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腔内隔绝术治疗动脉瘤6例麻醉体会

张庆国;徐世元;许睿;刘辉

关键词:腔内隔绝术, 术治疗, 腹主动脉瘤,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气管内全麻, 咪唑安定, 异丙酚, 糖尿病, 手术, 人造血管移植, 慢性支气管炎, 患者, 控制高血压, 资料与方法, 抗心律失常, 综合评估, 有创血压, 心肌缺血, 心房纤颤, 维库溴铵
摘要:高龄主动脉瘤患者多伴有心、肺疾患及糖尿病,传统手术切除与人造血管移植的死亡率较高。腔内隔绝术外科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是近年新开展的新技术。现将6例腔内隔绝术的麻醉处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患者6例,均为男性,年龄60~74岁,ASAⅢ~Ⅳ级。其中腹主动脉瘤4例(均为肾下型)、降主动脉2例。5例术前ECG示心肌缺血,1例心房纤颤;4例伴有高血压、冠心病,1例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例患有糖尿病。术前进行控制高血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改善肺功能等治疗,并做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检查,以综合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对手术与麻醉的耐受能力。1.2 麻醉方法术前30 min肌注安定或咪唑安定10 mg。1例单用气管内全麻,5例采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复合气管内全麻。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选L1~2间隙穿刺置管,以0.5%布比卡因维持。气管内全麻以芬太尼、咪唑安定、异丙酚、维库溴铵或泮库溴铵作全麻诱导,吸入笑气、低浓度异氟醚及静滴异丙酚维持麻醉。术中行ECG,SpO2,ETCO2,有创血压,CVP监测,并留置尿管监测尿量。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38例

    目的:观察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71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BiPAP呼吸机经鼻罩气道正压通气38例;对照组为同期病情相当患者33例采用常规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等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试验组PaO2、S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心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仅有PaO2显著升高(P<0.05),而其它指标治疗前后均无差异。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BiPAP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能有效地降低PaCO2,提高PaO2、SaO2,改善症状,是一种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作者:陈雄杰;陈小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放射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46例

    目的:评价外放射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46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综合组:22例,动脉灌注化疗,每次5-Fu 0.75 g、丝裂霉素(MMC)10 mg/m2、阿霉素(ADM)50 mg/m2,隔4周1次,2~4次,灌注2周后行放疗,每次2 Gy,每周5次,总剂量是40 Gy;单放组:24例,放疗方法同综合组,总剂量60 Gy。结果:两组腹痛、黄疸症状缓解率差异无显著意义;有效率综合组为77.3%,单放组为37.5%;1,2,3年生存率,综合组和单放组分别为73.2%,38.3%,27.4%,和49.5%,23.1%,6.6%;近期疗效、生存率综合组和单放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外放射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近期疗效、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放疗。

    作者:林华明;杨景宁;郑登云;余忠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36例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方法:1998年2月~2000年6月本院在胸腔镜辅助下采用7~9 cm小切口,行解剖性肺叶切除术36例,与同期施行的常规剖胸肺叶切除术39例作对比分析。结果:胸腔镜辅助组手术时间与常规剖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在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与常规剖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在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亦少于常规剖胸组(P<0.025),但手术费用较高(P<0.001)。结论: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下行肺叶切除术可以达到同常规剖胸肺叶切除术同样的效果和质量,在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早期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符合美容要求等方面优于常规剖胸组,手术安全可行,可以替代部分常规剖胸肺叶切除术。但手术费用高。

    作者:陈穗;李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状腺手术后切口放线菌病1例

    患者女,17岁,于2000年2月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5 d拆线出院。同年5月开始,患者颈部手术切口左端发红,似有硬结,无疼痛及发热。后硬结逐渐扩展增大,表面皮肤呈暗红色,无破溃溢液,无发热咳嗽等。2000年6月再次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7℃,脉搏84次/min,颈部原手术切口左端皮肤呈棕红色,无水肿及溃破,触诊可扪及一大小约4 cm×2 cm之肿块,沿切口方向呈条索状,边界不清,不能推动,周边质硬,中央呈囊性波动感,无明显压痛,表面皮温不高,颈部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血常规:白细胞10.8×109/L,中性粒细胞0.85;血沉33 mm/h。肿物穿刺抽出淡黄色稀薄脓液,其中悬浮大量黄色颗粒状物,镜下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放线状菌丝,诊断:甲状腺手术后切口放线菌病。行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同时应用青霉素注射治疗,术后8 d痊愈出院。 讨论放线菌病是一种较少见的厌氧菌感染,为衣氏放线菌或牛型放线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绝大多数为内源性感染,特点是化脓、脓肿形成和经久不愈的脓窦,好发于面颈部,亦可发生于胸、肺及腹部,但较少见。其临床特征性发现为脓液中可见黄色硫黄颗粒,镜下发现革兰氏染色阳性之放线状菌丝可予确诊。面颈部放线菌病可分三级:局部硬块无窦道为一级,有外窦道为二级,侵入临近重要脏器为三级。本例为早期,依上述分级为一级,脓肿尚未溃破形成脓窦,因此,在治疗上相对较为容易,手术一期切除病变组织,佐以抗生素治疗,术后恢复顺利,伤口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无复发。

    作者:吴尘轩;郭红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行为神经测定对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评价

    1997年7月~1999年7月我科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来评价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并进行观察对照,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6例患儿来自我院新生儿病房,胎龄满37周的足月儿,HIE诊断均符合1996年10月杭州会议修订标准[1]。治疗组38例,男22例,女16例,日龄24 h以内25例,~48 h 13例;轻度10例,中度19例,重度9例。对照组28例,男16例,女12例,日龄≤24 h 18例,~48 h 10例;轻度7例,中度14例,重度7例。两组在孕周、体重、性别、日龄、分娩方式和临床分度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 临床表现两组66例均有意识改变,眼角面肌小抽动23例,肌张力增高28例,肌张力减低22例,拥抱反射亢进20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27例,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32例,惊厥10例。1.3 CT表现两组66例均经头颅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脑实质中散在、局灶性低密度的阴影。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左、右侧枕叶出血各2例,脑室明显变窄6例。1.4 方法两组基本治疗相同,包括小剂量脱水剂、供氧、防治感染、激素、止惊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FDP。剂量250 mg*kg-1*d-1,半小时内静脉滴入,每日1次,7 d为1疗程,轻度、中度用1疗程,重度用2疗程。

    作者:杨康治;陈正珊;吴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构式摘要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结构式摘要应包括以下四个项目: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1)准确描述研究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2)若有多个研究目的,应择其主要者加以说明;(3)该研究是在何条件和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方法”:(1)说明病例的选择及分组方法;(2)说明确切的治疗或处理方法及测定项目;(3)说明药物的剂型、剂量、给药方法和疗程;(4)必要时说明疗效评定方法。“结果”:(1)该研究的主要数据结果;(2)好是经过统计学处理的。“结论”:(1)只写出由结果推断出的结论;(2)有无应用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 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研究现状

    注射后臀肌挛缩症又称臀肌挛缩症、臀肌筋膜挛缩症、臀肌纤维化等。为了与其他疾病鉴别,多数学者使用“注射后臀肌挛缩症”。Velderrama(1970年)首先报道了注射后臀肌挛缩引起髋关节屈和内收受限。此后,人们对注射后臀肌挛缩症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了提高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预防和诊治水平,本文对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发病机制 反复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受注射针的机械性损伤的影响,臀肌组织发生病理变化[1,2]。有人调查发现,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的青霉素注射的317例儿童,检出臀肌挛缩症患儿21例,占6.6%[3]。在另一调查结果,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作青霉素溶媒的5 688例儿童中检出臀肌挛缩症患儿135例,占1.7%。兔肌四头肌注射苯甲醇青霉素溶液10 d后,局部出现硬结。开始时硬结呈结节状或椭圆形,后来沿肌纤维方向扩展,变为条索状。注射部位表现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特点的慢性炎症反应,肌组织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电镜下发现肌细胞变性坏死,组织纤维化[4]。注射后3周左右,动物发生后肢运动功能障碍[3,4]。因而,多数学者认为使用苯甲醇稀释青霉素是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致病因素之一。另外,注射器内残存的乙醇可引起肌组织的严重病理反应。用乙醇浸泡消毒过的注射器在兔股四头肌注射庆大霉素和青霉素后,炎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坏死,肉芽组织增生[5]。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采用臀部肌肉注射的病人,特别是出现硬结的情况下,注射针的机械性损伤和药物的局部作用增加了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会。

    作者:王海杰;谭玉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被膜下脾破裂1例

    患者男,23岁。以胸腹部外伤后痛近1 h入院。查体:体温36.6℃,呼吸22次/min,脉搏80次/min,血压13/8 kPa,心肺(-),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脾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左腹、脐周肌紧张,有压痛、反跳痛,肠鸣正常。B超:脾肋间厚4.2 cm,切面光点不均匀,散在不规则暗区和低回声区。诊断:被膜下脾破裂。予以止血,支持及抗感染治疗,并密切注意血压、脉搏、血红蛋白的变化。7 d后患者突然腹痛加重,伴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等症状。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约5 ml,即行急诊手术探查。腹内有大量积血,脾脏脏面近蒂处有一横行裂伤灶。立即手术,进行脾切除脾片移植,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讨论由于脾被膜保持完整,被膜下脾破裂出血,早期出血少血液积存于被膜下暂时不发生腹部及失血的临床表现,但随着血肿的继续扩大或稍受外力而使被膜下破裂而变成真性破裂,引起大出血,病人迅速发生休克危及生命。被膜下破裂形成的血肿虽亦可凝固,机化、形成瘢痕或液化而形成囊肿,但前者潜在的危险更大,后果严重,故笔者认为脾破裂的诊断一经成立,通常就有剖腹手术的指征。及时,主动的手术治疗是抢救此类病人的关键。

    作者:刘鸿章;薛琪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IgA肾病220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误诊的常见原因及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1995年12月间在我院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220例IgA肾病,分析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经过及误诊的常见原因及改进措施。结果: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常误诊为急性肾炎,其次为泌尿系感染。结论: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仔细观察,完善的实验室及肾活检病理检查可确诊。

    作者:张涤华;李幼姬;姜傥;杨念生;余学清;邝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包皮环切预防生殖器尖锐湿疣复发67例

    尖锐湿疣(CA)是一种常见性病,由于其复发率高,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我们采用包皮环切术预防生殖器CA治疗后复发,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7例患者全来自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年龄17~60岁,平均29.5岁。初发者12例,复发者55例。均有典型CA临床特征,醋酸白试验阳性,经激光或外涂足叶酯等治疗后,疣体脱落,创面愈合,再次醋酸白试验均阴性。全部患者均包皮过长,其皮损部位主要于包皮内板39例,外板20例,系带8例。1.2 治疗方法病例随机分两组,A组35例,为治疗组,予包皮环切术,除范围尽可能包含皮损部位,如发生于系带,必要时行系带延长术。B组32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设2年观察期。并向患者强调本病危害性,排除再感染可能。1.3 结果经治疗后随访2年,结果A组手术全部成功,切口甲级愈合,复发2例,复发率5.7%。B组复发10例,复发率31.3%。两组复发率比较(χ2=7.42,P<0.01)。2 讨论 CA是由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所致。其复发原因很多,目前认为CA的复发是由于亚临床感染的再活动。CA的HPV感染途径通过性接触部位的小创伤传播感染。当含有大量病毒颗粒的表层细胞或角蛋白碎片进入易感染上皮间隙中,感染就可能发生。此外,近来发现组织学上正常的上皮细胞也有HPV DNA,治疗后残余的DNA常可导致本病复发。包皮环切术通过切除原发感染部位皮损及附近亚临床状态感染皮损,切除过长包皮,改善局部环境,切断复发途径,预防复发作用。对男性外生殖器CA合并包皮过长者,我们建议行包皮环切术。

    作者:伍传新;王建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伤性肠破裂136例诊治体会

    1986年~2000年8月,我院共收治外伤性肠破裂136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18例,女18例,年龄2~66岁,平均38岁,中青年112例(占82.4%),小肠破裂96例,大肠破裂31例,小肠破裂并大肠破裂9例,开放性伤22例(其中枪弹伤4例,利器刺伤18例),闭合性伤114例(其中车祸伤78例,坠落伤15例,跌伤12例,重物压伤5例,踢伤3例,医源性损伤1例)。单纯性肠破裂98例,伴有其他脏器伤38例(其中脾破裂15例,肝破裂12例,胃破裂2例,骨盆骨折5例,颅脑伤3例,膈肌损伤1例)。1.2 伤后就诊时间短0.5 h,长5 d,8 h内就诊98例,~24 h就诊35例,1~5 d就诊3例。1.3 症状和体征除昏迷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有呕吐96例(占70.6%),有典型腹膜炎体征122例(占89.7%),伴休克38例(占27.9%);65例行腹部透视,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46例,阳性率70.8%;108例行腹腔穿刺,其中阳性99例,阳性率91.7%。1.4 治疗方法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静脉滴注甲硝唑及广谱抗生素,在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的基础上,紧急剖腹探查,小肠破裂行单纯修补术90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5例,大肠破裂行修补术27例,行一期切除8例,造口术5例,同时根据病情对合并脏器伤进行了手术,脾切除15例,肝修补12例,胃修补2例,膈肌修补1例。

    作者:何操活;冯值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发育影响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1岁正常对照组小儿145例与1岁缺铁性贫血组小儿145例进行丹佛智能筛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贫血组小儿DDST项目及格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智能发育有严重影响,应引起充分重视。

    作者:陈继红;罗任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并发症及防治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HACE)已成为公认的中晚期肝癌的首选疗法。国内THACE的主要方法为碘油化疗乳剂栓塞。常用的碘油为超液化碘油(Lipiodol),少数地方采用40%碘化油和碘苯酯。化疗药物常用者为阿霉素类30~80 mg,丝裂霉素类6~20 mg,铂类(卡铂200~300 mg),三联使用,部分单位加用5-Fu或用其它化疗药物取代其中一种药物。部分病例根据情况加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部分报道采用白芨胶、PVA微粒、热碘油、不锈钢圈栓塞。由于无登记制度,尚无法统计国内完成肝癌THACE的总例数,精略统计国内有关文献约报道5 000例以上。THACE所致的并发症的大组报道极少,通过CBMdisc检索1981年~2000年的国内相关文献大约10余篇,难以统计其发生率。但近年来业内人士愈来愈注意到此方面的问题,以期在肝癌的THACE治疗中以小的代价取得好的疗效。笔者通过文献复习和个人经验探讨THACH治疗肝癌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以引起专业人士的注意,共同探讨防治的可行之道。1 肝癌THACE并发症的分类及原因 首先应简要地讨论一下何谓并发症。1979年版《辞海》的解释为“在一种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引起另一种疾病或症状的发生,后者即为前者的并发症”。1997年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则解释为“Complications:new illness,or new development of an illness,that makes treatment more difficult”。显然此两种解释均不适于本文所讨论的“并发症”。在此或许表述为“一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一种新的病变或使原有的其它病变加重而造成治疗复杂化”较为合适。另外附加条件为并发症发生率必然较低而且对个例而言缺乏可预料性,否则可将前述情况视为副反应,如肝癌THACE后一般性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和一过性肝功能异常等。

    作者:李彦豪;曾庆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肝癌局部治疗技术层出不穷,如肝动脉栓塞(TAE)治疗、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TOCE)治疗、液氮冷冻、高功率激光、微波、射频消融、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消融(PEI)等;同时放射治疗的进步和放射免疫治疗的研究以及多种生物反应调节剂(BRM)的问世,加上崭新的显像技术,使肝癌介入治疗上了一个新台阶。部分不能切除的肝癌通过以上方式缩小,从而获得二期手术机会;或反复介入性姑息治疗后有效地延长了病人生命和(或)减轻病人痛苦。在上述各种非手术治疗中,以TOCE和消融技术为成功和被广泛接受[1~3]。1 TOCE TOCE治疗肝癌的原理是基于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非癌肝则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共同供血,尤其有包膜的肿瘤完全由肝动脉供血,TAE或TOCE对此型肿瘤疗效优越。然而对于无包膜的浸润型病灶、多发结节型病灶或转移性肝癌,除肝动脉外,还在相当大程度上接受周围非癌肝肝窦内来自门静脉系统的血供;而且动物实验还显示,一旦癌灶供血动脉栓塞后,门静脉以及相邻区域的侧支动脉,如邻叶的动脉、膈下动脉等供血明显形成或增加。能否不通过较复杂的门静脉或侧支供血动脉插管,而仅仅经肝动脉途径就能彻底杀伤癌灶?TOCE时癌灶旁门静脉可因充盈碘油而显影,其显影率与注射的碘油量有关:在注入10 ml时门静脉显示率为29%,10~20 ml时为67%,20 ml以上时为86%。随着碘油用量的增加,从肝动脉分流到门静脉分支的碘油逐渐增多,由此可逆行性地堵塞门静脉分支对癌灶的供血,周围的动脉分支也很难进入已充盈的肿瘤内。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提出完全性充填法的概念,以巩固和扩大疗效。超选择插管与节段性、次节段性TOCE(S-TOCE)是完全性充填法的技术保证,它的意义在于:(1)大限度地保护非癌肝组织,达到既彻底杀伤癌细胞又保护肝癌患者有限的肝功能的目的;(2)不少所谓乏血肿瘤并非真正乏血,当管尖离病灶较远时,碘油药物混悬剂广泛分散,一旦管尖到达段或亚段动脉时,癌灶则充盈良好,甚至能达到完全充盈。笔者曾对30例造影时显示乏血的小肝癌行亚段3F超选择管TOCE,发现21例充盈良好,边界清晰。目前市售的超滑导管、微导管、同轴导管、灌药导管、漂浮导管等,可保证上述超选择插管的成功[3]。

    作者:罗鹏飞;陈晓明;张良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经纤维喉镜微波热凝治疗喉部良性病变38例

    目的:探讨经纤维喉镜微波热凝治疗喉部良性病变的方法与治疗效果。方法:经纤维喉镜用微波热凝治疗喉部良性病变38例,其中声带息肉16例、声带小结18例、声带囊肿3例、声带血管瘤1例。结果:38例均一次手术完成治疗,术中术后均无出血及呼吸困难,其中治愈35例(92%)、好转3例(8%)。结论:经纤维喉镜微波热凝治疗喉部良性病变疗效显著,且有无需全麻、术中痛苦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作者:梁芳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不要误用病死率、死亡率、患病率、发病率

    某病的病死率、死亡率、患病率是常用的疾病统计指标,来稿中常见的错误是把某病病死率写成死亡率,把某病的患病率、构成比(发生率)写成发病率。请注意这几个统计指标的正确含意,避免误用。某病病死率:某病死亡例数占该病受治疗人数之比例,常以百分率表示。某病死亡率:某时期某地区某种病死亡人数占同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例,常以千分率表示。 某病患病率:某个时点上某地区人群中某病的发生频率,常以百分率表示。某病发病率:该时点该地区人群中新发生某病的频率,常以千分率表示。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核性心包炎2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992年~1999年24例急性渗出性结核性心包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咳嗽、体重减轻和呼吸困难是其常见的症状,大部分患者有心音遥远、心界增大和肝肿大等表现,血性心包积液占85.7%(12/14),10例患者因心包积液复发或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而行手术切除。结论:心包积液的性质、胸部X线、结核菌素试验和合并其它部位结核灶等有助于诊断。早期心包填塞可能是缩窄性心包炎的预报因子。复发性或危及生命的心包填塞以及缩窄性心包炎是心包切除的指征。

    作者:陈彦凡;陈少贤;张冬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提高褥疮治愈率的护理体会

    褥疮是由于身体某一部分的软组织持续受压过久,致使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障碍而产生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的病理变化过程。合并褥疮,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通过创面感染加重了病情,延长了病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促使褥疮早日愈合,是护理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1998年1月~1999年1月期间,对我科住院前合并褥疮的43例患者进行了临床护理观察。男20例,女23例。年龄68~92岁。Ⅰ~Ⅲ期褥疮39例,共115处;多发性褥疮(3处以上)和Ⅳ期大面积褥疮患者4例。其中大褥疮面积为10 cm×10 cm,深达肌层,含有大量浓性分泌物,有臭味,表面覆盖黑色坏死组织,创面边缘皮肤游离。1.2 护理方法应用护理程序对褥疮进行整体护理。(1)整体评估患者,制定周全的护理计划。褥疮形成的原因,除了长期卧床等直接因素外,还与形瘦体弱,床铺不整,肢体感觉迟钝,尿液和汗液的刺激等因素有关,是全身和局部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皮肤组织变性、坏死的病理过程。因此,护理褥疮时,不仅要处理好局部褥疮,还要了解其成因以及患者的体质、精神心理和病情等情况,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然后根据评估资料制定出周全的护理计划,为执行措施阶段提供确凿而详细的依据。(2)确保计划措施的落实。褥疮的愈合,在于精心的护理。其愈合的快慢在于护理措施是否落实到人。我们将褥疮的情况作为重要的交班内容之一,进行床头交接班,班班检查和执行措施。科护长和主管护士对每班的工作进行检查把关,保证措施的落实,使褥疮的治疗护理得以持续,不发生中断。(3)做好局部褥疮的皮肤护理:①勤翻身,常鼓励或协助患者翻身,每2 h翻身1次,必要时缩短翻身时间。也可以使用气圈、棉圈等来减轻局部的压迫。②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床面无碎屑、残渣等,以免损伤皮肤。③注意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湿、污的衣服和被褥。④按摩。温水擦洗后,用50%的酒精或当归红花酒精在骨突部位进行按摩。当归红花酒精有活血去瘀、养血生新的作用,能改善受压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强局部的营养,增强皮肤的抵抗力。Ⅰ期褥疮,在潮红部位进行按摩,Ⅱ—Ⅲ期褥疮,在其周围进行按摩。⑤溃疡期褥疮做细菌培养,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清洗后烤灯,每次20~30min。然后敷上相应的抗生素如氟哌酸粉或用中草药外敷如消炎散,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深度溃疡褥疮者,用油纱条引流,及时更换敷料。(4)坚持护理查房。每天对褥疮患者进行护理查房,对褥疮的变化进行评估,共同商讨下一步的护理措施。做到及时发现新问题,及时更改护理措施和及时处理问题。(5)护理会诊。对于多发或罕见的伴有感染的大面积深度溃疡褥疮,我们请外科如烧伤科等进行护理会诊,共同探讨,以提高护理方法,促进褥疮早日愈合。(6)做好饮食护理:褥疮大部分发生在负氮平衡的患者,而蛋白质又是身体修补组织必须的物质,故需增加蛋白质的摄入。以蛋、牛奶、肉等食物好。还需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以及注意足量液体的摄入。因为脱水会导致组织萎缩,是褥疮发生的因素之一。对于能进食者,要鼓励患者多进食;对于食欲下降者,可以采用少吃多餐的方法;对于不能进食者,可以给予鼻饲,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补液。(7)做好心理护理。褥疮的形成,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所以,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害怕、茫然不知所措。而那些已失去医治信心的患者,由于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原发病无法医治的悲痛中,对褥疮的形成及发展往往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我们通过主动关心,同情患者,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褥疮的形成原因及其带来的后果,以取得患者的主动合作和积极参与褥疮防治,在护患的共同努力下促进褥疮的早日愈合。

    作者:莫选菊;劳泳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胃大部切除残胃排空机能障碍27例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后残胃排空机能障碍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10例胃大部分切除患者中不同人群、不同术式、手术时间等残胃排空机能障碍的发生率,分析残胃排空机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结果:510例胃大部切除患者术后并发27例残胃排空机能障碍,与性别、年龄无关;与体力劳动及脑力劳动相关,与术前有无幽门梗阻、术式、手术时间的长短相关。结论:残胃排空机能障碍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早期并发症。术前细心的解释工作,术中操作仔细、快捷,术后注意饮食等,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作者:刘习红;杨东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特大面积烧伤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49例护理体会

    我院从1997年1月到2000年10月共收治特大面积烧伤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49例,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抢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22~59岁,烧伤面积均大于50%,Ⅲ度烧伤大于20%,合并心功能、肾功能衰竭15例,合并呼吸道烧伤、肾功能衰竭24例,合并肾功能衰竭、呼吸道烧伤、消化道出血7例,合并肾功能衰竭、呼吸道烧伤、脓毒血症3例,抢救成功共30例,抢救成功率为61.2%。2 护理2.1 观察病情2.1.1 加强心电监护,掌握病情变化严密观察病人神志、生命体征,均予心电监测仪持续监测病人心电图、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入院早期每小时记录尿量、尿比重、尿pH值,记录24 h出入量,判断肾功能情况;作血气分析检查,准确记录各项指标,掌握病情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准备好急救器械和药物,以便急救时使用。本组病人均有设立心电监护,便于病情的观察,为抢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者:黄碧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