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对下腹部手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黑子清;陈宇;陈秉学;黄文起;袁宝龙

关键词:可乐定, 硬膜外腔, 麻醉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时下腹部手术中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和血压的变化,了解可乐定硬膜外腔应用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下腹部手术患者45例,麻醉方法为硬膜外阻滞麻醉,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和0.15%丁卡因混合液。4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A组,硬膜外腔不应用可乐定;B组,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75μ g;C组,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150μ g。测定3组患者术前、术中60 min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变化,并观测不同时点血压的变化。结果:(1)与术前值相比,3组患者皮质醇和β-内啡肽均下降,与A组相比,3组中B,C两组下降更明显,持续时间长,且呈量-效关系;(2)与术前基础值相比,B和C组患者术中血压均下降,C组血压降低幅度大。结论:硬膜外麻醉时硬膜外腔应用可乐定可减少血浆皮质醇、β-内啡肽分泌,降低血压,从而抑制术中应激反应。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变应性亚败血症20例临床分析

    变应性亚败血症系一临床综合征。临床误诊率较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缩短确诊时间及减少误诊率,现将笔者于1990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变应性亚败血症2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15~20岁3例,~30岁8例,~40岁3例,~50岁4例,>50岁2例。入院后确诊时间12 d~80 d,平均31 d。1.2 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 发热20例(100%),过高热18例,畏寒15例,热型多为间歇热及弛张热,以午后或傍晚发热多见。晨间体温降至正常。多数患者虽然反复高热,但一般情况较好,中毒症状轻。多种抗生素对发热无效,而对糖皮质激素、非类固醇药物治疗有效。皮疹17例,皮疹多在发热高峰时出现,多随热退后消失。皮疹以斑丘疹多见,呈多形性改变,以颈、胸部四肢多见。关节肌肉疼18例,呈游走性或固定性,以膝关节多见。肌肉疼痛多为全身性,以腓肠肌、颈、腰部肌肉明显,疼痛程度与发热密切相关。咽痛12例,常在发病初或发热时出现。肝脏肿大2例,脾脏肿大3例,腹痛2例。1.3 实验室检查 低色素性贫血15例,轻中度贫血12例,重度贫血2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20例,白细胞>15×109/L 17例,20例血沉均增快,>100 mm/h 8例,血沉高低与发热密切相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粘蛋白增高11例,免疫复合物增高12例,类风湿因子阳性5例,SGPT增高4例,IgG增高10例,IgA增高7例,IgM增高3例。20例多次血和骨髓细菌培养均阴性。20例骨髓涂片18例为感染象,2例正常,淋巴结活检8例均为非特异性炎症或反应性增生。1.4 误诊情况 20例中误诊为败血症10例,结核病4例,药疹1例,SLE 1例,胆道感染1例,疟疾2例,淋巴瘤1例。本组从发病至确诊时,误诊时间为1个月~1年者占30%。

    作者:乔玉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度妊高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施行剖宫产术3例临床护理

    1998年1月~2000年3月我科收治了3例重度妊高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孕妇,3例孕妇均施行剖宫产术。我们认真制订和实施各项护理措施,使产妇痊愈康复出院,现将临床护理措施、体会作如下报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年龄31~35岁,平均32岁。均为孕2产1,足月妊娠。3例病人均选用剖宫产术分娩方式。1.2 临床表现 水肿均为(+++),高血压(160~180 mmHg/110~115 mmHg),蛋白尿。伴有头痛、眼花、胸闷、心慌,心律失常,心电图示频发性房性早博。1.3 结果 3例产妇经恰当的治疗和我们术前、术后认真制订和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无出现手术并发症、心衰、子痫等,母婴平安,康复出院。2 护理措施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产妇,由于其疾病的复杂性,病情往往较重,且对孕妇、胎儿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危胁,因此,良好的护理至关重要。通过对产妇生理、社会、心理、治疗方案等进行评估后我们制定了护理措施,并加以了切实有效的实施。2.1 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孕妇由于妊娠及疾病的双重因素,往往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反应,心理负担较重,因此,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和手术的必要性,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做好解释工作,介绍医院的技术水平、治疗、护理方案以及预后,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这样,可使患者情绪稳定,保持佳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2)做好各种术前常规检查及准备工作。做好相关的药物过敏试验,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镇静剂,及时、准确采集好标本,做好心、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出凝血时间、血型、血交叉等检查。(3)认真做好各种监测,特别是心、肺功能、血压、胎心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4)因重度妊高征患者易受各种刺激而引发抽搐,因此应注意保持环境相对安静。给予单人房间,室温保持在22~24℃之间,同时准备好各种相关的急救器材和药物。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椎管哑铃形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目的:提高椎管哑铃形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椎管哑铃形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与一般椎管内肿瘤表现相似,CT和MRI检查有助于确诊。采用后正中切口入路一期手术全切除肿瘤16例,联合椎旁或椎前入路二期手术全切除肿瘤3例。16例痊愈出院,3例好转,无一例死亡或发生周围组织器官损伤。结论:椎管哑铃形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MRI是确诊好的方法。根据具体的肿瘤位置、大小和性质来选择手术方式有利于提高疗效,大多数椎管哑铃形肿瘤可经后正中切口入路一期手术全切除。

    作者:邓跃飞;钟志光;刘安民;林吉惠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良恶性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腮腺良、恶性混合瘤的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科1991~1998年各例腮腺混合瘤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术后畸形不明显,且仅有1例复发。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减少患者创伤,外形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

    作者:叶永康;江穗;陈仲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橡胶管留置填塞法行鼻骨骨折内固定30例

    目的:探讨鼻骨骨折复位术后满意的鼻腔填塞内固定方法,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30例患者应用橡胶管留置填塞法行鼻内固定治疗,并与28例普通凡士林填塞内固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可耐受鼻腔填塞内固定时间较对照组长,66.7%可耐受5 d以上甚至2周时间,而对照组全部仅能耐受5 d以内;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对照组为92.9%,前者仅为感染、出血一般并发症,后者以继发出血及重塌陷为多。结论:橡胶管留置填塞内固定法能使患者按规定时间配合治疗,待骨痂愈合后才松除纱条,临床效果可靠且有效。

    作者:覃文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手部深度烧伤的手术处理

    目的:探讨手部深度烧伤早期手术的几种方法。方法:对33例45只手部深度烧伤病人进行早期切削痂,分别采用网状皮移植、大张皮移植及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移植等手术方法。结果:所有病人术后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网状植皮为简便实用;大张植皮外观及韧性较为理想;累及深部组织时须行皮瓣移植,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移植效果满意。

    作者:李卫;陆平言;王继学;汤锡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ZT粘涂胶在颅骨粉碎性骨折整复术的应用

    部分颅脑外伤并有颅骨粉碎性骨折,可有或无凹陷骨折,或并有颅内血肿。此类患者术中颅骨碎块常零散,复位困难。本组采用ZT粘涂胶粘合,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8例,女2例;年龄6~54岁,平均32.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砸击伤2例,均为粉碎性骨折。其中6例并有颅骨凹陷骨折,深下陷约2 cm,4例并有硬膜外血肿,6例并有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或脑内血肿,开放性颅脑外伤4例,污染不重。1.2 治疗方法 10例均行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4例患者骨折线在骨窗中,骨瓣翻开后骨折片多碎裂成3~4块。开放性颅脑外伤伤口污染轻者,予以将碎骨片取出浸泡于庆大霉素生理盐水(NS 500 ml+庆大霉素32万U)中,待清创止血确切后整复用。6例凹陷性骨折颅骨均碎裂,整复时游离,难以直接复位。1.3 材料 ZT粘涂胶采用广州白云医用胶总公司生产的快速医用胶508系列ZT粘涂胶。1.4 使用方法 游离骨片浸泡于庆大生理盐水后,取出以大纱布吸干水分,大致确认相互位置关系后,以干燥一次性注射器吸取胶水,粘点于接缝,3~5 min即可。若骨片未游离,直接以纱布拭干,骨缝粘以胶水后接合。稍加用力按压3~5 min即可。1.5 结果 10例患者均随访2~8个月。骨瓣愈合良好,复位佳。头颅X光摄片未见脱钙征象。

    作者:徐朝阳;余茂清;蔡风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脏手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

    心脏手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及老年病人均需安装临时起搏器。我院目前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方式均为心室起搏。现将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心脏术后病人安装了临时起搏器。其中男28例,女33例,年龄4~7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0例,先天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6例。临时起搏时间1~50 d,平均5 d。57例临时起搏后病人恢复窦性或房性心律,拔除起搏导线痊愈出院,1例发生严重心律紊乱死亡,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2 术后护理体会2.1 心电监护 使用临时起搏器期间要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律的变化,通过起搏波型,观察起搏效果,是完全起搏心率还是自主心率与起搏心率共存。监测心率低于设定起搏心率,应考虑如下问题:(1)起搏导线有无脱落或扭曲;(2)有起搏信号但无电信号,提示起搏阈值升高;(3)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完全消失,提示电池用完或导联接触不良;(4)若出现固定频率起搏,而无按需功能,要考虑为起搏器感知不良。护士应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作者:陈连带;宋蕾;叶庆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使用NEWPORT-E100i呼吸机的护理及体会

    我科1997年1月~2000年6月用纽邦(NEWPORT)E-100i呼吸机救治62例危重患者,收到了满意效果,现将对该型呼吸机的使用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5~69岁。经用呼吸机治疗后,存活45例,死亡17例。1.2 通气时机 各种危重症致呼吸骤停需立即使用,根据成人呼吸生理指标达到王保国[1]提出的机械通气的任何一项标准时,即应开始机械通气治疗。1.3 呼吸机的参数调节 根据患者情况及血气分析调节呼吸机各参数。1.4 连接呼吸机 呼吸机的绿色高压氧气管及减压表与氧气源相连接后,依次打开压缩机、主机、湿化器的电源开关,连接呼吸机管道和模拟肺,调节呼吸机的参数,观察呼吸机运转情况约3 min,然后将呼吸机与患者相连接。连接前吸尽患者呼吸道内痰液,如患者清醒则须向其解释清楚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本组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19例,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43例。2 护理2.1 专人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作好记录,要取得呼吸机的预期治疗效果,应对患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各种参数作合理调整,要求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1)观察应答能力,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瞳孔大小、对光反应、各种深浅反射;注意观察面部皮肤是否潮红、多汗,四肢末梢循环,口唇、甲床颜色和颈静脉怒张情况等,以了解是否存在CO2潴留,低血压、休克,缺氧和中心静脉压增高。(2)动态监测心电图、体温、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3)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观察每小时尿量、尿色、性状、尿比重,血生化等。2.2 呼吸监护 观察有无自主呼吸,自主呼吸是否与呼吸机同步;检查胸廓活动幅度、双肺呼吸音。2.3 气管护理 (1)插气管导管要固定牢靠,避免随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粘膜;记录口唇至气管插管末端的长度,随时检查气管导管有无脱出,防止导管滑入一侧支气管;头颈部垫薄软枕,头稍后仰,以减少导管对咽喉的压迫;每2 h翻身拍背及转换头部位置,避免体表压伤及导管对咽喉的压迫;每隔3~4 h将气囊气体放出5 min,放气前吸尽口腔中痰液。(2)床旁置气管切开护理盘,内备气管切开护理的常用物品,作常规气管切开护理。呼吸机管道经一软管与气管导管相连,并用支撑臂支撑,以免管道压迫气管引起坏死。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后气道自身湿化作用明显降低甚至消失,造成管腔内分泌物粘结,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同时还易导致细菌侵入。实验证明,肺部感染率随着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3]。因此,充分气道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关键措施。我们采用恒温加湿加热器湿化、超生雾化器湿化两种方法。

    作者:舒航;李昭杰;林志俊;许作奎;林晓风;李贵福;詹升全;唐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期前路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析5例

    目的:总结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下颈椎骨折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5例患者经3~6个月随访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只要患者全身状况良好,1周内行前路减压植骨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颈椎稳定。

    作者:区广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护理

    我科自1997年1月~2000年1月行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2例,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25~66岁。其中体质肥胖者27例,合并有冠心病4例,合并高血压8例。低血氧饱和度38%~79%,平均为72%;睡眠呼吸暂停指数14~77,平均值为20。2 术前准备2.1 术前一般护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易出现缺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因此,术前应注意积极配合医生观察呼吸、脉搏、睡眠期鼾声情况,做好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方面的监测及记录。2.2 心理护理 这类患者心理负担较重,不愿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更不愿出远门,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多数患者术前处于紧张、恐惧、焦虑状态。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状况,给予患者安慰,解释,稳定情绪,缓解其紧张心理,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手术。2.3 口腔护理 术前3 d给予患者朵贝氏液漱口,每日3次,术前男患者剃胡须,预防术后感染。2.4 术前准备 术前晚根据患者情绪,给予安定5~7.5 mg口服,使睡眠充足,减轻心理压力。术前禁食,以防止呕吐,污染手术区,引起窒息。术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200 mg,东莨菪碱0.3 mg,以达到镇静,减少腺体分泌的作用。

    作者:吴小琴;龚穗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突手术中乙状窦极度前移1例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右耳流脓4年入院。伴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间歇性右耳鸣,低音调。脓液为粘脓黄色,有臭味。曾予双氧水及滴耳液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外耳道深处有胆脂瘤栓,取出后见鼓膜紧张部完整,增厚,锤纹充血,松弛部边缘性穿孔,可见上鼓室有胆脂瘤上皮。瘘管试验(+)。咽鼓管通畅。音叉检查C256:WT偏右,RT左阳性,右阴性。纯音测听:右侧极重度传导性耳聋,听力图呈下坡型,气导听阈75 dB,骨气导差50 dB。颞骨CT检查:右侧中耳乳突炎伴胆脂瘤形成,听小骨破坏,乙状窦明显前移。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右)。完成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局麻下行右耳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Ⅲ型)。作耳内切口,以筛区为中心磨除乳突皮质骨厚度约0.3 cm时即可透过菲薄骨板看到乙状窦前壁。故从上鼓室入路依次开放上鼓室及鼓窦腔,有少量胆脂瘤组织。因乙状窦明显前移,前壁已接近外耳道后壁,无法开放和清除乳突尖病变。故磨薄乙状窦前壁骨质,再以剥离子掀开去除大部乙状窦前外侧骨板,将乙状窦向后牵开后继续开放整个乳突腔,直至轮廓化。乳突腔窄小,内充满胆脂瘤组织,予彻底清除。复位乙状窦,未见损伤。继续完成鼓室成形术。术后创面干燥,痊愈出院。随访2年,上皮化良好,未见复发。

    作者:周剑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非侵袭性霉菌上颌窦炎22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84年10月~1999年1月期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且资料保存完整的霉菌性上颌窦炎22例,现将其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霉菌性上颌窦炎22例,占同期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术式)的3%。其中男女比例为1∶2.67,年龄32~78岁,平均58.6岁。病程0.5~11年,平均为2.3年。发生一侧者20例,双侧者2例。1.2 临床特点 以回吸性鼻涕带血、脓涕、头痛以及面麻木为主,大部分病例只有其中1~2个症状,有3例上述4个症状全部存在。1.3 治疗方法及预后 采用常规的上颌窦根治术(Caldwell-Luc术式),术中发现上颌窦腔内有干酪样物质,颜色发黑,无明显的异味。术中进行下鼻道的上颌窦对孔应较常规的大,在清除上颌窦内容物后,用酮康唑液冲洗,并适当用酮康唑软膏涂抹术腔,术后减少应用激素,并结合抗生素应用抗真菌药物。本组病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经0.5~4年的随访,有2例复发。2 讨论2.1 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特点 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本组病例也体现这一特点。该情况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霉菌性上颌窦炎较化脓性上颌窦炎临床症状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过去不太严重的症状现在也引起重视,就诊率提高;(2)目前抗生素和激素应用普遍,使得鼻窦内菌丛失调,从而诱发霉菌感染[1];(3)医务人员对霉菌性感染疾病的认识的加强和检查手段的提高,减少了误诊。特别是过去认为干酪性上颌窦炎,若经病理检查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为霉菌性感染[2,3];(4)我国南方气候潮湿,适宜霉菌生长,霉菌性上颌窦炎的发生率较北方地区高。

    作者:陈合新;刘晓晖;张发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腹内疝1例误诊分析

    患者男,51岁。腹痛36 h就诊。患者饭后劳动时突感腹部剧痛,疼痛呈持续性,同时伴呕吐,吐物为胃内容物,休息后症状减轻。在村卫生室以“胃肠炎”输液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发病后患者无高热,尿量正常,大便通畅。体格检查:神志清,精神欠佳,轻度脱水貌,双肺呼吸音清晰,T 37.8℃,P 93次/min,R 24次/min,BP 11.5/7 kPa,心律整,腹部平坦,全腹压痛反跳痛,以上腹部为重,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肝浊音界无明显缩小,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弱。辅助检查:Hb 110 g/L,WBC 16.8×108/L,N 0.87,L 0.13。腹部透视,右膈下有少量游离气体。腹腔穿刺抽出较浑浊淡黄色液体,穿刺液化验检查白细胞(+++)。以消化道穿孔立即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充满粪臭味的淡黄色液体,吸出液体约3 500 ml,探查见升结肠中部近系膜侧有1.5 cm×1.5 cm大憩室,其顶部穿孔,内有粪便溢出。将憩室局部切除,切口对合缝合。见十二脂肠左侧Landzert隐窝形成一长约4.0 cm裂孔,近端空肠以多个肠袢经裂孔疝入,将肠管复位后修补裂孔。探查腹腔内其余各脏器均无异常,以生理盐水冲洗腹腔逐层关腹,术后防感染、防休克治疗,住院8 d后拆线,痊愈出院。  讨论 在胎儿的发育过程中,腹腔内含有一些腹膜的隐窝或裂孔形成,如十二指肠Landzert隐窝、回结肠隐窝、回盲肠隐窝、食管裂孔、Winslow孔等。在有些发育缺陷的情况下,如肠旋转异常,还可能有异常的隐窝或裂孔形成。这些隐窝大小不同、深浅不同,如较大较深则可能为内疝形成创造条件。腹内疝根据腹膜隐窝好发部位有十二指肠裂孔疝,盲肠旁疝,乙状结肠疝。通过裂孔形成的疝有食管裂孔疝,Winslow孔疝。  十二指肠旁疝在腹膜隐窝中为常见,约半数以上为十二指肠旁疝。旁疝可发生在左侧或右侧,左侧6倍于右侧。左侧十二指肠旁疝是指肠管进入十二指肠升部左侧Landzert隐窝而形成,疝囊后方有腰大肌、左肾和输尿管,疝囊前方近疝囊颈部有肠系膜下静脉,如肠管进入右侧WaLdeyer隐窝(空肠系膜起始部位于肠系膜上动脉后方)即形成右侧十二指肠旁疝,疝囊前方有升结肠系膜,近疝囊颈部有肠系膜上动脉。

    作者:马广福;张云霞;杨文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源性脑栓塞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30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占本院同期脑栓塞的8.0%。心脏瓣膜病、心肌梗塞、无瓣膜病变的房颤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等为其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偏瘫和失语为主。治愈率16.7%,好转率43.3%,总有效率为60.0%。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多起病较急,在治疗脑梗塞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原发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作者:钟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位颈段脊髓肿瘤显微手术切除体会

    目的:探讨高位颈段肿瘤的特点及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对经显微镜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高位颈段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高位颈段肿瘤全切13例,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结论:高位颈段肿瘤手术危险性大,显微镜下分块切除对周围脊髓组织影响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较快。术中寻找肿瘤应仔细,硬膜夹层中亦能隐藏肿瘤。

    作者:伍益;黄鸿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包皮环套环切术治疗小儿包皮过长、包茎46例疗效观察

    小儿包茎、包皮过长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包皮环切术。有一定的并发症且处理比较麻烦,为减少传统包皮环切术后的并发症。我院自1998年5月~1999年7月应用包皮环套环切术治疗小儿包皮共46例,方法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46例,年龄小3岁,大12岁,平均5岁。1.2 材料 广州市杉山医疗器械公司提供一次性使用小儿包皮环切包,环套有直径1.3,1.5,1.7 cm 3种规格,并配合其它材料组成一次性小儿包皮环套手术包。1.3 方法 包皮前后正中线处剪开超过狭窄处,翻开分离冠状沟粘连并碘伏消毒后,将合适环套置于龟头处,重新将包皮拉下覆盖于环套上,环套不能紧压龟头,松紧适宜,用7号丝线将包皮结扎于环套上,注意一定要扎紧,防止滑脱,剪去结扎线远端多余包皮,涂以红汞,手术即可结束,术后患儿清醒,排尿顺畅即可回家。若术中需较多分离粘连者,可给0.02%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术后若伴渗液,可加服先锋霉素Ⅵ,术后8~10 d环套自行脱落痊愈,包皮会逐渐自然上翻。1.4 结果 术后20 d内门诊随诊31例,3个月~1年随访15例。其中1例手术后因环套脱落后未及时上翻包皮清洁,包皮与龟头再次粘连5个月时,切口瘢痕性狭窄仅露出尿道口,经重新手术治愈。3例手术后3~4 d粘连明显者,渗液较多,给予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并服先锋霉素Ⅵ缓解,后亦顺利脱落环套愈合,1例术后12 d仍未完全脱落门诊予剪开残余组织而愈合,其余小儿均顺利脱落,包皮上翻,无水肿及纤维性增厚,外形自然美观。2 讨论  选择环套一般根据小儿阴茎发育情况,我们手术体会,应在环套能进入包皮腔隙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稍大型号的,过小易致排尿不适,过大易致内板撕裂、出血。置入环套时应稍向前侧倾斜,使前侧切除较多而保留较长系带且有助防止内板滑脱,此外,环套不能置入太深以免压迫龟头引起水肿,但也不能太浅以免切除不足。至于术后包皮远端轻微红肿,一般认为是正常局部组织反应,3~5 d后逐渐消退,患儿均能耐受,无需处理。

    作者:肖南方;周如建;郭燕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典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1例

    患者女,78岁,1周前进食时突发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而跌倒,头部着地,当时无昏迷及抽搐,送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报告为脑梗塞,给予活血化瘀等处理,右侧肢体活动障碍逐渐加重,反复呕吐,大小便失禁,语言含糊不清,有时答非所问,遂转送我院,以左侧脑梗塞收住神经内科治疗。入院时情况:神清,反应迟钝,偶有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右下肢Babinski征(+),左侧Babinski征(-)。入院第2天行头颅MRI检查发现两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左侧约75 ml,右侧约42 ml。转神经外科,行双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引流出酱油样的液体,术后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消失,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明显,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硬膜下血肿明显减少,但左侧仍有血肿,量约20 ml。考虑患者年龄较大,本身存在一定的脑萎缩,术后脑膨起有一定困难,需要一些时间,目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暂时不考虑再次手术。患者住院14 d出院,出院时已能下床活动,1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已吸收,脑膨起良好。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常见的继发性损伤,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小儿产伤引起常见,双侧血肿发生在老年人较少见,误诊率较高。误诊原因有:老年人由于本身存在老年性脑萎缩,颅腔容积的代偿空间极大,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到出现颅内高压时,病情往往较严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另外,慢性硬膜下血肿以等密度多见,双侧血肿时中线移位不明显,对于分辨率低的头颅CT,容易造成误诊。而正常颅内压脑积水、脑萎缩患者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的患者,应注意该病的存在,尽早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MRI比CT更具优势,对于可疑患者应做MRI检查。本例患者同时行两侧钻孔引流,效果良好。

    作者:尹惠广;王广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肺结核患者并重症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36例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和痰菌分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死亡组和存活组病例的年龄、生命体征、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呼吸频率(P<0.05)和氧合指数(P<0.01)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常不典型,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趋势明显上升,氧合指数可作为评价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刘良安;陈国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三腔气囊导管扩裂术治疗20例前列腺增生症

    我院自1996年开始应用三腔高压气囊导管扩裂术治疗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BPH),方法简便易行,又安全可靠,病人容易接受,经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年龄60~84岁,其中70岁以上17例,排尿困难病史长8年,短1年,夜尿一般3~5次,急性尿潴留15例,指诊前列腺Ⅱ度增生8例,Ⅲ度增生12例,均中央沟消失,B超有8例探及向膀胱内突出,测残余尿11例80~600 ml。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按外科无菌操作,先经导尿管注入300~500 ml生理盐水充盈膀胱,行膀胱造瘘(也可不造瘘),拔出尿管,用尿道扩张器扩张尿道后插入相应型号的山西省康健医用导管研究所生产的三腔气囊导管,充盈定位气囊后向外牵拉,使其位于膀胱颈部,放气后插入2 cm,向膨胀气囊内充气至压力0.3 MPa,保留7~10 min后降至0.1 MPa,接尿袋,有出血征象者反复冲洗。  术后24 h将膨胀气囊内气体放掉,持续或间断膀胱冲洗,以避免血凝块聚积阻塞尿管,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7~10 d后拔管排尿。2 结果  本组20例病人均在术后7~10 d内拔管,拔管后均无排尿困难,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18例在1~5 d内恢复自主排尿,10例测残余尿<30 ml,无尿频,早期有轻度排尿疼痛,1周内均缓解。2例病人5 d后仍有尿失禁,出院后经加强提肛肌练习等功能锻炼,1个月后恢复正常,所有病人经随访(长4年)均无复发及其它功能障碍。

    作者:焉涛;刘德欣;孙庆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