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1例

麦训良;詹培源

关键词: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视力模糊, 肾上腺皮质萎缩, 四肢, 三角区, 异常脑电图, 可见点, 反射, 对照组, 窦性心动过缓, 低密度, 侧脑室, 染色体检查, 长链脂肪酸, 增强, 阳性, 酮类固醇, 上睑下垂, 闪光刺激, 清醒状态
摘要:患儿男,5岁。因视力模糊2个月,四肢乏力15 d步行入院。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视力模糊,仅看清眼前物体,运动稍迟钝,扶手可行走上楼,半月前出现四肢乏力,构音模糊,吞咽硬物困难,偶有呛咳及二便失禁,无昏迷、抽搐、头痛和呕吐等。患儿G2P2足月顺产,既往史、家庭史正常。入院查体:皮肤正常,神倦,淡漠,反应迟钝,心肺腹(-);双上睑下垂,右鼻唇沟变浅,咽反射减弱,四肢肌张力减弱,肌力Ⅳ级,腹壁反射减弱,提睾反射存在,左侧巴氏征阳性,右侧巴氏征可疑阳性。尿17-酮类固醇(17-KS)24.4 μ mol/L,24 h尿,降低,皮质醇测定正常。染色体检查:46,XY,血长链脂肪酸(VLCFA 24∶0/22∶0),峰面积比测定值为25.3,较对照组(23.5)高,2个月后升高至38.5,而对照组为16.8。脑脊液:总蛋白830 mg/L,IgG 0.33 g/L,IgA 0.07 g/L,IgM 0.04 g/L(均升高)。电测听:左耳中度聋,右耳轻度聋。B超:双肾及肾上腺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脑电图:清醒状态下记录各导联弥漫出现1.2~7.0 Hz 25~100 μ V复形慢波,有较多15~30 Hz 5~30 μ V β波重叠,间有少量8~9 Hz 25~50 μ V α波,杂有尖波及尖慢波,过度换气和闪光刺激无改变,评价为广泛性重度异常脑电图;1998年12月CT检查:两侧脑室三角区,后角周围白质见大片对称性低密度区,边界清,病灶中央尚可见点状钙化影,增强可见轻度环型强化;肾上腺皮质萎缩考虑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1999年2月复查CT:双侧侧脑室、三角区后部、后角脑白质可见片状低密度影,可见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后未见强化,病灶发展达双侧额、颞部,与旧片对比原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病变有所发展。诊断较明确,病情恶化出院。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外伤16例临床分析

    1992~1998年,我科共收治心脏外伤16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5例,女1例,年龄11~60岁。致伤原因:枪弹伤1例,刀刺伤14例,炸伤1例,其中伤后至入院时间为0.5~4 h。本组病例伤及左胸11例,右胸5例,左上腹1例。心包及心肌裂伤3例,贯通伤13例,其中左心室8例,右心室3例,右心房2例。16例中合并其它脏器损伤的有8例,单纯合并肺损伤5例,膈肌及肺同时受损伤2例,合并胃损伤1例。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入院时血压小于12/8 kPa共12例,其中2例血压消失,8例脉压差小于4 kPa。1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5例体检可见颈静脉怒张,10例出现心搏微弱、心音遥远。急诊行血常规检查有11例Hb大于90 g/L,白细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3例患者行胸部平片检查,仅提示开放性血气胸。1.3 治疗方法及结果本组病例死亡2例,其中1例送院后证实死亡,另1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病人均行气管插管全麻下剖胸探查,分别予心肌裂伤修补,心包开窗及其它合并脏器的修补术。经左侧开胸12例,以第4肋间为手术入路共9例,以第5肋间和第6肋间为手术入路者分别为1例和2例。其余3例经右侧开胸。心脏裂口予间断或褥式缝合。

    作者:张悦;李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青霉素皮试致急发型过敏性休克并发呼吸心跳骤停1例

    患者女,6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再发伴气促3 d于2000年7月10日8时来诊。患者10多年来反复咳嗽、咳痰,多于冬春季好发,每次发作超过3个月。曾多次于外院以“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症状时好时坏,未曾住院系统治疗。曾经用“青霉素”治疗,未觉不适,否认其它药物过敏史。查体:T 36.8℃,P 80次/min,R 20次/min,BP 18/12 kPa,慢性病容,精神一般,自动体位,唇轻度发绀,桶状胸,双肺叩诊过清音,听诊可闻湿罗音(双肺底为多)及哮鸣音。HR 80次/min,律齐,P2>A2,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肝肋下1 cm,质中,边清,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血象:WBC 11.2×109/L,N 0.83,L 0.32,RBC 4.1×1012/L,Hb 105 g/L,胸片示:支气管炎、肺感染、肺气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肺性P波。门诊拟“慢支、肺气肿、肺心病?肺感染”给予“青霉素钾”(河南新乡华星制药厂生产,批号000501B,有效期2002年)640万u静滴。9时30分常规给患者作青霉素皮试,1 min后患者即觉胸闷、心悸、气喘、憋闷、头晕,随即跌倒于地。以过敏性休克即予吸氧、肾上腺素1 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 mg静注,无效,病情继续加重,1 min后,患者出现无呼吸、脉搏心跳摸不到,BP为0,昏迷,瞳孔散大。并发呼吸心跳骤停,即行心肺复苏术抢救,开放静脉通道,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心电监护,静注肾上腺素1 mg,地塞米松10 mg,阿托品0.5 mg,氨茶碱0.125 g,可拉明0.375 g,洛贝林3 mg,并予可拉明0.375 g×3+洛贝林3 mg×3+5%葡萄糖250 ml,多巴胺20 mg+阿拉明10 mg+5%葡萄糖250 ml、地塞米松20 mg+氨茶碱0.25 g+10%葡萄糖250 ml静滴维持。9时50分患者出现室颤一次,经再静注肾上腺素1 mg,并用利多卡因50 mg+5%葡萄糖20 ml静注,后复转律。10时患者恢复自主心跳,心率在120~160次/min间,监护BP 9.3/6 kPa,SaO2(血氧饱和度)78%,曾用西地兰0.2 mg静注1次控制心率。10时30分患者恢复自主呼吸,但呼吸费力(R 12~15次/min),BP 10/7.2 kPa,SaO2 83%,继续给予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呼吸兴奋剂维持,调整多巴胺等药用量。抢救过程中,纠酸,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心肺复苏后减少脑耗氧、防治脑水肿等处理。10时40分BP升至16.3/9.4 kPa,SaO2 93%,但脑复苏无改善。11时20分,患者再一次出现心肺骤停,经积极抢救无效,临床死亡。

    作者:邹远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阴茎癌41例临床分析

    我院1980年1月~2000年4月共收治阴茎癌41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1例,发病年龄20~74岁,平均47岁。病程1月~6年。自幼包茎或包皮过长者36例,5例曾在发病1~3年前作了包皮环切术。3例有尖锐湿疣史。1.2 部位肿瘤位于阴茎头部19例,冠状沟13例,包皮内板6例,阴茎体3例。1.3 病理报告鳞状上皮癌39例,乳头状癌2例。术前、术中均作局部组织活检及部分前哨淋巴结(SIN)活检,20例SLN活检中有癌转移7例,无转移13例。1.4 手术方法行单纯肿瘤切除+包皮环切术4例,阴茎部分切除32例,阴茎全切+尿道会阴部造口5例。阴茎部分或全切同时行淋巴结清扫4例,术后2~3周再行淋巴结清扫3例。1.5 随访与结果获随访32例,其中阴茎部分切除28例,阴茎全切4例,生存5年以上者26例,阴茎部分切除者占24例,阴茎全切者占2例,5年生存率81%。SLN阴性13例,未行淋巴结清扫,获随访9例,均未出现局部复发或全身转移。

    作者:李陵;刘作君;肖继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提高褥疮治愈率的护理体会

    褥疮是由于身体某一部分的软组织持续受压过久,致使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障碍而产生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的病理变化过程。合并褥疮,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创面感染加重了病情,延长了病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促使褥疮早日愈合,是护理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1998年1月~1999年1月期间,对我科住院前合并褥疮的43例患者进行了临床护理观察。男20例,女23例。年龄68~92岁。Ⅰ~Ⅲ期褥疮39例,共115处;多发性褥疮(3处以上)和Ⅳ期大面积褥疮患者4例。其中大褥疮面积为10 cm×10 cm,深达肌层,含有大量浓性分泌物,有臭味,表面覆盖黑色坏死组织,创面边缘皮肤游离。1.2 护理方法应用护理程序对褥疮进行整体护理。(1)整体评估患者,制定周全的护理计划。褥疮形成的原因,除了长期卧床等直接因素外,还与形瘦体弱,床铺不整,肢体感觉迟钝,尿液和汗液的刺激等因素有关,是全身和局部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皮肤组织变性、坏死的病理过程。因此,护理褥疮时,不仅要处理好局部褥疮,还要了解其成因以及患者的体质、精神心理和病情等情况,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然后根据评估资料制定出周全的护理计划,为执行措施阶段提供确凿而详细的依据。(2)确保计划措施的落实。褥疮的愈合,在于精心的护理。其愈合的快慢在于护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人。我们将褥疮的情况作为重要的交班内容之一,进行床头交接班,班班检查和执行措施。科护长和主管护士对每班的工作进行检查把关,保证措施的落实,使褥疮的治疗护理得以持续,不发生中断。(3)做好局部褥疮的皮肤护理:①勤翻身,常鼓励或协助患者翻身,每2 h翻身1次,必要时缩短翻身时间。也可以使用气圈、棉圈等来减轻局部的压迫。②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床面无碎屑、残渣等,以免损伤皮肤。③注意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湿、污的衣服和被褥。④按摩。温水擦洗后,用50%的酒精或当归红花酒精在骨突部位进行按摩。当归红花酒精有活血去瘀、养血生新的作用,能改善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的营养,增强皮肤的抵抗力。Ⅰ期褥疮,在潮红部位进行按摩,Ⅱ—Ⅲ期褥疮,在其周围进行按摩。⑤溃疡期褥疮做细菌培养,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清洗后烤灯,每次20~30min。然后敷上相应的抗生素如氟哌酸粉或用中草药外敷如消炎散,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深度溃疡褥疮者,用油纱条引流,及时更换敷料。(4)坚持护理查房。每天对褥疮患者进行护理查房,对褥疮的变化进行评估,共同商讨下一步的护理措施。做到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更改护理措施和及时处理问题。(5)护理会诊。对于多发或罕见的伴有感染的大面积深度溃疡褥疮,我们请外科如烧伤科等进行护理会诊,共同探讨,以提高护理方法,促进褥疮早日愈合。(6)做好饮食护理:褥疮大部分发生在负氮平衡的患者,而蛋白质又是身体修补组织必须的物质,故需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蛋、牛奶、肉等食物好。还需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以及注意足量液体的摄入。因为脱水会导致组织萎缩,是褥疮发生的因素之一。对于能进食者,要鼓励患者多进食;对于食欲下降者,可以采用少吃多餐的方法;对于不能进食者,可以给予鼻饲,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补液。(7)做好心理护理。褥疮的形成,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所以,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害怕、茫然不知所措。而那些已失去医治信心的患者,由于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原发病无法医治的悲痛中,对褥疮的形成及发展往往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我们通过主动关心,同情患者,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褥疮的形成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以取得患者的主动合作和积极参与褥疮防治,在护患的共同努力下促进褥疮的早日愈合。

    作者:莫选菊;劳泳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病理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病理改变。方法:24只新西兰家兔被随机分为单纯注血组和人工脑脊液注入对照组,并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观察基底动脉的超微变化。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法的局部脑组织结构变化不大,但慢性脑血管痉挛期的脑血管壁的病理改变则是明显的,且主要集中于内皮细胞层。结论:SAH后晚期血管呈明显结构改变,及早防治血管痉挛是阻止血管发生结构性改变的关键。

    作者:杨绮帆;钱锁开;黄连泉;李铁林;姜晓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状腺耳前转移癌误诊为慢性淋巴结炎1例

    患者男,35岁。因右耳前无痛性肿物发现4月余,来我院求治,患者病后无发热寒战,无疼痛,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胸闷憋气,无进食梗噎感,无鼻出血、鼻塞、耳鸣,无乏力盗汗,身体无明显消瘦。查体:T 36.8℃,P 79次/min,R 18次/min,BP 15/9 kPa。右耳前可触及一1.5 cm×1.0 cm肿物,质韧无压痛、边界清、活动度好。甲状腺未触及明显肿物,鼻咽部检查无异常。WBC 6.8×109/L,N 0.64,ESR 13 mm/h,OT试验(-),X-ray心肺纵隔无明显异常。初步诊断:慢性淋巴结炎。经抗炎治疗1周无效,遂行肿物切除活检。病理结果:乳头状腺癌(考虑甲状腺转移癌)。行甲状腺彩超检查,见甲状腺右叶有一0.4 cm×0.5 cm实性肿物。故考虑右耳前肿物系甲状腺癌转移。立即行甲状腺右叶及峡部全切,左叶次全切,同时清扫右颈部淋巴结。术后病理示:甲状腺右叶乳头状腺癌。术后5 d拆线出院。择期行其它治疗。 讨论头颈部肿物较容易发现,但确定性质较困难,不同性质的肿块治疗方法不同,因此先作出正确诊断才能进行合理治疗。颈部肿物转移性肿瘤多见,约占颈部恶性肿瘤的3/4,而面部转移性肿瘤较少见。本病例肿物在右耳前,大小形态与淋巴结相似,病后无其它明显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查体未发现明显甲状腺肿物,又由于甲状腺癌在原发灶很小的时候即可出现颈部转移,而很少转移至面部,故未行甲状腺进一步检查,从而造成误诊。作为临床医生,对不典型病例,不能单凭临床经验给病人作出诊断,应结合辅助检查,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诊断,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作者:马静;张国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AMS三件套阴茎假体植入治疗阳痿的手术配合

    我院于2000年12月成功地为1例外伤性阳痿患者施行AMS三件套阴茎假体植入手术,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因外伤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7年,患者强烈要求手术,于2000年12月收入我院行AMS三件套式可膨胀性阴茎假体植入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后5 d出院。1.2 方法1.2.1 物品准备阑尾切除仪加蚊式弯钳12把,小儿甲状腺拉勾2把,小儿直角钳1把,5号单勾2把,7~14 mm尿扩条。特殊仪器:长鼻窥1个,连接钳1把,FURLOW 1,血管镊1,2-0及4-0 VICRYL线。1.2.2 麻醉方式腰硬联合麻醉。1.2.3 手术配合皮肤消毒,用肥皂水刷洗会阴部,生理盐水冲洗2次。再涂上美逸柔,碘酒、酒精消毒脐以下及大腿上2/3,后用200 PPM碘伏冲洗会阴部。

    作者:马育璇;朱映霞;丁松;李文姬;邓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Dieulafoy病合并Mallory Weiss综合征1例

    患者男,20岁,因反复呕血5 d,经门诊予以保护胃粘膜药、止血等对症治疗无效急诊入院。起因为进食早餐后剧烈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继之出现呕血,伴有中上腹钝痛。否认不洁饮食史。既往无反酸、腹痛、呕血、黑便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友病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10/60 mmHg,腹软,剑突下深压痛,未触及包块,Hb 64 g/L,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入院后急诊剖腹探查:见腹腔内脏器外观无异常,未探及肿块、瘢痕。遂切开胃壁探查胃腔,去除胃内积血块,发现胃小弯近贲门处纵行裂开约1.5 cm,有活动性出血,诊断为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给予间断缝合粘膜裂伤止血。术后好转2 d,胃管内引流液黄绿色。自第3天开始胃管内引流液再次呈咖啡色,应用止血剂静滴,胃管内注入冰盐水及去甲肾上腺素等保守治疗无效,急诊胃镜检查未发现有活动性出血点。胃底处见有血凝块,但俯卧位后胃底未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因保守治疗无效,胃管引流血量不断增加,于第1次手术后第4天再次剖腹探查,切开胃壁取出其内血凝块,将胃内各部展开探查,原缝合处无出血,在距贲门4 cm处胃小弯侧粘膜表面见-0.3 cm×0.3 cm疣状突起,稍一触及即有鲜血喷出,行连同疣状突起在内之胃粘膜及粘膜下层楔形切除,间断缝合。结扎胃左动脉及3支冠状静脉。术后抗感染支持治疗8 d后痊愈出院。病理诊断为(胃粘膜下)小动脉异常增粗。出院诊断:(1)Dieulafoy病;(2)食管贲门粘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3)上消化道大出血。

    作者:周世龙;赵经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创扩清并双管冲洗引流治疗脓胸15例

    从1998年3月~2000年3月,我们对15例急性及亚急性脓胸病人采用了微创扩清手术(腋下小切口开胸及胸腔镜手术)及术后胸腔引流持续药物溶液冲洗的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12~70岁。病程1~20周,平均3.2周。左侧脓胸9例,右侧脓胸6例。脓胸成因:肺部感染9例,原发性3例,外伤性2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1例。本组有3例合并肺脓肿。1.2 方法 10例病人采用了腋下小切口开胸扩清手术,3例病人行单纯的胸腔镜扩清术,2例胸腔镜手术病人术中改用了腋下小切口开胸完成手术。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取患侧腋中线4或5肋间小切口(成人一般4~6 cm),在背阔肌和胸大肌之间将肌肉两侧牵开进胸,吸尽胸腔内脓液,清除分隔的脓腔,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胸腔,刮除脓苔,锐性清除纤维板至创面微量渗血为止。胸腔镜手术则分别在患侧胸部作三个进镜孔,吸尽脓液后在胸腔镜下清除脓苔及纤维板,用抗生素盐水(青霉素及链霉素)反复冲洗脓腔,在脓腔上下处分别置胸管2条备术后冲洗用。术后即用抗生素盐水(青霉素类)从上胸管试冲洗250~500 ml,观察下胸管引流是否通畅,以后每天的冲洗量在3 000 ml左右,冲洗过程嘱患者不断变换体位,作鼓肺的功能锻炼(用肺功能锻炼器辅助),定时计算冲洗的出入量,一般在冲洗5~7 d、引流液变清后停止冲洗,复查胸片脓腔消失,胸腔无积液后逐渐退出胸管至皮肤伤口愈合。

    作者:苏梓航;黄粤;杨正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腔内隔绝术治疗动脉瘤6例麻醉体会

    高龄主动脉瘤患者多伴有心、肺疾患及糖尿病,传统手术切除与人造血管移植的死亡率较高。腔内隔绝术外科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是近年新开展的新技术。现将6例腔内隔绝术的麻醉处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患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60~74岁,ASAⅢ~Ⅳ级。其中腹主动脉瘤4例(均为肾下型)、降主动脉2例。5例术前ECG示心肌缺血,1例心房纤颤;4例伴有高血压、冠心病,1例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例患有糖尿病。术前进行控制高血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改善肺功能等治疗,并做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检查,以综合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对手术与麻醉的耐受能力。1.2 麻醉方法术前30 min肌注安定或咪唑安定10 mg。1例单用气管内全麻,5例采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复合气管内全麻。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选L1~2间隙穿刺置管,以0.5%布比卡因维持。气管内全麻以芬太尼、咪唑安定、异丙酚、维库溴铵或泮库溴铵作全麻诱导,吸入笑气、低浓度异氟醚及静滴异丙酚维持麻醉。术中行ECG,SpO2,ETCO2,有创血压,CVP监测,并留置尿管监测尿量。

    作者:张庆国;徐世元;许睿;刘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急诊组和对照组各30例。急诊组患者在急诊科进行溶栓,对照组入院后溶栓。两组均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0.9%生理盐水100 ml中,30 min内静脉滴入,比较两组冠脉再通率、病死率及治疗3周时的心功能等情况。结果:急诊组冠脉再通率、心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在病死率和出血并发症方面无差别,两组均无一例死于出血和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在急诊科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好、安全,可行。

    作者:饶文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纳洛酮在肝性昏迷中的应用

    各种原因致昏迷的病人,常伴有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增多而加重昏迷[1]。鉴于此,吗啡拮抗剂纳洛酮广泛被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昏迷,作为促苏醒剂。笔者试用于肝性昏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3月~2000年5月62例肝性脑病Ⅳ期住院病人,均经临床确诊。男35例,女27例,年龄17~64岁,平均35.4岁。重症肝炎所致者41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所致者21例。随机分为两组,纳洛酮组32例,普通组30例,两组患者病因,发病年龄、性别等构成比相似。1.2 治疗方法所有肝性脑病患者均采用常规疗法,包括:消除诱因,减少肝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应用降氨药,纠正氨基酸失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处理并发症,对症及支持治疗等措施。纳洛酮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8 mg,稀释后静推每2 h 1次、连续2 d。2 d后进行疗效对比分析。1.3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比患者意识状态。由于均为肝性脑病Ⅳ期患者,故治疗前意识障碍程度均为昏迷。治疗后患者变为昏睡、意识模糊、嗜睡或苏醒者记作有效。意识障碍程度不变仍为昏迷者记作无效。2 d内死亡者记作无效。

    作者:刘长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儿心脏脂肪肉瘤1例

    患儿男,4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个月而就诊,否认有先天性心脏病史。查体:发育正常,口唇无紫绀,心脏无明显扩大,左侧胸骨旁第4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X线检查提示右心房增大。超声心动图所见:右房增大,右房内见一大小45 mm×29 mm中等回声肿块,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椭圆形低回声区,该肿块活动度差,似与右房后壁关系密切,肿块内部未探及明显彩色血流信号;三尖瓣瓣膜回声正常,关闭不拢,三尖瓣口右房侧可探及中等量收缩期蓝色彩流束。超声诊断:(1)右心房内肿物,性质待查;(2)三尖瓣关闭不全。MRI诊断:右心房带蒂占位性病变,考虑粘液瘤,未排除其它软组织肿瘤。手术所见:右心房明显肿大,壁薄,局部呈现纤维化,切开右房,内见一巨大肿物,大小约45 mm×35 mm,表面相对光滑,局部颜色较深,质软,似呈囊性,该肿物与三尖瓣隔瓣前缘、大部分前瓣的瓣环及瓣叶紧密融合,向前与右房前外侧壁广泛粘连。遂行右心房肿物摘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右心房脂肪肉瘤。

    作者:周超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放射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46例

    目的:评价外放射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46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综合组:22例,动脉灌注化疗,每次5-Fu 0.75 g、丝裂霉素(MMC)10 mg/m2、阿霉素(ADM)50 mg/m2,隔4周1次,2~4次,灌注2周后行放疗,每次2 Gy,每周5次,总剂量是40 Gy;单放组:24例,放疗方法同综合组,总剂量60 Gy。结果:两组腹痛、黄疸症状缓解率差异无显著意义;有效率综合组为77.3%,单放组为37.5%;1,2,3年生存率,综合组和单放组分别为73.2%,38.3%,27.4%,和49.5%,23.1%,6.6%;近期疗效、生存率综合组和单放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外放射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近期疗效、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放疗。

    作者:林华明;杨景宁;郑登云;余忠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B超与X线对宫内节育器探查对比

    宫内节育器(IUD)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广受欢迎的避孕措施。近年来IUD的材料、形状有了许多改变,对我们如何正确地诊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IUD检查主要以超声及X线透视为主[1],确定金属节育器和带有不透X线物质节育器的位置和形态,判断有无异常。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选择1998年1~6月份来我院门诊取环的86例妇女,年龄25~53岁,平均39岁。1.2 方法 (1)B超:采用美国Rtfino黑白两用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 MHz。常规适度充盈膀胱,取平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做纵、横、斜等多方位扫查,以清楚显示膀胱子宫反折处及子宫底顶部的声像图。(2)X线:采用500 mA医用诊断X射线机。多采用立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作一水平线,再通过耻骨联合上缘中心作一垂直线,以此两线为标准决定IUD的位置,必要时辅以手法推压。

    作者:杨利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掌骨背皮瓣在不全离断并软组织缺损的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在不全断指再植中经常会遇到手指掌侧皮肤缺损,不能直接缝合,以致于需缩短指骨来进行闭合创面,影响再植的效果,造成手部外观及功能上严重缺陷。为解决这个问题,以往都用邻指皮瓣来大限度保留手指长度,但邻指皮瓣覆盖创面面积有限,又必须经二期分指,因此,这种术式应用范围窄,难以适用于大多数此类患者。我院自1997~2000年,尝试对16例不全离断断指、并掌侧皮肤缺损患者进行再植的同时,应用掌骨背皮瓣一期覆盖掌侧创面,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5~43岁,平均29岁。左手5例,右手11例;食指7例,中指5例,环指4例。掌侧皮肤缺损大面积6 cm×2 cm,小面积2 cm×2 cm。缺损部位:近侧指横纹到近侧指间关节之间皮肤缺损8例,近侧指间关节处3例,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之间5例;致伤原因:挤压伤4例,压砸伤6例,碾压伤3例及电锯伤3例。1.2 手术方法首先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失活组织及污染物;取布样量创面,布样要大于创面0.2~0.3 cm,皮瓣的旋转点距指蹼皮肤游离缘约1.5 cm左右,以掌背血管为轴心线,设计皮瓣大小,以旋转点到受区的距离为皮蒂长度,大小各加0.5 cm;皮瓣大小两侧不超过血管轴心线3 cm,近端不超过腕横纹为准,即使超过也不能过腕横纹1.5 cm。在手掌侧划好皮瓣图样后,依样切取皮瓣,把掌骨背动脉包括在内,带着掌背神经,神经多出皮缘1 cm,打好皮下隧道放置;然后固定指骨,缝合肌腱,在镜下清创分离血管和神经,血管不够长,可取腕掌侧浅静脉移植,不够长的神经,用皮瓣内神经进行桥接吻合,皮瓣供区可直接缝合;这些断指一次通血成功,没有反复。术后按再植处理。

    作者:王兆庆;李志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被膜下脾破裂1例

    患者男,23岁。以胸腹部外伤后痛近1 h入院。查体:体温36.6℃,呼吸22次/min,脉搏80次/min,血压13/8 kPa,心肺(-),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左腹、脐周肌紧张,有压痛、反跳痛,肠鸣正常。B超:脾肋间厚4.2 cm,切面光点不均匀,散在不规则暗区和低回声区。诊断:被膜下脾破裂。予以止血,支持及抗感染治疗,并密切注意血压、脉搏、血红蛋白的变化。7 d后患者突然腹痛加重,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等症状。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约5 ml,即行急诊手术探查。腹内有大量积血,脾脏脏面近蒂处有一横行裂伤灶。立即手术,进行脾切除脾片移植,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讨论由于脾被膜保持完整,被膜下脾破裂出血,早期出血少血液积存于被膜下暂时不发生腹部及失血的临床表现,但随着血肿的继续扩大或稍受外力而使被膜下破裂而变成真性破裂,引起大出血,病人迅速发生休克危及生命。被膜下破裂形成的血肿虽亦可凝固,机化、形成瘢痕或液化而形成囊肿,但前者潜在的危险更大,后果严重,故笔者认为脾破裂的诊断一经成立,通常就有剖腹手术的指征。及时,主动的手术治疗是抢救此类病人的关键。

    作者:刘鸿章;薛琪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使用四格表χ2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χ2检验是一种用途较广的假设检验方法,四格表是χ2检验中较简单的一种形式。在我们的审稿中常发现作者在该校正时未校正,使计算出的χ2值偏大,概率偏低。应注意:(1)1≤理论数(T)<5,n≥40需计算校正χ2值或采用确切计算概率法。(2)T<1或n<40时,改用确切计算概率法。理论数=[行合计(例)×列合计(例)/总合计(例)]。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人胸积液纤支镜检查91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纤支镜检查在老年人胸积液的诊断作用。方法:对91例老年人胸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胸积液经纤支镜检查,确诊为恶性43例,炎性10例,结核性4例。恶性胸积液在纤支镜下的表现有新生物、管壁浸润、管腔狭窄、粘膜充血肿胀等;另有2例纤支镜下无异常改变,但刷检、冲洗液及镜检后留痰找到癌细胞。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老年胸积液患者,尤其是排痰困难的老年患者,只要病情允许,纤支镜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张溪林;赵子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子痫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子痫对围产儿发病率、死亡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46例子痫患者的围产儿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出生体重与正常妊娠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子痫组围产儿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子痫发作次数越多、尿蛋白量越高,对围产儿预后的影响越大。结论:规范的产前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对子痫的积极控制,适时终止妊娠,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加强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复苏抢救的培训,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及围产儿死亡率。

    作者:方艺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