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肌钙蛋白I对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价值

罗年桑;伍卫;谭桂明;王景峰;陈筱潮

关键词:心肌梗塞,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肌钙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诊断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价值.方法:采用固相层析免疫技术定性检测三组分别确诊为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病人血清中的CTnI,同时检测病人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18例AMI病人CTnI阳性,15例UA病人1例为阳性,其余为阴性,7例OMI病人均为阴性.对应的CK-MB增高分别为14例、4例和2例.CTnI诊断AMI的敏感性为100%,CK-MB为77.8%;CTnI诊断AMI的特异性为95.5%,CK-MB为72.7%.结论:CTnI对诊断AMI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毛母质癌9例分析

    毛母质癌(pilomatrix carcinoma)是属毛球的毛母质细胞来源的一种毛源性恶性肿瘤.临床上罕见,极易误诊或漏诊[1~3].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特将收治的9例作一报道.

    作者:黄文富;黄庆祖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6例

    自1991年以来,我们采用锁骨外端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26例,随访0.5~7年,平均4.2年,均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张凯;曹昱;王进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输卵管结扎术中并发症及其预防

    笔者自1976~1998年共收治输卵管结扎术中并发症25例,现就其发生原因,防治方法以及其它罕见的术中并发症予以讨论.

    作者:余振钮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盂肾炎33例临床观察

    慢性肾盂肾炎是常见病、多发病,经临床观察常规治疗效果欠理想.近6年来,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静滴治疗慢性肾盂肾炎,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建红;戴春;崔爱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复方丹参与达美康联用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1996年12月~1997年12月我们采用复方丹参联用达美康治疗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NIDDM)61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陈幼萍;陈国任;黄景文;梁福攸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心肌细胞和淋巴细胞β1受体mRNA水平的关系

    目的:探讨β1受体mRNA在心肌和淋巴细胞表达的关系.方法:用PT-PCR技术对25例不同心功能状态的心脏病患者(心功能Ⅰ级6例,Ⅱ级14例,Ⅲ级5例),分别检测其心肌和淋巴细胞的β1受体mRNA水平.结果:两种标本检测结果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淋巴细胞β1受体mRNA水平可反映心肌β1受体mRNA水平.

    作者:王建春;姜慧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原因分析及预防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剖宫产的并发症有所增多[1].本文对86例剖宫产子宫切口撕裂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措施,以期减少其发生率.

    作者:王春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药物流产加用宫缩素的临床效果观察

    药物流产在临床上已被使用,但存在出血多,出血时间长而需清宫等问题.为此我们试行在药物流产孕囊排出后及时注射宫缩素,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林慧文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我院于1995年3月~1998年10月收住恙虫病60例,临床表现复杂,大部分出现多脏器损害,氯霉素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赖均雄;余道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儿童舌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11岁.发现舌尖肿物伴轻微疼痛4个月.查体:舌尖偏左侧缘处触及1 cm×1 cm×0.7 cm大小的肿物,卵圆形,质中,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楚,有轻微触痛.病理检查:肿物卵圆形,1 cm×1 cm×0.7 cm,切面灰白色,质韧,半透明状.

    作者:覃冠平;吴秋良;梁建中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初中毕业生贫血现状调查

    为掌握和了解本地区学生贫血现状,我们对在校初中毕业前学生进行体检,并将检测血红蛋白列入常规项目检查和对饮食习惯及自我感觉的调查,笔者对其主要影响分析如下.

    作者:万素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心钠素和甲状旁腺素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心钠素和甲状旁腺素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3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浆心钠素(ANP)、血清有免疫活性的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1-84)水平变化并与正常组对照,同时将血透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患者与血压稳定的患者分析比较.结果:血透患者透析前后血ANP、iPTH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透析前低血压组患者ANP、iPTH较血压稳定组显著升高,透析后低血压组患者iPTH水平较透前进一步升高.结论:透析过程中的低血压可能与ANP、iPTH的参与有关.

    作者:吴玉琼;张勇;娄探奇;梁慧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血液一氧化氮浓度变化与脑梗塞的关系

    一氧化氮(NO)是由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一种化学性质不稳定,生物半衰期仅5秒左右,可被氧自由基、血红蛋白及氢醌等灭活,在有氧条件下,分解为硝酸、亚硝酸的无机化合物,NO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周围神经系统中,它代表一种新型的生物信息递质,在细胞信号传递中起重要作用[1].

    作者:郭英华;刘广志;赵慧元;张少静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观察和对血小板聚集与粘附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苯那普利对46例初发的未经任何处理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临床观察分析其疗效,用比浊法和玻璃珠柱法分别测定血小板的聚集率与粘附率.结果:苯那普利有明显的降压作用(P<0.001),第1周降压作用大,第2周仍小幅度降低,对收缩压的影响较舒张压大.对心率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血小板粘附率无明显降低(P>0.05),血小板1分钟聚集率明显降低(P<0.005),5分钟和大聚集率也明显降低(P<0.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经配对分析发现,治疗后血小板粘附率降低,而血小板聚集率有所升高,但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初发的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处于低凝状态,苯那普利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一线降压药物,但对于并有高凝状态者,应注意抗凝治疗.

    作者:钟英强;何剑峰;尹松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角膜穿孔伤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时机探讨

    1994年3月~1998年8月,我们对33例角膜穿孔伤致白内障患者分组施行手术治疗,现将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莫正政;刘姣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γ-刀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外科处理(附6例肿瘤组织电镜分析)

    目的:探讨γ-刀治疗后的病人再入神经外科行其他治疗的原因及方法.方法:γ-刀治疗后32例因病灶周围水肿加剧,脑积水明显增加,肿瘤体积增大,病灶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入神经外科.其中脑血管病(AVM)10例,鞍区肿瘤7例,胶质瘤8例,脑膜瘤或听神经瘤7例.结果:开颅手术14例,其他治疗18例,4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4例死亡原因分别为胶质瘤γ-刀治疗后脑室内出血,胶质瘤γ-刀治疗后广泛水肿,家属拒绝手术治疗,小脑蚓部血管母细胞瘤γ-刀治疗2年后出血,左顶巨大AVM γ-刀治疗后半年出血.结论:选择病人行γ-刀治疗时,要根据病变以及诸多因素加以考虑.普遍认为血管增生效应和对细胞毒性作用是放射效应的两个重要方面.尽管不同病变对放射有各种反应,不同剂量对同一病变产生的反应也各异,但通常认为病理改变有以下几期:反应水肿期、缺血坏死期、吸收与瘢痕期.

    作者:黄勤;曾白云;戴文伟;黄文辉;朱建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氯沙坦钾合用小剂量双氢克尿塞对高血压患者血清钾的影响

    高血压是心、肾及脑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氯沙坦钾(Losartan Potassium)及小剂量利尿剂均已被证实具有很好的降压及预防和逆转靶器官损害的作用,本研究探索两药合用对高血压患者血清钾影响的临床意义.

    作者:罗立波;巴依尔;郭立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甲状腺成熟型畸胎瘤1例

    患者女,25岁.颈前肿物半年来我院就诊.体查:右颈前区触及一肿物5 cm×4 cm×3 cm,可随吞咽上下移动.B超示:甲状腺占位性病变,回声不均.实验室检查T3、T4正常.临床初步诊断:右甲状腺腺瘤.住院后行手术切除.病理检查:肉眼见肿物大小约5.5 cm×4 cm×3.5 cm,包膜完整,外附甲状腺组织.

    作者:宗佩君;刘爱珍;刘晓玲;崔岩;钟延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结缔组织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

    以往认为结缔组织疾病(CT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较少见,近年来经右心导管和心脏超声检查发现CTD合并PAH并非少见,但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们观察到的类似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良兴;陈少贤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围手术期输血与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感染关系探讨

    由于小儿术前禁食,手术失血及绝对血容量低,因此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中常需输血.但是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除熟知的溶血反应,传染病毒感染性疾病如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艾滋病外,输血对免疫的抑制受到关注[1].它可延长人类及动物移植器官的生存期,促进癌肿的发展,增加术后的感染率.本文报道围手术期输血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感染影响的前瞻性研究结果.

    作者:李龙;张金哲;王燕霞;刘荫棠;魏临琪 刊期: 1999年第0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