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升;李兵
我科自1994~2000年,行鞘内注射治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下称儿童结脑)18例,并与传统三联抗结核治疗的18例患儿作配对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根据患儿家属意向及患儿第1~2次鞘内注射难易程度分为鞘内注射治疗组和单纯抗结核治疗对照组。诊断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变化,配对条件:(1)年龄相差小于5岁。(2)观察疗程≤30 d。(3)甘露醇疗程≤10 d。(4)呕吐消失观察天数≤6 d(鞘内注射3次)。1.2 临床资料共计18对36例,其中男12对,女6对,年龄2.5~12岁,中位数年龄7岁,两组临床情况:喷射性呕吐或呕吐及颈项强直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1.3 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头1~3 d均用氟美松0.5 mg /kg,异胭肼10~15 mg/kg
作者:赵明熙;马致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32岁。因面色苍白、右上腹不适6年,加重伴腹胀1个月于1993年12月入院。6年前患者分娩后逐渐出现头昏、乏力、面色苍白,觉右上腹隐痛不适,断续铁剂治疗,症状反复。1个月前症状加重,腹胀明显。无发热、骨关节疼痛及呕血、黑便,否认肝炎、结核病史。查体:T 36.5℃,P 96次/min,R 20次/min,BP 16/9 kPa,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肝右肋下3 cm,剑突下5 cm ,质中,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血常
作者:李章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Dieulafoy病临床少见,易误诊及漏诊,我们遇到2 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 男,53岁,因上腹剑突下痛并反复发作或饥饿时疼痛10余年,加重10 d,黑便1 d伴头晕急诊入院。入院后患者反复便血并出现呕血,总量超1 500 ml,经输血及药物止血等对症治疗无效,遂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胃内血块约250 g及鲜血300 ml,胃体、窦及球部未见溃疡及出血灶。清除胃内容后,发现血液自胃上部流出,探查发现贲门下3 cm后壁有一约1 cm粗糙面,该处中间有一血管活动性出血。遂行包括病灶在内的远侧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送检近胃小弯侧贲门后壁局部浅表性溃疡,于其中央见一小动脉,其管壁纤维素样坏死,管腔内有混合血栓形成,动脉周围胃粘膜坏死及炎症改变。 例2 男,30岁,因黑便伴头晕6 h入院。急诊胃镜检查示胃内大量新鲜血液,胃体中、下部及胃窦部散在糜烂面,直径
作者:王成文;金松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45岁,农民。因发热1周入院,无其他主诉。在村卫生室给予抗炎、退热等治疗,效果不明显,体温38.5~39℃,用退热剂后体温可恢复正常,但数小时后会再次发热。入院查体:体温39℃,脉搏65次/min,呼吸 18次/min,血压11/8 kPa,精神较差,皮肤粘膜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巩膜无黄染,咽部无红肿,扁桃体不肿大。心率65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血红蛋
作者:吴进传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高胆)发病相关因素及疗效。方法:分析新生儿科住院829例高胆的发病相关因素,监测不同病因蓝光照射所需佳时间,并观察重症黄疸采用改良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效。结果:高胆病因以围产因素占首位(34.74%),次为感染(26.29%)、G-6PD缺陷(15.68%)、母乳性黄疸(14.6%)。围产因素,母乳性黄疸光照射时间比较短,病毒感染、ABO溶血病、G-6PD 缺陷光照射时间应该适当延长。改良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换血后胆红素浓度下降50%以上,无不良反应。结论:应提高围产期保健,加强胎儿监测,预防新生儿感染。光疗目前仍是治疗高胆首选方法,改良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罗丽茹;林焕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耳鼻喉科临床较多见的疾病,发病中的治疗一般依赖药物。本组采用毫米波治疗仪,辐射在耳后乳突部下方部位,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科在7年中共诊治不同程度的周围性面瘫40例(除外伤及手术引起的周围性面瘫),治疗组20例,其中20~40岁8例,~60岁12例,对照组20例,其中20~40岁9例,~60 岁11例。两组的发病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角歪斜,抬眉,皱额,闭目,鼓腮和吹口哨等阳性体征。发病平均天数7~10 d左右,两组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情况基本相同。1.2 方法治疗组用毫米波功率密度4.2 mW/cm2,频率30.7 GHz ,将辐照头置于患侧的耳后乳突部下方(相当于面神经
作者:汪渡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脑梗塞患者临床与CT表现不符的原因,提高脑梗塞临床与CT表现的认识。方法:对我院1992~1998年经临床诊断及CT 检查的2 581例脑梗塞患者,对照分析临床与CT表现不符的原因。结果:临床与CT 检查相符的有1 885例,占73%,临床与CT检查不符的有696例,占27%。其中不符者中65例临床与CT均诊断脑梗塞,但临床体征与CT检出梗塞灶部位不符,占2.5%;248例初诊临床诊断脑梗塞,CT 初诊阴性,经CT复查或MRI检查被确诊为脑梗塞,占9.6%;383例临床初诊脑梗塞,CT初诊阴性,经CT复查或MRI检查被除外脑梗塞,占14.8%。脑梗塞临床与CT表现不符原因受患者一过性神经障碍症候群,发病至CT检查的时间,CT的容积效应,模糊效应及梗塞灶所在的部位,血管梗塞进展的速度,局部侧支循环的建立,窍血现象等多种因素有关。结论:充分了解以上因素,有助于提高临床与CT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作者:周建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持续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疗法对哮喘婴幼儿生长发育、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7例哮喘婴幼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吸入不同剂量(100μ g/d,200μ g/d)的二丙酸倍氯米松(BDP)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6~12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评价身高、体重及1~3岁身高增长速度情况,并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分别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空腹晨尿钙/肌酐比值。结果:持续吸入BDP 6~12个月临床症状得到良好控制,生长发育、钙磷代谢未受影响。结论:持续吸入小剂量激素可作为一线药物用于婴幼儿哮喘的预防和治疗是可行及安全的。
作者:黄旭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洛赛克与甲氰咪胍对重型颅脑损伤并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196例入院时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仅予一般治疗;洛赛克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预防性应用洛赛克40 mg+10 ml洛赛克溶媒静注,1次/d,连用1周;甲氰咪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甲氰咪胍0.4 g+0.9%生理盐水20 ml静注,2 次/d,连用1周;观察用药过程中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63.4%,甲氰咪胍组为19.7%,洛赛克组为4.6%,3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甲氰咪胍与洛赛克能有效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洛赛克与甲氰咪胍相比,洛赛克又明显优于甲氰咪胍。
作者:邓仁益;程伯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女,60岁,发现右下腹包块1年余,明显增大3 个月。患者于15年前已停经,停经后,阴道无血性分泌物,亦无腹胀、腹痛、呕吐及大小便改变,患者未曾服用避孕药及其他性激素药。1997年1月体检时B超发现右下腹占位性、实性包块5 cm×4 cm,尔后3个月,右下腹包块增大明显。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右下腹扪及包块8 cm×5 cm,质稍硬,边界清,活动度差;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未见特殊,右附件可触及结节性实性包块,似儿拳大;B超检查、CT扫描提示右髂腰前内侧占位性病变,大小8 cm×6 cm,血生化及免疫检查正常。考虑为右卵巢癌,不排除肠道及肠系膜病变。1998年1月23 日在硬膜外麻下手术,术中见肿物位于右髂窝阔韧带上,与卵巢、子宫无明显粘连,容易剥离,其余脏器未见明显病变。当时病理诊断为右阔韧带富于
作者:刘惠莲;赖日权;王卓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慢性骨髓炎病程长,感染严重,死骨与皮损或窦道常并存,是临床的难点之一。我院于1995年10月~2000年10月探索其治疗方法,选择32病人,通过应用有效抗生素,病灶清除,剔除死骨,创面修复,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在16~60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3~ 20个月。病变部位:股骨4例,胫骨24例,桡骨4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18例,闭合骨折切开复位术后感染8例,急性骨髓炎转为慢性骨髓炎6例。入院前已做手术者18例,2次手术者 6例,入院前已有窦道或骨质外露者26例。其他均有局部软组织红肿,X线片有不同程度骨质密度改变或有骨膜下层状新骨形成,骨质硬化,密度增加。
作者:田秀全;樊秋云;田桂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所致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我院建院十余年来先后发现20例恶组患儿,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12例,女8例。起病年龄小2个月,11个月~4岁14例,5~7岁2例,10 ~11岁3例。从发病到死亡,整个病程10~26 d 8例。1.2 临床表现持续高热17例,反复低热3例。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各13例。腹泻5例,其中2例伴腹痛、便血,2例出现严重脱水、酸中毒。10例出现不同类型皮疹。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7例肝肿大,大达肋下10 cm;13例脾肿大,大达肋下14 cm。1.3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全血细胞减少14例。除1例血红蛋白为120 g/L外,均有不同程度贫血,其中36~50 g/L 7例,60~90 g/L12例。3例白细胞明显增高,余均降低,其中(0.7~2)×109/L 7例,( 2.1~3.5)×
作者:莫丽亚;施维明;朱纯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骨盆前后径对分娩的影响常被忽视,从而可能对母儿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曾遇2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病例1,25岁,因第二胎足月孕,腰骶部坠胀2+h于2000年9月14日20:40入院。孕期经过良好,1+年前在某乡医院足月孕分娩,因第二产程延长14 h,胎儿宫内窘迫行胎吸助产一男婴,重3 900 g,新生儿苍白窒息,抢救无效死亡。入院查体:T 36.5℃,P 90次/min,BP 14/9 kPa,身高1.65 m。一般情况好,皮肤无黄染及抓痕,甲状腺不肿大,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产科检查:宫高35 cm,腹围96.5 cm,头先露,枕左位,半入盆,胎心音140次/min,无宫缩,骨盆外测量:24 cm×27 cm×21 cm×8.5 cm。内诊:头先露,高位-3,胎膜未破,骶骨深弧形、骶尾关节前突,尾骨活动。双侧坐骨棘Ⅰ度突出,骶棘韧
作者:金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先天性梅毒(congenital syphilis,CS)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所致的胎儿先天感染,常为全身受累。发病可出现于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儿童期。近几年来其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出生质量,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极大危害。我院近年收治CS患儿2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 例1 女,生后32 d。因周身皮肤黄染25 d于2000年9月10日入院。第一胎第一产,足月妊娠顺产,出生体重3 200 g。生后10 d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呈圆形,见于四肢、会阴部及面部,高出皮面,大小不等,部分呈出血性,按“皮炎”治疗,效果不佳。母孕期无特殊,体检:体温36℃,体重4.3 kg,营养发育一般,精神欠佳,全身皮肤中度黄染,颜面及口唇苍白,头面部、双上肢肘关节下、双下肢及会阴部见湿疹样皮疹,多数表面结痂,部分已脱屑,口周皮肤放射状皲裂,部分出血,手足掌跖部皮疹呈水疱样,伴破溃。前囟平坦,双肺呼吸音粗糙,心率128次/min,律齐,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腹部膨隆,肝肋下10 cm,脾肋下7 cm,质中度硬,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5 g/L,白细胞31.1×109/L ,中性0.306,分叶0.637。肝功能
作者:袁英英;李云兰;于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癌基因mdm2和neu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及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mdm2和neu在52例GCT患者(GCT按Jaffe分级: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结果:18例mdm2表达呈阳性,阳性率34.6%,11例neu表达呈阳性,占21.2%。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871和0.441)。mdm2和neu在复发和无复发的病例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25.6%和38.5%,15.4%。两者同时阳性表达的有4 例,mdm2和neu同时过表达与GCT病理分级差异无显著意义(P=0.945),而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结论:mdm2和neu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而与其复发有关。
作者:田英;廖瑛;何淑雅;贺丽萍;周秀田;宋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2翼状胬肉手术方式很多,但联合手术的报道少,我科通过一年的临床比较,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两组年龄均为30~60岁,均为内眦部生长,翼状胬肉伸入角膜缘内3 mm,第一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充血性为30例。第二组47例,男29例,女18例,充血性43例。1.2 手术方法第一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结膜转位、干细胞移植,以及巩膜暴露、烧灼。具体如下:用尖刀片于胬肉头部外0.5 mm切开浅层角膜后分离胬肉头、颈部,并分离至泪阜。把结膜与其下的胬肉组织干净分离开。在不伤及内直肌情况下尽量剪去翼状胬肉组织。充分干净刮除巩膜、角膜面的残留组织,并烧
作者:黄涛;范丽薇;王元贵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男性尿道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刮疣术加外涂氟尿嘧啶液联合治疗。结果:治疗16例,第1疗程治愈12例;复发4例经第2疗程治愈。随访半年均无复发。结论:刮疣术加外涂5-氟尿嘧啶液联合治疗,简单易行,疗效好,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卢和琨;黄银娇;罗宇康;谢礼豪;谭仲楷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治疗Ⅲ型Pillon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方法:对采用小范围内固定加外固定架组18例与钢板螺钉内固定组16例治疗的两组Ⅲ型Pillon骨折病例进行对比随访观察,评价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经平均18个月随访。A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周,无术后骨不连者,1例钉道感染;除1例踝关节功能差外,其余17例踝关节活动基本正常;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20周,术后骨不连4例,伤口皮肤坏死钢板外露2例,踝关节活动功能差2例,余14例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按Phillips & Shwart踝关节评分法[2],A组55~90分,平均75分,B组40~65分,平均52分。结论:小范围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的疗效好,能明显减少伤口并发症及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能提供早期的关节功能锻炼,较钢板螺钉内固定有更多的优越性。
作者:曾秋涛;黄明光;张普国;黄必留;何家强;郑佩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22岁,孕1产0,孕31+5周,双下肢水肿1 月,3 d前走路摔倒后突发抽搐,反复3次,在当地医院用硫酸镁15 g治疗后,呼吸减慢至15次/min,加用钙后呼吸节律恢复至20次/min,之后又发类似抽搐2次,于1999年11月1日转入我院。检查:T 37.9℃,P 96次/min,R 22次/min,Bp 120/90 mmHg,神志清楚,抬入病房,急性病容,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齐,双下肢水肿(+),膝反射存在。宫高23 cm,腹围82 cm,LoA位,胎心音134次/min,头浮,未作肛查。门诊资料缺。入院诊断:孕31+5周,孕1产0,LoA,产前子痫。入院后
作者:刘岚;刘贺临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我院患者使用抗生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对我院2000年9~10月期间的住院患者抗生素应用现状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调查病案6 08份,抗生素使用率为95.6%,预防用药占69.9%,联合使用抗生素者占62.8%,三联以上者占38.0%。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情况比较严重。结论:今后要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前瞻性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阻止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
作者:胡建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