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脑非典型表现临床分析

张广智

关键词:非典型表现, 头痛, 补液治疗, 症状缓解, 压力, 氯化物, 结核性脑膜炎, 低颅压, 视神经乳头, 意识模糊, 血沉, 停药, 体温, 临床分析, 临床表现, 蛋白, 病情反复, 未分类, 脑电图, 克氏征
摘要: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非典型临床表现渐增多,现将我们遇到的几种类型各择1例作临床分析如下。1 貌似低颅压的高颅压 例1 女,25岁,农民。因发热、头痛2个多月,加重半个月入院。病初在当地按感冒治疗无效,后做腰穿:压力0.196 kPa(20 mmH2O),WBC 10×106/L,未分类,蛋白615 mg/L,糖、氯化物正常,体温38℃;血沉第1小时58 mm;X线胸片、脑电图均正常。按“低颅压综合征、结脑待排除”给予补液治疗,同时间断少量应用抗痨药和氟美松,症状缓解后停药。停药不久病情反复,出现剧烈头痛伴呕吐,谵妄躁动,痛苦呻吟,遂来我院就诊并入院。入院后查:体温38.1℃;头痛剧烈但与体位无关;意识模糊,谵妄躁动,双侧视神经乳头边界稍模糊,颈有抵抗,克氏征 (±);血沉第1小时30 mm;腰穿:压力0.489 kPa(50 mmH 2O),WBC 2×106/L,蛋白616 mg/L,糖、氯化物正常。给予甘露醇能明显缓解头痛症状。拟诊“结脑”给予正规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入院14,31,51,58[ KG*1/4〗d复查腰穿,压力分别为:0.6361,0.7831,1.1741,2.0541 kPa(6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抗结核药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肺结核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方法:将复治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分为治疗组(96例),以2HRZS(E)/4 HR联用乌体林斯治疗方案;对照组(33例)单纯以2 H RZS(E)/4 HR化疗方案。于治疗2个月及治疗结束时观察免疫指标、痰菌阳转情况及病灶吸收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及结束时免疫指标治疗前低者于治疗后有好转,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有效率等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免疫治疗剂辅助抗结核化疗有良好作用。

    作者:李昕洁;黄玉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洛赛克与甲氰咪胍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作用

    目的:观察洛赛克与甲氰咪胍对重型颅脑损伤并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196例入院时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予一般治疗;洛赛克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预防性应用洛赛克40 mg+10 ml洛赛克溶媒静注,1次/d,连用1周;甲氰咪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甲氰咪胍0.4 g+0.9%生理盐水20 ml静注,2 次/d,连用1周;观察用药过程中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63.4%,甲氰咪胍组为19.7%,洛赛克组为4.6%,3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甲氰咪胍与洛赛克能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洛赛克与甲氰咪胍相比,洛赛克又明显优于甲氰咪胍。

    作者:邓仁益;程伯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26例

    我们自1996~2000年收治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26例,均为住院病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为4个月2例,8个月3例,1岁6例,~3岁7例,~7岁5例,~10岁3例。全部病例均为肌肉注射1~2次胃复安后出现症状。用量为每次5~10 mg,注射后出现症状时间为1~4 h。症状表现为阵发性双眼上翻凝视,后仰头18 例,阵发性痉挛性斜颈,双眼同向凝视8例。全部病例均无意

    作者:顾秀玲;张瑞敏;吕红艳;陈永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及预防

    发现结核病已经100多年,对其研究、控制、治疗成功使人们乐观地预言本世纪末即将消灭结核病。近20年在美国及工业化国家的结核病平均以每年6%速度下降,它已成为罕见病。但是80年代末期AIDS的蔓延促使结核病卷土重来。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每年800万新病人出现,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同时结核耐药菌株持续增加。据统计世界上约有5000万人携带结核耐药菌株,美国约有13%的新病人至少耐受一个一线结核药,3.2%耐受异烟肼(INH-Ⅰ)和利福平(RFP-R),即耐多药结核病(MDR-TB)。从198 5~1991年,美国结核病以18.4%的速度增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0~1992年公告了 12起耐多药结核病暴发流行,其他国家如英国和泰国也相继发现MDR-TB暴发流行,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随后美国结核病及MDR-TB逐年下降,但疫情仍未得到控制。高耐药率和耐多药菌株的不断扩散,正日益成为全球结核发现结核病已经100多年,对其研究、控制、治疗成功使人们乐观地预言本世纪末即将消灭结核病。近20年在美国及工业化国家的结核病平均以每年6%速度下降,它已成为罕见病。但是80年代末期AIDS的蔓延促使结核病卷土重来。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分支杆菌,每年800万新病人出现,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同时结核耐药菌株持续增加。据统计世界上约有5000万人携带结核耐药菌株,美国约有13%的新病人至少耐受一个一线结核药,3.2%耐受异烟肼(INH-Ⅰ)和利福平(RFP-R),即耐多药结核病(MDR-TB)。从198 5~1991年,美国结核病以18.4%的速度增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0~1992年公告了 12起耐多药结核病暴发流行,其他国家如英国和泰国也相继发现MDR-TB暴发流行,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随后美国结核病及MDR-TB逐年下降,但疫情仍未得到控制。高耐药率和耐多药菌株的不断扩散,正日益成为全球结核

    作者:刘鸿翘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泽桂癃爽治疗性病后前列腺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泽桂癃爽对性病后前列腺炎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口服泽桂癃爽胶囊治疗63例性病后前列腺炎综合征患者,观察治疗前后卵磷脂小体,白细胞记数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愈13例(20.6%),有效45 例(71.4%),总有效率92%;无效5例(7.9%)。结论:泽桂癃爽治疗性病后前列腺炎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文彪;欧阳志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体位加注气法调节硬膜外阻滞平面和范围的应用体会

    我们在由一麻醉师操作,麻醉药剂量、注药速度相同的条件下,利用体位加注气法调节硬膜外阻滞平面和范围,与单纯体位法相比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腹部和下肢手术200例,男124例,女76例,年龄20~66岁,体重43~ 82 kg,身高1.50~1.86 m,ASA Ⅰ~Ⅱ级。选择与手术部位相对应的椎间隙穿刺,每个穿刺部位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注气组;Ⅱ组:非注气组。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1.2 麻醉方法本组病人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 g。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 cm;平卧给2%利多卡因10 ml,0.3 %丁卡因10 ml,1∶20万肾上腺素局麻药混合液4 ml,5 min 后测试硬膜外阻滞平面,无全脊麻现象,根据手术需要调整体位(平面位于手术区者,体位不变),上腹部再注入上述局麻药混合液6 ml,下腹部及下肢注入1 0 ml,注气

    作者:李学俊;管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以发热为唯一症状的慢性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

    患者男,45岁,农民。因发热1周入院,无其他主诉。在村卫生室给予抗炎、退热等治疗,效果不明显,体温38.5~39℃,用退热剂后体温可恢复正常,但数小时后会再次发热。入院查体:体温39℃,脉搏65次/min,呼吸 18次/min,血压11/8 kPa,精神较差,皮肤粘膜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巩膜无黄染,咽部无红肿,扁桃体不肿大。心率65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血红蛋

    作者:吴进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欧必亭、枢丹、氟哌啶预防硬膜外吗啡恶心呕吐效能比较

    目的:观察新药欧必亭对吗啡硬膜外术后镇痛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ASA 1~2级的妇科择期手术病人90例,随机分成欧必亭组(T组)、枢丹组(O组)、氟哌啶组(D组)3组,每组各30例。手术开始时T 组静注欧必亭5 mg,O组静注枢丹8 mg,D组静注氟哌啶2.5 mg。关腹时开始行吗啡镇痛,术后4,8,12,24 h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镇痛、镇静及恶心、呕吐评分情况。结果:3组病人镇痛评分基本相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 。恶心、呕吐的评分和呕吐发生率以T组略高,D组低,但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恶心发生率T组高于D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O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评分D组较其它两组高,尤其在4~8 h明显(P<0 .05),O组和T组镇静评分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欧必亭能有效地预防吗啡术后镇痛的恶心呕吐,且无明显镇静等副作用,与枢丹效能相近。

    作者:张劲军;孙来保;夏杰华;黄文起;陈秉学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8例

    我们采取重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并结合中医辨证为主,治疗AS 38例,与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的22例作对照,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本组病例全部是住院患者。其中,运用复方丹参加中医辨证方法为主治疗 38例(治疗组),男36例,女2例,年龄12~65岁,平均25.8岁,病程3个月~32年,平均4. 5年;西医常规方法治疗22例(对照组),男21例,女1例,年龄16~53岁,平均27.6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4.5年。1.2 诊断标准根据1988年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的“风湿四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1],本组病例全部符合AS的诊断标准,并根据该会议同时制定的分期标准,治疗组早期18例,中期17例,晚期3例;对照组早期、中期各10例,晚期2例。1.3 中医辨证治疗组38例均经过详细的中医辨证。根据证型偏寒偏热之不同,分为寒湿型17例,化热型21例。

    作者:沈鹰;黄清春;刘正民;孙维峰;谢锐龙;韦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肝硬化患者血清纤维连结蛋白的测定

    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FN)是一种糖蛋白,它能促进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的粘连,维持细胞形态;在组织修复中FN亦起到“修复”作用;在免疫反应中FN促进细胞的吞噬及细胞移动。此外,它还是一种具有非特异性的调理素,广泛存在机体的组织和血液里。在肝功能损害时,其合成减少,血清中浓度降低。为了探讨肝硬化患者体内FN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对55例肝硬化患者及46例正常人血清中FN的含量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2月~2000年10月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共55例,其中男46例,女9例,平均年龄50岁。平均病程9.7年。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3例,B级 24例,C级18例。55例患者中有

    作者:张玉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联邦他唑仙在胸外科围手术期应用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胸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应用联邦他唑仙预防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围手术期应用联邦他唑仙的胸部手术病人84例,术前 1 h应用联邦他唑仙4.5 g静滴,术后每8 h静滴4.5 g,疗程3~7 d。术前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胸片显示肺部有阻塞性炎症者,术后加用丁胺卡那霉素0.4 g,每天静滴1次。结果:肺部手术55例,有效率为92.73%,食道手术13例,有效率为92.31%,纵隔手术16例,有效率为87.50%,总有效率为91.67%。结论:联邦他唑仙在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院内菌群不断变化的今天,对普通胸外手术的预防性作用值得肯定。

    作者:唐继鸣;陈刚;肖朴;贲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先天性梅毒2例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CS)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所致的胎儿先天感染,常为全身受累。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儿童期。近几年来其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出生质量,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危害。我院近年收治CS患儿2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女,生后32 d。因周身皮肤黄染25 d于2000年9月10日入院。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妊娠顺产,出生体重3 200 g。生后10 d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呈圆形,见于四肢、会阴部及面部,高出皮面,大小不等,部分呈出血性,按“皮炎”治疗,效果不佳。母孕期无特殊,体检:体温36℃,体重4.3 kg,营养发育一般,精神欠佳,全身皮肤中度黄染,颜面及口唇苍白,头面部、双上肢肘关节下、双下肢及会阴部见湿疹样皮疹,多数表面结痂,部分已脱屑,口周皮肤放射状皲裂,部分出血,手足掌跖部皮疹呈水疱样,伴破溃。前囟平坦,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28次/min,律齐,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腹部膨隆,肝肋下10 cm,脾肋下7 cm,质中度硬,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 g/L,白细胞31.1×109/L ,中性0.306,分叶0.637。肝功能

    作者:袁英英;李云兰;于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5例临床分析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少见,我院近两年来收治5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26~70岁,平均61.8岁,术前体查全身表浅淋巴结均未扪及。病史长者3个月,短者3 d,平均29.6 d。部位:双额镰下胼骶体区紧邻侧脑室前角2例,右岩骨尖侵犯至中颅凹硬膜外及CPA区1例,左CPA区2例。肿瘤大者8 cm×4 cm×3 cm,小者3.1 cm×3 cm×4.5 cm,所有病例均有头痛史,其中3例伴呕吐,2例伴精神行为异常,3例位于CPA区患者均有相应颅神经损害及共济失调表现。血常规检查均未见淋巴细胞增多及其它异常。全部病例病前均无器官移植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病史。1.2 临床影像检查资料本组术前均行CT检查,平扫均显示部分肿瘤呈高或稍高密度影,边界不清,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呈分叶状。2例位于额叶脑组织内者伴有广泛瘤周水肿,脑外CPA区无水肿反应。有2例CPA区病变行MRI检查,其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FLAIR呈等信号,增强呈明显均匀高信号。全部病例均与硬膜或脑室相关。1.3 治疗方法及效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全切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4 例转肿瘤科行正规放、化疗,3例仍健在,长生存期1例已达15个月,1例术后11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另1例因

    作者:唐文国;余定庸;漆建;罗仁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癌基因mdm2和neu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癌基因mdm2和neu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mdm2和neu在52例GCT患者(GCT按Jaffe分级: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18例mdm2表达呈阳性,阳性率34.6%,11例neu表达呈阳性,占21.2%。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871和0.441)。mdm2和neu在复发和无复发的病例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25.6%和38.5%,15.4%。两者同时阳性表达的有4 例,mdm2和neu同时过表达与GCT病理分级差异无显著意义(P=0.945),而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结论:mdm2和neu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而与其复发有关。

    作者:田英;廖瑛;何淑雅;贺丽萍;周秀田;宋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肾功能的丧失,血压调节系统的不完整性,极易引起高血压,约80%肾脏病患者透析前有高血压,心血管的并发症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高血压是其危险因素[1],因此有针对性地做好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尤其重要。1 健康教育的方式1.1 随机性教育面向病人个体,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在治疗、护理操作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1.2 计划性教育针对相同的健康问题,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集中病人进行高血压的健康知识宣教,问答式教育。1.3 书面形式的教育把健康问题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资料、图案等发给病人,使病人尽快掌握相关的知识。1.4 以点带面的教育把健康知识教给一部分病人或家属,再由他们现身说法教给其他病人及家属,使健康知识得以在病人中传播和普及。2 健康教育的内容2.1 认知教育

    作者:谢美珍;谢遵华;冯婉娜;尹桂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甲状腺再次手术行包膜内切除预防喉返神经损伤134例疗效分析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特别是甲状腺再次手术时,喉返神经损伤的机会更大。我院从1985~2000年共收治甲状腺再次手术病例192例,其中行甲状腺包膜内切除134例,称为A组;其余的58例采用常规的甲状腺切除术,称为B组。现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A组134例,男36例,女98例,年龄18~69岁,平均37.5岁,病程3个月~ 12年,全均行甲状腺手术。B组58例,男13例,女45例,年龄20~68岁,平均36.5岁,病程 2个月~10年,均为同期住院病例,以前有甲状腺手术史。1.2 方法 A组的病例采用处理甲状腺部分粘连后,在直视下用钳在预定切除线钳夹甲状腺固有包膜,把喉返神经置于切除范围以外,在甲状腺包膜内切除大部分甲状腺组织。用手指衬托甲状腺背面,既可确保背被膜完整和部分侧包膜,遇到出血时压迫止血,又可了解甲状腺残留多少,不致以切除过多或过少,引起甲低或

    作者:张旭升;李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食管癌切除手术死亡22例临床分析

    我院1980年1月~2000年1月进行食管癌切除手术466 例,术后1月内死亡22例,总切除病死率4.7%。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年龄50~73岁,中位年龄60岁。男16例,女6例。颈段癌2例,胸上段癌4例,胸中段癌10,胸下段癌6例。全部为鳞癌。病灶长度≥5 cm 16例,<5 cm 6例。分期:Ⅲ期12例,Ⅱ期1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6例,严重贫血4例,低蛋白血症6例,糖尿病2例。1.2 手术方式经左胸后外侧切口主动脉弓上吻合12例,弓下吻合4例;右胸前外侧、腹、左颈部三切口4例;非开胸食管内翻拨脱术2例。1.3 结果手术死亡22例,原因为吻合口瘘10例,肺部并发症6例,大出血4例,乳糜胸2例。总切除病死率4.7%(22/466),1990年前手术72例,死亡10例,病死率13.9%;1990 年后手术394例,死亡12例,病死率3.0%。

    作者:陈伟光;杨正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结脑非典型表现临床分析

    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非典型临床表现渐增多,现将我们遇到的几种类型各择1例作临床分析如下。1 貌似低颅压的高颅压 例1 女,25岁,农民。因发热、头痛2个多月,加重半个月入院。病初在当地按感冒治疗无效,后做腰穿:压力0.196 kPa(20 mmH2O),WBC 10×106/L,未分类,蛋白615 mg/L,糖、氯化物正常,体温38℃;血沉第1小时58 mm;X线胸片、脑电图均正常。按“低颅压综合征、结脑待排除”给予补液治疗,同时间断少量应用抗痨药和氟美松,症状缓解后停药。停药不久病情反复,出现剧烈头痛伴呕吐,谵妄躁动,痛苦呻吟,遂来我院就诊并入院。入院后查:体温38.1℃;头痛剧烈但与体位无关;意识模糊,谵妄躁动,双侧视神经乳头边界稍模糊,颈有抵抗,克氏征 (±);血沉第1小时30 mm;腰穿:压力0.489 kPa(50 mmH 2O),WBC 2×106/L,蛋白616 mg/L,糖、氯化物正常。给予甘露醇能明显缓解头痛症状。拟诊“结脑”给予正规治疗,症状明显好转。入院14,31,51,58[ KG*1/4〗d复查腰穿,压力分别为:0.6361,0.7831,1.1741,2.0541 kPa(6

    作者:张广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骨盆出口前后径对分娩的影响

    骨盆前后径对分娩的影响常被忽视,从而可能对母儿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曾遇2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病例1,25岁,因第二胎足月孕,腰骶部坠胀2+h于2000年9月14日20:40入院。孕期经过良好,1+年前在某乡医院足月孕分娩,因第二产程延长14 h,胎儿宫内窘迫行胎吸助产一男婴,重3 900 g,新生儿苍白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入院查体:T 36.5℃,P 90次/min,BP 14/9 kPa,身高1.65 m。一般情况好,皮肤无黄染及抓痕,甲状腺不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产科检查:宫高35 cm,腹围96.5 cm,头先露,枕左位,半入盆,胎心音140次/min,无宫缩,骨盆外测量:24 cm×27 cm×21 cm×8.5 cm。内诊:头先露,高位-3,胎膜未破,骶骨深弧形、骶尾关节前突,尾骨活动。双侧坐骨棘Ⅰ度突出,骶棘韧

    作者:金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抗生素应用现状调查及干预措施

    目的:了解我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对我院2000年9~10月期间的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现状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调查病案6 08份,抗生素使用率为95.6%,预防用药占69.9%,联合使用抗生素者占62.8%,三联以上者占38.0%。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情况比较严重。结论:今后要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前瞻性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阻止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

    作者:胡建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