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生;戴学军;漆松涛
目的:探讨慢性扁桃体炎的有效、简便、安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60例慢性扁桃体炎患者的扁桃体组织进行微波热凝治疗,于治疗后1,2,3 d及1,2,3周观察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后3~7 d均有轻~中度咽痛;1例治疗后2 d出血,约100 ml,经局部压迫后血止;20例出现咽干,约1个月内消失;扁桃体上白色薄痂均于治疗后2~3周脱落,扁桃体明显缩小,充血减轻,咽部不适消退,2例在治疗1个月后出现急性炎症发作,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随访3~12个月,平均4.5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扁桃体微波热凝治疗法安全、有效、简便、价廉,即避免手术造成的创伤,又可保留部分扁桃体实质,达到功能性治疗的目的。
作者:陈立燕;宫常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报道1989年7月~1999年12月收治的4例自发性食管破裂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35~60岁,平均41岁。病变部位:胸下段食管3例,中段食管1例。破裂长度4~7 cm。确诊时间分别为发病后8,12,36 h,4 d。病史及主要症状、体征:均有呕吐及吐后突发胸痛,发热,胸骨上方皮下气肿。左侧液气胸3例,右侧液气胸1例。碘油造影3例,口服美蓝确诊4例,胸穿抽出咖啡样物3例,脓液1例。1.2 治疗方法 4例患者均开胸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粘膜、肌层两层缝合修补,另2例行单纯全层缝合修补。后者中1例曾误诊为脓胸者行二次手术修补失败。本组患者均放置胸腔闭式引流。1.3 结果 治愈3例,其中2例为早期诊断者。死亡1例,为曾误诊为脓胸者。2 讨论 关于自发性食管破裂,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呕吐直接相关。但因其临床上较为少见,加之呕吐本身缺乏特异性,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国内误诊率为74.3%[1]和75%[2]。而本病一旦误诊,就会丧失早期手术治疗的机会,病死率极高。成功治疗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关键已被公认为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2.1 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诊断 (1)主观上充分认识自发性食管破裂的发病机制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组4例患者均有呕吐,其中3例有酗酒史,这与自发性食管破裂相关文献报道的患者呕吐时腹内压激增、酗酒后呕吐动作不协调致使食管腔内压力突然升高、从而导致管壁撕裂的病生理改变相符合。本组在早期即24 h内确诊的2例患者均为近年病例,原因与提高了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有直接的关系。(2)重视胸内食管破裂的某些典型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中均出现发热、突发胸痛及胸骨上方捻发音即所谓的食管破裂和穿孔的“三联征”。而本组误诊为脓胸的病例,恰恰是忽略了此征。(3)食管造影,胸穿及口服美蓝是本病术前终确诊的重要手段。本组全部患者均曾服过美蓝并得以作出诊断,尤其是误诊脓胸患者终在口服美蓝后得以确诊,说明此法准确率较高。2.2 自发性胸段食管破裂的治疗 (1)对于早期及部分延期诊断的患者,首选开胸手术修补。对于误诊的晚期患者,手术修补无益,本组早期诊断的2例患者,手术修补后顺利痊愈。延迟诊断的患者,术前引流量不大,开胸后探查纵隔内感染轻,食管壁水肿不十分严重,加之患者身体状况良好,予以一期修补治愈。说明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决定合理治疗是十分重要的。而另一误诊者,因发生了脓胸,虽经两次修补,均告失败,故应以采取单纯引流、支持治疗为宜。(2)重视手术修补方式的选择。目前较为公认且符合食管愈合病生理变化的修补方法为粘膜及肌层两层修补。但对食管水肿较重、裂口解剖层次难以分离的延期诊断患者,可以采取清创后全层缝合的办法。(3)肠内外营养支持的应用,为治疗本病提供了保障。食管破裂后,肌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创伤病理改变,故除常规处置外,应加强患者的管饲、肠道外营养(TPN)等肠内外支持的治疗,以达到促进食管愈合,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本文收集我院1991年6月~2000年6月确诊的130例急性胰腺炎中出现肾脏损害的40例临床资料,以此引起临床医生应有的重视。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本组40例均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其中6例经手术或病理确诊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全部病例具备以下条件:(1)既往无肾脏病史;(2)以急性胰腺炎为诱因而出现肾脏损害,控制原发病后肾脏损害表现消失或好转。1.2 一般资料 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12~84岁,平均48岁。急性水肿型胰腺炎34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6例。1.3 肾脏损害表现 蛋白尿28例,镜下血尿8例,管型尿4例,血肌酐>106μ mol/L 12例。6例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合并低血压,有8例患者曾使用庆大霉素抗感染。1.4 肾功能异常转归 治愈30例,好转6例,其中持续性蛋白尿2例和持续性镜下血尿4例,死亡4例。2 讨论 急性胰腺炎造成肾脏功能异常与多方面因素有关:(1)重症急性胰腺炎所致的低血容量或低血压状态引发肾脏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2)可能与胰腺释放血管活性肽有关,存在于血液循环中具有强烈肾毒性;(3)应激反应对肾脏影响;(4)胰腺和肾脏解剖位置密切,周围炎症波及肾脏等;(5)可能与应用肾毒性较强的抗生素类药物有关。 急性胰腺炎合并肾损害多表现为蛋白尿,本组病例占70%,大多数病例的病情是可逆的,随着急性胰腺炎病情好转和治愈,肾脏功能恢复正常。本组病例占75%,少数可转变为慢性肾功能损害。因此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治肾脏损害的关键。
作者:黄雯;邓之驹;陈思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114例需人工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结果:共有34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达29.8%。病死率达38.23%,其主要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占85.2%,其中绿脓杆菌、不动杆菌多,占44.1%,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及大肠杆菌。结论: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VAP,积极减少或消除诱因,以提高呼吸支持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韩云;林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本院1996年7月~1999年7月308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足月分娩产妇308例为对照组,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对年龄、月经史、妊娠史、人流史、盆腔炎、阑尾炎、不孕史、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史、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盆腔手术史、避孕方法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月经规则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月经规则的比值比小于1,其余因素比值比大于1。结论: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是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月经规则是保护因素。
作者:蔡坚;黄顺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 70)在预缺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低压低灌下血管夹闭法诱导家兔脑缺血模型。预缺血3 min,恢复灌注3 d后,脑缺血6 min,3 d后判定海马CA1区的组织病理改变,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术后2 h,3 d该区HSP 70的表达。结果:6 min脑缺血可致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损害,但经预缺血3 min,恢复灌注3 d处理,则能明显减轻6 min脑缺血损害;3 min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内HSP 70明显表达,且无论是否预缺血处理,6 min脑缺血后第3天海马CA1,CA3,齿状回神经元内HSP 70均明显表达,但经预缺血处理的6 min脑缺血后2 h,海马CA1区HSP 70表达也明显。结论:HSP 70参与了脑缺血耐受,但可能仅在脑缺血期间及早期才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晓斌;况铣;吴洪翔;张毅;李惠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回首二十世纪,神经外科的发展是何等艰辛,又是何等精彩!这一曾经令人望之却步、望之生叹的高难度学科,取得了何等巨大的进步!二十世纪的科技重大成果几乎都使神经外科受益,影像学进步的几个里程碑:CT,MR,DSA……哪一种不首先泽及神经外科?显微镜光学设备系统、立体定向技术、超声技术、激光技术、介入导管技术及栓塞材料的进步,显微手术导航系统、放射医学和计算机科学……都为神经外科安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在二十世纪后三十年,高新科技把神经外科推到了医学科学的峰巅,这一时期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微侵袭神经外科学的出现和发展。 我是一个普通的神经外科医生,近年来在脑血管病及血管内神经外科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虽然称是参与了微侵袭神经外科学的发展,但亦没资格来总论这一新的学科,平心而言,我也没有能力完整概括这一新学科,这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用医学杂志》组织了一批这方面的稿件,应该说是一桩很有价值的好事,嘱我写段“引言”,我觉得义不容辞,没有理由推辞,故勉为其难,尽力完成,姑且是为新世纪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添砖加瓦吧! 微侵袭神经外科学(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这一名词早主要是指神经内窥镜技术(neuroendoscopy),由Bauer及Hellwig于1992年提出。发展至今天,一般认为这一新兴学科包括:立体定向神经外科(stereotactic neurosurgery)、放射神经外科(radioneurosurgery)、血管内神经外科(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和内窥镜神经外科。有的学者尚把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归入微侵袭神经外科学之中。
作者:李铁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stomach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SPGS))发生的病因,寻找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7月~2000年5月间16例SPGS患者的诊断过程和治疗效果,对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PGS临床表现为患者在胃手术后改饮食时反复呕吐胃内容物,量≥800 ml/d,无明显腹痛,肛门排气正常,胃肠X线动态检查可见胃潴留、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核素标记胃排空时间延长;所有病例经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平衡,以及用促进胃肠动力药治疗,4周内痊愈。结论:SPGS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胃肠X线动态检查、核素标记残胃排空时间测定对SPGS有诊断价值;治疗采用综合措施、避免再次手术。
作者:陈仕荣;林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下颈椎骨折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5例患者经3~6个月随访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只要患者全身状况良好,1周内行前路减压植骨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颈椎稳定。
作者:区广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对158例鞍区垂体大腺瘤伽玛刀术后的随访分析,阐明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的适应证及方法。方法:采用ELEKTA公司Leksell伽玛刀,对158例垂体瘤患者的肿瘤性质、治疗、随访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垂体瘤伽玛刀治疗总控制率达98.1%,复发率1.89%。伽玛刀治疗后视力转归良好。结论:垂体瘤伽玛刀治疗效果理想,并与肿瘤性质有重要关系。
作者:黄敏仪;吴锡标;朱建坤;邓印辉;梁舜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索松果体区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手术的9例松果体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术中显微镜下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随访3个月~5年,9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松果体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好,合理的手术入路及体位,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林宜生;戴学军;漆松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胰头转移再行胰十二指肠手术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近年来5例胃癌术后胰头转移的手术切除病例的手术指征、并发症预防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1/5),主要有肺部感染,切口裂开。围手术期无死亡。经随访4例的生存期为6~15月,平均(10.6±2.3)个月。结论:胃癌术后胰头转移的再手术切除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主观感觉和生存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于泓;王建中;韩震;吴志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时下腹部手术中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和血压的变化,了解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下腹部手术患者45例,麻醉方法为硬膜外阻滞麻醉,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4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硬膜外腔不应用可乐定;B组,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75μ g;C组,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150μ g。测定3组患者术前、术中60 min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变化,并观测不同时点血压的变化。结果:(1)与术前值相比,3组患者皮质醇和β-内啡肽均下降,与A组相比,3组中B,C两组下降更明显,持续时间长,且呈量-效关系;(2)与术前基础值相比,B和C组患者术中血压均下降,C组血压降低幅度大。结论: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可减少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分泌,降低血压,从而抑制术中应激反应。
作者:黑子清;陈宇;陈秉学;黄文起;袁宝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国内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报告不少[1]。现将我院1993年~2000年6月收治的7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1例,女6例,年龄25~55岁,平均34.9岁。6例为夏季发病,1例为春季发病。1.2 临床表现 7例中弛张热4例,稽留热2例,不规则热1例,伴寒战2例。7例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著者5例,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2例,其次伴锁骨上、颌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约0.5 cm×0.5 cm~2.1 cm×2.0 cm,多有压痛,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性好,互不粘连,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2 cm×1.2 cm,3例持续发热或发热到高峰时淋巴结也随之肿大,肿痛加重,发热缓解时淋巴结缩小,肿痛好转,此症状为本病特殊的一点。7例均无肝肿大,脾肿大4例,1例出现皮疹,2例伴有贫血。7例中4例发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例无明显前驱症状。1.3 辅助检查 7例中有4例WBC(2.0~3.6)×109/L,2例贫血,Hb为95~105 g/L。骨髓分析5例骨髓增生活跃,1例骨髓增生低下伴缺铁性贫血,1例浆细胞组织细胞多见,功能活跃,有吞噬其它细胞现象。7例血沉均增快(46~123 mm/h),1例ALT升高(418 IU/L),AST升高(383 IU/L),1例IgM升高,1例IgG升高,2例IgA升高,其余3例正常。7例1∶10 000 OT试验或PPD试验均阴性,7例抗核抗体、抗sDNA抗体、ENA项、肥达及外裴氏反应阴性。1例类风湿因子升高(64 IU/ml)伴抗“O”升高(800 Todd)。5例行血浆蛋白电泳,1例α2蛋白升高。1例EB病毒(VCA-IgA)阳性。X线胸片:1例右下肺炎,余6例正常。1.4 病理组织学检查 HE染色涂片,镜下见淋巴结大片坏死,坏死灶内可见较多变性坏死细胞、细胞碎片,并见较多组织细胞,可见核大深染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OPD4(部分+),CD68(大部分+),BLA(-),Ki-67(++)。1.5 治疗与转归 7例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2周~3个月,入院后确诊时间3~25 d不等,平均9.7 d,发病初期应用多种抗生素无效,6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体温在1~2 d内降至正常,淋巴结及脾肿大1~2周内缩小、消失,其中1例未用激素而自行缓解,7例患者均痊愈,随访均预后良好。
作者:陈宏;周奇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精子密度及精子运动质量的关系。方法:将258例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进行UU培养及精液计算机辅助分析。结果:无精子症组、少精子症组、精子密度正常组三者之间UU感染阳性率有明显区别(P<0.05),以少精子症患者UU感染阳性率高。UU阳性组与UU阴性组比较,精子运动质量无明显差别(P>0.05),但前者运动线性有明显下降趋势(P<0.01)。结论:UU感染可对男性的生精功能及精子质量有一定影响,从而使精液整体质量下降。
作者:刘运科;郭彩娇;陈劲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1996年1月~1999年8月对34例脑性瘫痪患儿做颅脑MRI检查,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6个月~1岁8例,~3岁10例,~7岁12例,~12岁4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14例。新生儿窒息16例,其中轻度窒息6例,重度窒息10例,颅内出血2例,核黄疸1例。34例均无脑炎,脑膜炎,脑外伤史。1.2 临床表现 痉挛性截瘫20例。四肢瘫6例,手足徐动症1例,偏瘫3例,失张力性1例,共济失调型1例,无法分类型2例。伴癫痫发作10例,伴智力低下30例,3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1.3 MRI检查结果 大脑半球发育不全4例,丘脑畸形1例,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透明隔缺如伴第五脑室形成1例,脑软化4例,脑萎缩2例,小脑发育不良1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1例,脑积水2例,蛛网膜囊肿1例,硬膜下积液1例,V-R间隙增多4例,脑白质发育不良7例,合并脑隙灶4例。2 讨论 34例脑瘫儿颅脑MRI表现依次为脑白质发育不良,脑萎缩,大脑半球发育不全,脑软化及V-R间隙增多。MRI分辨率高于CT,能显示细微脑结构异常,对大脑白质灰质分辩清楚。MRI的主要优势还在于:其一因为它不象CT那样,在显示颅底方面没有骨质伪影,后颅凹与脑干结构显示得十分清晰。其二是无须变动体位即可显示多个层面。其三它的信号取决于组织的理化特性,因而对诊断某些疾病特别敏感,尤其是脱髓鞘疾病及退行性病变。国外学者用MRI诊断发现半数脑瘫病儿有脑白质减少现象,髓鞘形成越差发生脑瘫的越多,程度也越重。国内61例脑瘫儿MRI诊断发现25例髓鞘形成障碍。
作者:马晓红;王彩霞;赵延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从1974年Gruntzig等首次开发用于扩张治疗的球囊导管以来,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lplasty,PTA)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管或管腔闭塞/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治疗,特别是在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的治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30%~50%,成为PTA发展的障碍。管腔内支架(endoluminal stent,ES)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PTA治疗的不足,但其再狭窄率仍达20%~30%。这严重影响了PTA和ES的效果,已成为国内外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治疗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新课题。1 血管再狭窄的原因 目前对再狭窄的成因已有许多研究报告,通常认为与纤维细胞性内膜过度增殖有关,主要成分是平滑肌细胞[1~3]。基础研究表明再狭窄是局部血管损伤后的一种修复反应;是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介导的局部血管重建和再塑;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凋亡及细胞的基质分泌和堆积的结果;是一系列基因异常表达所引起的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4]。ES的应用损伤并刺激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由静止收缩态进入合成态,导致细胞转移、增殖分化并形成新内膜是再狭窄的主要病理机制,平滑肌细胞是再狭窄组织的主要成分[5]。也多有报道在再狭窄的新内膜中有凋亡的平滑肌细胞,提示细胞凋亡与新内膜形成有关,细胞凋亡参与再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4,6,7]。因此,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是预防内膜过度增生致再狭窄的基础。2 放射治疗的现状 许多学者在防止再狭窄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包括基因治疗(直接转移基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反义核酸技术)、药物治疗及新的介入治疗法(定向斑块旋切术、高速旋磨术、激光球囊成形术、射频成形术)等,但尚未取得满意效果。近年来有人报告放射治疗可以防止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再狭窄,许多学者在探索PTA及ES放射治疗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理论认为分裂中的细胞在G2/M期对电离辐射敏感,放射线可以抑制增生活跃的细胞分裂,通过减少分裂来限制增生过程,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8]。体内血管平滑肌细胞通常不呈现活跃的增生状态,在机械损伤或其它刺激下可诱发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及产生基质,在这种状态下,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升高,射线就可以通过杀死或抑制这些分裂合成旺盛的平滑肌细胞有选择地抑制新内膜形成及有效的预防再狭窄。目前用于放射治疗和预防再狭窄的研究方法大致包括三方面:(1)在ES治疗后采用动脉内后装治疗(intraarterial afterloading),即将192铱(192Ir)丝送入冠脉病变部位进行照射,达到一定剂量后退出导丝放射源。Wiedermann等[9]通过导管将192Ir置于靶血管,照射后发现再狭窄程度减轻63%~62.5%;Teirstein等[10]报道55例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其中加192Ir管腔照射26例,空白对照29例,结果内照射组在平均小腔内直径、后期血管腔缩小值和管腔直径缩小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也有学者将90Sr/Y制成丝状放射源,用导丝送入照射,得到了与192Ir相同的效果[11]。(2)以ES作为载体,通过反应堆或回旋加速器处理,将放射性核素直接依附在ES上,成为放射性ES。将这种放射性ES通过PTA置入管腔内,在达到常规ES作用的同时产生辐射生物效应,双重作用的结果使之抑制内膜增生,防治再狭窄。Hehrlein等[12]于1993年在海德堡大学首先开展了放射性支架的实验,他们通过反应堆产生的含几种射线的支架对血管再狭窄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观察,证实该方法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Laird[13],Carter[14]等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均认为放射性支架对防治血管再狭窄有效。用回旋加速器处理的不锈钢支架,经过高速粒子轰击而产生了一系列同位素。有55 Co,56Co,51Cr,52Mn,57Ni,及55Fe,释放β,γ,Χ射线,这种混合性放射性支架中以55Co释放的β射线起主要作用,另一种是采用32P放射源,将其包裹在金属内支架中置入血管内进行照射[15]。(3)经球囊导管直接将放射性核素送入狭窄部位进行照射。北京医科大学霍勇等[16]发表了32P液体球囊血管内照射预防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结果认为内照射使血管内膜增生明显受抑制,其机制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改善血管重塑形成。
作者:蒋宁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提高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对15例因各种原因所致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的患者,根据其狭窄程度及部位分别或联合采用激光切除、瘢痕切除粘膜修复、胸锁乳突肌骨膜瓣修复、舌骨瓣修复、气管端端吻合、T形硅胶管持续扩张等方法。结果:随访1.5~6年,12例成功拔管或治愈,成功率80%。结论:声门下喉气管瘢痕狭窄重在预防,治疗应根据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治疗中注意各个环节,方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余东晖;张奇峰;杨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处理仍是神经内外科的难题之一。1995年1月~2000年1月,我们应用无水酒精注射三叉神经周围支治疗这类患者57例,绝大多数在门诊或急诊室迅速止痛,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0例,女27例;年龄44~78岁,平均64岁;病程3月~30年。疼痛位于左侧31例,右侧26例;累及第Ⅱ支23例,第Ⅱ,Ⅲ支17例,第Ⅲ支10例,第Ⅰ,Ⅱ支4例,第Ⅰ支3例。57例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先接受系统内科治疗,后因药物效果不佳或副作用明显而改用本法。30例曾用中药、针灸或理疗治疗,疼痛一度好转。6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4例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2例行三叉神经根切断术,疼痛复发后均不愿再次手术。11例有冠心病史,5例有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有高血压病。1.2 治疗方法 患者就诊时诊断基本清楚,求医目的明确。经常规体验及患者同意后,在门诊或急诊室立即行无水酒精注射疗法。依疼痛部位分别行三叉神经未梢支、上颌支和下颌支阻滞。末梢支即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因位置表浅穿刺较易,而上颌支和下颌支位置较深,一次穿刺有时难以成功。可参照颅骨标本,适当调整穿刺深度和角度,多能准确刺中神经。欲阻滞神经的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疼痛即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先注入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0.5~1 ml,观察5 min。如患者疼痛消失或相应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检查瞳孔无异常、眼球运动无障碍后即注入无水酒精。在末梢支,无水酒精量为0.5~1 ml,下颌支和上颌支为1~1.5 ml。治疗结束后观察10 min,如无不适,即由家属陪同回家休息。1.3 结果 57例急诊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全部有效,其中50例疼痛即刻消失,7例疼痛减轻,间隔5 d后重复注射而止痛。无水酒精注射后,相应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其中36例在穿刺部位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余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9例随访6月~4年,止痛时间3年以上10例,2~3年12例,1~2年11例,1年以内6例。
作者:宋惠文;陈卫国;郭国炳;袁先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鼻骨骨折复位术后满意的鼻腔填塞内固定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30例患者应用橡胶管留置填塞法行鼻内固定治疗,并与28例普通凡士林填塞内固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可耐受鼻腔填塞内固定时间较对照组长,66.7%可耐受5 d以上甚至2周时间,而对照组全部仅能耐受5 d以内;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92.9%,前者仅为感染、出血一般并发症,后者以继发出血及重塌陷为多。结论:橡胶管留置填塞内固定法能使患者按规定时间配合治疗,待骨痂愈合后才松除纱条,临床效果可靠且有效。
作者:覃文格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