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卫军;黄晓峰;梁光远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所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我院建院十余年来先后发现20例恶组患儿,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起病年龄小2个月,11个月~4岁14例,5~7岁2例,10 ~11岁3例。从发病到死亡,整个病程10~26 d 8例。1.2 临床表现持续高热17例,反复低热3例。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各13例。腹泻5例,其中2例伴腹痛、便血,2例出现严重脱水、酸中毒。10例出现不同类型皮疹。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7例肝肿大,大达肋下10 cm;13例脾肿大,大达肋下14 cm。1.3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全血细胞减少14例。除1例血红蛋白为120 g/L外,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36~50 g/L 7例,60~90 g/L12例。3例白细胞明显增高,余均降低,其中(0.7~2)×109/L 7例,( 2.1~3.5)×
作者:莫丽亚;施维明;朱纯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小儿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1 ~1997年收治的11例小儿恙虫病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1例中,男9例,女2例;年龄为11个月到12岁,其中~3岁1例,~6岁3例,~9岁2例,~12岁5例;发病季节1~3月份1例,4~6月份2例,7~9月份6例,10~12月份 2例;病前居住环境:农村8例,城市3例(发病前7~15 d有郊游或野外露宿史)。 1.2 临床表现1.2.1 一般症状全部病例均有发热,体温38~41℃,7例弛张热,3例稽留热,1例不规则热,来院前已发热4~14 d,平均9.1 d,伴咳嗽7例,球结膜充血2 例,尿少、眼睑浮肿1例,消化道出血2例,惊厥、昏迷2例。1.2.2 焦痂或溃疡 10例体表出现焦痂或
作者:孙丽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2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很多,但联合手术的报道少,我科通过一年的临床比较,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两组年龄均为30~60岁,均为内眦部生长,翼状胬肉伸入角膜缘内3 mm,第一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充血性为30例。第二组47例,男29例,女18例,充血性43例。1.2 手术方法第一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结膜转位、干细胞移植,以及巩膜暴露、烧灼。具体如下:用尖刀片于胬肉头部外0.5 mm切开浅层角膜后分离胬肉头、颈部,并分离至泪阜。把结膜与其下的胬肉组织干净分离开。在不伤及内直肌情况下尽量剪去翼状胬肉组织。充分干净刮除巩膜、角膜面的残留组织,并烧
作者:黄涛;范丽薇;王元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32岁。因面色苍白、右上腹不适6年,加重伴腹胀1个月于1993年12月入院。6年前患者分娩后逐渐出现头昏、乏力、面色苍白,觉右上腹隐痛不适,断续铁剂治疗,症状反复。1个月前症状加重,腹胀明显。无发热、骨关节疼痛及呕血、黑便,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查体:T 36.5℃,P 96次/min,R 20次/min,BP 16/9 kPa,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肝右肋下3 cm,剑突下5 cm ,质中,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血常
作者:李章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科自1994~2000年,行鞘内注射治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下称儿童结脑)18例,并与传统三联抗结核治疗的18例患儿作配对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根据患儿家属意向及患儿第1~2次鞘内注射难易程度分为鞘内注射治疗组和单纯抗结核治疗对照组。诊断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变化,配对条件:(1)年龄相差小于5岁。(2)观察疗程≤30 d。(3)甘露醇疗程≤10 d。(4)呕吐消失观察天数≤6 d(鞘内注射3次)。1.2 临床资料共计18对36例,其中男12对,女6对,年龄2.5~12岁,中位数年龄7岁,两组临床情况:喷射性呕吐或呕吐及颈项强直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1.3 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头1~3 d均用氟美松0.5 mg /kg,异胭肼10~15 mg/kg
作者:赵明熙;马致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盲肠癌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4例盲肠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24例患者中,确诊为盲肠腺癌22例,粘液癌2例。采取右半结肠切除17例,姑息性切除2例,切除率为 79.2%,3年生存率89.5%,5年生存率63.2%。姑息性切除2例,术后存活不超过1年,治疗效果明显低于根治手术。结论:采用纤维结肠内窥镜、钡剂灌肠,以及结肠气钡双重对比低张造影术是盲肠癌早期有效诊断措施,大便潜血试验也可帮助早期发现大肠癌。右半结肠切除术是盲肠癌治疗的主要方法。
作者:顾林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摘要目的:探讨对胆肠吻合术后胆管残余结石合并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2例胆肠吻合术后胆管残余结石并感染病人再手术,经吻合口胆管探查,利用纤维胆道镜尽可能取干净结石,复原胆肠吻合的解剖结构,放置胆总管T管引流。术后2周经T管造影,无结石者拔T管。有结石者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多次取石,直至将结石取干净为止。结果:12例手术复原胆肠吻合,3例经第一次纤维胆道镜将结石取干净,5例经第二次取干净,3例经第三次取干净,1例经第四次取干净。结论:复原胆肠吻合放置T管引流经纤维胆道镜取石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胆管残余结石并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汤献文;刘宇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纳络酮与可拉明合用治疗肺性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6例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3 例,常规予氧疗、抗感染、解痉平喘、排痰、应用可拉明呼吸兴奋剂。治疗组2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络酮,治疗前后分别记录病人的神志和血气分析结果。结果: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56.52%。治疗组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96%。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纳络酮与可拉明联合应用疗效较对照组显著,能缩短病人的清醒时间,降低PaCO2,提高PaO2和pH值,无明显副作用,在需要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肺性脑病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炎明;张康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60岁,发现右下腹包块1年余,明显增大3 个月。患者于15年前已停经,停经后,阴道无血性分泌物,亦无腹胀、腹痛、呕吐及大小便改变,患者未曾服用避孕药及其他性激素药。1997年1月体检时B超发现右下腹占位性、实性包块5 cm×4 cm,尔后3个月,右下腹包块增大明显。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右下腹扪及包块8 cm×5 cm,质稍硬,边界清,活动度差;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未见特殊,右附件可触及结节性实性包块,似儿拳大;B超检查、CT扫描提示右髂腰前内侧占位性病变,大小8 cm×6 cm,血生化及免疫检查正常。考虑为右卵巢癌,不排除肠道及肠系膜病变。1998年1月23 日在硬膜外麻下手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右髂窝阔韧带上,与卵巢、子宫无明显粘连,容易剥离,其余脏器未见明显病变。当时病理诊断为右阔韧带富于
作者:刘惠莲;赖日权;王卓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特别是甲状腺再次手术时,喉返神经损伤的机会更大。我院从1985~2000年共收治甲状腺再次手术病例192例,其中行甲状腺包膜内切除134例,称为A组;其余的58例采用常规的甲状腺切除术,称为B组。现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A组134例,男36例,女98例,年龄18~69岁,平均37.5岁,病程3个月~ 12年,全均行甲状腺手术。B组58例,男13例,女45例,年龄20~68岁,平均36.5岁,病程 2个月~10年,均为同期住院病例,以前有甲状腺手术史。1.2 方法 A组的病例采用处理甲状腺部分粘连后,在直视下用钳在预定切除线钳夹甲状腺固有包膜,把喉返神经置于切除范围以外,在甲状腺包膜内切除大部分甲状腺组织。用手指衬托甲状腺背面,既可确保背被膜完整和部分侧包膜,遇到出血时压迫止血,又可了解甲状腺残留多少,不致以切除过多或过少,引起甲低或
作者:张旭升;李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22岁,孕1产0,孕31+5周,双下肢水肿1 月,3 d前走路摔倒后突发抽搐,反复3次,在当地医院用硫酸镁15 g治疗后,呼吸减慢至15次/min,加用钙后呼吸节律恢复至20次/min,之后又发类似抽搐2次,于1999年11月1日转入我院。检查:T 37.9℃,P 96次/min,R 22次/min,Bp 120/90 mmHg,神志清楚,抬入病房,急性病容,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齐,双下肢水肿(+),膝反射存在。宫高23 cm,腹围82 cm,LoA位,胎心音134次/min,头浮,未作肛查。门诊资料缺。入院诊断:孕31+5周,孕1产0,LoA,产前子痫。入院后
作者:刘岚;刘贺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少见,我院近两年来收治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26~70岁,平均61.8岁,术前体查全身表浅淋巴结均未扪及。病史长者3个月,短者3 d,平均29.6 d。部位:双额镰下胼骶体区紧邻侧脑室前角2例,右岩骨尖侵犯至中颅凹硬膜外及CPA区1例,左CPA区2例。肿瘤大者8 cm×4 cm×3 cm,小者3.1 cm×3 cm×4.5 cm,所有病例均有头痛史,其中3例伴呕吐,2例伴精神行为异常,3例位于CPA区患者均有相应颅神经损害及共济失调表现。血常规检查均未见淋巴细胞增多及其它异常。全部病例病前均无器官移植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病史。1.2 临床影像检查资料本组术前均行CT检查,平扫均显示部分肿瘤呈高或稍高密度影,边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呈分叶状。2例位于额叶脑组织内者伴有广泛瘤周水肿,脑外CPA区无水肿反应。有2例CPA区病变行MRI检查,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FLAIR呈等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高信号。全部病例均与硬膜或脑室相关。1.3 治疗方法及效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全切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4 例转肿瘤科行正规放、化疗,3例仍健在,长生存期1例已达15个月,1例术后1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另1例因
作者:唐文国;余定庸;漆建;罗仁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我院自1983年5月~1999年8月收治胫骨平台或胫骨上段骨折累及胫骨平台63例,现将资料较完整的52例进行回顾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42例,女10例。年龄16~62岁,平均31.5岁。骨折类型:胫骨内髁7例,胫骨外髁9例,双髁8例,粉碎性骨折19例,胫骨上段粉碎性骨折累及胫骨平台9例。开放性骨折25例。致伤原因:各种车祸29例,重物砸伤23例。合并伤:合并其他肢体骨折16例,合并颅脑损伤5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4例,合并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4例,合并内或外侧副韧带损伤7例,合并动脉损伤3例。1.2 治疗方法非手术治
作者:郑飞;张环照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非典型临床表现渐增多,现将我们遇到的几种类型各择1例作临床分析如下。1 貌似低颅压的高颅压 例1 女,25岁,农民。因发热、头痛2个多月,加重半个月入院。病初在当地按感冒治疗无效,后做腰穿:压力0.196 kPa(20 mmH2O),WBC 10×106/L,未分类,蛋白615 mg/L,糖、氯化物正常,体温38℃;血沉第1小时58 mm;X线胸片、脑电图均正常。按“低颅压综合征、结脑待排除”给予补液治疗,同时间断少量应用抗痨药和氟美松,症状缓解后停药。停药不久病情反复,出现剧烈头痛伴呕吐,谵妄躁动,痛苦呻吟,遂来我院就诊并入院。入院后查:体温38.1℃;头痛剧烈但与体位无关;意识模糊,谵妄躁动,双侧视神经乳头边界稍模糊,颈有抵抗,克氏征 (±);血沉第1小时30 mm;腰穿:压力0.489 kPa(50 mmH 2O),WBC 2×106/L,蛋白616 mg/L,糖、氯化物正常。给予甘露醇能明显缓解头痛症状。拟诊“结脑”给予正规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入院14,31,51,58[ KG*1/4〗d复查腰穿,压力分别为:0.6361,0.7831,1.1741,2.0541 kPa(6
作者:张广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性,30岁。在本院因“上消化道溃疡并穿孔”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按医嘱口服雷尼替丁胶囊0.15 g,每日2次,维生素B 1片20 mg,每日3次,连服20 d后出现口吐唾液带血、鼻塞、轻度喉痛,无发热。患者自认为“感冒”未治疗,3 d后以上症状加重,早上起床唾液带血增多,自觉病情严重,到医院就诊。给予先锋霉素Ⅴ 4.0 g静滴及对症处理治疗3 d,未见好转,再次就诊。查体:T 37℃,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部分牙龈明显渗血,右眼球结膜见一红斑,右前
作者:黄静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5年1月~2000年8月,作者采用Seldinger导管法治疗心包积液19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心包积液病人均为本院住院病人。男14例,女5例。年龄18~60 岁,其中结核性6例,肿瘤性4例,外伤性2例,尿毒症性2例,化脓性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 例,不明原因2例。19例均以X线及二维超声确诊。积液量中~大量(右室前壁前液性暗区厚度>5 mm),均有心包填塞症状。1.2 治疗方法病人取平卧位或半卧位。确定剑突与左侧肋弓交界处以下2 cm 为进针点,用16号穿刺针,针尖向后、向上、向内,穿刺方向与冠状面约呈1 5
作者:张家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肺结核病不住院化疗推广以来,其化疗方案起着重要作用,也是达到高治愈水平关键一环。自90年代初开始,经过多年来利用世行贷款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即卫V项目)运转,按照其规定的治疗方案,收到了较高疗效,现就本市322例初治菌阳肺结核短程化疗效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收集1998年初治菌阳肺结核322例,其中男233例,女89例,年龄14~82岁;农村居民269例,城镇居民45例,职工2例,学生6例;其中25岁以下36例,占11%,65岁以上48例占15%。1.2 临床表现 322例病人均为因症就诊,痰涂片阳性,具备不同程度的肺结核临床表现,其中以咳嗽、发热者较多,分别是:咳嗽318例占99%,咳血171例占53%,胸痛113例占35% ,发热196例占61%,乏力161例占50%,食欲减退84例
作者:陈健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应用前列腺灌注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方法:将96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灌注组经尿道置入前列腺灌注管灌注药物并配合中药治疗,口服组为口服药物配合中药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前列腺炎症状、EPS镜检及培养变化。结果:应用前列腺灌注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较口服药物配合中药治疗更为有效。结论:应用前列腺灌注配合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符合国人心理,安全,疗效高的特点,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谢春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57岁,左上腹胀痛不适3年,查体发现左上腹包块而入院。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发现脾门区向内上方凸起一13.5 cm× 11 cm的异常回声区,其内见较多的强回声,部分强回声后有声影,境界清楚,诊断为脾占位性病变。CT平扫于脾门向上内方见一大径约13 cm×12 cm ×10 cm的类圆形软组织影,CT值与脾相似,约50 Hu左右,边整而清楚
作者:姜华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将48例高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分为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比较两组病人1周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溶栓组临床再通率为61.9%;心力衰竭发生率:溶栓再通组为15.4%,未再通组为75.0%,未溶栓组为51.8%;病死率:溶栓再通组为7.6%,未再通组为37.5%,未溶栓组为25.9%。结论:高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应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其可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作者:王吉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