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铁缺乏状态100例临床分析

胡振玉;郑志汉;王小平;丁宝玲

关键词:铁缺乏, 状态, 血清铁蛋白, 临床资料, 患者, 铁剂治疗, 贮存, 上消化道出血, 缺铁, 骨髓细胞学, 胃肠手术后, 铁代谢状况, 乳腺癌术后, 记忆力减退, 资料分析, 正确诊断, 月经过多, 血红蛋白, 实验数据, 染色检查
摘要:临床上常会遇到因头昏、乏力、纳差而就诊的患者,检测其血红蛋白正常,但血清铁、血清铁蛋白减低和(或)骨髓贮存铁缺乏,经铁剂治疗后症状消失,提示该类患者为机体铁贮存已减少而贫血尚未发生的一种亚临床缺铁状态。为了对这类患者的铁代谢状况进行判断,以利于临床上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现将我院1987年~1999年接诊的100例铁缺乏状态患者的实验数据与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在就诊患者中,除外原发肝、肾及内分泌等疾病,选择有明显缺铁因素者100例。其中男28例,女72例;年龄7~75岁,中位年龄28.3岁。缺铁原因:偏食47例,慢性失血46例(月经过多35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内外痔6例,原因不明鼻衄2例),胃肠手术后3例,乳腺癌术后2例,延期哺乳2例。1.2 方法对100例患者均作血常规、骨髓细胞学及铁染色检查,检测血清铁蛋白(SF)89 例及血清铁(SI)98例。1.3 铁缺乏状态判断标准 (1)Hb(男≥120 g/L,女≥110 g/ L)及RBC数(男≥4.0×1012/L,女≥3.5×1012/L)均在正常范围;(2)骨髓示贮存铁缺乏;(3)铁剂治疗有效。1.4 临床表现 100例中头昏82例,乏力53例,纳差43例,消瘦12例,记忆力减退18例,失眠12例,心慌5例,气短4例,易感冒10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窦部后壁穿透性溃疡并胃十二指肠瘘1例

    患者男,23岁。以进食后上腹部不适8年余,加重5 个月于1996年3月21日入院。入院前曾于本市医院进行胃镜检查,检查报告:(1)胃窦部溃疡;(2)慢性胃炎(浅表性);(3)反流性食管炎;(4)幽门梗阻。查体:形体消瘦、贫血貌;心肺(-),左上腹部膨隆可及振水音,有明显压痛,肠鸣正常。入院第3天在硬外麻下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术中游离胃窦部后壁见与胰腺表面粘连紧密,游离难度较大;后打开胃腔探查,见胃窦部后壁有一

    作者:刘鸿章;薛琪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诊输尿管镜气压碎石治疗后尿道结石并急性尿潴留30例分析

    我院自1996年12月~2000年3月应用德国Wolf输尿管镜和国产APL气压碎石机急诊行腔内碎石治疗后尿道结石并急性尿潴留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男性,年龄18~66岁,平均46岁。结石大1.1 cm×1.0 cm×0.9 cm,小0.7 cm×0.5 cm ×0.4 cm。全部病例均以急性尿潴留就诊。尿潴留时间4~15 h。30例中有10例并发前列腺增生症。1.2 治疗方法行骶管或尿道粘膜麻醉,经尿道口插入输尿管镜,这时可见结石的位置,形态,大小,助手轻握阴茎、伸直,术者将气压冲击针直接接触结石,直视下将结石击碎,击碎成<3 mm的碎块,然后用冲洗泵冲出结石,个别稍大颗粒可用取石钳钳出。平均治疗时间为12 min,术后常规留置尿管1~3 d。2 结果 30例中,除1例因结石位于后尿道憩室内未能碎石而改为开放手术外,29例均一次碎石成功。无1例尿道穿孔,仅有一

    作者:文卫军;黄晓峰;梁光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欧必亭、枢丹、氟哌啶预防硬膜外吗啡恶心呕吐效能比较

    目的:观察新药欧必亭对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ASA 1~2级的妇科择期手术病人90例,随机分成欧必亭组(T组)、枢丹组(O组)、氟哌啶组(D组)3组,每组各30例。手术开始时T 组静注欧必亭5 mg,O组静注枢丹8 mg,D组静注氟哌啶2.5 mg。关腹时开始行吗啡镇痛,术后4,8,12,24 h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镇痛、镇静及恶心、呕吐评分情况。结果:3组病人镇痛评分基本相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 。恶心、呕吐的评分和呕吐发生率以T组略高,D组低,但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恶心发生率T组高于D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O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D组较其它两组高,尤其在4~8 h明显(P<0 .05),O组和T组镇静评分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欧必亭能有效地预防吗啡术后镇痛的恶心呕吐,且无明显镇静等副作用,与枢丹效能相近。

    作者:张劲军;孙来保;夏杰华;黄文起;陈秉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新生儿窒息并发肺出血32例分析

    窒息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症,并发症多,其中肺出血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预后极差,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将我院收治的32例新生儿窒息并发肺出血的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00年1月,我院收治新生儿窒息327例,其中32 例并肺出血(确诊标准为,口鼻有血性液体或鲜血流出),占同期窒息新生儿住院的9.78%。男19例,女13例,男:女=1.46∶1,年龄36.5 h(0.5~78 h),胎龄 36.5(28~40)周,体重2 451.7 g(1 100~3 800 g)。32例均在生后1周内死亡,病死率100%。占同期新生儿死亡的59.25%。1.2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及分析按照Aparg's评分标准,同期住院重度窒息新生儿116例,并发肺出血20例;轻度窒息211例,并发肺出血12例;两组比较χ2=11.32,P<0.001,重度窒息并发肺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同期窒息早产儿94例,并发肺出血19例;足月窒息儿233例,并发肺出血1 3例;

    作者:万强;陈祖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肾功能的丧失,血压调节系统的不完整性,极易引起高血压,约80%肾脏病患者透析前有高血压,心血管的并发症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高血压是其危险因素[1],因此有针对性地做好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尤其重要。1 健康教育的方式1.1 随机性教育面向病人个体,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在治疗、护理操作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1.2 计划性教育针对相同的健康问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集中病人进行高血压的健康知识宣教,问答式教育。1.3 书面形式的教育把健康问题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资料、图案等发给病人,使病人尽快掌握相关的知识。1.4 以点带面的教育把健康知识教给一部分病人或家属,再由他们现身说法教给其他病人及家属,使健康知识得以在病人中传播和普及。2 健康教育的内容2.1 认知教育

    作者:谢美珍;谢遵华;冯婉娜;尹桂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及预防

    发现结核病已经100多年,对其研究、控制、治疗成功使人们乐观地预言本世纪末即将消灭结核病。近20年在美国及工业化国家的结核病平均以每年6%速度下降,它已成为罕见病。但是80年代末期AIDS的蔓延促使结核病卷土重来。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每年800万新病人出现,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同时结核耐药菌株持续增加。据统计世界上约有5000万人携带结核耐药菌株,美国约有13%的新病人至少耐受一个一线结核药,3.2%耐受异烟肼(INH-Ⅰ)和利福平(RFP-R),即耐多药结核病(MDR-TB)。从198 5~1991年,美国结核病以18.4%的速度增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0~1992年公告了 12起耐多药结核病暴发流行,其他国家如英国和泰国也相继发现MDR-TB暴发流行,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随后美国结核病及MDR-TB逐年下降,但疫情仍未得到控制。高耐药率和耐多药菌株的不断扩散,正日益成为全球结核发现结核病已经100多年,对其研究、控制、治疗成功使人们乐观地预言本世纪末即将消灭结核病。近20年在美国及工业化国家的结核病平均以每年6%速度下降,它已成为罕见病。但是80年代末期AIDS的蔓延促使结核病卷土重来。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每年800万新病人出现,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同时结核耐药菌株持续增加。据统计世界上约有5000万人携带结核耐药菌株,美国约有13%的新病人至少耐受一个一线结核药,3.2%耐受异烟肼(INH-Ⅰ)和利福平(RFP-R),即耐多药结核病(MDR-TB)。从198 5~1991年,美国结核病以18.4%的速度增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0~1992年公告了 12起耐多药结核病暴发流行,其他国家如英国和泰国也相继发现MDR-TB暴发流行,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随后美国结核病及MDR-TB逐年下降,但疫情仍未得到控制。高耐药率和耐多药菌株的不断扩散,正日益成为全球结核

    作者:刘鸿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细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敏感和耐药情况。方法:用药敏试条对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普通血培养86份,检出细菌87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31.03%,溶血葡萄球菌占16.0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4.94%,大肠埃希氏菌占10.34%。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对丁胺卡那霉素与第三代头孢类中的先锋铋、头孢曲松钠均较敏感。上述菌株对青霉素耐药率均较高。结论:细菌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丁胺卡那霉素与第三代头孢类中的先锋铋、头孢曲松钠为较有效的抗菌药物之一。

    作者:袁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体位加注气法调节硬膜外阻滞平面和范围的应用体会

    我们在由一麻醉师操作,麻醉药剂量、注药速度相同的条件下,利用体位加注气法调节硬膜外阻滞平面和范围,与单纯体位法相比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腹部和下肢手术200例,男124例,女76例,年龄20~66岁,体重43~ 82 kg,身高1.50~1.86 m,ASA Ⅰ~Ⅱ级。选择与手术部位相对应的椎间隙穿刺,每个穿刺部位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注气组;Ⅱ组:非注气组。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1.2 麻醉方法本组病人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 g。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 cm;平卧给2%利多卡因10 ml,0.3 %丁卡因10 ml,1∶20万肾上腺素局麻药混合液4 ml,5 min 后测试硬膜外阻滞平面,无全脊麻现象,根据手术需要调整体位(平面位于手术区者,体位不变),上腹部再注入上述局麻药混合液6 ml,下腹部及下肢注入1 0 ml,注气

    作者:李学俊;管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临床分析

    我院于1999年9月~2000年4月收治2例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患者,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患者男,40岁,主因腰背酸痛伴双下肢放射性疼痛3个月入院。入院后查体:T 37.1℃,P 23次/min,R 80次/min,BP 16/9kPa。心肺无异常,肝脾正常,全身情况良好。骨科检查:患者腰部生理弯曲消失,有轻度的右侧弯畸形,腰部及骶部皮肤完整,颜色正常,腰4、5间隙压痛明显,并向两下肢放射性疼痛,以左侧为重。腰椎活动受限,双下肢肌力弱,右侧为4级,左侧为3级。颈静脉压迫试验及抬头试验均为弱阳性,小腿外上部及足背部触觉及痛温觉呈敏感状态,直腿抬高试验左侧10°,右侧30°,加强试验两侧均为阳性。膝、跟腱反射尚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2.2×109/L,余均正常。CT检查显示腰4、5椎间盘轻度突出。未拍X线平片。初步诊断:腰4、5椎间盘突出症。入院后第三天在局麻下行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手术中发现腰4、5椎间盘突出不明显,而椎管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检查腰 4、5椎间隙有小感染病灶。术中将病灶清除干净,并局部放置抗生素。经术后培养有链球菌生长。术后详细询问病史,病人5个月前曾患急性细菌性前列

    作者:刘晓军;杨新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翼状胬肉联合手术与常规手术临床比较

    @2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很多,但联合手术的报道少,我科通过一年的临床比较,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两组年龄均为30~60岁,均为内眦部生长,翼状胬肉伸入角膜缘内3 mm,第一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充血性为30例。第二组47例,男29例,女18例,充血性43例。1.2 手术方法第一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结膜转位、干细胞移植,以及巩膜暴露、烧灼。具体如下:用尖刀片于胬肉头部外0.5 mm切开浅层角膜后分离胬肉头、颈部,并分离至泪阜。把结膜与其下的胬肉组织干净分离开。在不伤及内直肌情况下尽量剪去翼状胬肉组织。充分干净刮除巩膜、角膜面的残留组织,并烧

    作者:黄涛;范丽薇;王元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腋下小切口行胸部手术27例

    目的:探索美观、损伤小的腋下小切口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皮肤切口位于腋下,分纵行及横行两种,长12~14 cm,分开背阔肌及前锯肌之间的间隙经肋间进胸。结果:采用此切口手术27例,包括气胸、血胸、支气管扩张、肺部良性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术后恢复较快,未见有并发症发生。结论:腋下小切口开胸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适用性广等优点,同时兼顾美观,可以广泛采用。

    作者:顾宪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复原胆肠吻合放置T管引流经纤维胆道镜取石治疗胆管残余结石并感染12例

    摘要目的:探讨对胆肠吻合术后胆管残余结石合并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12例胆肠吻合术后胆管残余结石并感染病人再手术,经吻合口胆管探查,利用纤维胆道镜尽可能取干净结石,复原胆肠吻合的解剖结构,放置胆总管T管引流。术后2周经T管造影,无结石者拔T管。有结石者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多次取石,直至将结石取干净为止。结果:12例手术复原胆肠吻合,3例经第一次纤维胆道镜将结石取干净,5例经第二次取干净,3例经第三次取干净,1例经第四次取干净。结论:复原胆肠吻合放置T管引流经纤维胆道镜取石是治疗胆肠吻合术后胆管残余结石并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汤献文;刘宇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异常出血41例疗效观察

    西医妇产科的子宫异常出血属于生殖道出血范畴。本病可由内分泌失调、盆腔炎症、子宫肌瘤或某些避孕措施的副反应等引起。本人认为病属崩漏、恶露不绝、月经不调等。其出血多与瘀血有密切关系。近一年来笔者针对其发病机制、运用中医活血化瘀方剂少腹逐瘀汤治疗41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取得较满意的近期止血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000年1~9月在中医妇科门诊以“阴道异常流血”为主诉的患者。筛选出按西医诊断标准[1]属“生殖道出血”中子宫异常出血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26例,子宫肌瘤出血3例,人工流产术后出血超过10 d者7例,药物流产出血超过10d者2例,功血刮宫术后出血不止3例共41例。临床症状必须具备1988年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制订的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2]:(1)下腹部胀痛或疼痛;(2)血色紫黑,或黯红或夹血块;(3)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该组病例依据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3]以及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证类诊断标准[3]按证类分型如下: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瘀滞胞宫证18例;崩漏—血瘀证11例

    作者:许慧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持续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哮喘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钙磷代谢影响的观察

    目的:研究持续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疗法对哮喘婴幼儿生长发育、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7例哮喘婴幼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吸入不同剂量(100μ g/d,200μ g/d)的二丙酸倍氯米松(BDP)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6~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评价身高、体重及1~3岁身高增长速度情况,并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分别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空腹晨尿钙/肌酐比值。结果:持续吸入BDP 6~12个月临床症状得到良好控制,生长发育、钙磷代谢未受影响。结论:持续吸入小剂量激素可作为一线药物用于婴幼儿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是可行及安全的。

    作者:黄旭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雷尼替丁致血小板减少1例

    患者,男性,30岁。在本院因“上消化道溃疡并穿孔”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按医嘱口服雷尼替丁胶囊0.15 g,每日2次,维生素B 1片20 mg,每日3次,连服20 d后出现口吐唾液带血、鼻塞、轻度喉痛,无发热。患者自认为“感冒”未治疗,3 d后以上症状加重,早上起床唾液带血增多,自觉病情严重,到医院就诊。给予先锋霉素Ⅴ 4.0 g静滴及对症处理治疗3 d,未见好转,再次就诊。查体:T 37℃,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部分牙龈明显渗血,右眼球结膜见一红斑,右前

    作者:黄静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刮疣术加外涂氟尿嘧啶治疗男性尿道尖锐湿疣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男性尿道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刮疣术加外涂氟尿嘧啶液联合治疗。结果:治疗16例,第1疗程治愈12例;复发4例经第2疗程治愈。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刮疣术加外涂5-氟尿嘧啶液联合治疗,简单易行,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卢和琨;黄银娇;罗宇康;谢礼豪;谭仲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3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诱因、常见菌种及诊断与防治。方法:分析1999年11月~2000年11月38 例肺结核住院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中,真菌感染的类型主要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后是酵母菌和曲霉菌;感染发生与患者的原发病,抗生素反复、长期使用及不合理应用,长期使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近年本院肺结核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情况明显,早诊断,早治疗及合理、预防用药是减少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的关键。

    作者:韩展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20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病人入院时有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病人年龄、入院时GCS评分、瞳孔改变及光反应、血肿部位、颅脑合并伤及伤后手术时间。结论:病人入院时GCS评分和瞳孔改变相结合可以尽早而准确地预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预后,可为临床处理病人提供依据。

    作者:万青;崔益钿;宋洋;蔡廷江;江小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小儿恶性组织细胞病20例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所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我院建院十余年来先后发现20例恶组患儿,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起病年龄小2个月,11个月~4岁14例,5~7岁2例,10 ~11岁3例。从发病到死亡,整个病程10~26 d 8例。1.2 临床表现持续高热17例,反复低热3例。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各13例。腹泻5例,其中2例伴腹痛、便血,2例出现严重脱水、酸中毒。10例出现不同类型皮疹。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7例肝肿大,大达肋下10 cm;13例脾肿大,大达肋下14 cm。1.3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全血细胞减少14例。除1例血红蛋白为120 g/L外,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36~50 g/L 7例,60~90 g/L12例。3例白细胞明显增高,余均降低,其中(0.7~2)×109/L 7例,( 2.1~3.5)×

    作者:莫丽亚;施维明;朱纯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女阴尖锐湿疣41例临床病理分析

    女阴尖锐湿疣(CA)易与其它乳头状增生性疾病相混淆。本文试图通过41例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对C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1 资料与方法 自1990年1月~1998年6月,我科女阴部乳头状赘生物取活检共102例。对其切片和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复习,确诊CA 41例。剔除了乳头状瘤33例,假性湿疣12例,非特异性女阴炎9例及因组织太少或资料不全的7例。送检标本均用10%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部分做了免疫组化。病理诊断标准参考有关文献[1]。2 结果2.1 临床情况本组年龄22~46岁,其中22~35岁38例;已婚37例,未婚4例(均有性生活史),孕妇3例;承认有性乱史1例,性侣同患本病2例。外阴搔痒37例,局部疼痛29例,白带异常27例,并发滴虫性阴道炎5例,霉菌性阴道炎3例,外阴湿疹1例。病变位于小阴唇多,计17例,阴道口及阴道壁13例,阴道前庭5例,阴蒂及其包皮2例,宫颈2例,会阴及肛周2 例,2处及2处以上联合发病3例。2.2 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皮乳头状增生41例(100%),诊断性挖空细胞40例(97.6%),基底细胞增生39例(95.1%),棘细胞层增生39例(95.1%),角化不全40例(97.6%),真皮毛细血管增生扩张35例(85.4%),间质炎症反应37例(90.2%)。

    作者:张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