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部软组织缺损急诊皮瓣修复

关键词:手损伤, 外科皮辩, 皮肤移植
摘要:目的:总结手部软组织缺损各种皮瓣修复的特点。方法:采用V-Y皮瓣、邻位皮瓣、胸腹部带蒂皮瓣、游离足背皮瓣及第一趾蹼皮瓣等修复手部各部位组织缺损。结果:250例266个皮瓣,完全成活241个皮瓣,占90.6%;边缘部分表示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23个皮瓣,占8.6%,2例皮瓣坏死面积占皮瓣总面积约30%,占0.7%。结论:指端缺损采用V-Y皮瓣或锁骨下皮瓣修复效果好;虎口区采用游离第一趾蹼皮瓣具有皮瓣质地好、感觉恢复佳的优点;大面积多部位缺损采用S形或联合皮瓣治疗效果满意;手指脱套仍是目前治疗上的一个难题。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伽玛刀在脑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伽玛刀是现代高科技在脑部手术应用的重要体现,是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在治疗脑血管畸形(AVM)上应用较早,疗效较好,而且有其特别的优越性。本文概述了伽玛刀治疗技术的发展过程、伽玛刀治疗脑血管畸形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现状及新进展。1 伽玛刀概况  早在50年代初,瑞典的Karolinska大学Leksell教授首先提出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的概念,采用窄条辐射光束交叉集中照射颅内靶点,以求精确破坏脑内的正常或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开始用于治疗功能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初的阶段主要是探索辐射源。1967年Leksell教授与多个学科的专家一起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伽玛刀,当时只有179个钴源。由于能精确定位照射,剂量高度集中,边缘剂量锐减,一次性毁损病灶或靶点,使治疗达到如同刀割样的效果,故称伽玛刀。1972年,第二代伽玛刀问世,设备进一步完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并成功地用于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及颅内肿瘤病人。,从而使伽玛刀在世界各地得以广泛承认和临床应用。80年代后,随着放射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伽玛刀也不断改进和完善。由201个钴源组成的第三代伽玛刀产生,并由A型改进到B型、C型,剂量规划系统也由Kula系统发展到γ-Plan系统。靶点定位采用CT,MRI及DSA技术,C型伽玛刀剂量规划及伽玛刀治疗已完全程序化、自动化,并设有完整的数据库及验证系统,使治疗设计优化、疗效佳化。自去年底全球已有90余台伽玛刀分布各地,累计治疗不同颅内疾病病人达9万余例,病种20余种,其中近十年治疗的病例数量是前20年治疗总数的20倍。  伽玛刀手术过程分5个步骤:(1)安装立体定向头架;(2)用CT,MRI或DSA等进行定位;(3)剂量规划;(4)实施伽玛刀治疗;(5)术毕拆除头架。2 伽玛刀治疗脑血管畸形的机制[1~3]  利用立体定向的原理,将多个放射源集中于一点同时照射,可以使病变部位同时精确地接受大剂量的伽玛射线照射,受照射的畸形血管、血管巢的血管内皮细胞因射线作用而产生水肿、变性、坏死,使血管腔变窄,血流速度变慢,血栓形成。终血管内皮增生,管腔机化,经几年的潜伏期而完全治愈。

    作者:梁军潮;王伟民;吴鸿勋;徐如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急诊处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处理仍是神经内外科的难题之一。1995年1月~2000年1月,我们应用无水酒精注射三叉神经周围支治疗这类患者57例,绝大多数在门诊或急诊室迅速止痛,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30例,女27例;年龄44~78岁,平均64岁;病程3月~30年。疼痛位于左侧31例,右侧26例;累及第Ⅱ支23例,第Ⅱ,Ⅲ支17例,第Ⅲ支10例,第Ⅰ,Ⅱ支4例,第Ⅰ支3例。57例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先接受系统内科治疗,后因药物效果不佳或副作用明显而改用本法。30例曾用中药、针灸或理疗治疗,疼痛一度好转。6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4例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2例行三叉神经根切断术,疼痛复发后均不愿再次手术。11例有冠心病史,5例有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12例有高血压病。1.2 治疗方法 患者就诊时诊断基本清楚,求医目的明确。经常规体验及患者同意后,在门诊或急诊室立即行无水酒精注射疗法。依疼痛部位分别行三叉神经未梢支、上颌支和下颌支阻滞。末梢支即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因位置表浅穿刺较易,而上颌支和下颌支位置较深,一次穿刺有时难以成功。可参照颅骨标本,适当调整穿刺深度和角度,多能准确刺中神经。欲阻滞神经的分布区出现放射性疼痛即为穿刺成功的标志。先注入2%利多卡因或普鲁卡因0.5~1 ml,观察5 min。如患者疼痛消失或相应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检查瞳孔无异常、眼球运动无障碍后即注入无水酒精。在末梢支,无水酒精量为0.5~1 ml,下颌支和上颌支为1~1.5 ml。治疗结束后观察10 min,如无不适,即由家属陪同回家休息。1.3 结果 57例急诊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全部有效,其中50例疼痛即刻消失,7例疼痛减轻,间隔5 d后重复注射而止痛。无水酒精注射后,相应神经分布区出现麻木,其中36例在穿刺部位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余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9例随访6月~4年,止痛时间3年以上10例,2~3年12例,1~2年11例,1年以内6例。

    作者:宋惠文;陈卫国;郭国炳;袁先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脏手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

    心脏手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心功能不全及老年病人均需安装临时起搏器。我院目前术后使用临时起搏器方式均为心室起搏。现将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术后应用临时起搏器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8年1月~1999年11月61例心脏术后病人安装了临时起搏器。其中男28例,女33例,年龄4~7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40例,先天性心脏病15例,冠心病6例。临时起搏时间1~50 d,平均5 d。57例临时起搏后病人恢复窦性或房性心律,拔除起搏导线痊愈出院,1例发生严重心律紊乱死亡,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2 术后护理体会2.1 心电监护 使用临时起搏器期间要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律的变化,通过起搏波型,观察起搏效果,是完全起搏心率还是自主心率与起搏心率共存。监测心率低于设定起搏心率,应考虑如下问题:(1)起搏导线有无脱落或扭曲;(2)有起搏信号但无电信号,提示起搏阈值升高;(3)起搏信号时有时无或完全消失,提示电池用完或导联接触不良;(4)若出现固定频率起搏,而无按需功能,要考虑为起搏器感知不良。护士应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作者:陈连带;宋蕾;叶庆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早期前路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析5例

    目的:总结早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O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的经验。方法:采用下颈椎骨折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入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5例患者经3~6个月随访观察,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只要患者全身状况良好,1周内行前路减压植骨AO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并保颈椎稳定。

    作者:区广鹏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良恶性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

    目的:研究腮腺良、恶性混合瘤的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科1991~1998年各例腮腺混合瘤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术后畸形不明显,且仅有1例复发。结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减少患者创伤,外形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

    作者:叶永康;江穗;陈仲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手部深度烧伤的手术处理

    目的:探讨手部深度烧伤早期手术的几种方法。方法:对33例45只手部深度烧伤病人进行早期切削痂,分别采用网状皮移植、大张皮移植及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移植等手术方法。结果:所有病人术后外形及功能均较满意,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网状植皮为简便实用;大张植皮外观及韧性较为理想;累及深部组织时须行皮瓣移植,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移植效果满意。

    作者:李卫;陆平言;王继学;汤锡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卵巢甲状腺肿8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我们近年发现8例卵巢甲状腺肿,现对其临床及病理特点综合分析如下。1 临床与病理资料  回顾了1984~1997年东莞市人民医院以及莞城医院病理检查40 000例,发现卵巢甲状腺肿8例,占送检病理标本的0.02%。详见表1。2 讨论2.1 发病年龄 本组年龄28~67岁,平均39岁,与叶书珍等[1]报道的绝大多数发生在生育年龄、25岁以前少见,平均年龄37岁接近。本组8例均有生育。2.2 发生率 该病属良性病变,病理改变与成熟性囊性畸胎瘤中含甲状腺组织不易截然分开,故确切发病率很难确定。

    作者:罗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我院自1992年1月~2000年5月采用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2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1992年1月~2000年5月共收治肝内胆管结石366例,其中行肝部分切除121例。男25例,女96例。平均年龄52.57岁。急诊入院32例,其中6例急诊手术,其余治疗好转后择期手术。1.2 结石分布 左肝叶87例(72%),右肝叶8例(6%),左右肝叶26例(22%)。1.3 手术方式 全部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32例同时行胆管空肠Roux-Y型吻合,其中23例左右肝管开口狭窄,行胆管切开整形术,全组有48例为再次胆道手术。肝切除部位:左外叶91例(75%),左内叶部分6例(5%),左半肝19例(16%),右肝部分5例(4%)。1.4 术后并发症 膈下脓肿3例,胆瘘合并腹膜炎4例。1.5 治疗结果 术后经B超、T管造影有残留结石24例,大部分经胆道镜取出。死亡1例,为肝功能衰竭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病人痊愈出院。本组获随诊73例,随访3个月~7年,复发结石7例,3例经胆道镜治疗痊愈。2 讨论2.1 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必要性 肝内胆管结石主要是以胆色素为主的泥沙样结石。传统的胆总管切开取石很难取净第3级胆管的结石,术后易复发,造成手术短期内常需再次手术,本组属再次手术的患者占39.67%。采用肝部分切除术可解决肝内胆管结石及胆管狭窄,去除感染病灶,减少残留及结石的再生机会[1],预防胆管癌的发生。因此,我们认为在以下几种情况需行肝叶切除:(1)肝叶或肝段纤维性萎缩并失去正常机能;(2)肝叶或肝段胆管环形狭窄,结石形成鹿角状,无法取净或肝内胆管多处囊性扩张者;(3)肝内胆管结石并发局限性胆管源性肝脓肿;(4)一侧胆管结石并发肝内胆管大出血,其他方法不能止血者;(5)多次手术取石后仍然复发者;(6)肝脏局部形成炎性假瘤或癌变。应该强调的是细小孤立的肝内胆管结石,病程短无发作史者,无需手术治疗,宜定期复查追踪。2.2 联合手术方式的选择 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常是在胆道探查的基础上附加肝部分切除,多联合采用其他的手术方式,如胆总管切开探查,胆肠吻合等。作者认为:(1)胆管狭窄部位在3级胆管以上,且肝组织已纤维化及萎缩,应把狭窄段以上的肝组织切除,无需强调肝段的规则切除。(2)胆管狭窄段位于2级胆管,呈管状狭窄时,应行肝断面胆管-空肠吻合术(Longmir's手术),以保留较多的肝组织,如呈膜状狭窄,则行局部扩张或胆管整形。(3)肝内胆管明显扩张,狭窄段位于左右胆管汇合部,或1级胆管反复多次手术及炎性狭窄者,应行肝门部胆管的整形及肝门部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以消除下段胆管的相对狭窄,导致结石的复发。如肝内胆管结石实在难以取净,可把Roux-Y吻合的失功能肠攀延伸至腹壁皮下,用钛夹标记位置,把乳胶引流管置于胆管内,自失功能肠攀引出腹壁,术后可行纤维胆道镜取石。如日后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可在X光定位下行失功能肠攀切开,纤维胆道镜通过该肠攀进入胆管取石,以避免多次手术的风险。

    作者:杜嘉林;区应亮;区金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硬膜外腔注入康宁克通-A复合液治疗腰腿痛93例

    腰腿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原因很多,治疗方法也有很多。我院应用硬膜外腔注入康宁克通-A复合液的方法治疗腰腿痛93例,治愈率88.1%,有效率96.8%,疗效显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7年1月~2000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腰腿痛患者93例,男82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43.5岁,病程长3年,短1 d。其中经CT或(和)X拍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52例,肥大性腰椎炎21例,坐骨神经痛15例,其它原因的腰腿痛5例,全部患者经检查均排除恶性病变。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下,根据临床检查提示在患者病变椎体上1~2个椎间隙行硬膜外腔无菌穿刺,穿刺成功后,先注入2%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无不良反应并排除脊髓麻醉现象后,再缓慢注入由康宁克通-A针剂40 mg(美国施贵宝大药厂生产),维生素B 12 500μ g、生理盐水8 ml组成的复合液,然后拔出穿刺针,平躺观察30~40 min。1.3 疗效标准及结果 治愈:疼痛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试险阴性。有效:疼痛明显减轻,直腿抬高试验50~60度。无效:疼痛无变化。93例患者中治愈8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治愈率88.1%,有效率96.8%。全部患者均未发生其它并发症及明显副作用。2 讨论  腰腿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相应的神经根受到刺激后,神经根及周围组织产生渗出、细胞增生、粘连等组织变性,使疼痛的敏感性增加,痛阈降低,从而产生疼痛。康宁克通-A是一种作用时间长、消肿作用强的合成皮质类固醇,维生素B12具有改善神经细胞代谢,营养神经的作用。通过硬膜外腔注入康宁克通-A复合液,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和受累神经根,充分发挥其消炎、消肿作用,消除或减轻粘连和肌肉痉挛,改善病变部位及神经根的血流和营养代谢,达到止痛效果。

    作者:张雪峰;尹德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组织细胞病误诊1例

    我们曾收治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胃肠型)误诊为阑尾炎的患者,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3岁。因间歇性发热伴全身乏力1月余,右下腹疼痛1 d入院。入院时体检:体温38.5℃,轻度营养不良,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肝脾触诊不满意,下腹部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Hb 60 g/L;RBC 2.4×1012/L,WBC 8.4×109/L,N 0.82,L 0.18。尿常规化验(-)。B超提示少量腹水。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术前诊断:局限性腹膜炎(化脓性阑尾炎?)。术中探查见腹膜腔少量淡黄色积液,阑尾正常,盲肠及升结肠起始段肠壁充血、水肿、增厚,相应的肠系膜水肿并见多个成人拇指末节大小肿大的淋巴结。术中诊断:回盲部恶性淋巴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顺利,历时4 h。术后30 h患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术后病理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胃肠型)。2 讨论  医生对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一个主要原因。1939年Scott和Robb Smith首先描述恶组,它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的组织细胞及其前质细胞异常增生、广泛浸润各组织器官的恶性疾病,预后极差[1]。其典型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身进行性衰竭。确诊需通过血象、骨髓象或淋巴结活检中找到大量异形组织细胞。由于临床表现上的复杂多样性,恶组误诊为结核、伤寒、再障、消化道出血及恶性淋巴瘤等疾病者时有报道[2]。据邹霓等[3]统计误诊率高达78.8%。而以胃肠病变为主的恶组(胃肠型)表现更不典型,可表现为高热、腹痛、腹泻、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和肠穿孔,极易误诊为肠结核,克隆氏病,溃疡性结肠炎和恶性淋巴瘤等外科疾病。  对病情缺乏全面分析是造成误诊的又一重要原因。对患者病史中出现的间歇性发热伴全身乏力及不能解释的贫血和右下腹局限性腹膜炎是否存在内在联系这一关键问题,也就是究竟是先发热还是先腹痛的外科基本问题未加以全面认真的分析。加之未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和做必要的辅助检查,考虑诊断时仅局限于常见病,误诊在所难免。

    作者:熊智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反复腹痛、发热、右下腹包块

    1 病例摘要  患者男,68岁,因右下腹痛伴畏寒,发热48 h余第1次入院,无大便性状改变。查体:体温37.8℃,腹部平坦,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局部轻度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血常规:白细胞13.6×109/L,中性粒细胞0.832。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可能。B超未见阑尾周围脓肿形成,急诊手术。术中见右髂窝内肠管炎症水肿,粘连严重,形成包块,分离肠管间粘连有约30 ml脓液流出,未找到阑尾。考虑阑尾穿孔已形成脓肿,行脓肿引流术。术后腹痛缓解,抗生素治疗7 d体温恢复正常,切口甲级愈合出院。14 d后再次因右下腹痛,畏寒,发热入院。右下腹原切口下可触及5 cm×5 cm大小包块,质地中等,不能推动,有触痛。再次诊断为阑尾周围脓肿,予以丁胺卡那霉素、甲硝唑治疗后腹痛缓解,体温降至正常,但右下腹包块未明显缩小。遂行结肠镜检查,提示距肛门120 cm见乙状结肠新生物,病理活检结果为中分化管状腺癌。就该患者的诊断及下一步手术方案进行讨论。2 临床讨论  主治医师:该患者乙状结肠癌的诊断可以确立,问题是右下腹包块的性质难以确定,从两次起病的过程看是典型的急性炎症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故还是考虑合并阑尾穿孔可能性大。目前的右下腹包块为炎性包块。结合第1次手术所见可以预料回盲部的粘连一定非常严重,且目前肠管肯定还有炎症水肿,所以手术时右下腹的包块较难处理,在作乙状结肠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的同时可能还须作回盲部的切除,才能彻底去除腹腔内的感染灶。以避免脓肿反复发作,影响结肠吻合口的愈合。  副主任医师:虽然该患者两次入院都有典型的急性炎症表现,但第1次手术并未找到阑尾,仅发现有脓腔存在。所以阑尾穿孔的诊断并未得到完全确认。一般来说,如果是炎性包块,随着抗生素的治疗应该明显缩小。而该患者为何炎症的其它表现明显好转而包块未见缩小?所以不排除盲肠癌的可能。可惜结肠镜检查时在发现乙状结肠肿瘤后未再进一步检查横结肠及升结肠,以致于未能明确全结肠的情况。事实上结肠的双发癌是存在的。剖腹探查后如果确认是这种情况,手术方式可能就须选择全结肠切除。

    作者:戚维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曲菌球病34例外科治疗

    目的:报告34例肺曲菌球病及外科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34例肺曲菌球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自1990年6月~2000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肺曲菌球病34例,占同期肺部手术的2.7%。行肺切除术2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曲菌球清除术5例,无术后并发病。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10年无复发。结论:肺切除术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切除肺的曲菌球清除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简单易行,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穗;区瑞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胃术后胃瘫综合征16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stomach 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SPGS))发生的病因,寻找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7月~2000年5月间16例SPGS患者的诊断过程和治疗效果,对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PGS临床表现为患者在胃手术后改饮食时反复呕吐胃内容物,量≥800 ml/d,无明显腹痛,肛门排气正常,胃肠X线动态检查可见胃潴留、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核素标记胃排空时间延长;所有病例经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平衡,以及用促进胃肠动力药治疗,4周内痊愈。结论:SPGS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胃肠X线动态检查、核素标记残胃排空时间测定对SPGS有诊断价值;治疗采用综合措施、避免再次手术。

    作者:陈仕荣;林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非甾体抗炎药致老年人结肠溃疡并出血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在临床应用较广泛,胃、十二指肠粘膜损伤为其常见的副作用,易引起临床医生注意,但导致结肠损伤的报道甚少。现将NSAIDs引起老年人结肠溃疡并出血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 男,62岁,因便血1 d于1999年4月2日就诊。患者5 d前因肩周炎口服双氯芬酸钠(75 mg/d),1 d前排鲜血便2次,具体量不详,无腹痛及腹泻。患者既往健康。体检:一般状态良好,无贫血外观,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结肠镜检查降结肠近脾曲处可见数条环绕肠腔的充血粘膜,其上伴有散在不规则的浅溃疡,直径0.3~0.5 cm,底覆薄白苔,诊为结肠多发溃疡。停用上述药物,给予止血及对症治疗,未再便血。20 d后复查肠镜病变处粘膜恢复正常。  例2 男,67岁,因间断便血1周于2000年3月8日入院。1个月前患者因坐骨神经痛服用消炎痛(150 mg/d),1周前排暗红色血便,每日3~5次,量约800 ml,伴腹胀,无腹痛。在当地医院经止血、对症治疗及间断输血1 600 ml,治疗1周后,因疗效不佳而转入我院。既往曾患高血压病。体检:血压16.0/8.0 kPa,轻度贫血外观,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无包块,肠鸣音活跃,双下肢无浮肿。结肠镜检查可见升结肠腔内中等量新鲜出血,散在多处类圆形溃疡,直径0.3~0.8 cm,溃疡间粘膜正常,诊为结肠多发溃疡。立即停服消炎痛,给予止血及对症治疗,3 d后患者便血停止。1个月后复查肠镜,升结肠处溃疡消失,粘膜恢复正常。

    作者:李建英;于皆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小儿脑性瘫痪MRI检查34例分析

    我院1996年1月~1999年8月对34例脑性瘫痪患儿做颅脑MRI检查,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4例,男24例,女10例,年龄6个月~1岁8例,~3岁10例,~7岁12例,~12岁4例。足月儿20例,早产儿14例。新生儿窒息16例,其中轻度窒息6例,重度窒息10例,颅内出血2例,核黄疸1例。34例均无脑炎,脑膜炎,脑外伤史。1.2 临床表现 痉挛性截瘫20例。四肢瘫6例,手足徐动症1例,偏瘫3例,失张力性1例,共济失调型1例,无法分类型2例。伴癫痫发作10例,伴智力低下30例,3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1.3 MRI检查结果 大脑半球发育不全4例,丘脑畸形1例,胼胝体发育不良1例。透明隔缺如伴第五脑室形成1例,脑软化4例,脑萎缩2例,小脑发育不良1例,室管膜下灰质异位1例,脑积水2例,蛛网膜囊肿1例,硬膜下积液1例,V-R间隙增多4例,脑白质发育不良7例,合并脑隙灶4例。2 讨论  34例脑瘫儿颅脑MRI表现依次为脑白质发育不良,脑萎缩,大脑半球发育不全,脑软化及V-R间隙增多。MRI分辨率高于CT,能显示细微脑结构异常,对大脑白质灰质分辩清楚。MRI的主要优势还在于:其一因为它不象CT那样,在显示颅底方面没有骨质伪影,后颅凹与脑干结构显示得十分清晰。其二是无须变动体位即可显示多个层面。其三它的信号取决于组织的理化特性,因而对诊断某些疾病特别敏感,尤其是脱髓鞘疾病及退行性病变。国外学者用MRI诊断发现半数脑瘫病儿有脑白质减少现象,髓鞘形成越差发生脑瘫的越多,程度也越重。国内61例脑瘫儿MRI诊断发现25例髓鞘形成障碍。

    作者:马晓红;王彩霞;赵延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HSP 70在预缺血诱导的兔海马缺血耐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 70)在预缺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方法:低压低灌下血管夹闭法诱导家兔脑缺血模型。预缺血3 min,恢复灌注3 d后,脑缺血6 min,3 d后判定海马CA1区的组织病理改变,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术后2 h,3 d该区HSP 70的表达。结果:6 min脑缺血可致海马CA1区神经元明显损害,但经预缺血3 min,恢复灌注3 d处理,则能明显减轻6 min脑缺血损害;3 min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内HSP 70明显表达,且无论是否预缺血处理,6 min脑缺血后第3天海马CA1,CA3,齿状回神经元内HSP 70均明显表达,但经预缺血处理的6 min脑缺血后2 h,海马CA1区HSP 70表达也明显。结论:HSP 70参与了脑缺血耐受,但可能仅在脑缺血期间及早期才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王晓斌;况铣;吴洪翔;张毅;李惠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位颈段脊髓肿瘤显微手术切除体会

    目的:探讨高位颈段肿瘤的特点及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对经显微镜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高位颈段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高位颈段肿瘤全切13例,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结论:高位颈段肿瘤手术危险性大,显微镜下分块切除对周围脊髓组织影响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较快。术中寻找肿瘤应仔细,硬膜夹层中亦能隐藏肿瘤。

    作者:伍益;黄鸿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典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1例

    患者女,78岁,1周前进食时突发出现右侧肢体乏力而跌倒,头部着地,当时无昏迷及抽搐,送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报告为脑梗塞,给予活血化瘀等处理,右侧肢体活动障碍逐渐加重,反复呕吐,大小便失禁,语言含糊不清,有时答非所问,遂转送我院,以左侧脑梗塞收住神经内科治疗。入院时情况:神清,反应迟钝,偶有运动性失语,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2.5 mm,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左侧肢肌力5级,肌张力不高,右下肢Babinski征(+),左侧Babinski征(-)。入院第2天行头颅MRI检查发现两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左侧约75 ml,右侧约42 ml。转神经外科,行双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术中引流出酱油样的液体,术后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消失,右侧肢体肌力恢复明显,术后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硬膜下血肿明显减少,但左侧仍有血肿,量约20 ml。考虑患者年龄较大,本身存在一定的脑萎缩,术后脑膨起有一定困难,需要一些时间,目前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暂时不考虑再次手术。患者住院14 d出院,出院时已能下床活动,1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已吸收,脑膨起良好。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常见的继发性损伤,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以小儿产伤引起常见,双侧血肿发生在老年人较少见,误诊率较高。误诊原因有:老年人由于本身存在老年性脑萎缩,颅腔容积的代偿空间极大,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到出现颅内高压时,病情往往较严重,不能提供可靠的病史;另外,慢性硬膜下血肿以等密度多见,双侧血肿时中线移位不明显,对于分辨率低的头颅CT,容易造成误诊。而正常颅内压脑积水、脑萎缩患者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的患者,应注意该病的存在,尽早检查,明确诊断。对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MRI比CT更具优势,对于可疑患者应做MRI检查。本例患者同时行两侧钻孔引流,效果良好。

    作者:尹惠广;王广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坏死性淋巴结炎7例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近年国内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报告不少[1]。现将我院1993年~2000年6月收治的7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1例,女6例,年龄25~55岁,平均34.9岁。6例为夏季发病,1例为春季发病。1.2 临床表现 7例中弛张热4例,稽留热2例,不规则热1例,伴寒战2例。7例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著者5例,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2例,其次伴锁骨上、颌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约0.5 cm×0.5 cm~2.1 cm×2.0 cm,多有压痛,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性好,互不粘连,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2 cm×1.2 cm,3例持续发热或发热到高峰时淋巴结也随之肿大,肿痛加重,发热缓解时淋巴结缩小,肿痛好转,此症状为本病特殊的一点。7例均无肝肿大,脾肿大4例,1例出现皮疹,2例伴有贫血。7例中4例发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例无明显前驱症状。1.3 辅助检查 7例中有4例WBC(2.0~3.6)×109/L,2例贫血,Hb为95~105 g/L。骨髓分析5例骨髓增生活跃,1例骨髓增生低下伴缺铁性贫血,1例浆细胞组织细胞多见,功能活跃,有吞噬其它细胞现象。7例血沉均增快(46~123 mm/h),1例ALT升高(418 IU/L),AST升高(383 IU/L),1例IgM升高,1例IgG升高,2例IgA升高,其余3例正常。7例1∶10 000 OT试验或PPD试验均阴性,7例抗核抗体、抗sDNA抗体、ENA项、肥达及外裴氏反应阴性。1例类风湿因子升高(64 IU/ml)伴抗“O”升高(800 Todd)。5例行血浆蛋白电泳,1例α2蛋白升高。1例EB病毒(VCA-IgA)阳性。X线胸片:1例右下肺炎,余6例正常。1.4 病理组织学检查 HE染色涂片,镜下见淋巴结大片坏死,坏死灶内可见较多变性坏死细胞、细胞碎片,并见较多组织细胞,可见核大深染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OPD4(部分+),CD68(大部分+),BLA(-),Ki-67(++)。1.5 治疗与转归 7例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2周~3个月,入院后确诊时间3~25 d不等,平均9.7 d,发病初期应用多种抗生素无效,6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体温在1~2 d内降至正常,淋巴结及脾肿大1~2周内缩小、消失,其中1例未用激素而自行缓解,7例患者均痊愈,随访均预后良好。

    作者:陈宏;周奇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重症胆管炎的手术时机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1~1999年相继入院的60例老年性ACST的手术指征,手术时机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24 h以内手术的病死率为17.14%,48 h以上手术的病死率为58.33%,非手术治疗的病死率为61.54%。结论:24 h以内手术与48 h以上手术术后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凡诊断明确的老年ACST,除有严重的心肺衰竭或出现MOF,均应尽早手术。

    作者:刘宏杰;谭卫民;曾山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