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癌的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

王建华

关键词:中晚期肝癌, 介入治疗, 肝动脉灌注化疗, 血供特点, 禁忌证, 肝组织血流量, 治疗肝癌, 药物浓度, 化疗药物, 肝动脉化疗栓塞, 肿瘤缺血坏死, 药物毒副作用, 适应证, 肝肿瘤, 肝功能, 原发性肝癌, 选择性插管, 手术后复发, 继发性肝癌, 非手术疗法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恶性肿瘤,90%左右的中晚期肝癌无外科手术指征,近年来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和栓塞(HAE)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被公认为是肝癌非手术疗法的首选方法。现结合文献对肝癌的介入治疗简述如下。1 HAI和HAE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1.1 血供肝癌血供95%~99%来自肝动脉,正常肝组织血供25%~30%来自肝动脉,70%~75%来自门静脉,结扎或栓塞肝动脉后,正常肝组织血流量只减少35%~40%,而肝肿瘤血供减少90%,致使肝肿瘤缺血坏死。1.2 肝动脉灌注化疗的优点 1950年Koopp根据肝癌的血供特点,首先采用了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肝癌,肝脏局部组织药物浓度高于全身浓度100~400倍,而瘤区药物浓度则高于正常肝组织5~20倍。1.3 肝脏可使化疗药物毒副作用降低,从而减轻全身副作用。2 肝动脉化疗栓塞(HAI+HAE)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1 HAI适应证包括:(1)失去手术机会的原发或继发性肝癌;(2)肝功能较差或难以超选择性插管者;(3)肝癌手术后复发或术后肝动脉预防性灌注。2.2 HAI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对于肝功能严重障碍、大量腹水、严重黄疸及白细胞<3.0 mg/ml,应禁用(若用,则化疗总量应减少)。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15例临床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自2000年5月始在我市大面积流行,我院于5~7月份共收治61例,男45例,女16例,其中并发胰腺炎的1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1例,女4例。年龄3~11岁,平均7.5岁,3~6岁5例,~11岁10例。发病季节5月份2例,6月份9例,7月份4例。同时合并脑炎、脑膜炎7例。1.2 临床表现发热15例,其中大于39℃13例。恶心呕吐15例,腹痛14例,腹部不适1例。左上腹压痛14例,1例肠胀气。腮腺肿大11例,单纯颌下腺肿大3例,无腮腺及颌下腺肿大1例。头痛7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1.3 胰腺炎与腮腺肿大的关系胰腺炎症状发生于腮腺肿大后的3~9 d,平均4 d。发病同时有腮腺肿大的11例,单纯颌下腺肿3例。1.4 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全部升高,血清为225~1 970 U/L,平均637 U/L,尿为512~8 350 U/L,平均1 850 U/L。14例外周血白细胞<8.0×109/L,1例白细胞为14.6×109/L,15例中性粒细胞分类均正常。腹部B超2例胰腺回声改变,1例示胰腺弥漫性肿大,1例肠高度胀气,11例正常。脂肪酶5例测定均异常。7例脑电图为轻~中度异常,2例脑脊液异常(另5例因病症轻家长拒查)。

    作者:朱亚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AMS三件套阴茎假体植入治疗阳痿的手术配合

    我院于2000年12月成功地为1例外伤性阳痿患者施行AMS三件套阴茎假体植入手术,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男,40岁,因外伤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7年,患者强烈要求手术,于2000年12月收入我院行AMS三件套式可膨胀性阴茎假体植入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后5 d出院。1.2 方法1.2.1 物品准备阑尾切除仪加蚊式弯钳12把,小儿甲状腺拉勾2把,小儿直角钳1把,5号单勾2把,7~14 mm尿扩条。特殊仪器:长鼻窥1个,连接钳1把,FURLOW 1,血管镊1,2-0及4-0 VICRYL线。1.2.2 麻醉方式腰硬联合麻醉。1.2.3 手术配合皮肤消毒,用肥皂水刷洗会阴部,生理盐水冲洗2次。再涂上美逸柔,碘酒、酒精消毒脐以下及大腿上2/3,后用200 PPM碘伏冲洗会阴部。

    作者:马育璇;朱映霞;丁松;李文姬;邓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微创扩清并双管冲洗引流治疗脓胸15例

    从1998年3月~2000年3月,我们对15例急性及亚急性脓胸病人采用了微创扩清手术(腋下小切口开胸及胸腔镜手术)及术后胸腔引流持续药物溶液冲洗的综合治疗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12~70岁。病程1~20周,平均3.2周。左侧脓胸9例,右侧脓胸6例。脓胸成因:肺部感染9例,原发性3例,外伤性2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胸内吻合口漏1例。本组有3例合并肺脓肿。1.2 方法 10例病人采用了腋下小切口开胸扩清手术,3例病人行单纯的胸腔镜扩清术,2例胸腔镜手术病人术中改用了腋下小切口开胸完成手术。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取患侧腋中线4或5肋间小切口(成人一般4~6 cm),在背阔肌和胸大肌之间将肌肉两侧牵开进胸,吸尽胸腔内脓液,清除分隔的脓腔,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胸腔,刮除脓苔,锐性清除纤维板至创面微量渗血为止。胸腔镜手术则分别在患侧胸部作三个进镜孔,吸尽脓液后在胸腔镜下清除脓苔及纤维板,用抗生素盐水(青霉素及链霉素)反复冲洗脓腔,在脓腔上下处分别置胸管2条备术后冲洗用。术后即用抗生素盐水(青霉素类)从上胸管试冲洗250~500 ml,观察下胸管引流是否通畅,以后每天的冲洗量在3 000 ml左右,冲洗过程嘱患者不断变换体位,作鼓肺的功能锻炼(用肺功能锻炼器辅助),定时计算冲洗的出入量,一般在冲洗5~7 d、引流液变清后停止冲洗,复查胸片脓腔消失,胸腔无积液后逐渐退出胸管至皮肤伤口愈合。

    作者:苏梓航;黄粤;杨正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脏外伤16例临床分析

    1992~1998年,我科共收治心脏外伤16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5例,女1例,年龄11~60岁。致伤原因:枪弹伤1例,刀刺伤14例,炸伤1例,其中伤后至入院时间为0.5~4 h。本组病例伤及左胸11例,右胸5例,左上腹1例。心包及心肌裂伤3例,贯通伤13例,其中左心室8例,右心室3例,右心房2例。16例中合并其它脏器损伤的有8例,单纯合并肺损伤5例,膈肌及肺同时受损伤2例,合并胃损伤1例。1.2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入院时血压小于12/8 kPa共12例,其中2例血压消失,8例脉压差小于4 kPa。16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5例体检可见颈静脉怒张,10例出现心搏微弱、心音遥远。急诊行血常规检查有11例Hb大于90 g/L,白细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3例患者行胸部平片检查,仅提示开放性血气胸。1.3 治疗方法及结果本组病例死亡2例,其中1例送院后证实死亡,另1例术后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病人均行气管插管全麻下剖胸探查,分别予心肌裂伤修补,心包开窗及其它合并脏器的修补术。经左侧开胸12例,以第4肋间为手术入路共9例,以第5肋间和第6肋间为手术入路者分别为1例和2例。其余3例经右侧开胸。心脏裂口予间断或褥式缝合。

    作者:张悦;李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位隐性脐带脱垂43例分析

    目的:探讨头位隐性脐带脱垂对新生儿的影响,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3例头位隐性脐带脱垂的临床情况。结果:头位隐性脐带脱垂占总脐带脱垂的60.6%;临床表现中出现突然胎心明显减慢的占76.7%,胎监出现变异减速,胎心减慢至60~100次/min,持续时间较长,先露位于坐骨棘上2 cm以上者比坐骨棘上1 cm以下者发生率高3倍。新生儿窒息率14.0%,同期总新生儿窒息率为2.7%;新生儿死亡率2.3%。结论:头位隐性脐带脱垂对新生儿危害极大。主要临床表现为胎心明显减慢,胎监反复出现深大的变异减速,预防的关键在于对抬头高浮者破膜时的正确处理。胎监及B超有助于及早发现隐性脐带脱垂,如反复或持续胎心减慢应尽快结束分娩。

    作者:詹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特大面积烧伤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49例护理体会

    我院从1997年1月到2000年10月共收治特大面积烧伤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49例,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抢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22~59岁,烧伤面积均大于50%,Ⅲ度烧伤大于20%,合并心功能、肾功能衰竭15例,合并呼吸道烧伤、肾功能衰竭24例,合并肾功能衰竭、呼吸道烧伤、消化道出血7例,合并肾功能衰竭、呼吸道烧伤、脓毒血症3例,抢救成功共30例,抢救成功率为61.2%。2 护理2.1 观察病情2.1.1 加强心电监护,掌握病情变化严密观察病人神志、生命体征,均予心电监测仪持续监测病人心电图、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入院早期每小时记录尿量、尿比重、尿pH值,记录24 h出入量,判断肾功能情况;作血气分析检查,准确记录各项指标,掌握病情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准备好急救器械和药物,以便急救时使用。本组病人均有设立心电监护,便于病情的观察,为抢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者:黄碧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创伤休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表面LFA-1及其配基表达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时白细胞表面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细胞内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变化。方法:以创伤休克大鼠为模型,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休克时白细胞表面LFA-1,ICAM-1的表达。结果:创伤后3 h测得的多形核粒细胞表面LFA-1,ICAM-1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单核白细胞表面LFA-1,ICAM-1表达量却无变化。结论:LFA-1/ICAM-1依赖的白细胞粘附机制不是剂量依赖性的,ICAM-1未见增多可能与其白细胞膜脱落有关。进一步研究LFA-1,ICAM-1功能结构改变和其它粘附分子变化,将有利于阐明创伤性休克时白细胞粘附机制。

    作者:王妍春;赵克森;徐安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面积烧伤行床边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1例护理体会

    大面积烧伤属于临床危重急症,由于创伤、感染、休克等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需要血液净化治疗。近我们与烧伤科医护人员合作,采用BM25血液净化系统,利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技术,抢救1例90%面积烧伤后伴ARF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共治疗17 d。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工厂爆炸而受伤,全身除头(发)部3%,下肢约5%,双足底约2%皮肤健康外,烧伤创面超过90%。入院时神志不清,体温不升,创面大量渗液,因四肢烧伤而未测量血压。入院后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率60~150次/min。入院后尿量逐渐减少,伴气管插管多量泡沫样液体,双肺大量湿性罗音,血肌酐进行性升高,由107 μ mol/L升高到255 μ mol/L,考虑烧伤后MOF:ARF、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伴呼吸衰竭,需给予CRRT。2 CRRT护理体会2.1 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行CRRT治疗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正确处理循环通路,避免污染尤其是配制置换液,该患者大面积烧伤,创面多,渗液多,且需暴露治疗,留置深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等多种导管,容易合并感染,须注意深静脉置管的护理。由于患者采用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液循环通路,插管处皮肤溃烂,渗液较多,因此应每日2次消毒、换药,检查插管处皮肤有无红肿、脓性分泌物等,静脉导管与血管通路应以无菌干纱布包住,避免接触病人的渗液,保持导管干燥,减少污染。另外,进出病房应着无菌衣、鞋和帽[1]。

    作者:冯婉娜;谢美珍;张妙嫦;谢丹妮;许元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文献中统计分析结论的正确表述

    应写出描述性统计量(如样本均数、率、相关系数、回归系数、相对危险度等)及其可信区间,检验统计量(如χ2,t,u,F值),P值,然后根据P值大小作出统计学推断,并作出相应的医学专业结论。本刊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IgA肾病220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误诊的常见原因及改进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1995年12月间在我院经肾活检明确诊断的220例IgA肾病,分析IgA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经过及误诊的常见原因及改进措施。结果: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常误诊为急性肾炎,其次为泌尿系感染。结论:IgA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仔细观察,完善的实验室及肾活检病理检查可确诊。

    作者:张涤华;李幼姬;姜傥;杨念生;余学清;邝建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肝癌局部治疗技术层出不穷,如肝动脉栓塞(TAE)治疗、肝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TOCE)治疗、液氮冷冻、高功率激光、微波、射频消融、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消融(PEI)等;同时放射治疗的进步和放射免疫治疗的研究以及多种生物反应调节剂(BRM)的问世,加上崭新的显像技术,使肝癌介入治疗上了一个新台阶。部分不能切除的肝癌通过以上方式缩小,从而获得二期手术机会;或反复介入性姑息治疗后有效地延长了病人生命和(或)减轻病人痛苦。在上述各种非手术治疗中,以TOCE和消融技术为成功和被广泛接受[1~3]。1 TOCE TOCE治疗肝癌的原理是基于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非癌肝则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共同供血,尤其有包膜的肿瘤完全由肝动脉供血,TAE或TOCE对此型肿瘤疗效优越。然而对于无包膜的浸润型病灶、多发结节型病灶或转移性肝癌,除肝动脉外,还在相当大程度上接受周围非癌肝肝窦内来自门静脉系统的血供;而且动物实验还显示,一旦癌灶供血动脉栓塞后,门静脉以及相邻区域的侧支动脉,如邻叶的动脉、膈下动脉等供血明显形成或增加。能否不通过较复杂的门静脉或侧支供血动脉插管,而仅仅经肝动脉途径就能彻底杀伤癌灶?TOCE时癌灶旁门静脉可因充盈碘油而显影,其显影率与注射的碘油量有关:在注入10 ml时门静脉显示率为29%,10~20 ml时为67%,20 ml以上时为86%。随着碘油用量的增加,从肝动脉分流到门静脉分支的碘油逐渐增多,由此可逆行性地堵塞门静脉分支对癌灶的供血,周围的动脉分支也很难进入已充盈的肿瘤内。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提出完全性充填法的概念,以巩固和扩大疗效。超选择插管与节段性、次节段性TOCE(S-TOCE)是完全性充填法的技术保证,它的意义在于:(1)大限度地保护非癌肝组织,达到既彻底杀伤癌细胞又保护肝癌患者有限的肝功能的目的;(2)不少所谓乏血肿瘤并非真正乏血,当管尖离病灶较远时,碘油药物混悬剂广泛分散,一旦管尖到达段或亚段动脉时,癌灶则充盈良好,甚至能达到完全充盈。笔者曾对30例造影时显示乏血的小肝癌行亚段3F超选择管TOCE,发现21例充盈良好,边界清晰。目前市售的超滑导管、微导管、同轴导管、灌药导管、漂浮导管等,可保证上述超选择插管的成功[3]。

    作者:罗鹏飞;陈晓明;张良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介入放射学在肝癌外科中的应用

    我国肝癌外科40年来取得令人瞩目的进步[1]。90年代以来,确立了以外科手术为主综合治疗肝癌的概念。小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手术有了更好的效果。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综合治疗的方法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如以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梗塞(TACE)为代表的介入放射治疗、射频、微波、超声聚能、激光、液氮低温冷冻、酒精注射(PEI)、内外放射等,使得一些原来预后甚差的中晚期肝癌获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和改善生存。本文重点讨论介入放射学在肝癌外科中的应用。1 TACE等综合治疗在肝癌二期切除中的应用1.1 概念肝癌二期切除的概念是指经手术探查或影像学检查,证实无法切除或难以切除的肝癌,经过预治疗等综合治疗,使肿瘤缩小局限后,再进行二期切除。一般认为,二期切除可使不能切除的肝癌中约10%的病例受益[2]。统计我院病例,二期手术占肝癌手术的5%,而1年生存率在50%左右,2年生存率在35%~38%,5年生存率在10%。1.2 原发性肝癌二期切除的病例选择及指征目前认为,以TACE为主的综合预防治疗可使部分病人肿瘤体积缩小,肿瘤境界更清晰,从而获得二期手术切除,进一步提高生存率。需二期切除的肝癌是相对于一般手术而言无法一期切除者,主要有以下情况:(1)肿瘤巨大,边界不清;(2)肿瘤巨大,有多子灶,估计切除后近期复发的可能性大;(3)肿瘤位于中央或肝门部,紧邻或累及大血管,且肿瘤境界不清;(4)巨大尾叶肿瘤;(5)肿瘤破裂出血而又缺乏手术条件。但是,肿瘤能不能切除,目前并无可靠的标准作为术前判断的客观依据,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能否切除受主观因素影响大。随着对肝脏解剖认识的不断深入,手术方法与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良,围手术期处理更加合理,使得原来认为不能切除的大肝癌在今天可以一期切除了。但盲目将二期切除术扩大到适合一期切除的病人是不提倡的。

    作者:区金锐;陈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胆管损伤10例报告

    我院从1973年1月~2000年8月共收治胆道疾病8 872例,其中胆管损伤10例(含外院转诊5例),占0.01%,现就损伤原因和处理中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3例,女7例,年龄26~64岁,平均39.5岁。1.2 损伤部位及原因胆总管横断伤和肝胆总管部分切除1~3 cm各4例,胆总管结扎和肝胆总管切除各1例。单纯胆囊切除9例和胃大部切除1例。1.3 损伤时间、处理及预后术中损伤及时发现5例,行Longmire氏术1例,好转出院;行肝胆总管端端吻合3例,其中1例T管从断端穿出6月后拔除T管致狭窄并轻度黄疸,1年后B超证实狭窄且胆汁瘀积性肝硬变,另2例T管从吻合口近端穿出6月后拔管B超示胆管轻度狭窄;1例行左右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随访9年无任何不适。外院转诊5例为术后第3天~17天。前者行肝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痊愈出院,2例行远端胆管造瘘引流因严重中毒症状无法纠正而死于中毒性休克和全身衰竭,1例行左右肝管置T管外引流、病情稳定、终需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郭盖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癌栓塞化疗后切除标本的病理改变及意义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HCE)是治疗肝癌的一项有效方法。通常,根据导管尖端插入肝动脉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常规肝动脉栓塞化疗(C-THCE)和节段性肝动脉栓塞化疗(S-THCE),前者指导管尖端位于肝叶动脉或固有动脉,后者指导管尖端位于肝段或亚段动脉。研究THCE后切除标本的病理改变,对判断疗效、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综合国内外文献并结合我院自己的经验,就有关问题总结如下。 肝癌THCE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观察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癌组织的病理改变,一是癌周非癌肝组织的病理改变。前者报道较多,后者似乎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 癌组织病理改变及意义1.1 癌灶的病理变化肝癌THCE后癌灶的病理表现主要包括凝固性坏死及伴存的活癌组织。癌灶坏死的程度在不同的作者报道各不相同,且差异较大。这可能与肿瘤大小、类型及栓塞方法有关,即肿瘤愈小,坏死率愈高;膨胀型肿瘤尤其是有包膜的肿瘤坏死率较浸润性肿瘤高;S-THCE较C-THCE坏死率高。而癌组织的分化程度与坏死率的关系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结论。因此,肝癌栓塞化疗亦应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行S-THCE。病理研究还发现,未坏死的活癌灶主要位于肿瘤周边较薄的纤维包膜下及门静脉周围,影像学上显示肝癌复发往往发生在肿瘤周边可能与此有关,因此加强周边肿瘤的治疗,减少复发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陈晓明;罗鹏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行为神经测定对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评价

    1997年7月~1999年7月我科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来评价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并进行观察对照,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6例患儿来自我院新生儿病房,胎龄满37周的足月儿,HIE诊断均符合1996年10月杭州会议修订标准[1]。治疗组38例,男22例,女16例,日龄24 h以内25例,~48 h 13例;轻度10例,中度19例,重度9例。对照组28例,男16例,女12例,日龄≤24 h 18例,~48 h 10例;轻度7例,中度14例,重度7例。两组在孕周、体重、性别、日龄、分娩方式和临床分度等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 临床表现两组66例均有意识改变,眼角面肌小抽动23例,肌张力增高28例,肌张力减低22例,拥抱反射亢进20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27例,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32例,惊厥10例。1.3 CT表现两组66例均经头颅CT检查,均有不同程度脑实质中散在、局灶性低密度的阴影。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左、右侧枕叶出血各2例,脑室明显变窄6例。1.4 方法两组基本治疗相同,包括小剂量脱水剂、供氧、防治感染、激素、止惊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FDP。剂量250 mg*kg-1*d-1,半小时内静脉滴入,每日1次,7 d为1疗程,轻度、中度用1疗程,重度用2疗程。

    作者:杨康治;陈正珊;吴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亢伴突眼性眼肌麻痹及多发脑神经损害1例

    患者女,25岁,农民。第一胎顺产后6个月,患者于妊娠末期出现多食、消瘦、怕热、多汗,产后上述症状未见减轻。于1998年3月10日晨起时发现右眼视物模糊,右眼睑肿胀,右眼畏光、流泪,闭合不全,示齿时口角歪斜。无发热、头痛。查体:消瘦,双侧甲状腺Ⅰ度肿大,并闻及粗糙吹风样杂音,心率120次/min,无杂音,余内科系统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清,双侧眼底检查无异常,右眼上睑轻度下垂,右眼睑肿胀,眼球突出明显,右眼不能外展,内收正常,右眼睑增宽,闭合不全,右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结膜无充血,右眼无疼痛,左眼检查正常。右侧额纹、面纹消失,吹口哨时右侧漏气,示齿时口角左歪,伸舌居中,四肢肌力、张力、腱反射正常,病理征均为阴性,全身深浅感觉正常,平衡与非平衡性共济运动正常,颈软,双侧Kerning征(-),血尿常规、血生化正常。腰穿脑压140 mmH2O,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ECG示窦性心动过速,头颅CT及脑电图正常。查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18.4 nmol/L(参考值1.23~3.53 nmol/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25 pmol/L(参考值3.18~9.22pmol/L),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222 nmol/L(参考值57.92~186.62 n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35.8 pmol/L(参考值8.56~25.6 pmol/L),TSH。考虑患者处于哺乳期,予以强的松、B族维生素及针灸、理疗治疗15 d,症状完全改善,但停药后20 d又复发就诊,劝其断奶,予他巴唑、心得安口服20多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作者:吴锦英;陆家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儿心脏脂肪肉瘤1例

    患儿男,4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个月而就诊,否认有先天性心脏病史。查体:发育正常,口唇无紫绀,心脏无明显扩大,左侧胸骨旁第4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X线检查提示右心房增大。超声心动图所见:右房增大,右房内见一大小45 mm×29 mm中等回声肿块,边界尚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椭圆形低回声区,该肿块活动度差,似与右房后壁关系密切,肿块内部未探及明显彩色血流信号;三尖瓣瓣膜回声正常,关闭不拢,三尖瓣口右房侧可探及中等量收缩期蓝色彩流束。超声诊断:(1)右心房内肿物,性质待查;(2)三尖瓣关闭不全。MRI诊断:右心房带蒂占位性病变,考虑粘液瘤,未排除其它软组织肿瘤。手术所见:右心房明显肿大,壁薄,局部呈现纤维化,切开右房,内见一巨大肿物,大小约45 mm×35 mm,表面相对光滑,局部颜色较深,质软,似呈囊性,该肿物与三尖瓣隔瓣前缘、大部分前瓣的瓣环及瓣叶紧密融合,向前与右房前外侧壁广泛粘连。遂行右心房肿物摘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右心房脂肪肉瘤。

    作者:周超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毒酚镁合剂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用毒毛花甙K、酚妥拉明、硫酸镁(简称毒酚镁合剂)联合滴注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40例为治疗组,用毒酚镁合剂治疗;而同期采用西地兰、速尿等常规治疗40例为对照组。结果:毒酚镁合剂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0.0%,常规强心利尿药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毒酚镁合剂除不适宜用于原发性心肌病、风心病伴重度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心衰外,对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衰有效,尤其对肺心病引起的心衰疗效更佳。

    作者:郑淦湖;张金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状腺手术后切口放线菌病1例

    患者女,17岁,于2000年2月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无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5 d拆线出院。同年5月开始,患者颈部手术切口左端发红,似有硬结,无疼痛及发热。后硬结逐渐扩展增大,表面皮肤呈暗红色,无破溃溢液,无发热咳嗽等。2000年6月再次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7℃,脉搏84次/min,颈部原手术切口左端皮肤呈棕红色,无水肿及溃破,触诊可扪及一大小约4 cm×2 cm之肿块,沿切口方向呈条索状,边界不清,不能推动,周边质硬,中央呈囊性波动感,无明显压痛,表面皮温不高,颈部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血常规:白细胞10.8×109/L,中性粒细胞0.85;血沉33 mm/h。肿物穿刺抽出淡黄色稀薄脓液,其中悬浮大量黄色颗粒状物,镜下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放线状菌丝,诊断:甲状腺手术后切口放线菌病。行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同时应用青霉素注射治疗,术后8 d痊愈出院。 讨论放线菌病是一种较少见的厌氧菌感染,为衣氏放线菌或牛型放线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绝大多数为内源性感染,特点是化脓、脓肿形成和经久不愈的脓窦,好发于面颈部,亦可发生于胸、肺及腹部,但较少见。其临床特征性发现为脓液中可见黄色硫黄颗粒,镜下发现革兰氏染色阳性之放线状菌丝可予确诊。面颈部放线菌病可分三级:局部硬块无窦道为一级,有外窦道为二级,侵入临近重要脏器为三级。本例为早期,依上述分级为一级,脓肿尚未溃破形成脓窦,因此,在治疗上相对较为容易,手术一期切除病变组织,佐以抗生素治疗,术后恢复顺利,伤口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无复发。

    作者:吴尘轩;郭红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肝动脉热化疗性栓塞在晚期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介入性治疗是晚期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肝动脉灌注化疗,肝动脉栓塞,经皮肝肿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或放射物质等。近十几年来将热疗与介入治疗相结合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初步临床应用。 1984年佐吉正雄等[1]将30 μ m铁磁性微粒注入狗肝、肾动脉内,并利用射频(radiofrequeny)加热使组织升温。30 μ m的磁性微球仅能达到毛细血管前动脉水平,且可导致严重的合并症[1,2]。这也许是该方法未能得到进一步临床应用的原因。 1992年李彦豪等[3]研究发现,经肝动脉注入热化疗药溶液(50℃),使肝脏温度升高0.3~0.5℃,并推算,对于人的肝脏达到上述温度需在10 min内注入800~1 200 ml液体。指出该方法尚不能应用于临床。 1994年Honda等[4]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报道了临床应用高热盐水(100℃)直接注入肝癌实质内治疗肝癌的病例,获得了成功。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肝癌(3 cm)。 1994年,笔者首次报道了经肝动脉注入高热碘化油的实验研究[5]。这一方法利用碘化油可选择性地蓄积于肝癌组织内的特性,用高热损伤动脉及靶器官的引流静脉内皮,使之闭塞,从而克服了碘化油栓塞效果不佳的弱点。加之高热本身的治疗作用,使热疗、化疗及栓塞疗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可能。并推断,由于高热碘化油粘度降低较易通过肝癌组织的循环进入肝癌周围门静脉(为肝癌引流静脉),造成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栓塞效果。

    作者:李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