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坏死性淋巴结炎7例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陈宏;周奇兴

关键词:坏死性淋巴结炎, 临床病理, 颈部淋巴结肿大, 组织细胞, 发病, 骨髓增生低下, 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 缺铁性贫血, 脾肿大, 皮质激素治疗, 发热, 资料与方法, 治疗与转归, 外裴氏反应, 淋巴样细胞, 类风湿因子, 病理组织学, 肿痛, 诊治体会
摘要:近年国内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报告不少[1]。现将我院1993年~2000年6月收治的7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1例,女6例,年龄25~55岁,平均34.9岁。6例为夏季发病,1例为春季发病。1.2 临床表现 7例中弛张热4例,稽留热2例,不规则热1例,伴寒战2例。7例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著者5例,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2例,其次伴锁骨上、颌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约0.5 cm×0.5 cm~2.1 cm×2.0 cm,多有压痛,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性好,互不粘连,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2 cm×1.2 cm,3例持续发热或发热到高峰时淋巴结也随之肿大,肿痛加重,发热缓解时淋巴结缩小,肿痛好转,此症状为本病特殊的一点。7例均无肝肿大,脾肿大4例,1例出现皮疹,2例伴有贫血。7例中4例发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例无明显前驱症状。1.3 辅助检查 7例中有4例WBC(2.0~3.6)×109/L,2例贫血,Hb为95~105 g/L。骨髓分析5例骨髓增生活跃,1例骨髓增生低下伴缺铁性贫血,1例浆细胞组织细胞多见,功能活跃,有吞噬其它细胞现象。7例血沉均增快(46~123 mm/h),1例ALT升高(418 IU/L),AST升高(383 IU/L),1例IgM升高,1例IgG升高,2例IgA升高,其余3例正常。7例1∶10 000 OT试验或PPD试验均阴性,7例抗核抗体、抗sDNA抗体、ENA项、肥达及外裴氏反应阴性。1例类风湿因子升高(64 IU/ml)伴抗“O”升高(800 Todd)。5例行血浆蛋白电泳,1例α2蛋白升高。1例EB病毒(VCA-IgA)阳性。X线胸片:1例右下肺炎,余6例正常。1.4 病理组织学检查 HE染色涂片,镜下见淋巴结大片坏死,坏死灶内可见较多变性坏死细胞、细胞碎片,并见较多组织细胞,可见核大深染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OPD4(部分+),CD68(大部分+),BLA(-),Ki-67(++)。1.5 治疗与转归 7例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2周~3个月,入院后确诊时间3~25 d不等,平均9.7 d,发病初期应用多种抗生素无效,6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体温在1~2 d内降至正常,淋巴结及脾肿大1~2周内缩小、消失,其中1例未用激素而自行缓解,7例患者均痊愈,随访均预后良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坏死性淋巴结炎7例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近年国内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报告不少[1]。现将我院1993年~2000年6月收治的7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1例,女6例,年龄25~55岁,平均34.9岁。6例为夏季发病,1例为春季发病。1.2 临床表现 7例中弛张热4例,稽留热2例,不规则热1例,伴寒战2例。7例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著者5例,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2例,其次伴锁骨上、颌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约0.5 cm×0.5 cm~2.1 cm×2.0 cm,多有压痛,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性好,互不粘连,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2 cm×1.2 cm,3例持续发热或发热到高峰时淋巴结也随之肿大,肿痛加重,发热缓解时淋巴结缩小,肿痛好转,此症状为本病特殊的一点。7例均无肝肿大,脾肿大4例,1例出现皮疹,2例伴有贫血。7例中4例发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例无明显前驱症状。1.3 辅助检查 7例中有4例WBC(2.0~3.6)×109/L,2例贫血,Hb为95~105 g/L。骨髓分析5例骨髓增生活跃,1例骨髓增生低下伴缺铁性贫血,1例浆细胞组织细胞多见,功能活跃,有吞噬其它细胞现象。7例血沉均增快(46~123 mm/h),1例ALT升高(418 IU/L),AST升高(383 IU/L),1例IgM升高,1例IgG升高,2例IgA升高,其余3例正常。7例1∶10 000 OT试验或PPD试验均阴性,7例抗核抗体、抗sDNA抗体、ENA项、肥达及外裴氏反应阴性。1例类风湿因子升高(64 IU/ml)伴抗“O”升高(800 Todd)。5例行血浆蛋白电泳,1例α2蛋白升高。1例EB病毒(VCA-IgA)阳性。X线胸片:1例右下肺炎,余6例正常。1.4 病理组织学检查 HE染色涂片,镜下见淋巴结大片坏死,坏死灶内可见较多变性坏死细胞、细胞碎片,并见较多组织细胞,可见核大深染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OPD4(部分+),CD68(大部分+),BLA(-),Ki-67(++)。1.5 治疗与转归 7例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2周~3个月,入院后确诊时间3~25 d不等,平均9.7 d,发病初期应用多种抗生素无效,6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体温在1~2 d内降至正常,淋巴结及脾肿大1~2周内缩小、消失,其中1例未用激素而自行缓解,7例患者均痊愈,随访均预后良好。

    作者:陈宏;周奇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源性脑栓塞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30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占本院同期脑栓塞的8.0%。心脏瓣膜病、心肌梗塞、无瓣膜病变的房颤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等为其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偏瘫和失语为主。治愈率16.7%,好转率43.3%,总有效率为60.0%。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多起病较急,在治疗脑梗塞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原发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作者:钟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度妊高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施行剖宫产术3例临床护理

    1998年1月~2000年3月我科收治了3例重度妊高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孕妇,3例孕妇均施行剖宫产术。我们认真制订和实施各项护理措施,使产妇痊愈康复出院,现将临床护理措施、体会作如下报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例,年龄31~35岁,平均32岁。均为孕2产1,足月妊娠。3例病人均选用剖宫产术分娩方式。1.2 临床表现 水肿均为(+++),高血压(160~180 mmHg/110~115 mmHg),蛋白尿。伴有头痛、眼花、胸闷、心慌,心律失常,心电图示频发性房性早博。1.3 结果 3例产妇经恰当的治疗和我们术前、术后认真制订和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无出现手术并发症、心衰、子痫等,母婴平安,康复出院。2 护理措施  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严重心律失常产妇,由于其疾病的复杂性,病情往往较重,且对孕妇、胎儿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危胁,因此,良好的护理至关重要。通过对产妇生理、社会、心理、治疗方案等进行评估后我们制定了护理措施,并加以了切实有效的实施。2.1 术前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孕妇由于妊娠及疾病的双重因素,往往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反应,心理负担较重,因此,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病情和手术的必要性,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做好解释工作,介绍医院的技术水平、治疗、护理方案以及预后,帮助病人解除心理负担,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取得病人的信任和合作,这样,可使患者情绪稳定,保持佳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2)做好各种术前常规检查及准备工作。做好相关的药物过敏试验,术前30 min肌肉注射镇静剂,及时、准确采集好标本,做好心、肝、肾功能检查以及出凝血时间、血型、血交叉等检查。(3)认真做好各种监测,特别是心、肺功能、血压、胎心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及时处理。(4)因重度妊高征患者易受各种刺激而引发抽搐,因此应注意保持环境相对安静。给予单人房间,室温保持在22~24℃之间,同时准备好各种相关的急救器材和药物。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三腔气囊导管扩裂术治疗20例前列腺增生症

    我院自1996年开始应用三腔高压气囊导管扩裂术治疗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BPH),方法简便易行,又安全可靠,病人容易接受,经随访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例,年龄60~84岁,其中70岁以上17例,排尿困难病史长8年,短1年,夜尿一般3~5次,急性尿潴留15例,指诊前列腺Ⅱ度增生8例,Ⅲ度增生12例,均中央沟消失,B超有8例探及向膀胱内突出,测残余尿11例80~600 ml。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按外科无菌操作,先经导尿管注入300~500 ml生理盐水充盈膀胱,行膀胱造瘘(也可不造瘘),拔出尿管,用尿道扩张器扩张尿道后插入相应型号的山西省康健医用导管研究所生产的三腔气囊导管,充盈定位气囊后向外牵拉,使其位于膀胱颈部,放气后插入2 cm,向膨胀气囊内充气至压力0.3 MPa,保留7~10 min后降至0.1 MPa,接尿袋,有出血征象者反复冲洗。  术后24 h将膨胀气囊内气体放掉,持续或间断膀胱冲洗,以避免血凝块聚积阻塞尿管,应用抗生素及止血药,7~10 d后拔管排尿。2 结果  本组20例病人均在术后7~10 d内拔管,拔管后均无排尿困难,存在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其中18例在1~5 d内恢复自主排尿,10例测残余尿<30 ml,无尿频,早期有轻度排尿疼痛,1周内均缓解。2例病人5 d后仍有尿失禁,出院后经加强提肛肌练习等功能锻炼,1个月后恢复正常,所有病人经随访(长4年)均无复发及其它功能障碍。

    作者:焉涛;刘德欣;孙庆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胺碘酮对65例持续性房颤复律的疗效分析

    对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静注、口服胺碘酮进行复律治疗,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择房颤发作>48 h的65例患者,平均年龄(63±8)岁,男32例,女33例,均无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心脏传导功能及窦房结功能不全。1.2 方法 入选患者经过有关基础情况检查后,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2例)和安慰剂组(33例),治疗组患者首先1 h内静注胺碘酮300 mg,以后24 h内静注20 mg/kg,并同时给200 mg口服,每天3次,1周后改用每天一次400 mg维持3周,安慰剂组患者第一天静注生理盐水,同时口服安慰剂片,口服时间与治疗组相同。1.3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在1个月内恢复窦性节律则认为复律成功。1.4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t检验和多变量逐步逻辑回归分析。1.5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及有关检查等基础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组32例患者有16例(50%)在治疗结束时已转复为窦性心律,而安慰剂组33例在用药的初24 h或出院前均未转复为窦性心律(P<0.01)。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前3 d中均无复律。直径较小的房颤患者比直径较大者复律更易成功。复律成功患者的左房直径为(41.8±7.25)mm,而复律不成功者左房直径为(50.3±5.8)mm,两组比较P<0.001。药物复律成功患者和未成功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经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左房大小是预测房颤药物复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胺碘酮治疗期间未出现需停药的副作用。2 讨论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过去认为该药半衰期长,副作用大,而将其列入二、三线抗心律失常药,本文通过对房颤持续时间>48 h的患者,用胺碘酮静注和口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复律安全且有效,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且作者认为左房大小是预测复律能否成功的唯一独立指标。

    作者:张忠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肺结核患者并重症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36例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和痰菌分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死亡组和存活组病例的年龄、生命体征、白细胞计数、氧合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呼吸频率(P<0.05)和氧合指数(P<0.01)方面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肺结核并重症肺炎的临床症状、体征常不典型,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趋势明显上升,氧合指数可作为评价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刘良安;陈国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曲菌球病34例外科治疗

    目的:报告34例肺曲菌球病及外科治疗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34例肺曲菌球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自1990年6月~2000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肺曲菌球病34例,占同期肺部手术的2.7%。行肺切除术2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曲菌球清除术5例,无术后并发病。全组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10年无复发。结论:肺切除术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切除肺的曲菌球清除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简单易行,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陈穗;区瑞贵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恶性组织细胞病误诊1例

    我们曾收治1例恶性组织细胞病(胃肠型)误诊为阑尾炎的患者,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3岁。因间歇性发热伴全身乏力1月余,右下腹疼痛1 d入院。入院时体检:体温38.5℃,轻度营养不良,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检查无异常。腹平,肝脾触诊不满意,下腹部腹肌紧张,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腹部移动性浊音(-)。余未见异常。辅助检查:Hb 60 g/L;RBC 2.4×1012/L,WBC 8.4×109/L,N 0.82,L 0.18。尿常规化验(-)。B超提示少量腹水。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术前诊断:局限性腹膜炎(化脓性阑尾炎?)。术中探查见腹膜腔少量淡黄色积液,阑尾正常,盲肠及升结肠起始段肠壁充血、水肿、增厚,相应的肠系膜水肿并见多个成人拇指末节大小肿大的淋巴结。术中诊断:回盲部恶性淋巴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顺利,历时4 h。术后30 h患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术后病理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胃肠型)。2 讨论  医生对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一个主要原因。1939年Scott和Robb Smith首先描述恶组,它是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的组织细胞及其前质细胞异常增生、广泛浸润各组织器官的恶性疾病,预后极差[1]。其典型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身进行性衰竭。确诊需通过血象、骨髓象或淋巴结活检中找到大量异形组织细胞。由于临床表现上的复杂多样性,恶组误诊为结核、伤寒、再障、消化道出血及恶性淋巴瘤等疾病者时有报道[2]。据邹霓等[3]统计误诊率高达78.8%。而以胃肠病变为主的恶组(胃肠型)表现更不典型,可表现为高热、腹痛、腹泻、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和肠穿孔,极易误诊为肠结核,克隆氏病,溃疡性结肠炎和恶性淋巴瘤等外科疾病。  对病情缺乏全面分析是造成误诊的又一重要原因。对患者病史中出现的间歇性发热伴全身乏力及不能解释的贫血和右下腹局限性腹膜炎是否存在内在联系这一关键问题,也就是究竟是先发热还是先腹痛的外科基本问题未加以全面认真的分析。加之未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和做必要的辅助检查,考虑诊断时仅局限于常见病,误诊在所难免。

    作者:熊智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心脏术后肺动脉高压的护理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并发肺动脉高压(PH)与肺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时与一氧化氮(NO)代谢障碍有关,这类患者吸入适量的外源性NO对降低肺动脉压有一定的作用,NO半衰期极短(3~4 s),易被血红蛋白迅速灭活,因此吸入NO只扩张肺血管,对体循环无影响[1]。现就对我科1996年10月~1998年4月12例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吸入NO治疗的护理要点作初步的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5岁。心脏瓣膜置换术3例,肺动脉栓塞1例,其余为先天性心脏病心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患者。1.2 NO吸入法 以氮气平衡的800 ppm,NO气体与呼吸机吸气管近患者端连接,并连接加拿大产PalmomoxⅡ型电化学法NO,NO2监测仪于吸气管近患者端,距患者口鼻侧25~30 cm[2],连续监测吸入NO与NO2浓度,用高精密度流量计调节吸入NO流量。吸入NO浓度为20~50( 38.3±11.7)ppm,NO2浓度为0.4~1.4 ppm。1.3 结果 12例中11例吸入NO后肺动脉压下降,停吸后均有不同程度回升。2 护理2.1 吸入NO的毒副作用及处理 由于NO与O2接触很快会生成毒性NO2。可被人体吸收或呼气时排入空气造成污染,而且NO与血红蛋白(Hb)结合生成NO-Hb,后者易氧化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因此,必须严密监测NO2及高铁血红蛋白浓度,患者呼出气体排出环路外并处理掉。防大气污染,具体方法是在呼吸机呼出管道旁连接塑料管,将患者呼出气体引至室外或下水道。尽量把NO从呼吸机吸气管近端吸入,以减少NO与O2的接触时间。并降低给O2浓度,减少NO与O2的接触量。WHO确定NO浓度<1.3 mg/m3(1.04 ppm)。使用NO浓度<50 ppm一般无毒副作用[3]。若用NO浓度>50 ppm,护士则应警惕NO浓度,如发现异常马上报告医生进行处理。2.2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准确测量并记录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是衡量患者吸入NO效果的依据。本组患者术后均留置桡动脉或股动脉插管、肺动脉测压管或漂浮导管,通过换能器与监测仪连接,连续观察动脉压、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嵌入压的变化,每次测压前要调试监测仪零点,换能器应置于心脏水平,先将换能器充满液体,排净空气,再通过三通接头使换能器与大气相通,调零点,开始测压,此时监测仪显示屏即显示出所测压力的波形及数值。测量肺毛细血管嵌入压时,导管气囊充气量不要超过1.5 ml,防气囊破裂。抽取血气标本时,注射器应用1∶0.1肝素盐水冲洗,并将管道内的液体全部抽出,再取血0.5~1 ml,保证血氧资料的准确性。测量出的各种数值可通过不同颜色和不同代号,用连线的方式记录在监护表上。

    作者:李莉;杨小慧;刘永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两种疗法近期疗效观察

    我们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进行对比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ITP患者为我院1996年1月~1999年11月的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8年6月在山东省荣城市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修订的ITP诊疗建议。其中男32例,女16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3个月~12岁,中位年龄4岁6个月。皮肤出血点或淤斑48例,鼻出血20例,牙龈及口腔粘膜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10例,血尿4例,无一例颅内出血。入院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小于10×109/L 15例,~25×109/L 16例,~100×109/L 17例,中位数19×109/L。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每片多达1971个,少25个,幼稚型和颗粒型的巨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加,产板型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偶见或未见。

    作者:黄璟;王鉴;吴倩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高位颈段脊髓肿瘤显微手术切除体会

    目的:探讨高位颈段肿瘤的特点及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对经显微镜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5例高位颈段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高位颈段肿瘤全切13例,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结论:高位颈段肿瘤手术危险性大,显微镜下分块切除对周围脊髓组织影响小,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较快。术中寻找肿瘤应仔细,硬膜夹层中亦能隐藏肿瘤。

    作者:伍益;黄鸿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骨膜韧带样瘤1例

    患者男,21岁,右前臂进行性缓慢肿大6年,偶伴酸痛,并逐渐出现畸形。查体:右前臂中远段肿胀,畸形,表面凹凸不平,表面皮肤无红肿及溃烂,皮下静脉稍怒张,局部无触痛,右尺桡骨中,远段肿胀畸形,表面呈大小不等结节状,前臂旋转功能受限,右肘、腕关节活动正常,右手部运动感觉正常。X线示:右尺桡骨中,远段骨质破坏,局部膨大,内见多个小透光区,骨皮质部分变薄,未见骨膜反应,骨髓腔未见异常。手术所见:肿瘤位于尺、桡骨之间,侵及桡骨骨皮质内,范围广泛,无病理性骨折。病理检查:肉眼见灰白色组织一堆,约13 cm×11 cm×3 cm,表面光滑,质地较坚硬。切面灰白色,编织状,无砂砾感和钙化。镜下见由致密的胶原纤维单一性排列,胶原纤维束呈波浪状,并见稀疏的小的纤维母细胞散在分布,纤维母细胞小,无异型性及核分裂,核长细核形,无巨细胞、骨或软骨形成。病理诊断:骨膜韧带样瘤。  讨论 骨的韧带样纤维瘤是原发于骨髓内和骨膜的良性纤维组织肿瘤,发生于髓内的韧带样纤维瘤称骨韧带样纤维瘤,占韧带样纤维瘤绝大多数,而骨外膜来源的肿瘤称骨膜韧带样瘤,非常少见。

    作者:陈娉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闭式引流加榄香烯乳腔内给药治疗恶性胸水42例

    我院自1996年起用闭式引流加榄香烯乳治疗恶性胸水42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收治患者标准 经病理学和(或)细胞学证实的恶性肿瘤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无明显心、肺、脑、肝、肾、骨髓功能障碍,一般状况评分50分,以Karnofsky及Zubrod的记分标准作为参考指标[1],预计生存期在2个月以上者。1.2 一般资料 本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0~80岁;其中肺癌23例(肺腺癌11例,鳞癌8例,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乳腺癌10例,恶性淋巴瘤1例,胃癌2例,未找到原发病灶而胸水查到恶性肿瘤细胞者6例;胸水初治18例,复治24例;依胸片判断大量胸水25例,中量胸水17例。1.3 治疗方法 取深部留置管作引流管,先用一般胸穿针抽出约800 ml胸水,拔出胸穿针,在原针口处插入深部留置管,拔去留置管的针芯,接上1次性静脉滴注管,固定好留置管。每2 h放胸水1次,每次约500 ml。第2天胸水流尽,注入榄香烯乳300 ml+2%普鲁卡因4 ml+生理盐水40 ml,仍保留深部留置管。第4天复查胸片,若仍有胸水再按上述方法流尽胸水后注入榄香烯乳。第2次注入药物后拔除留置管。1个月后再复查胸片,酌情再治疗。每次注入药物后嘱患者变动体位,以便药液与胸膜广泛接触。

    作者:刘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异位妊娠危险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异位妊娠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本院1996年7月~1999年7月308例异位妊娠患者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足月分娩产妇308例为对照组,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对年龄、月经史、妊娠史、人流史、盆腔炎、阑尾炎、不孕史、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妊娠史、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盆腔手术史、避孕方法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月经规则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月经规则的比值比小于1,其余因素比值比大于1。结论:输卵管手术史、不孕史、宫内节育器、异位妊娠史、盆腔炎史、盆腔手术史、妊娠多次是异位妊娠发病的危险因素,月经规则是保护因素。

    作者:蔡坚;黄顺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变应性亚败血症20例临床分析

    变应性亚败血症系一临床综合征。临床误诊率较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缩短确诊时间及减少误诊率,现将笔者于1990年1月~1998年12月收治的变应性亚败血症20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15~20岁3例,~30岁8例,~40岁3例,~50岁4例,>50岁2例。入院后确诊时间12 d~80 d,平均31 d。1.2 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 发热20例(100%),过高热18例,畏寒15例,热型多为间歇热及弛张热,以午后或傍晚发热多见。晨间体温降至正常。多数患者虽然反复高热,但一般情况较好,中毒症状轻。多种抗生素对发热无效,而对糖皮质激素、非类固醇药物治疗有效。皮疹17例,皮疹多在发热高峰时出现,多随热退后消失。皮疹以斑丘疹多见,呈多形性改变,以颈、胸部四肢多见。关节肌肉疼18例,呈游走性或固定性,以膝关节多见。肌肉疼痛多为全身性,以腓肠肌、颈、腰部肌肉明显,疼痛程度与发热密切相关。咽痛12例,常在发病初或发热时出现。肝脏肿大2例,脾脏肿大3例,腹痛2例。1.3 实验室检查 低色素性贫血15例,轻中度贫血12例,重度贫血2例,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20例,白细胞>15×109/L 17例,20例血沉均增快,>100 mm/h 8例,血沉高低与发热密切相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粘蛋白增高11例,免疫复合物增高12例,类风湿因子阳性5例,SGPT增高4例,IgG增高10例,IgA增高7例,IgM增高3例。20例多次血和骨髓细菌培养均阴性。20例骨髓涂片18例为感染象,2例正常,淋巴结活检8例均为非特异性炎症或反应性增生。1.4 误诊情况 20例中误诊为败血症10例,结核病4例,药疹1例,SLE 1例,胆道感染1例,疟疾2例,淋巴瘤1例。本组从发病至确诊时,误诊时间为1个月~1年者占30%。

    作者:乔玉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手部软组织缺损急诊皮瓣修复

    目的:总结手部软组织缺损各种皮瓣修复的特点。方法:采用V-Y皮瓣、邻位皮瓣、胸腹部带蒂皮瓣、游离足背皮瓣及第一趾蹼皮瓣等修复手部各部位组织缺损。结果:250例266个皮瓣,完全成活241个皮瓣,占90.6%;边缘部分表示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23个皮瓣,占8.6%,2例皮瓣坏死面积占皮瓣总面积约30%,占0.7%。结论:指端缺损采用V-Y皮瓣或锁骨下皮瓣修复效果好;虎口区采用游离第一趾蹼皮瓣具有皮瓣质地好、感觉恢复佳的优点;大面积多部位缺损采用S形或联合皮瓣治疗效果满意;手指脱套仍是目前治疗上的一个难题。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膀胱重建与原位排尿术的进展

    膀胱全切术后膀胱重建与尿流改道术是目前泌尿外科研究重点之一,原位排尿术较异位排尿术进一步受到重视,组织工程学材料或人工膀胱等作为膀胱替代也取得了进展,有着广阔的前景。1 胃肠道新膀胱术  采用去管化的小肠或结肠肠段、胃瓣经过适当的成形术制成新膀胱,输尿管与贮尿囊作粘膜下抗反流吻合,贮尿囊与尿道残端吻合,由腹压及尿道括约肌协调控制排尿。此类新膀胱具有低压、容积大、保护肾功能、顺应性好、原位排尿等特点,临床上运用已越来越多,比较符合生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也存在尿道吻合口狭窄、夜间遗尿、排尿感觉差等常见并发症,对术前合并有尿失禁、尿道狭窄、尿道肿瘤者不宜采用。令人关注的是尿道残端肿瘤复发问题,Tobisu等[1]报道膀胱全切术后尿道肿瘤复发率为3.5%~17%,如无前列腺侵犯,则尿道复发率为4%~10.6%,回肠新膀胱术后尿道复发率为0.7%~12%[2]。因此,术前常规作后尿道镜检再决定具体术式是明智的。2 组织工程学材料在膀胱重建中的应用  组织工程学就是人工制造具有活性及功能的组织取代人体中的病变组织,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和器官病损或缺损所致的功能障碍或因此丧失的治疗问题[3]。1995年Atala等[4]用PLLA作为动物体外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生长支架,并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将体外培养的细胞-PLLA活性复合物移植于动物的膀胱缺损区获得成功。James等[5]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性实验,证实了异体膀胱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作为膀胱替代材料的可行性。1997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泌尿外科应用异体兔膀胱替代材料进行实验获得成功并应用于临床[6]。  聚羟乙酸(PGA)及聚乳酸(PLA)是目前组织工程学常用的多聚体(Polymer),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及可塑性,与天然材料相比,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可以精确地控制其分子量,降解时间及其它性能[7]。Oberpenning等[5]以PLA及PGA共聚物塑形的膀胱作为支架,以狗的自体膀胱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扩增后种植于支架上并进行膀胱重建。结果表明,重建后的膀胱容量为术前的85%~110%,膀胱顺应性无变化。组织学检查证明,组织工程化的膀胱形成如正常膀胱组织的结构,无感染、结石及梗阻等并发症。然而在目前的实验中,无论是天然还是人工合成,均存在体内吸收过快、生物相容性不够理想等缺陷,并存在免疫排斥反应的问题。

    作者:赖海标;邓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乳突手术中乙状窦极度前移1例

    患者男,28岁,因反复右耳流脓4年入院。伴缓慢进行性听力下降,间歇性右耳鸣,低音调。脓液为粘脓黄色,有臭味。曾予双氧水及滴耳液治疗。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腹未见异常。右外耳道深处有胆脂瘤栓,取出后见鼓膜紧张部完整,增厚,锤纹充血,松弛部边缘性穿孔,可见上鼓室有胆脂瘤上皮。瘘管试验(+)。咽鼓管通畅。音叉检查C256:WT偏右,RT左阳性,右阴性。纯音测听:右侧极重度传导性耳聋,听力图呈下坡型,气导听阈75 dB,骨气导差50 dB。颞骨CT检查:右侧中耳乳突炎伴胆脂瘤形成,听小骨破坏,乙状窦明显前移。诊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右)。完成术前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局麻下行右耳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Ⅲ型)。作耳内切口,以筛区为中心磨除乳突皮质骨厚度约0.3 cm时即可透过菲薄骨板看到乙状窦前壁。故从上鼓室入路依次开放上鼓室及鼓窦腔,有少量胆脂瘤组织。因乙状窦明显前移,前壁已接近外耳道后壁,无法开放和清除乳突尖病变。故磨薄乙状窦前壁骨质,再以剥离子掀开去除大部乙状窦前外侧骨板,将乙状窦向后牵开后继续开放整个乳突腔,直至轮廓化。乳突腔窄小,内充满胆脂瘤组织,予彻底清除。复位乙状窦,未见损伤。继续完成鼓室成形术。术后创面干燥,痊愈出院。随访2年,上皮化良好,未见复发。

    作者:周剑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ZT粘涂胶在颅骨粉碎性骨折整复术的应用

    部分颅脑外伤并有颅骨粉碎性骨折,可有或无凹陷骨折,或并有颅内血肿。此类患者术中颅骨碎块常零散,复位困难。本组采用ZT粘涂胶粘合,简便易行。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8例,女2例;年龄6~54岁,平均32.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3例,砸击伤2例,均为粉碎性骨折。其中6例并有颅骨凹陷骨折,深下陷约2 cm,4例并有硬膜外血肿,6例并有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或脑内血肿,开放性颅脑外伤4例,污染不重。1.2 治疗方法 10例均行手术治疗。硬膜外血肿4例患者骨折线在骨窗中,骨瓣翻开后骨折片多碎裂成3~4块。开放性颅脑外伤伤口污染轻者,予以将碎骨片取出浸泡于庆大霉素生理盐水(NS 500 ml+庆大霉素32万U)中,待清创止血确切后整复用。6例凹陷性骨折颅骨均碎裂,整复时游离,难以直接复位。1.3 材料 ZT粘涂胶采用广州白云医用胶总公司生产的快速医用胶508系列ZT粘涂胶。1.4 使用方法 游离骨片浸泡于庆大生理盐水后,取出以大纱布吸干水分,大致确认相互位置关系后,以干燥一次性注射器吸取胶水,粘点于接缝,3~5 min即可。若骨片未游离,直接以纱布拭干,骨缝粘以胶水后接合。稍加用力按压3~5 min即可。1.5 结果 10例患者均随访2~8个月。骨瓣愈合良好,复位佳。头颅X光摄片未见脱钙征象。

    作者:徐朝阳;余茂清;蔡风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护理

    我科自1997年1月~2000年1月行腭咽成形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2例,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收治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25~66岁。其中体质肥胖者27例,合并有冠心病4例,合并高血压8例。低血氧饱和度38%~79%,平均为72%;睡眠呼吸暂停指数14~77,平均值为20。2 术前准备2.1 术前一般护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易出现缺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因此,术前应注意积极配合医生观察呼吸、脉搏、睡眠期鼾声情况,做好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方面的监测及记录。2.2 心理护理 这类患者心理负担较重,不愿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更不愿出远门,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多数患者术前处于紧张、恐惧、焦虑状态。针对患者的这种心理状况,给予患者安慰,解释,稳定情绪,缓解其紧张心理,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手术。2.3 口腔护理 术前3 d给予患者朵贝氏液漱口,每日3次,术前男患者剃胡须,预防术后感染。2.4 术前准备 术前晚根据患者情绪,给予安定5~7.5 mg口服,使睡眠充足,减轻心理压力。术前禁食,以防止呕吐,污染手术区,引起窒息。术前半小时肌注鲁米那200 mg,东莨菪碱0.3 mg,以达到镇静,减少腺体分泌的作用。

    作者:吴小琴;龚穗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