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典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1例

尹惠广;王广斌

关键词:不典型,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患者, 侧肢体, 头颅, 脑萎缩, 钻孔引流术, 肢体肌力, 症状, 颅内高压, 检查, 肢体活动障碍, 误诊, 术后, 神经功能障碍, 脑梗塞, 颅内压增高, 临床, 老年人, 肌张力
摘要:患者女,78岁,1周前进食时突发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而跌倒,头部着地,当时无昏迷及抽搐,送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报告为脑梗塞,给予活血化瘀等处理,右侧肢体活动障碍逐渐加重,反复呕吐,大小便失禁,语言含糊不清,有时答非所问,遂转送我院,以左侧脑梗塞收住神经内科治疗。入院时情况:神清,反应迟钝,偶有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右下肢Babinski征(+),左侧Babinski征(-)。入院第2天行头颅MRI检查发现两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左侧约75 ml,右侧约42 ml。转神经外科,行双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引流出酱油样的液体,术后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消失,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明显,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硬膜下血肿明显减少,但左侧仍有血肿,量约20 ml。考虑患者年龄较大,本身存在一定的脑萎缩,术后脑膨起有一定困难,需要一些时间,目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暂时不考虑再次手术。患者住院14 d出院,出院时已能下床活动,1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已吸收,脑膨起良好。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常见的继发性损伤,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小儿产伤引起常见,双侧血肿发生在老年人较少见,误诊率较高。误诊原因有:老年人由于本身存在老年性脑萎缩,颅腔容积的代偿空间极大,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到出现颅内高压时,病情往往较严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另外,慢性硬膜下血肿以等密度多见,双侧血肿时中线移位不明显,对于分辨率低的头颅CT,容易造成误诊。而正常颅内压脑积水、脑萎缩患者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的患者,应注意该病的存在,尽早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MRI比CT更具优势,对于可疑患者应做MRI检查。本例患者同时行两侧钻孔引流,效果良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疗法治疗肛周尖锐湿疣42例报告

    我院肛肠科门诊自1996年5月~2000年5月应用综合疗法治疗肛周尖锐湿疣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确诊肛周尖锐湿疣4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0例,病程10 d~1年,年龄小17岁,大72岁,均有不洁性交史,皮损数目从5~38个不等,均具有典型的外观表现,呈鸡冠状或菜花状,皮损以绿豆大小为主,另有2例皮损较大,赘生物成簇增生如小型鸡蛋大小。1.2 治疗方法 皮损较少,皮赘较小病例单纯采用局麻下电灼法,我科使用HE-I型多功能狐臭(美容)治疗仪,输出功率小于80 W。烧灼疣体直到疣体全部脱落或消失,深度达真皮层。较巨大型2例采用局麻下手术切除,残余较小皮赘使用电灼法处理;检查所有疣体消失后用0.1%新洁尔灭溶液消毒创面,干纱布包扎,术后当天给予肌注α-2a干扰素100万IU,连续7 d,每天1次,术后当晚使用中药煎汤坐浴肛门,共2周,第14天观察疗效。中药坐浴方组成为:板兰根30(单位g,下同),金银花30、苦参20、土茯苓15、虎杖20、苍术15、紫丹参30、赤芍15、地肤子15、川椒15,每剂中药加水2 000 ml煎汤取汁1 500 ml,先熏后坐浴肛门,每次15~20 min,每天1~2次。2 治疗结果  电灼治疗后42例患者均于2周之内全部治愈,治愈率达100%,3月后复查2例复发,复发率4.76%。3 讨论  尖锐湿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性传播性疾病,常因直接性接触或间接感染而发病,目前治疗肛周湿疣的方法很多,但单纯用中医或西医的某一种方法,疗效往往不理想,且复发率高[1]。本法采用电灼法或电灼加手术方法将肉眼见到的皮损破坏;术后使用α-2a干扰素100万IU肌注1周,可以抑制细胞内病毒的繁殖,并具有增强免疫调节的作用。中医学认为本病由湿热毒邪内蕴,精化传染,致湿热下注皮肤粘膜蕴久成毒而生。故本病用药多以清热解毒利湿药物为主,并辅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本病以局部病变为主,故外治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坐浴方中苦参、银花、板兰根、虎杖清热解毒,有抗病毒作用,土茯苓、苍术、地肤子、川椒祛湿驱风止痒,紫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抗病毒,改善肛周血液循环,增强局部免疫力的作用。

    作者:黄庆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胰腺炎合并肾损害40例分析

    本文收集我院1991年6月~2000年6月确诊的130例急性胰腺炎中出现肾脏损害的40例临床资料,以此引起临床医生应有的重视。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本组40例均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其中6例经手术或病理确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全部病例具备以下条件:(1)既往无肾脏病史;(2)以急性胰腺炎为诱因而出现肾脏损害,控制原发病后肾脏损害表现消失或好转。1.2 一般资料 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2~84岁,平均48岁。急性水肿型胰腺炎34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6例。1.3 肾脏损害表现 蛋白尿28例,镜下血尿8例,管型尿4例,血肌酐>106μ mol/L 12例。6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低血压,有8例患者曾使用庆大霉素抗感染。1.4 肾功能异常转归 治愈30例,好转6例,其中持续性蛋白尿2例和持续性镜下血尿4例,死亡4例。2 讨论  急性胰腺炎造成肾脏功能异常与多方面因素有关:(1)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的低血容量或低血压状态引发肾脏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2)可能与胰腺释放血管活性肽有关,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具有强烈肾毒性;(3)应激反应对肾脏影响;(4)胰腺和肾脏解剖位置密切,周围炎症波及肾脏等;(5)可能与应用肾毒性较强的抗生素类药物有关。  急性胰腺炎合并肾损害多表现为蛋白尿,本组病例占70%,大多数病例的病情是可逆的,随着急性胰腺炎病情好转和治愈,肾脏功能恢复正常。本组病例占75%,少数可转变为慢性肾功能损害。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治肾脏损害的关键。

    作者:黄雯;邓之驹;陈思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ICU患者院内肺感染的病原及药敏分析

    目的:研究ICU患者院内肺感染的易感因素和主要病原体,指导临床的防治。方法:对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1998年9月~2000年7月住院的49例院内肺感染患者的临床与细菌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49例院内肺感染患者有多方面易感因素;(2)痰培养检出细菌168株,G+球菌26株(15.5%),G-杆菌125株(74.4%),真菌17株(10.1%),其中绿脓假单胞菌79株(47.0%),居首位;(3)168株致病菌对所选抗生素有较高耐药率。结论:原发病危重,气道开放、机械通气时间长,住院时间长,高龄患者是ICU院内肺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G-杆菌为院内肺感染主要致病菌,真菌感染有增加趋势。

    作者:周子权;郭志勤;温步优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癌术后胰头转移5例手术治疗报告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胰头转移再行胰十二指肠手术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近年来5例胃癌术后胰头转移的手术切除病例的手术指征、并发症预防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1/5),主要有肺部感染,切口裂开。围手术期无死亡。经随访4例的生存期为6~15月,平均(10.6±2.3)个月。结论:胃癌术后胰头转移的再手术切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主观感觉和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于泓;王建中;韩震;吴志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橡胶管留置填塞法行鼻骨骨折内固定30例

    目的:探讨鼻骨骨折复位术后满意的鼻腔填塞内固定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30例患者应用橡胶管留置填塞法行鼻内固定治疗,并与28例普通凡士林填塞内固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可耐受鼻腔填塞内固定时间较对照组长,66.7%可耐受5 d以上甚至2周时间,而对照组全部仅能耐受5 d以内;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92.9%,前者仅为感染、出血一般并发症,后者以继发出血及重塌陷为多。结论:橡胶管留置填塞内固定法能使患者按规定时间配合治疗,待骨痂愈合后才松除纱条,临床效果可靠且有效。

    作者:覃文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胺碘酮对65例持续性房颤复律的疗效分析

    对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静注、口服胺碘酮进行复律治疗,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择房颤发作>48 h的65例患者,平均年龄(63±8)岁,男32例,女33例,均无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心脏传导功能及窦房结功能不全。1.2 方法 入选患者经过有关基础情况检查后,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2例)和安慰剂组(33例),治疗组患者首先1 h内静注胺碘酮300 mg,以后24 h内静注20 mg/kg,并同时给200 mg口服,每天3次,1周后改用每天一次400 mg维持3周,安慰剂组患者第一天静注生理盐水,同时口服安慰剂片,口服时间与治疗组相同。1.3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在1个月内恢复窦性节律则认为复律成功。1.4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t检验和多变量逐步逻辑回归分析。1.5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及有关检查等基础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组32例患者有16例(50%)在治疗结束时已转复为窦性心律,而安慰剂组33例在用药的初24 h或出院前均未转复为窦性心律(P<0.01)。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前3 d中均无复律。直径较小的房颤患者比直径较大者复律更易成功。复律成功患者的左房直径为(41.8±7.25)mm,而复律不成功者左房直径为(50.3±5.8)mm,两组比较P<0.001。药物复律成功患者和未成功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经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左房大小是预测房颤药物复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胺碘酮治疗期间未出现需停药的副作用。2 讨论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过去认为该药半衰期长,副作用大,而将其列入二、三线抗心律失常药,本文通过对房颤持续时间>48 h的患者,用胺碘酮静注和口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复律安全且有效,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且作者认为左房大小是预测复律能否成功的唯一独立指标。

    作者:张忠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硬膜外腔注入康宁克通-A复合液治疗腰腿痛93例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很多,治疗方法也有很多。我院应用硬膜外腔注入康宁克通-A复合液的方法治疗腰腿痛93例,治愈率88.1%,有效率96.8%,疗效显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2000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腰腿痛患者93例,男82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43.5岁,病程长3年,短1 d。其中经CT或(和)X拍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52例,肥大性腰椎炎21例,坐骨神经痛15例,其它原因的腰腿痛5例,全部患者经检查均排除恶性病变。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下,根据临床检查提示在患者病变椎体上1~2个椎间隙行硬膜外腔无菌穿刺,穿刺成功后,先注入2%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无不良反应并排除脊髓麻醉现象后,再缓慢注入由康宁克通-A针剂40 mg(美国施贵宝大药厂生产),维生素B 12 500μ g、生理盐水8 ml组成的复合液,然后拔出穿刺针,平躺观察30~40 min。1.3 疗效标准及结果 治愈:疼痛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试险阴性。有效:疼痛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50~60度。无效:疼痛无变化。93例患者中治愈8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治愈率88.1%,有效率96.8%。全部患者均未发生其它并发症及明显副作用。2 讨论  腰腿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相应的神经根受到刺激后,神经根及周围组织产生渗出、细胞增生、粘连等组织变性,使疼痛的敏感性增加,痛阈降低,从而产生疼痛。康宁克通-A是一种作用时间长、消肿作用强的合成皮质类固醇,维生素B12具有改善神经细胞代谢,营养神经的作用。通过硬膜外腔注入康宁克通-A复合液,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和受累神经根,充分发挥其消炎、消肿作用,消除或减轻粘连和肌肉痉挛,改善病变部位及神经根的血流和营养代谢,达到止痛效果。

    作者:张雪峰;尹德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垂体大腺瘤伽玛刀治疗的适应证与效果

    目的:通过对158例鞍区垂体大腺瘤伽玛刀术后的随访分析,阐明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的适应证及方法。方法:采用ELEKTA公司Leksell伽玛刀,对158例垂体瘤患者的肿瘤性质、治疗、随访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垂体瘤伽玛刀治疗总控制率达98.1%,复发率1.89%。伽玛刀治疗后视力转归良好。结论:垂体瘤伽玛刀治疗效果理想,并与肿瘤性质有重要关系。

    作者:黄敏仪;吴锡标;朱建坤;邓印辉;梁舜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儿童结核病52例误诊分析

    由于儿童结核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常常导致漏诊和误诊。本文对1995年1月~2000年6月间,因误诊后转来本院住院治疗的各类肺结核5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00年6月间,经本院收治明确诊断为各型肺结核52例,其中男31例,女21例,男女之比为1∶0.68。年龄3个月~3岁6例,~7岁8例,~11岁13例,~14岁25例。1.2 误诊情况及确诊时间 误诊上呼吸道感染28例;肺炎18例;误诊其他疾病6例;确诊时间短为20 d,长为2年,其中1月内确诊为25例;3个月内确诊10例,1年内确诊14例;2年内确诊为3例。1.3 临床表现 咳嗽39例;咳痰28例;气促28例;发热27例:消瘦7例;盗汗12例;咯血3例。1.4 结核病分类 结核病分类根据1998年标准[1],肺结核类型合并肺外结核。详见表1。其中11~14周岁组,Ⅲ型肺结核出现空洞4例;肺外结核包括骨结核3例,颈淋巴结结核7例,结核性胸膜炎2例,结核性脑膜炎2例,肠系膜淋巴结结核1例。1.5 卡介苗接种、接触史、结素试验情况 有明确卡介苗接种史45例,结核病密切接触史11例;结素试验阳性37例。1.6 X线胸片及实验室检查 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及肺门淋巴结肿大18例,表现为粟粒性分布,大小密度均匀一致12例;表现为班片状、云絮状阴影,边缘不清22例;痰菌阳性14例。

    作者:王宝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使用NEWPORT-E100i呼吸机的护理及体会

    我科1997年1月~2000年6月用纽邦(NEWPORT)E-100i呼吸机救治62例危重患者,收到了满意效果,现将对该型呼吸机的使用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5~69岁。经用呼吸机治疗后,存活45例,死亡17例。1.2 通气时机 各种危重症致呼吸骤停需立即使用,根据成人呼吸生理指标达到王保国[1]提出的机械通气的任何一项标准时,即应开始机械通气治疗。1.3 呼吸机的参数调节 根据患者情况及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各参数。1.4 连接呼吸机 呼吸机的绿色高压氧气管及减压表与氧气源相连接后,依次打开压缩机、主机、湿化器的电源开关,连接呼吸机管道和模拟肺,调节呼吸机的参数,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约3 min,然后将呼吸机与患者相连接。连接前吸尽患者呼吸道内痰液,如患者清醒则须向其解释清楚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本组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19例,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43例。2 护理2.1 专人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作好记录,要取得呼吸机的预期治疗效果,应对患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各种参数作合理调整,要求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1)观察应答能力,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各种深浅反射;注意观察面部皮肤是否潮红、多汗,四肢末梢循环,口唇、甲床颜色和颈静脉怒张情况等,以了解是否存在CO2潴留,低血压、休克,缺氧和中心静脉压增高。(2)动态监测心电图、体温、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3)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观察每小时尿量、尿色、性状、尿比重,血生化等。2.2 呼吸监护 观察有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是否与呼吸机同步;检查胸廓活动幅度、双肺呼吸音。2.3 气管护理 (1)插气管导管要固定牢靠,避免随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粘膜;记录口唇至气管插管末端的长度,随时检查气管导管有无脱出,防止导管滑入一侧支气管;头颈部垫薄软枕,头稍后仰,以减少导管对咽喉的压迫;每2 h翻身拍背及转换头部位置,避免体表压伤及导管对咽喉的压迫;每隔3~4 h将气囊气体放出5 min,放气前吸尽口腔中痰液。(2)床旁置气管切开护理盘,内备气管切开护理的常用物品,作常规气管切开护理。呼吸机管道经一软管与气管导管相连,并用支撑臂支撑,以免管道压迫气管引起坏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造成管腔内分泌物粘结,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同时还易导致细菌侵入。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3]。因此,充分气道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关键措施。我们采用恒温加湿加热器湿化、超生雾化器湿化两种方法。

    作者:舒航;李昭杰;林志俊;许作奎;林晓风;李贵福;詹升全;唐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肺结核患者并重症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36例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和痰菌分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死亡组和存活组病例的年龄、生命体征、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呼吸频率(P<0.05)和氧合指数(P<0.01)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常不典型,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趋势明显上升,氧合指数可作为评价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刘良安;陈国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左、右硬脑膜下腔串联腹腔分流法治疗外伤性双侧硬脑膜下腔积液

    外伤性双侧硬膜下积液,临床并不少见。当积液量大,压迫脑组织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时,必需行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但是经常发现双侧硬膜下腔不相通的现象。为了使一次手术能解决问题,我们设计了左、右硬脑膜下腔串联腹腔分流的术式,疗效确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均为男性。年龄22~71岁,系脑挫裂伤恢复期患者。伤后多次CT扫描见双侧硬膜下积液不断增加。逐渐出现神志淡漠,语言不畅,大小便障碍,意识不清,精神症状,步态不稳等额叶、胼胝体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经药物,多次腰穿放液等治疗无效,且症状日趋严重,为此,采用此术式治疗。1.2 手术方法 根据CT提示,于发际后(为了美观)中线旁3 cm左右,硬膜下积液的范围内,左右两侧各钻孔1个,切开硬膜,可见积液流出。于帽状筋膜下,两个骨孔间置入内径1.5 mm左右的硅胶管1条,两侧各伸入硬膜下前2~3 cm。管的两端1.5 cm内各剪2~4个侧孔并加以固定。完成左,右硬膜下腔的串联。再于右侧的骨孔内置入相同口径的硅胶管1条,远端经耳后皮下通道直至腹部,硅胶管末端置入腹腔20 cm左右,妥善固定,完成手术。1.3 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额叶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无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术后2个月复查CT,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受压脑组织复位。2 讨论  随着CT的应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病例被发现日益增多。积液量有多有少,少量积液者,经药物等非手术疗法,可以自行消散。积液量多且不断增加,用常规方法无法控制其发展,特别是双侧积液的患者,往往因为出现额叶及胼胝体受压的神经系统症状,而必须采用手术引流积液。手术引流有两种方法:(1)外引流:因为需行引流术的患者,往往由于病程较长,受压的脑组织难以在短时间内复位。而外引流超过1周以上,极易发生感染,所以不宜使用。(2)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法:双侧硬膜下积液经常被发现有互不相通的现象,而术前又无法判断是否相通。经多次教训后,笔者设计了此术式。实践证明,此法简便易行,疗效可靠,避免了外引流的缺点,既可达到较长期的引流,使受压的脑组织有足够的时间复位,又避免了引起感染的可能。

    作者:杨波;黄金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突手术中乙状窦极度前移1例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右耳流脓4年入院。伴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间歇性右耳鸣,低音调。脓液为粘脓黄色,有臭味。曾予双氧水及滴耳液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外耳道深处有胆脂瘤栓,取出后见鼓膜紧张部完整,增厚,锤纹充血,松弛部边缘性穿孔,可见上鼓室有胆脂瘤上皮。瘘管试验(+)。咽鼓管通畅。音叉检查C256:WT偏右,RT左阳性,右阴性。纯音测听:右侧极重度传导性耳聋,听力图呈下坡型,气导听阈75 dB,骨气导差50 dB。颞骨CT检查:右侧中耳乳突炎伴胆脂瘤形成,听小骨破坏,乙状窦明显前移。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右)。完成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局麻下行右耳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Ⅲ型)。作耳内切口,以筛区为中心磨除乳突皮质骨厚度约0.3 cm时即可透过菲薄骨板看到乙状窦前壁。故从上鼓室入路依次开放上鼓室及鼓窦腔,有少量胆脂瘤组织。因乙状窦明显前移,前壁已接近外耳道后壁,无法开放和清除乳突尖病变。故磨薄乙状窦前壁骨质,再以剥离子掀开去除大部乙状窦前外侧骨板,将乙状窦向后牵开后继续开放整个乳突腔,直至轮廓化。乳突腔窄小,内充满胆脂瘤组织,予彻底清除。复位乙状窦,未见损伤。继续完成鼓室成形术。术后创面干燥,痊愈出院。随访2年,上皮化良好,未见复发。

    作者:周剑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脑性瘫痪MRI检查34例分析

    我院1996年1月~1999年8月对34例脑性瘫痪患儿做颅脑MRI检查,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6个月~1岁8例,~3岁10例,~7岁12例,~12岁4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14例。新生儿窒息16例,其中轻度窒息6例,重度窒息10例,颅内出血2例,核黄疸1例。34例均无脑炎,脑膜炎,脑外伤史。1.2 临床表现 痉挛性截瘫20例。四肢瘫6例,手足徐动症1例,偏瘫3例,失张力性1例,共济失调型1例,无法分类型2例。伴癫痫发作10例,伴智力低下30例,3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1.3 MRI检查结果 大脑半球发育不全4例,丘脑畸形1例,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透明隔缺如伴第五脑室形成1例,脑软化4例,脑萎缩2例,小脑发育不良1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1例,脑积水2例,蛛网膜囊肿1例,硬膜下积液1例,V-R间隙增多4例,脑白质发育不良7例,合并脑隙灶4例。2 讨论  34例脑瘫儿颅脑MRI表现依次为脑白质发育不良,脑萎缩,大脑半球发育不全,脑软化及V-R间隙增多。MRI分辨率高于CT,能显示细微脑结构异常,对大脑白质灰质分辩清楚。MRI的主要优势还在于:其一因为它不象CT那样,在显示颅底方面没有骨质伪影,后颅凹与脑干结构显示得十分清晰。其二是无须变动体位即可显示多个层面。其三它的信号取决于组织的理化特性,因而对诊断某些疾病特别敏感,尤其是脱髓鞘疾病及退行性病变。国外学者用MRI诊断发现半数脑瘫病儿有脑白质减少现象,髓鞘形成越差发生脑瘫的越多,程度也越重。国内61例脑瘫儿MRI诊断发现25例髓鞘形成障碍。

    作者:马晓红;王彩霞;赵延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异位妊娠危险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本院1996年7月~1999年7月308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足月分娩产妇308例为对照组,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对年龄、月经史、妊娠史、人流史、盆腔炎、阑尾炎、不孕史、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史、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盆腔手术史、避孕方法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月经规则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月经规则的比值比小于1,其余因素比值比大于1。结论: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是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月经规则是保护因素。

    作者:蔡坚;黄顺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脏手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

    心脏手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及老年病人均需安装临时起搏器。我院目前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方式均为心室起搏。现将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心脏术后病人安装了临时起搏器。其中男28例,女33例,年龄4~7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0例,先天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6例。临时起搏时间1~50 d,平均5 d。57例临时起搏后病人恢复窦性或房性心律,拔除起搏导线痊愈出院,1例发生严重心律紊乱死亡,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2 术后护理体会2.1 心电监护 使用临时起搏器期间要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律的变化,通过起搏波型,观察起搏效果,是完全起搏心率还是自主心率与起搏心率共存。监测心率低于设定起搏心率,应考虑如下问题:(1)起搏导线有无脱落或扭曲;(2)有起搏信号但无电信号,提示起搏阈值升高;(3)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完全消失,提示电池用完或导联接触不良;(4)若出现固定频率起搏,而无按需功能,要考虑为起搏器感知不良。护士应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作者:陈连带;宋蕾;叶庆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999年度广东省临床化学室间质量评价

    目的:介绍广东省1999年度315间实验室临床化学室间质评的情况。方法:用变异指数得分法,统计分析1 556份质评回报表24 584个测定结果。结果:每次质评均能达到及格的实验室有244间,占77.46%。每次质评都不及格的实验室有4间,占1.27%。24 584个单项测定结果中有21 406个及格,合格率为87.07%。结论:开展临床化学室间质评活动有利于对检验结果进行监测和评定,以提高检验质量。

    作者:林增文;卓绮玲;邹伟民;江楚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期前路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析5例

    目的:总结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下颈椎骨折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5例患者经3~6个月随访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只要患者全身状况良好,1周内行前路减压植骨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颈椎稳定。

    作者:区广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反复腹痛、发热、右下腹包块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68岁,因右下腹痛伴畏寒,发热48 h余第1次入院,无大便性状改变。查体:体温37.8℃,腹部平坦,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部轻度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血常规:白细胞13.6×109/L,中性粒细胞0.832。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可能。B超未见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急诊手术。术中见右髂窝内肠管炎症水肿,粘连严重,形成包块,分离肠管间粘连有约30 ml脓液流出,未找到阑尾。考虑阑尾穿孔已形成脓肿,行脓肿引流术。术后腹痛缓解,抗生素治疗7 d体温恢复正常,切口甲级愈合出院。14 d后再次因右下腹痛,畏寒,发热入院。右下腹原切口下可触及5 cm×5 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不能推动,有触痛。再次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予以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治疗后腹痛缓解,体温降至正常,但右下腹包块未明显缩小。遂行结肠镜检查,提示距肛门120 cm见乙状结肠新生物,病理活检结果为中分化管状腺癌。就该患者的诊断及下一步手术方案进行讨论。2 临床讨论  主治医师:该患者乙状结肠癌的诊断可以确立,问题是右下腹包块的性质难以确定,从两次起病的过程看是典型的急性炎症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故还是考虑合并阑尾穿孔可能性大。目前的右下腹包块为炎性包块。结合第1次手术所见可以预料回盲部的粘连一定非常严重,且目前肠管肯定还有炎症水肿,所以手术时右下腹的包块较难处理,在作乙状结肠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同时可能还须作回盲部的切除,才能彻底去除腹腔内的感染灶。以避免脓肿反复发作,影响结肠吻合口的愈合。  副主任医师:虽然该患者两次入院都有典型的急性炎症表现,但第1次手术并未找到阑尾,仅发现有脓腔存在。所以阑尾穿孔的诊断并未得到完全确认。一般来说,如果是炎性包块,随着抗生素的治疗应该明显缩小。而该患者为何炎症的其它表现明显好转而包块未见缩小?所以不排除盲肠癌的可能。可惜结肠镜检查时在发现乙状结肠肿瘤后未再进一步检查横结肠及升结肠,以致于未能明确全结肠的情况。事实上结肠的双发癌是存在的。剖腹探查后如果确认是这种情况,手术方式可能就须选择全结肠切除。

    作者:戚维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良恶性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腮腺良、恶性混合瘤的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科1991~1998年各例腮腺混合瘤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术后畸形不明显,且仅有1例复发。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减少患者创伤,外形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

    作者:叶永康;江穗;陈仲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