浅全麻,麻醉满意(气管插管为ID8.5的单腔管)。用KONTRON ABT5300麻醉工作站施行机械通气(VT650 ml,f 12次/min),监测生命体征(BP,EKG,SpO2,PETCO2),右侧卧位下打开胸腔见左胸腔广泛粘连,尤以下基底段为著,予以手术分离,手术进行约30 min时,监测显示SpO2下降达92%~93%,呼吸机气道压力达40 cmH2O,遂改手控呼吸,捏皮球感气道阻力增大,听诊双肺可闻喘(痰)鸣音,其间SpO2继续下降,低达67%。当时考虑:痰液堵塞气管导管或气管导管口移位贴气管壁(术前侧卧位下听诊正常)?喘息性支气管炎发作?予以吸痰(吸出少许黄白色粘痰),静注地塞米松、氨茶碱,反复吸痰,并将气管导管拔出2 cm左右,急查血气,约30 min左右SpO2渐上升达96%,手控呼吸(加大氧流量)觉气道阻力降低,血气结果显示:pH 7.247,PCO2 61.0 mmHg,PO2 83.37 mmHg,SaO2 94.6%,遂调整呼吸参数继续机械通气,呼吸机气道压力显示为15 cmH2O。约10 min左右上述症状又出现并迅速加重,10 min内SpO2下降达48%,同时出现血压下降达9/5 kPa,听诊下肺呼吸音低,有痰鸣音。再次考虑患侧痰液或分泌物或血液逆流至健侧可能。手控呼吸下嘱术者立即暂停手术,置患者平卧位。气管内给予肾上腺素,静注多巴胺,复查血气,同时反复吸痰,吸痰效果不理想,考虑痰液位置较深,吸痰管(尿管)较短,遂果断截断气管导管露于口腔外之部分,再吸痰见先是大量黄白色粘痰,继之有大量的褐色脓样物吸出。遵循吸痰—吸氧—再吸痰的原则,充分吸痰,吸氧期加大氧流量,患者病情不再恶化。急查血气分析:pH 7.196,PCO2 81.4 mmHg,PO2 35.2 mmHg,SaO2 54.4%,已构成呼衰。遂给予加快输血输液,给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654-2改善微循环,冰帽物理降温,定期(半小时1次)复查血气,根据血气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经过3 h的积极处理,患者病情渐平稳,BP 12/8 kPa,HR 130次/min,SpO2 92%,PETCO2 35 mmHg,复查血气pH 7.399,PCO2 33.7 mmHg,PO2 50 mmHgBE-4.5 mmol/L,SaO2 88.8%。考虑患者病情危重,患者肥胖换气管导管危险性大,决定中止手术,在密切监护及调控生命体征下关胸。术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带管回ICU继续呼吸支持,用900C(西德产)呼吸机行SIMV+PSV呼吸支持20 h,定期从气管导管内吸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复查血气正常,予以脱机,继续护理翻身、拍背、鼓励患者咳痰并加大剂量抗生素应用。半个月后复查胸片及CT示:左下肺肿块影仍在,但密度变淡,2个月后行双腔管插管全麻行左下肺切除,肿块约6 cm×6 cm×6 cm大小,术后病理报告:左下肺慢性机化性炎症。后诊断:左下肺脓肿。

    作者:王冰舒;王业贵;强万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突手术中乙状窦极度前移1例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右耳流脓4年入院。伴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间歇性右耳鸣,低音调。脓液为粘脓黄色,有臭味。曾予双氧水及滴耳液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外耳道深处有胆脂瘤栓,取出后见鼓膜紧张部完整,增厚,锤纹充血,松弛部边缘性穿孔,可见上鼓室有胆脂瘤上皮。瘘管试验(+)。咽鼓管通畅。音叉检查C256:WT偏右,RT左阳性,右阴性。纯音测听:右侧极重度传导性耳聋,听力图呈下坡型,气导听阈75 dB,骨气导差50 dB。颞骨CT检查:右侧中耳乳突炎伴胆脂瘤形成,听小骨破坏,乙状窦明显前移。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右)。完成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局麻下行右耳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Ⅲ型)。作耳内切口,以筛区为中心磨除乳突皮质骨厚度约0.3 cm时即可透过菲薄骨板看到乙状窦前壁。故从上鼓室入路依次开放上鼓室及鼓窦腔,有少量胆脂瘤组织。因乙状窦明显前移,前壁已接近外耳道后壁,无法开放和清除乳突尖病变。故磨薄乙状窦前壁骨质,再以剥离子掀开去除大部乙状窦前外侧骨板,将乙状窦向后牵开后继续开放整个乳突腔,直至轮廓化。乳突腔窄小,内充满胆脂瘤组织,予彻底清除。复位乙状窦,未见损伤。继续完成鼓室成形术。术后创面干燥,痊愈出院。随访2年,上皮化良好,未见复发。

    作者:周剑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非侵袭性霉菌上颌窦炎22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84年10月~1999年1月期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且资料保存完整的霉菌性上颌窦炎22例,现将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霉菌性上颌窦炎22例,占同期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术式)的3%。其中男女比例为1∶2.67,年龄32~78岁,平均58.6岁。病程0.5~11年,平均为2.3年。发生一侧者20例,双侧者2例。1.2 临床特点 以回吸性鼻涕带血、脓涕、头痛以及面麻木为主,大部分病例只有其中1~2个症状,有3例上述4个症状全部存在。1.3 治疗方法及预后 采用常规的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术式),术中发现上颌窦腔内有干酪样物质,颜色发黑,无明显的异味。术中进行下鼻道的上颌窦对孔应较常规的大,在清除上颌窦内容物后,用酮康唑液冲洗,并适当用酮康唑软膏涂抹术腔,术后减少应用激素,并结合抗生素应用抗真菌药物。本组病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经0.5~4年的随访,有2例复发。2 讨论2.1 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特点 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本组病例也体现这一特点。该情况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霉菌性上颌窦炎较化脓性上颌窦炎临床症状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过去不太严重的症状现在也引起重视,就诊率提高;(2)目前抗生素和激素应用普遍,使得鼻窦内菌丛失调,从而诱发霉菌感染[1];(3)医务人员对霉菌性感染疾病的认识的加强和检查手段的提高,减少了误诊。特别是过去认为干酪性上颌窦炎,若经病理检查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为霉菌性感染[2,3];(4)我国南方气候潮湿,适宜霉菌生长,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率较北方地区高。

    作者:陈合新;刘晓晖;张发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良恶性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腮腺良、恶性混合瘤的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科1991~1998年各例腮腺混合瘤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术后畸形不明显,且仅有1例复发。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减少患者创伤,外形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

    作者:叶永康;江穗;陈仲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胺碘酮对65例持续性房颤复律的疗效分析

    对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静注、口服胺碘酮进行复律治疗,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择房颤发作>48 h的65例患者,平均年龄(63±8)岁,男32例,女33例,均无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心脏传导功能及窦房结功能不全。1.2 方法 入选患者经过有关基础情况检查后,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2例)和安慰剂组(33例),治疗组患者首先1 h内静注胺碘酮300 mg,以后24 h内静注20 mg/kg,并同时给200 mg口服,每天3次,1周后改用每天一次400 mg维持3周,安慰剂组患者第一天静注生理盐水,同时口服安慰剂片,口服时间与治疗组相同。1.3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在1个月内恢复窦性节律则认为复律成功。1.4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t检验和多变量逐步逻辑回归分析。1.5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及有关检查等基础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组32例患者有16例(50%)在治疗结束时已转复为窦性心律,而安慰剂组33例在用药的初24 h或出院前均未转复为窦性心律(P<0.01)。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前3 d中均无复律。直径较小的房颤患者比直径较大者复律更易成功。复律成功患者的左房直径为(41.8±7.25)mm,而复律不成功者左房直径为(50.3±5.8)mm,两组比较P<0.001。药物复律成功患者和未成功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经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左房大小是预测房颤药物复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胺碘酮治疗期间未出现需停药的副作用。2 讨论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过去认为该药半衰期长,副作用大,而将其列入二、三线抗心律失常药,本文通过对房颤持续时间>48 h的患者,用胺碘酮静注和口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复律安全且有效,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且作者认为左房大小是预测复律能否成功的唯一独立指标。

    作者:张忠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临床诊治

    本文报道1989年7月~1999年12月收治的4例自发性食管破裂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35~60岁,平均41岁。病变部位:胸下段食管3例,中段食管1例。破裂长度4~7 cm。确诊时间分别为发病后8,12,36 h,4 d。病史及主要症状、体征:均有呕吐及吐后突发胸痛,发热,胸骨上方皮下气肿。左侧液气胸3例,右侧液气胸1例。碘油造影3例,口服美蓝确诊4例,胸穿抽出咖啡样物3例,脓液1例。1.2 治疗方法 4例患者均开胸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粘膜、肌层两层缝合修补,另2例行单纯全层缝合修补。后者中1例曾误诊为脓胸者行二次手术修补失败。本组患者均放置胸腔闭式引流。1.3 结果 治愈3例,其中2例为早期诊断者。死亡1例,为曾误诊为脓胸者。2 讨论  关于自发性食管破裂,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呕吐直接相关。但因其临床上较为少见,加之呕吐本身缺乏特异性,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国内误诊率为74.3%[1]和75%[2]。而本病一旦误诊,就会丧失早期手术治疗的机会,病死率极高。成功治疗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关键已被公认为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2.1 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诊断 (1)主观上充分认识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发病机制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组4例患者均有呕吐,其中3例有酗酒史,这与自发性食管破裂相关文献报道的患者呕吐时腹内压激增、酗酒后呕吐动作不协调致使食管腔内压力突然升高、从而导致管壁撕裂的病生理改变相符合。本组在早期即24 h内确诊的2例患者均为近年病例,原因与提高了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2)重视胸内食管破裂的某些典型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中均出现发热、突发胸痛及胸骨上方捻发音即所谓的食管破裂和穿孔的“三联征”。而本组误诊为脓胸的病例,恰恰是忽略了此征。(3)食管造影,胸穿及口服美蓝是本病术前终确诊的重要手段。本组全部患者均曾服过美蓝并得以作出诊断,尤其是误诊脓胸患者终在口服美蓝后得以确诊,说明此法准确率较高。2.2 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治疗 (1)对于早期及部分延期诊断的患者,首选开胸手术修补。对于误诊的晚期患者,手术修补无益,本组早期诊断的2例患者,手术修补后顺利痊愈。延迟诊断的患者,术前引流量不大,开胸后探查纵隔内感染轻,食管壁水肿不十分严重,加之患者身体状况良好,予以一期修补治愈。说明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决定合理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而另一误诊者,因发生了脓胸,虽经两次修补,均告失败,故应以采取单纯引流、支持治疗为宜。(2)重视手术修补方式的选择。目前较为公认且符合食管愈合病生理变化的修补方法为粘膜及肌层两层修补。但对食管水肿较重、裂口解剖层次难以分离的延期诊断患者,可以采取清创后全层缝合的办法。(3)肠内外营养支持的应用,为治疗本病提供了保障。食管破裂后,肌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创伤病理改变,故除常规处置外,应加强患者的管饲、肠道外营养(TPN)等肠内外支持的治疗,以达到促进食管愈合,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成人麻疹48例临床分析

    成人麻疹由于出疹时间缓慢,并发症多,症状严重,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现将近两年来我院收治的成人麻疹48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资料均为1998年5月~2000年5月住院患者。男28例,女20例。年龄14~20岁5例,~30岁33例,>30岁10例。本市常住居民17例,流动人口31例。有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者10例,未接种者18例,接种史不详者20例。1.2 临床表现 48例患者均有发热,其中呈稽留热型者34例,14例为不规则热,有26例超过39℃;明显流泪、畏光及结膜充血者37例;明显流涕、喷嚏及咳嗽者25例;病程中出现柯氏斑者32例,其中蔓延至整个口腔、颊粘膜持续3 d以上者20例;发热后3 d出疹者16例,5 d出疹者25例,8 d出疹者5例,>8 d者2例。皮疹首发部多为耳后、发际渐向全身蔓延,疹形为红色斑丘疹、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皮疹多2~5 d出全,出疹后持续3~5 d有8例,9 d有35例,>10 d有5例,皮疹消退时出现瘙痒者21例,皮疹均遗留不同程度色素沉着。1.3 合并症 48例患者中出现胃肠道症状有恶心及呕吐者12例,腹胀、腹痛及腹泻者10例;结膜炎37例;上呼吸道感染25例;支气管肺炎18例,单或双侧肺闻及干性罗音或水泡音,X线出现肺纹理增粗或片状阴影;大便WBC(+)以上 26例;有心悸18例,ECG检查示早博15例,窦性心动过速过缓8例,T波异常4例;肝大9例,肝功能异常26/42例;肾损害中尿蛋白(+~+++)8例,RBC(+~+++)25例,颗粒或管型2例。1.4 误诊情况 本组病例中曾诊为上感者10例,支气管炎或肺炎者8例,药疹者8例,其余多数以发热或皮疹查因收住入院。

    作者:张择榕;陆春;黄怀球;苏向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999年度广东省临床化学室间质量评价

    目的:介绍广东省1999年度315间实验室临床化学室间质评的情况。方法:用变异指数得分法,统计分析1 556份质评回报表24 584个测定结果。结果:每次质评均能达到及格的实验室有244间,占77.46%。每次质评都不及格的实验室有4间,占1.27%。24 584个单项测定结果中有21 406个及格,合格率为87.07%。结论:开展临床化学室间质评活动有利于对检验结果进行监测和评定,以提高检验质量。

    作者:林增文;卓绮玲;邹伟民;江楚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椎管哑铃形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目的:提高椎管哑铃形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与一般椎管内肿瘤表现相似,CT和MRI检查有助于确诊。采用后正中切口入路一期手术全切除肿瘤16例,联合椎旁或椎前入路二期手术全切除肿瘤3例。16例痊愈出院,3例好转,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周围组织器官损伤。结论:椎管哑铃形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MRI是确诊好的方法。根据具体的肿瘤位置、大小和性质来选择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疗效,大多数椎管哑铃形肿瘤可经后正中切口入路一期手术全切除。

    作者:邓跃飞;钟志光;刘安民;林吉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stomach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SPGS))发生的病因,寻找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7月~2000年5月间16例SPGS患者的诊断过程和治疗效果,对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PGS临床表现为患者在胃手术后改饮食时反复呕吐胃内容物,量≥800 ml/d,无明显腹痛,肛门排气正常,胃肠X线动态检查可见胃潴留、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核素标记胃排空时间延长;所有病例经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平衡,以及用促进胃肠动力药治疗,4周内痊愈。结论:SPGS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胃肠X线动态检查、核素标记残胃排空时间测定对SPGS有诊断价值;治疗采用综合措施、避免再次手术。

    作者:陈仕荣;林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缩窄性心包炎20例临床X线分析

    目的:通过20例缩窄性心包炎临床X线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方法:20例均进行X线胸片检查。结果:X线表现上腔静脉扩张、肺瘀血、一侧或双侧胸腔积液10例,心影大小正常6例,心缘弧度消失有僵直感5例,心搏动减弱或消失4例。结论:X线胸片检查对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仍有一定意义。

    作者:舒炳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窥镜技术治疗颅内疾病

    近十年来神经内窥镜的开发研制及应用都有迅速的发展,在德、美、日等发达国家,神经内窥镜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从诊断到治疗,手术从脑室、脑池内病变到脑实质内病灶,从治疗囊性病变发展到处理实质性病变。神经内窥镜技术随着设备的不断完善、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必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神经内窥镜手术方式分为三个主要类型:(1)单纯神经内窥镜手术,即用神经内窥镜独立完成手术操作;(2)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即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辅助应用神经内窥镜,以观察显微镜直视下难以见到的部位;(3)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即借助于内窥镜的照明和显示系统,应用常规显微外科器械来完成手术操作。下面根据内窥镜的不同手术方式分别叙述。1 单纯的神经内窥镜手术1.1 脑积水 脑积水的治疗是神经外科领域内应用内窥镜进行早、方法多的疾病。主要根据脑积水的不同类型而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如导水管狭窄者采用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及导水管探通术;单侧孟氏孔闭塞者行透明隔造瘘术;交通性脑积水行脉络丛烧灼术;对于分隔脑积水则先将各分隔腔穿通,再行造瘘或脑室-腹腔分流术。多数作者取得半数以上的治愈率,其中效果好的是采用第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术治疗的导水管狭窄性脑积水,有效率达70%以上,部分显著者甚至达95%以上。而采用脉络丛烧灼术治疗的交通性脑积水,有效率在60%左右,主要适用于病情发展缓慢者,而对积水进展迅速者则效果不佳。其余不宜行内窥镜治疗或内窥镜手术不成功者,仍可行内窥镜引导下的脑室-腹腔分流术,以降低分流管堵塞的可能性。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内窥镜应作为脑积水尤其是儿童脑积水的首选治疗方法[1,2]。

    作者:林志俊;詹升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微血管性心绞痛中医辨证施治的探讨

    微血管性心绞痛是指具有典型的劳累型心绞痛发作,心脏负荷试验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病证。其诊断应排除胸、肺、食管等病变所致的非心源性胸痛,并排除瓣膜病、心包疾病和心肌病等所致的心源性胸痛。Pupita提出其诊断标准为:(1)心绞痛症状;(2)运动试验阳性;(3)Holter检测有暂时性ST段压低[1]。目前亦有学者认为心绞痛发作时无ST-T改变也要考虑此症[2]。为了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有关治疗效果,我们对近两年来我院诊断的20例患者作一临床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均为我院心脏内科住院病人。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51.3岁。反复心前区闷痛或刺痛史2月~6年,多因劳累或情绪激动而诱发,胸痛时间不等,长达2年,经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合并高胆固醇血症2例。其中,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阳性11例,核素心肌动静态显像呈缺血性改变9例,均经多体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改变。20例中合并有消化系统疾病7例,其中慢性胃炎4例,十二指肠溃疡1例;弥漫性食道痉挛并轻度返流性食管炎1例;慢性胆囊炎并急性胰腺炎1例。1.2 辨证论治 20例患者中医诊断皆为“胸痹”。(1)辨证为“气虚血瘀”证16例,其表现主要为神疲乏力,心前区疼痛,动则加剧,伴少气懒言,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或涩或弦。治以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2)“气阴两虚”证1例,表现为消瘦,乏力,心前区闷痛,口干,纳差,舌淡,少苔,脉细。治以生脉散加减。(3)“气滞血瘀”证1例,表现为性情急躁,胸痛胀闷,每因恼怒加剧,声高气粗,夜眠多梦,舌质暗,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治以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4)“痰瘀互结”证2例,表现为肥胖,面色青紫,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苔白厚,脉弦滑。治以半夏瓜蒌薤白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

    作者:张敏州;李新梅;邹旭;陈伯钧;吴焕林;程康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