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红;罗任奎
浓度单位:对于已知化学结构者浓度单位尽量用mol/L,对于未知化学结构浓度单位可暂用g/L,克分子浓度M改为mol/L,当量浓度N改为mol/L(N÷离子价数=M)。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2~1998年,我科共收治心脏外伤16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5例,女1例,年龄11~60岁。致伤原因:枪弹伤1例,刀刺伤14例,炸伤1例,其中伤后至入院时间为0.5~4 h。本组病例伤及左胸11例,右胸5例,左上腹1例。心包及心肌裂伤3例,贯通伤13例,其中左心室8例,右心室3例,右心房2例。16例中合并其它脏器损伤的有8例,单纯合并肺损伤5例,膈肌及肺同时受损伤2例,合并胃损伤1例。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入院时血压小于12/8 kPa共12例,其中2例血压消失,8例脉压差小于4 kPa。1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5例体检可见颈静脉怒张,10例出现心搏微弱、心音遥远。急诊行血常规检查有11例Hb大于90 g/L,白细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3例患者行胸部平片检查,仅提示开放性血气胸。1.3 治疗方法及结果本组病例死亡2例,其中1例送院后证实死亡,另1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病人均行气管插管全麻下剖胸探查,分别予心肌裂伤修补,心包开窗及其它合并脏器的修补术。经左侧开胸12例,以第4肋间为手术入路共9例,以第5肋间和第6肋间为手术入路者分别为1例和2例。其余3例经右侧开胸。心脏裂口予间断或褥式缝合。
作者:张悦;李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0岁,教师,因发热半年余,腹胀1个月于2000年6月9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热,T 38~39℃,伴头昏头痛,食欲减退,乏力,无腹痛、腹泻、呕吐,无咳嗽、胸痛、盗汗,无尿频、尿急、尿痛、皮疹、皮肤搔痒、巩膜黄染、尿黄及关节肿痛等症状,于当地县医院诊为“伤寒”“甲肝”,先后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清开灵、地塞米松等治疗20余天。停用激素后体温回升,高热达40℃。1个月前感乏力、腹胀、上腹不适,尿黄如茶色,轻度关节疼痛,反复出现皮下结节,为进一步诊治住入我院。患者平素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无毒物、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外出打工,无长期用药史,无烟酒嗜好,家庭史中无类似疾患。体检:T 39.2℃,P 110次/min,R 20次/min,BP 15/9kPa;急性发热貌,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精神稍差,全身皮肤无出血点,蜘蛛痣及皮疹。右上肢、臀部、腹壁触及皮下结节,小如黄豆,大者约小于手掌,边缘清楚,压痛不明显,皮肤表面无坏死、溃疡、发红;颌下、颈部、腹股沟扪及淋巴结肿大,直径约0.5 cm,表面光滑,无粘连,无压痛;巩膜微黄,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1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于肋下2 cm,质中、叩痛,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凹陷性浮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Hb 72 g/L,WBC 1.8×109/L,N 0.65,L 0.21;Plt 141×109/L,ESR 15 mm/h。尿常规:尿胆原3.3 μ mol/L。肝功能:总蛋白49.2 g/L,白蛋白23.9 g/L,球蛋白25.30 g/L,AlT 114 U/L,AST 174 U/L,AKP 2 554 U/L,TBil 27.2 μ mol/L,DBil 19.3 μ mol/L,γ-谷氨酰转肽酶662 u/L。乙肝五项及Anti-HCV,Anti-HAV-IgM,Anti-HEV均无特殊,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免疫球蛋白:IgA 0.63 g/L,IgG 13.33 g/L,IgM 2.14 g/L,C31.02 g/L,C40.52 g/L,LE细胞(一),抗HIV(一)。血培养及伤寒快诊无特殊,PPD试验阴性。骨髓象示:粒系成熟停滞。胸片无异常。B超:肝大,脾大,少量腹水,脂肪肝,脾门处探及一肿大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探及肿大淋巴结。C反应旦白阴性,抗核抗体阴性。治疗:患者入院后予勃乐斯、阿拓莫兰、云芝多糖、鲨肝醇、利血生,高热时服消炎痛12.5 mg,体温能降至正常,停用后体温继续升高,反复于四肢、臀部、腹壁出现皮下结节,但WBC升至3.6×109/L,Hb 99 g/L。
作者:肖寒;杨福秀;但家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各种原因致昏迷的病人,常伴有内源性吗啡样物质释放增多而加重昏迷[1]。鉴于此,吗啡拮抗剂纳洛酮广泛被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昏迷,作为促苏醒剂。笔者试用于肝性昏迷,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3月~2000年5月62例肝性脑病Ⅳ期住院病人,均经临床确诊。男35例,女27例,年龄17~64岁,平均35.4岁。重症肝炎所致者41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所致者21例。随机分为两组,纳洛酮组32例,普通组30例,两组患者病因,发病年龄、性别等构成比相似。1.2 治疗方法所有肝性脑病患者均采用常规疗法,包括:消除诱因,减少肝内毒物的生成和吸收,应用降氨药,纠正氨基酸失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处理并发症,对症及支持治疗等措施。纳洛酮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8 mg,稀释后静推每2 h 1次、连续2 d。2 d后进行疗效对比分析。1.3 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比患者意识状态。由于均为肝性脑病Ⅳ期患者,故治疗前意识障碍程度均为昏迷。治疗后患者变为昏睡、意识模糊、嗜睡或苏醒者记作有效。意识障碍程度不变仍为昏迷者记作无效。2 d内死亡者记作无效。
作者:刘长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组合单位中,英文符号在中文汉字尽量不同时使用,如:“km/小时”用“km/h”,“mg/次”用“每次××mg”,“次/d”用“每天×次”,“g/用”用“每周××g”,但在病例中表示生命体征中可用“次/min”表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及心跳次数。 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5岁,农民。第一胎顺产后6个月,患者于妊娠末期出现多食、消瘦、怕热、多汗,产后上述症状未见减轻。于1998年3月10日晨起时发现右眼视物模糊,右眼睑肿胀,右眼畏光、流泪,闭合不全,示齿时口角歪斜。无发热、头痛。查体:消瘦,双侧甲状腺Ⅰ度肿大,并闻及粗糙吹风样杂音,心率120次/min,无杂音,余内科系统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双侧眼底检查无异常,右眼上睑轻度下垂,右眼睑肿胀,眼球突出明显,右眼不能外展,内收正常,右眼睑增宽,闭合不全,右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结膜无充血,右眼无疼痛,左眼检查正常。右侧额纹、面纹消失,吹口哨时右侧漏气,示齿时口角左歪,伸舌居中,四肢肌力、张力、腱反射正常,病理征均为阴性,全身深浅感觉正常,平衡与非平衡性共济运动正常,颈软,双侧Kerning征(-),血尿常规、血生化正常。腰穿脑压140 mmH2O,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ECG示窦性心动过速,头颅CT及脑电图正常。查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8.4 nmol/L(参考值1.23~3.53 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5 pmol/L(参考值3.18~9.22pmol/L),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222 nmol/L(参考值57.92~186.62 n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35.8 pmol/L(参考值8.56~25.6 pmol/L),TSH。考虑患者处于哺乳期,予以强的松、B族维生素及针灸、理疗治疗15 d,症状完全改善,但停药后20 d又复发就诊,劝其断奶,予他巴唑、心得安口服20多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吴锦英;陆家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亚急性联合变性是神经内科中相对少见的一种疾病。我院1989年10月~1999年11月间共收治亚急性联合变性病者14例,其中院内外误诊12例,误诊率为85.7%。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5例。年龄16~67岁,平均48岁。病程长5年,短3个月,平均9个月。农民9例,工人2例,干部1例。1.2 临床表现 12例均为渐进性发病。10例首发症状为周身乏力和对称性肢体远端感觉障碍(麻木、灼热、疼痛),下肢为甚。2例首发症状为足与腿部有抽搐。9例以脊髓后束和侧索损害为主要表现。3例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2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1例有视神经损害。1例有精神异常。11例患者伴有贫血、消化不良及胃大部切除术、糖尿病等。1.3 辅助检查 12例脑脊液检查均正常。11例注射组织胺作胃液分析,发现有抗组胺性的胃酸缺乏。10例周围血象及骨髓涂片检查为巨细胞性高色素性贫血。1.4 误诊情况误诊为急性脊髓炎3例,多发性神经炎5例,脊髓压迫症2例,多发性硬化1例,风湿性关节炎1例。
作者:俞万香;刘德忠;黄秉钦;杨燮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介入性治疗是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肝动脉灌注化疗,肝动脉栓塞,经皮肝肿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或放射物质等。近十几年来将热疗与介入治疗相结合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初步临床应用。 1984年佐吉正雄等[1]将30 μ m铁磁性微粒注入狗肝、肾动脉内,并利用射频(radiofrequeny)加热使组织升温。30 μ m的磁性微球仅能达到毛细血管前动脉水平,且可导致严重的合并症[1,2]。这也许是该方法未能得到进一步临床应用的原因。 1992年李彦豪等[3]研究发现,经肝动脉注入热化疗药溶液(50℃),使肝脏温度升高0.3~0.5℃,并推算,对于人的肝脏达到上述温度需在10 min内注入800~1 200 ml液体。指出该方法尚不能应用于临床。 1994年Honda等[4]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报道了临床应用高热盐水(100℃)直接注入肝癌实质内治疗肝癌的病例,获得了成功。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肝癌(3 cm)。 1994年,笔者首次报道了经肝动脉注入高热碘化油的实验研究[5]。这一方法利用碘化油可选择性地蓄积于肝癌组织内的特性,用高热损伤动脉及靶器官的引流静脉内皮,使之闭塞,从而克服了碘化油栓塞效果不佳的弱点。加之高热本身的治疗作用,使热疗、化疗及栓塞疗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可能。并推断,由于高热碘化油粘度降低较易通过肝癌组织的循环进入肝癌周围门静脉(为肝癌引流静脉),造成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栓塞效果。
作者:李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头位隐性脐带脱垂对新生儿的影响,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3例头位隐性脐带脱垂的临床情况。结果:头位隐性脐带脱垂占总脐带脱垂的60.6%;临床表现中出现突然胎心明显减慢的占76.7%,胎监出现变异减速,胎心减慢至60~100次/min,持续时间较长,先露位于坐骨棘上2 cm以上者比坐骨棘上1 cm以下者发生率高3倍。新生儿窒息率14.0%,同期总新生儿窒息率为2.7%;新生儿死亡率2.3%。结论:头位隐性脐带脱垂对新生儿危害极大。主要临床表现为胎心明显减慢,胎监反复出现深大的变异减速,预防的关键在于对抬头高浮者破膜时的正确处理。胎监及B超有助于及早发现隐性脐带脱垂,如反复或持续胎心减慢应尽快结束分娩。
作者:詹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流行性腮腺炎自2000年5月始在我市大面积流行,我院于5~7月份共收治61例,男45例,女16例,其中并发胰腺炎的1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3~11岁,平均7.5岁,3~6岁5例,~11岁10例。发病季节5月份2例,6月份9例,7月份4例。同时合并脑炎、脑膜炎7例。1.2 临床表现发热15例,其中大于39℃13例。恶心呕吐15例,腹痛14例,腹部不适1例。左上腹压痛14例,1例肠胀气。腮腺肿大11例,单纯颌下腺肿大3例,无腮腺及颌下腺肿大1例。头痛7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1.3 胰腺炎与腮腺肿大的关系胰腺炎症状发生于腮腺肿大后的3~9 d,平均4 d。发病同时有腮腺肿大的11例,单纯颌下腺肿3例。1.4 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全部升高,血清为225~1 970 U/L,平均637 U/L,尿为512~8 350 U/L,平均1 850 U/L。14例外周血白细胞<8.0×109/L,1例白细胞为14.6×109/L,15例中性粒细胞分类均正常。腹部B超2例胰腺回声改变,1例示胰腺弥漫性肿大,1例肠高度胀气,11例正常。脂肪酶5例测定均异常。7例脑电图为轻~中度异常,2例脑脊液异常(另5例因病症轻家长拒查)。
作者:朱亚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从1998年3月~2000年3月,我们对15例急性及亚急性脓胸病人采用了微创扩清手术(腋下小切口开胸及胸腔镜手术)及术后胸腔引流持续药物溶液冲洗的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12~70岁。病程1~20周,平均3.2周。左侧脓胸9例,右侧脓胸6例。脓胸成因:肺部感染9例,原发性3例,外伤性2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1例。本组有3例合并肺脓肿。1.2 方法 10例病人采用了腋下小切口开胸扩清手术,3例病人行单纯的胸腔镜扩清术,2例胸腔镜手术病人术中改用了腋下小切口开胸完成手术。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取患侧腋中线4或5肋间小切口(成人一般4~6 cm),在背阔肌和胸大肌之间将肌肉两侧牵开进胸,吸尽胸腔内脓液,清除分隔的脓腔,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胸腔,刮除脓苔,锐性清除纤维板至创面微量渗血为止。胸腔镜手术则分别在患侧胸部作三个进镜孔,吸尽脓液后在胸腔镜下清除脓苔及纤维板,用抗生素盐水(青霉素及链霉素)反复冲洗脓腔,在脓腔上下处分别置胸管2条备术后冲洗用。术后即用抗生素盐水(青霉素类)从上胸管试冲洗250~500 ml,观察下胸管引流是否通畅,以后每天的冲洗量在3 000 ml左右,冲洗过程嘱患者不断变换体位,作鼓肺的功能锻炼(用肺功能锻炼器辅助),定时计算冲洗的出入量,一般在冲洗5~7 d、引流液变清后停止冲洗,复查胸片脓腔消失,胸腔无积液后逐渐退出胸管至皮肤伤口愈合。
作者:苏梓航;黄粤;杨正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急诊组和对照组各30例。急诊组患者在急诊科进行溶栓,对照组入院后溶栓。两组均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0.9%生理盐水100 ml中,30 min内静脉滴入,比较两组冠脉再通率、病死率及治疗3周时的心功能等情况。结果:急诊组冠脉再通率、心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在病死率和出血并发症方面无差别,两组均无一例死于出血和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在急诊科开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好、安全,可行。
作者:饶文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大面积烧伤属于临床危重急症,由于创伤、感染、休克等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需要血液净化治疗。近我们与烧伤科医护人员合作,采用BM25血液净化系统,利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抢救1例90%面积烧伤后伴ARF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共治疗17 d。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工厂爆炸而受伤,全身除头(发)部3%,下肢约5%,双足底约2%皮肤健康外,烧伤创面超过90%。入院时神志不清,体温不升,创面大量渗液,因四肢烧伤而未测量血压。入院后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率60~150次/min。入院后尿量逐渐减少,伴气管插管多量泡沫样液体,双肺大量湿性罗音,血肌酐进行性升高,由107 μ mol/L升高到255 μ mol/L,考虑烧伤后MOF:ARF、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伴呼吸衰竭,需给予CRRT。2 CRRT护理体会2.1 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行CRRT治疗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正确处理循环通路,避免污染尤其是配制置换液,该患者大面积烧伤,创面多,渗液多,且需暴露治疗,留置深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等多种导管,容易合并感染,须注意深静脉置管的护理。由于患者采用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液循环通路,插管处皮肤溃烂,渗液较多,因此应每日2次消毒、换药,检查插管处皮肤有无红肿、脓性分泌物等,静脉导管与血管通路应以无菌干纱布包住,避免接触病人的渗液,保持导管干燥,减少污染。另外,进出病房应着无菌衣、鞋和帽[1]。
作者:冯婉娜;谢美珍;张妙嫦;谢丹妮;许元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外放射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46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综合组:22例,动脉灌注化疗,每次5-Fu 0.75 g、丝裂霉素(MMC)10 mg/m2、阿霉素(ADM)50 mg/m2,隔4周1次,2~4次,灌注2周后行放疗,每次2 Gy,每周5次,总剂量是40 Gy;单放组:24例,放疗方法同综合组,总剂量60 Gy。结果:两组腹痛、黄疸症状缓解率差异无显著意义;有效率综合组为77.3%,单放组为37.5%;1,2,3年生存率,综合组和单放组分别为73.2%,38.3%,27.4%,和49.5%,23.1%,6.6%;近期疗效、生存率综合组和单放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外放射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近期疗效、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放疗。
作者:林华明;杨景宁;郑登云;余忠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注射后臀肌挛缩症又称臀肌挛缩症、臀肌筋膜挛缩症、臀肌纤维化等。为了与其他疾病鉴别,多数学者使用“注射后臀肌挛缩症”。Velderrama(1970年)首先报道了注射后臀肌挛缩引起髋关节屈和内收受限。此后,人们对注射后臀肌挛缩症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了提高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预防和诊治水平,本文对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发病机制 反复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受注射针的机械性损伤的影响,臀肌组织发生病理变化[1,2]。有人调查发现,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的青霉素注射的317例儿童,检出臀肌挛缩症患儿21例,占6.6%[3]。在另一调查结果,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作青霉素溶媒的5 688例儿童中检出臀肌挛缩症患儿135例,占1.7%。兔肌四头肌注射苯甲醇青霉素溶液10 d后,局部出现硬结。开始时硬结呈结节状或椭圆形,后来沿肌纤维方向扩展,变为条索状。注射部位表现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特点的慢性炎症反应,肌组织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电镜下发现肌细胞变性坏死,组织纤维化[4]。注射后3周左右,动物发生后肢运动功能障碍[3,4]。因而,多数学者认为使用苯甲醇稀释青霉素是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致病因素之一。另外,注射器内残存的乙醇可引起肌组织的严重病理反应。用乙醇浸泡消毒过的注射器在兔股四头肌注射庆大霉素和青霉素后,炎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坏死,肉芽组织增生[5]。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采用臀部肌肉注射的病人,特别是出现硬结的情况下,注射针的机械性损伤和药物的局部作用增加了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会。
作者:王海杰;谭玉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992年~1999年24例急性渗出性结核性心包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咳嗽、体重减轻和呼吸困难是其常见的症状,大部分患者有心音遥远、心界增大和肝肿大等表现,血性心包积液占85.7%(12/14),10例患者因心包积液复发或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而行手术切除。结论:心包积液的性质、胸部X线、结核菌素试验和合并其它部位结核灶等有助于诊断。早期心包填塞可能是缩窄性心包炎的预报因子。复发性或危及生命的心包填塞以及缩窄性心包炎是心包切除的指征。
作者:陈彦凡;陈少贤;张冬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86年~2000年8月,我院共收治外伤性肠破裂136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18例,女18例,年龄2~66岁,平均38岁,中青年112例(占82.4%),小肠破裂96例,大肠破裂31例,小肠破裂并大肠破裂9例,开放性伤22例(其中枪弹伤4例,利器刺伤18例),闭合性伤114例(其中车祸伤78例,坠落伤15例,跌伤12例,重物压伤5例,踢伤3例,医源性损伤1例)。单纯性肠破裂98例,伴有其他脏器伤38例(其中脾破裂15例,肝破裂12例,胃破裂2例,骨盆骨折5例,颅脑伤3例,膈肌损伤1例)。1.2 伤后就诊时间短0.5 h,长5 d,8 h内就诊98例,~24 h就诊35例,1~5 d就诊3例。1.3 症状和体征除昏迷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有呕吐96例(占70.6%),有典型腹膜炎体征122例(占89.7%),伴休克38例(占27.9%);65例行腹部透视,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46例,阳性率70.8%;108例行腹腔穿刺,其中阳性99例,阳性率91.7%。1.4 治疗方法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静脉滴注甲硝唑及广谱抗生素,在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的基础上,紧急剖腹探查,小肠破裂行单纯修补术90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吻合术15例,大肠破裂行修补术27例,行一期切除8例,造口术5例,同时根据病情对合并脏器伤进行了手术,脾切除15例,肝修补12例,胃修补2例,膈肌修补1例。
作者:何操活;冯值凡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尖锐湿疣(CA)是一种常见性病,由于其复发率高,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我们采用包皮环切术预防生殖器CA治疗后复发,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7例患者全来自我院皮肤性病科门诊,年龄17~60岁,平均29.5岁。初发者12例,复发者55例。均有典型CA临床特征,醋酸白试验阳性,经激光或外涂足叶酯等治疗后,疣体脱落,创面愈合,再次醋酸白试验均阴性。全部患者均包皮过长,其皮损部位主要于包皮内板39例,外板20例,系带8例。1.2 治疗方法病例随机分两组,A组35例,为治疗组,予包皮环切术,除范围尽可能包含皮损部位,如发生于系带,必要时行系带延长术。B组32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设2年观察期。并向患者强调本病危害性,排除再感染可能。1.3 结果经治疗后随访2年,结果A组手术全部成功,切口甲级愈合,复发2例,复发率5.7%。B组复发10例,复发率31.3%。两组复发率比较(χ2=7.42,P<0.01)。2 讨论 CA是由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所致。其复发原因很多,目前认为CA的复发是由于亚临床感染的再活动。CA的HPV感染途径通过性接触部位的小创伤传播感染。当含有大量病毒颗粒的表层细胞或角蛋白碎片进入易感染上皮间隙中,感染就可能发生。此外,近来发现组织学上正常的上皮细胞也有HPV DNA,治疗后残余的DNA常可导致本病复发。包皮环切术通过切除原发感染部位皮损及附近亚临床状态感染皮损,切除过长包皮,改善局部环境,切断复发途径,预防复发作用。对男性外生殖器CA合并包皮过长者,我们建议行包皮环切术。
作者:伍传新;王建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误诊的常见原因及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1995年12月间在我院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220例IgA肾病,分析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经过及误诊的常见原因及改进措施。结果: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常误诊为急性肾炎,其次为泌尿系感染。结论: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仔细观察,完善的实验室及肾活检病理检查可确诊。
作者:张涤华;李幼姬;姜傥;杨念生;余学清;邝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胸壁结核90%以上呈哑铃型,一部分位于肋间肌外,一部分位于肋间肌内,壁层胸膜的外侧,中间经肋间肌-窦道相通。传统治疗方法:行全身抗结核治疗一段时间,待血沉恢复正常,无明显活动性结核病时,再行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内酐酪坏死物质,切除病变段肋骨,以肌瓣填充残腔,然后加压包扎[1]。这种局限性胸廓成形术对于单发、病变范围不大的胸壁结核疗效较好,但对于多发或病变范围较大,合并非特异性感染者难以施行。而较大范围的胸廓成形术,对于青年及未婚者往往难以接受,亦存在失败的可能。近3年我们对不同病变范围的胸壁结核,在行短期化疗方案抗结核治疗2~3 d后,行不切除肋骨的病灶清除术,术后辅以抗结核药物换药,共治疗15例,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15例患者经临床及组织学证实为胸壁结核,男6例,女9例,年龄18~35岁,平均26岁。单发胸壁结核10例,其中合并非特异性感染1例。同侧两处以上病灶5例,其中1例为院外胸廓成形术失败后转入我院。术前检查血沉增快,胸片或痰涂片证实同时有活动性肺结核12例,术前及术后10 d各拍胸片1张,查血沉1次,了解术后有无血沉增快,结核病播散恶化情况。行肋间神经阻滞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后,沿肋间走向切开包块,彻底清除肋间肌外侧酐酪坏死物质后,沿窦道走向切开肋间肌,以刮匙彻底刮尽肋间肌内侧酐酪坏死物质,术后以自制利福平溶液换药直至伤口愈合,并随访2年,术后第1天行电视透视,观察有无液气胸、反常呼吸运动等并发症。
作者:倪正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