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浓度单位的用法

关键词:浓度单位, 化学结构, 克分子浓度, 离子价数, 当量浓度
摘要:浓度单位:对于已知化学结构者浓度单位尽量用mol/L,对于未知化学结构浓度单位可暂用g/L,克分子浓度M改为mol/L,当量浓度N改为mol/L(N÷离子价数=M)。本刊编辑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研究现状

    注射后臀肌挛缩症又称臀肌挛缩症、臀肌筋膜挛缩症、臀肌纤维化等。为了与其他疾病鉴别,多数学者使用“注射后臀肌挛缩症”。Velderrama(1970年)首先报道了注射后臀肌挛缩引起髋关节屈和内收受限。此后,人们对注射后臀肌挛缩症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为了提高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预防和诊治水平,本文对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1 发病机制 反复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受注射针的机械性损伤的影响,臀肌组织发生病理变化[1,2]。有人调查发现,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的青霉素注射的317例儿童,检出臀肌挛缩症患儿21例,占6.6%[3]。在另一调查结果,用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作青霉素溶媒的5 688例儿童中检出臀肌挛缩症患儿135例,占1.7%。兔肌四头肌注射苯甲醇青霉素溶液10 d后,局部出现硬结。开始时硬结呈结节状或椭圆形,后来沿肌纤维方向扩展,变为条索状。注射部位表现为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为特点的慢性炎症反应,肌组织坏死,纤维组织增生。电镜下发现肌细胞变性坏死,组织纤维化[4]。注射后3周左右,动物发生后肢运动功能障碍[3,4]。因而,多数学者认为使用苯甲醇稀释青霉素是注射后臀肌挛缩症的致病因素之一。另外,注射器内残存的乙醇可引起肌组织的严重病理反应。用乙醇浸泡消毒过的注射器在兔股四头肌注射庆大霉素和青霉素后,炎细胞浸润,肌纤维变性坏死,肉芽组织增生[5]。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采用臀部肌肉注射的病人,特别是出现硬结的情况下,注射针的机械性损伤和药物的局部作用增加了臀肌挛缩症的发病机会。

    作者:王海杰;谭玉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首诊为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4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颌下、颈部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及追寻原发灶途径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2例以颌下、颈部为首发症状的淋巴结转移癌患者。结果:42例患者中,有34例找到原发灶,位于颌下、颈上部转移癌其原发灶主要位于鼻咽部、扁桃体、甲状腺,颈下部转移癌其原发灶主要位于锁骨下、消化道、肺部,病理类型以鳞癌居多(23/42)。结论:颌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以细针穿刺抽吸病检为首选,B超、CT检查亦有较高的准确率;治疗视原发灶的部位、病理分类及患者全身状况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作者:杭东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创伤休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表面LFA-1及其配基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时白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内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变化。方法:以创伤休克大鼠为模型,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休克时白细胞表面LFA-1,ICAM-1的表达。结果:创伤后3 h测得的多形核粒细胞表面LFA-1,ICAM-1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单核白细胞表面LFA-1,ICAM-1表达量却无变化。结论:LFA-1/ICAM-1依赖的白细胞粘附机制不是剂量依赖性的,ICAM-1未见增多可能与其白细胞膜脱落有关。进一步研究LFA-1,ICAM-1功能结构改变和其它粘附分子变化,将有利于阐明创伤性休克时白细胞粘附机制。

    作者:王妍春;赵克森;徐安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核性心包炎2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992年~1999年24例急性渗出性结核性心包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咳嗽、体重减轻和呼吸困难是其常见的症状,大部分患者有心音遥远、心界增大和肝肿大等表现,血性心包积液占85.7%(12/14),10例患者因心包积液复发或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而行手术切除。结论:心包积液的性质、胸部X线、结核菌素试验和合并其它部位结核灶等有助于诊断。早期心包填塞可能是缩窄性心包炎的预报因子。复发性或危及生命的心包填塞以及缩窄性心包炎是心包切除的指征。

    作者:陈彦凡;陈少贤;张冬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成人肺炎与抗生素治疗

    肺炎是成人的常见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3],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肺炎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就成人肺炎与抗生素的治疗作一综述。1 病原体及常见的耐药菌株1.1 社区获得性肺炎国内外均报道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细菌是肺炎链球菌和嗜血流感杆菌[1,2,4],少见的细菌有:嗜肺军团菌、产单核细胞性李司忒菌、侵蚀艾肯菌等[3,4]。少见细菌引起的肺炎,病毒性、真菌性肺炎多发生于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原有疾病较严重的患者[5,6]。近些年,衣原体肺炎呈上升趋势[1],军团菌肺炎亦有上升趋势,在荷兰近几年军团菌肺炎可能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第二或第三位[7]。国内于1987年和1988年在北京和唐山二起暴发流行[8]。 近20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病原菌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耐药性。现在认为肺炎链球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给细菌提供了选择性压力,初是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了耐药,通过基因转移的规律把耐药性传递给肺炎链球菌,耐药肺炎球菌通过细胞壁结构的改变而使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不能起作用[1]。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可分为中度耐药MIC为0.1~1.0 mg/L,高度耐药为MIC≥2.0 mg/L,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和美国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达50%,国内报道为25%[1,9]。目前认为如果青霉素在肺内的浓度超过MICs,对于中度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的治疗仍然是有效的;嗜血流感杆菌因产生β-内酰胺酶而耐药,对青霉素/阿莫西林的耐药达28%[1]。

    作者:罗伟良;周仲志;邱淑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毒酚镁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用毒毛花甙K、酚妥拉明、硫酸镁(简称毒酚镁合剂)联合滴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40例为治疗组,用毒酚镁合剂治疗;而同期采用西地兰、速尿等常规治疗40例为对照组。结果:毒酚镁合剂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0.0%,常规强心利尿药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毒酚镁合剂除不适宜用于原发性心肌病、风心病伴重度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心衰外,对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衰有效,尤其对肺心病引起的心衰疗效更佳。

    作者:郑淦湖;张金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面积烧伤行床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1例护理体会

    大面积烧伤属于临床危重急症,由于创伤、感染、休克等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需要血液净化治疗。近我们与烧伤科医护人员合作,采用BM25血液净化系统,利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抢救1例90%面积烧伤后伴ARF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共治疗17 d。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工厂爆炸而受伤,全身除头(发)部3%,下肢约5%,双足底约2%皮肤健康外,烧伤创面超过90%。入院时神志不清,体温不升,创面大量渗液,因四肢烧伤而未测量血压。入院后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率60~150次/min。入院后尿量逐渐减少,伴气管插管多量泡沫样液体,双肺大量湿性罗音,血肌酐进行性升高,由107 μ mol/L升高到255 μ mol/L,考虑烧伤后MOF:ARF、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伴呼吸衰竭,需给予CRRT。2 CRRT护理体会2.1 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行CRRT治疗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正确处理循环通路,避免污染尤其是配制置换液,该患者大面积烧伤,创面多,渗液多,且需暴露治疗,留置深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等多种导管,容易合并感染,须注意深静脉置管的护理。由于患者采用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液循环通路,插管处皮肤溃烂,渗液较多,因此应每日2次消毒、换药,检查插管处皮肤有无红肿、脓性分泌物等,静脉导管与血管通路应以无菌干纱布包住,避免接触病人的渗液,保持导管干燥,减少污染。另外,进出病房应着无菌衣、鞋和帽[1]。

    作者:冯婉娜;谢美珍;张妙嫦;谢丹妮;许元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尿激酶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尿激酶100万U加入5%葡萄糖液体100 ml静点30 min。结果:发病在6 h以内的高龄AMI病人溶栓再通率为66.7%,溶栓组及未溶栓组病死率分别为13.3%,30.4%,相差17.1%。结论:对发病在6 h以内无溶栓禁忌证高龄AMI患者100万U尿激酶静点30 min是安全有效剂量,应在严密观察下积极采用。

    作者:王孝杰;李庆云;江宣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38例

    目的:观察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71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使用BiPAP呼吸机经鼻罩气道正压通气38例;对照组为同期病情相当患者33例采用常规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等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试验组PaO2、S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心率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仅有PaO2显著升高(P<0.05),而其它指标治疗前后均无差异。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BiPAP呼吸机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能有效地降低PaCO2,提高PaO2、SaO2,改善症状,是一种有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存在自身的不足。

    作者:陈雄杰;陈小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结构式摘要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结构式摘要应包括以下四个项目: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1)准确描述研究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2)若有多个研究目的,应择其主要者加以说明;(3)该研究是在何条件和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方法”:(1)说明病例的选择及分组方法;(2)说明确切的治疗或处理方法及测定项目;(3)说明药物的剂型、剂量、给药方法和疗程;(4)必要时说明疗效评定方法。“结果”:(1)该研究的主要数据结果;(2)好是经过统计学处理的。“结论”:(1)只写出由结果推断出的结论;(2)有无应用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等。 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IgA肾病220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误诊的常见原因及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1995年12月间在我院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220例IgA肾病,分析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经过及误诊的常见原因及改进措施。结果: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常误诊为急性肾炎,其次为泌尿系感染。结论: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仔细观察,完善的实验室及肾活检病理检查可确诊。

    作者:张涤华;李幼姬;姜傥;杨念生;余学清;邝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创扩清并双管冲洗引流治疗脓胸15例

    从1998年3月~2000年3月,我们对15例急性及亚急性脓胸病人采用了微创扩清手术(腋下小切口开胸及胸腔镜手术)及术后胸腔引流持续药物溶液冲洗的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12~70岁。病程1~20周,平均3.2周。左侧脓胸9例,右侧脓胸6例。脓胸成因:肺部感染9例,原发性3例,外伤性2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1例。本组有3例合并肺脓肿。1.2 方法 10例病人采用了腋下小切口开胸扩清手术,3例病人行单纯的胸腔镜扩清术,2例胸腔镜手术病人术中改用了腋下小切口开胸完成手术。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取患侧腋中线4或5肋间小切口(成人一般4~6 cm),在背阔肌和胸大肌之间将肌肉两侧牵开进胸,吸尽胸腔内脓液,清除分隔的脓腔,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胸腔,刮除脓苔,锐性清除纤维板至创面微量渗血为止。胸腔镜手术则分别在患侧胸部作三个进镜孔,吸尽脓液后在胸腔镜下清除脓苔及纤维板,用抗生素盐水(青霉素及链霉素)反复冲洗脓腔,在脓腔上下处分别置胸管2条备术后冲洗用。术后即用抗生素盐水(青霉素类)从上胸管试冲洗250~500 ml,观察下胸管引流是否通畅,以后每天的冲洗量在3 000 ml左右,冲洗过程嘱患者不断变换体位,作鼓肺的功能锻炼(用肺功能锻炼器辅助),定时计算冲洗的出入量,一般在冲洗5~7 d、引流液变清后停止冲洗,复查胸片脓腔消失,胸腔无积液后逐渐退出胸管至皮肤伤口愈合。

    作者:苏梓航;黄粤;杨正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15例临床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自2000年5月始在我市大面积流行,我院于5~7月份共收治61例,男45例,女16例,其中并发胰腺炎的1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3~11岁,平均7.5岁,3~6岁5例,~11岁10例。发病季节5月份2例,6月份9例,7月份4例。同时合并脑炎、脑膜炎7例。1.2 临床表现发热15例,其中大于39℃13例。恶心呕吐15例,腹痛14例,腹部不适1例。左上腹压痛14例,1例肠胀气。腮腺肿大11例,单纯颌下腺肿大3例,无腮腺及颌下腺肿大1例。头痛7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1.3 胰腺炎与腮腺肿大的关系胰腺炎症状发生于腮腺肿大后的3~9 d,平均4 d。发病同时有腮腺肿大的11例,单纯颌下腺肿3例。1.4 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全部升高,血清为225~1 970 U/L,平均637 U/L,尿为512~8 350 U/L,平均1 850 U/L。14例外周血白细胞<8.0×109/L,1例白细胞为14.6×109/L,15例中性粒细胞分类均正常。腹部B超2例胰腺回声改变,1例示胰腺弥漫性肿大,1例肠高度胀气,11例正常。脂肪酶5例测定均异常。7例脑电图为轻~中度异常,2例脑脊液异常(另5例因病症轻家长拒查)。

    作者:朱亚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人胸积液纤支镜检查91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纤支镜检查在老年人胸积液的诊断作用。方法:对91例老年人胸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例胸积液经纤支镜检查,确诊为恶性43例,炎性10例,结核性4例。恶性胸积液在纤支镜下的表现有新生物、管壁浸润、管腔狭窄、粘膜充血肿胀等;另有2例纤支镜下无异常改变,但刷检、冲洗液及镜检后留痰找到癌细胞。结论:对于原因不明的老年胸积液患者,尤其是排痰困难的老年患者,只要病情允许,纤支镜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张溪林;赵子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胆管损伤10例报告

    我院从1973年1月~2000年8月共收治胆道疾病8 872例,其中胆管损伤10例(含外院转诊5例),占0.01%,现就损伤原因和处理中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7例,年龄26~64岁,平均39.5岁。1.2 损伤部位及原因胆总管横断伤和肝胆总管部分切除1~3 cm各4例,胆总管结扎和肝胆总管切除各1例。单纯胆囊切除9例和胃大部切除1例。1.3 损伤时间、处理及预后术中损伤及时发现5例,行Longmire氏术1例,好转出院;行肝胆总管端端吻合3例,其中1例T管从断端穿出6月后拔除T管致狭窄并轻度黄疸,1年后B超证实狭窄且胆汁瘀积性肝硬变,另2例T管从吻合口近端穿出6月后拔管B超示胆管轻度狭窄;1例行左右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随访9年无任何不适。外院转诊5例为术后第3天~17天。前者行肝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痊愈出院,2例行远端胆管造瘘引流因严重中毒症状无法纠正而死于中毒性休克和全身衰竭,1例行左右肝管置T管外引流、病情稳定、终需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郭盖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颅脑外科中的“锁孔”手术

    现代神经外科已进入微创外科时代,它要求其手术部位精确,创伤小[1~4]。因此,愈来愈要求手术切口尽可能小,且对神经组织的损害和牵拉达到小程度。这样,微侵袭神经外科也渐渐发展起另一项技术:“锁孔”外科技术。初的锁孔外科技术是借助于神经内窥镜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按Nikolai[5]等分为“单纯内窥镜手术”(EN),内窥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EAM),内窥镜控制的显微神经外科(ECM)。本世纪初,有人将内窥镜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当时由于技术的限制,一直难以推广。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光导纤维的出现,研制出的内窥镜管径细,质地佳,使脑内窥镜手术突破原有的应用范围。加上较为理想的显微手术器械、激光装置和超声引导、CT和MRI三维重建图象定位,使脑内窥镜由单纯的视觉器械发展为手术器械,并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而普及。脑内窥镜手术已被推向神经外科领域的前沿。 1910年美国芝加哥的一位泌尿外科医生L’Espinase 应用膀胱镜在直视下烧灼双侧侧脑室脉络丛治疗两侧交通性脑积水的婴儿,一例术中死亡,另一例存活5年。早应用的神经内窥镜在当时几乎未引起人们注意。1922年Dandy亦应用膀胱镜对2例脑积水病人在直视下行三脑室底切开术,治疗一例患有进行性非交通性脑积水9个月的女孩。同年,Fay等首次发表了内窥镜下的脑室照片。1931年Burman用内窥镜观察椎管内结构,1932年Dandy将其使用的Kelly膀胱镜命名为脑室镜。1934年Putman在脑室镜内加入电灼探针。1936年Scaff使用的脑室镜已具备了现代脑室镜的雏形,它包括了照片、冲洗、光学系统和单极电凝。早期脑室镜的应用主要治疗脑积水。由于早期脑室镜较大,照明较差,观察止血及操作均存在困难,因而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疗效不肯定。随着神经系统影像技术的改进,使创伤性直视下观察脑室已无必要;1951年Nulson和Spitz发明了有价值的分流手术,使脑积水的治疗得到了彻底的革命。因此,脑室内窥镜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广泛应用。

    作者:付万新;黄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癌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90%左右的中晚期肝癌无外科手术指征,近年来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和栓塞(HA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被公认为是肝癌非手术疗法的首选方法。现结合文献对肝癌的介入治疗简述如下。1 HAI和HAE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1.1 血供肝癌血供95%~99%来自肝动脉,正常肝组织血供25%~30%来自肝动脉,70%~75%来自门静脉,结扎或栓塞肝动脉后,正常肝组织血流量只减少35%~40%,而肝肿瘤血供减少90%,致使肝肿瘤缺血坏死。1.2 肝动脉灌注化疗的优点 1950年Koopp根据肝癌的血供特点,首先采用了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肝癌,肝脏局部组织药物浓度高于全身浓度100~400倍,而瘤区药物浓度则高于正常肝组织5~20倍。1.3 肝脏可使化疗药物毒副作用降低,从而减轻全身副作用。2 肝动脉化疗栓塞(HAI+HA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1 HAI适应证包括:(1)失去手术机会的原发或继发性肝癌;(2)肝功能较差或难以超选择性插管者;(3)肝癌手术后复发或术后肝动脉预防性灌注。2.2 HAI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对于肝功能严重障碍、大量腹水、严重黄疸及白细胞<3.0 mg/ml,应禁用(若用,则化疗总量应减少)。

    作者: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皮下结节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0岁,教师,因发热半年余,腹胀1个月于2000年6月9日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热,T 38~39℃,伴头昏头痛,食欲减退,乏力,无腹痛、腹泻、呕吐,无咳嗽、胸痛、盗汗,无尿频、尿急、尿痛、皮疹、皮肤搔痒、巩膜黄染、尿黄及关节肿痛等症状,于当地县医院诊为“伤寒”“甲肝”,先后予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清开灵、地塞米松等治疗20余天。停用激素后体温回升,高热达40℃。1个月前感乏力、腹胀、上腹不适,尿黄如茶色,轻度关节疼痛,反复出现皮下结节,为进一步诊治住入我院。患者平素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无毒物、放射性物质长期接触史,无药物、食物过敏史,无外出打工,无长期用药史,无烟酒嗜好,家庭史中无类似疾患。体检:T 39.2℃,P 110次/min,R 20次/min,BP 15/9kPa;急性发热貌,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精神稍差,全身皮肤无出血点,蜘蛛痣及皮疹。右上肢、臀部、腹壁触及皮下结节,小如黄豆,大者约小于手掌,边缘清楚,压痛不明显,皮肤表面无坏死、溃疡、发红;颌下、颈部、腹股沟扪及淋巴结肿大,直径约0.5 cm,表面光滑,无粘连,无压痛;巩膜微黄,咽部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10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于肋下2 cm,质中、叩痛,脾未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凹陷性浮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血常规Hb 72 g/L,WBC 1.8×109/L,N 0.65,L 0.21;Plt 141×109/L,ESR 15 mm/h。尿常规:尿胆原3.3 μ mol/L。肝功能:总蛋白49.2 g/L,白蛋白23.9 g/L,球蛋白25.30 g/L,AlT 114 U/L,AST 174 U/L,AKP 2 554 U/L,TBil 27.2 μ mol/L,DBil 19.3 μ mol/L,γ-谷氨酰转肽酶662 u/L。乙肝五项及Anti-HCV,Anti-HAV-IgM,Anti-HEV均无特殊,肾功能、电解质正常。免疫球蛋白:IgA 0.63 g/L,IgG 13.33 g/L,IgM 2.14 g/L,C31.02 g/L,C40.52 g/L,LE细胞(一),抗HIV(一)。血培养及伤寒快诊无特殊,PPD试验阴性。骨髓象示:粒系成熟停滞。胸片无异常。B超:肝大,脾大,少量腹水,脂肪肝,脾门处探及一肿大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探及肿大淋巴结。C反应旦白阴性,抗核抗体阴性。治疗:患者入院后予勃乐斯、阿拓莫兰、云芝多糖、鲨肝醇、利血生,高热时服消炎痛12.5 mg,体温能降至正常,停用后体温继续升高,反复于四肢、臀部、腹壁出现皮下结节,但WBC升至3.6×109/L,Hb 99 g/L。

    作者:肖寒;杨福秀;但家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祛积冲剂治疗小儿疳证200例临床观察

    我们从1999年1月~2000年4月,应用自拟祛积冲剂治疗小儿疳证,同时与小儿厌食口服液作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人均为门诊2岁男性儿童共2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诊断依据参照《中医儿科学》(中医院校第5版教材1992年5月第1版),《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出版)。1.2 辨证分型积滞伤脾型:面黄,消瘦,纳食不振,腹胀,大便溏薄,舌苔浊腻,指纹淡滞。脾胃虚弱型: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纳呆厌食,腹胀,大便溏泄,完谷不化,唇舌色淡,苔白腻,指纹淡。1.3 治疗方法治疗组:祛积冲剂,方药组成:神曲、麦芽、槟榔、胡芦茶、鸡内金粉、党参、山药、香附、山楂、白芍、白术、甘草。用法:每次15 g,每天3次开水冲服,对照组:小儿厌食口服液,每次15 ml,每天3次,均治疗一个月为一疗程。

    作者:李凤萍;刘慕儒;易宝珍;高容洁;李仲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儿心脏脂肪肉瘤1例

    患儿男,4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个月而就诊,否认有先天性心脏病史。查体:发育正常,口唇无紫绀,心脏无明显扩大,左侧胸骨旁第4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X线检查提示右心房增大。超声心动图所见:右房增大,右房内见一大小45 mm×29 mm中等回声肿块,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椭圆形低回声区,该肿块活动度差,似与右房后壁关系密切,肿块内部未探及明显彩色血流信号;三尖瓣瓣膜回声正常,关闭不拢,三尖瓣口右房侧可探及中等量收缩期蓝色彩流束。超声诊断:(1)右心房内肿物,性质待查;(2)三尖瓣关闭不全。MRI诊断:右心房带蒂占位性病变,考虑粘液瘤,未排除其它软组织肿瘤。手术所见:右心房明显肿大,壁薄,局部呈现纤维化,切开右房,内见一巨大肿物,大小约45 mm×35 mm,表面相对光滑,局部颜色较深,质软,似呈囊性,该肿物与三尖瓣隔瓣前缘、大部分前瓣的瓣环及瓣叶紧密融合,向前与右房前外侧壁广泛粘连。遂行右心房肿物摘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右心房脂肪肉瘤。

    作者:周超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