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光眼术后前房形成延缓26例临床分析

王宏宇

关键词:青光眼, 前房
摘要:目的:分析青光眼术后前房形成延缓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5年来行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26例29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滤过作用过强19例,脉络膜脱离5例,虹膜睫状体炎3例,恶性青光眼1例,原因不明1例.结论:为了避免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应注意术前、术中、术后的每一环节,手术技巧的提高和手术设计的完善.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川芎嗪腹腔灌注治疗肠粘连6例

    1997年1月~1998年12月,我们用川芎嗪溶液腹腔内灌注预防术后肠粘连,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楚光;杨冠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卡托普利对糖尿病大鼠高糖高脂及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对糖尿病大鼠高糖高脂及胰岛素抵抗的阻断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卡托普利组各10只.正常组喂养基础鼠料,而模型组及卡托普利组20只按体重60 mg/kg的剂量腹腔内注射造模剂STZ,并给高热量饲料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及模型组分别灌服等量蒸馏水,卡托普利组用卡托普利15 mg·kg-1·d-1灌胃.疗程均为3个月.造模前,造模后1、2、3个月,大鼠均禁食12 h后空腹眼眶静脉窦采血检测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及血清胰岛素.结果:卡托普利组能降低甘油三酯、血清胰岛素含量,阻止高密度脂蛋白的下降,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结论:卡托普利具有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效应.

    作者:李赛美;熊曼琪;林安钟;陈芝喜;何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导痰种子方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目的:观察中药导痰种子①②号方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临床疗效,为PCOS的药物治疗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77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治疗组(导痰种子①②号方+克罗米芬组)47例,对照组(克罗米芬组)30例,分别观察二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清黄体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LH)、睾酮(T)的变化及治疗周期的排卵及受孕情况.结果:治疗组痊愈率93.3%、受孕率65.9%、排卵率85.2%,对照组痊愈率60.0%、受孕率28.6%、排卵率75.0%;两组痊愈率、受孕率及排卵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P<0.005,P<0.025).两组患者LH/FSH,T治疗前后均有下降,治疗组LH/FSH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运用中药导痰种子①②号方联合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用克罗米芬治疗.

    作者:黎小斌;李丽芸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盆腔多发性包虫1例

    患者,23岁,孕1产0.于1994年1月11日以停经38周,发现盆腔包块8个月入院.患者既往月经规律,末次月经1993年4月13日.停经50天妇检发现双卵巢增大,B超提示:双侧卵巢多发性囊肿,大者右侧6 cm×5 cm×5 cm,左侧6 cm×6 cm×4 cm.

    作者:张爱;苟凯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甘露醇致呼吸衰竭9例

    我们将观察到因应用过量甘露醇致中枢性呼吸衰竭9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自1994年以来,我院共收治各种脑血管意外患者565例,应用甘露醇治疗487例,致呼衰9例.

    作者:沈伟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文稿中有关计量资料显著性检验的几个常见错误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刺五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7例疗效观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60%~90%.我们用刺五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并与普恩复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曾绍凡;蒋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创伤性膈肌破裂的漏诊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与创伤性膈肌破裂漏诊的关系,判断这些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了10例漏诊的创伤性膈肌破裂患者(钝击伤3例、穿通伤7例)在创伤初的病史、体征和物理学检查.结果:初诊时仅2,3例患者有轻度呼吸困难或腹肌紧张;仅1例钝伤、3例穿通伤患者的胸片提示存在血气胸和(或)膈肌抬高;B超未能提示膈肌破裂;2例钝伤、2例穿通伤患者诊断性腹腔穿刺有阳性发现;1例钝伤、2例穿通伤患者做了胸腔闭式引流并有血、气排出;5例做了剖腹探查术仍未发现膈肌破裂.结论: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对发病早期、尚未发展成膈疝的创伤性膈肌破裂并不实用.

    作者:李明秋;魏红;吴小波;陶德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替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口服替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病(BV)的疗效及副作用发生情况.方法:口服替硝唑治疗BV 60例(A组),对照组(B组)口服甲硝唑治疗BV 35例,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总治愈率87%,与B组的80%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替硝唑治疗BV时副反应发生率17%,低于甲硝唑组的37%,差异有显著意义;A组副作用较B组少.结论:替硝唑与甲硝唑治疗BV疗效肯定,且价廉,但替硝唑胃肠副反应明显小于甲硝唑.

    作者:李敏;郭星玲;李晓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Leptin与2型糖尿病

    Leptin(瘦素)是肥胖基因(ob)编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Leptin与下丘脑的Leptin受体(OB-R)结合,通过下丘脑调节食欲和(或)能量代谢,从而控制机体体脂平衡.此外,在外周组织,如胰岛、肝脏、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等也存在Leptin受体,Leptin与外周组织OB-R受体结合,可直接调节各器官的功能和物质代谢.

    作者:吴木潮;傅祖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慢性外耳道炎并真菌感染诊疗体会

    1997年5月~1999年5月,我院门诊治疗慢性外耳道炎合并真菌感染31例,均在短期内治愈,报道如下.

    作者:叶放蕾;耿新宇;张思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闭合性腹外伤单纯手术探查原因分析

    闭合性腹外伤患者单纯手术探查率过高,在我国约有10%~30%的此类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剖腹探查[1].为进一步研究闭合性腹外伤患者单纯剖腹探查的指征,现将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行剖腹探查的143例闭合性腹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重点讨论单纯剖腹探查与某些临床指标的关系,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作者:陈兆冲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腹股沟疝患者行以聚丙烯为材料的网塞加补片的手术,并进行临床观察和术后随访.结果:62例腹股沟疝患者接受网塞加补片修补术,修补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平均随访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操作简单,创伤轻,安全,复发率低,适用于原发和复发的腹股沟疝患者.

    作者:刘家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口服降血糖药的应用原则及其进展

    糖尿病是世界性卫生保健问题,我国糖尿病患病率1995年约是1980年的3倍,目前估计有三千万糖尿病患者.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其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故减少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是治疗的首要目的.

    作者:王佑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席汉氏综合征15例观察及护理体会

    我院自1992年1月~1998年9月共收治席汉氏综合征患者15例,除1例因不配合治疗、拒绝进食和服药致全身衰竭而死亡外,其他均得到临床治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艳红;余桂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努力提高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和防治水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从1980年的0.6%增加到目前的3.2%,预计还有上升趋势.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引起全身性代谢紊乱,造成多器官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障碍,尤其眼、肾、神经、心及血管损害.在21世纪,糖尿病仍然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傅祖植;傅茂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脾原性恶性淋巴瘤9例临床特点分析

    原发于脾脏的恶性淋巴瘤临床上较少见,且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就诊时误诊率高.现将两院1991年10月~1999年10月收治的9例报道如下.

    作者:吕明保;李银福;吴堂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临床效果分析

    1996年1月~1997年12月,我科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46例并随访2年以上,现报道如下.

    作者:劳红雨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氯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评价氯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31例服用依那普利,另一组32例服用氯沙坦.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作24 h动态血压检查.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6.7%和96.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均能明显降压(P<0.001).氯沙坦在降压的同时不引起心率增快,且能降低血尿酸值,咳嗽发生率氯沙坦组(3.1%)明显低于依那普利组(25.8%),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50~100 mg/d)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确切,耐受性好,干咳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转换酶抑制剂.

    作者:刘炜;罗韶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豆状核变性首发症状与误诊相关性分析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体内铜代谢异常引起大量铜在肝、脑等全身组织中沉积,导致沉积部位的功能与结构损害.

    作者:王共强;洪铭范;杨任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