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干燥综合征合并恶性腹膜间皮瘤1例报告

王建刚;卢春燕;陈永涛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 腹膜, 间皮瘤, 腹水
摘要:1引言干燥综合征是临床免疫科较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病,好发于40~60岁的妇女.恶性腹膜间皮瘤(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是起源于腹膜脏层和壁层的肿瘤,临床上极为少见笔者曾遇1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合并恶性腹膜间皮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西咪替丁致过敏性皮炎1例

    患者女,43岁.因反复右上腹隐痛7年余,黑便1周于2004-11-02收入院.患者于7年前始反复出现右上腹隐痛,常于餐前1 h发作,进食后可缓解,并伴上腹饱胀不适、嗳气、反酸等,近1周解黑便,每日1~2次.

    作者:向以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心力衰竭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关系--附66例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和UCG分析6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和5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心衰组24 h(全程)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number ofintervals,SDNN)、每5 min平均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per-5 min averages normalnumber ofintervals,SDANN)、相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之差的平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value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RMSSD)、相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数的百分率(percentage of differences exceeding 50 ms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PNN5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随心功能的下降,心衰组SDNN和SDANN降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MSSD和PNN50随着心功能的下降而显著下降,SDANN、SDANN、RMSSD、PNN50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比值呈正相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心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呈负相关(均为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且损害程度与心功能减退、左心室肥大程度有关.

    作者:吴逸南;葛志明;李方;贺红;张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自发性食管破裂致食管胸膜瘘1例

    患者男,80岁.因上腹胀痛不适,胸闷、憋气3 h于2002-10-19 23:30急诊收入本院.患者于中午进食柿子1只(患者有吃柿的习惯),饮白酒50 g,于入院3 h前出现上腹胀痛不适,恶心伴呕吐1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非喷射性.期间突然出现胸闷、憋气,否认既往有高血压等其他疾病史.

    作者:赵松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获得性血友病甲1例报告

    1病例报告患者,男,67岁.因反复四肢皮下血肿3个月,加重伴口腔黏膜出血、下颏肿胀3日,发热1日于2003-11-22收入本院.入院前3个月,患者无诱因出现四肢片状淤斑、无痛性血尿,在当地某市级医院求诊,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89 s(正常参考值35~45 s),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PT)13.2 s(正常参考值11~15 s),出血时间正常,以新鲜冰冻血浆、泼尼松等治疗,病情缓解出院.

    作者:焦一伟;钟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环氧酶-2抑制药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1引言环氧酶(cyclooxygenase,COX)于1976年被发现,是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生物合成的必需酶之一.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催化花生四烯酸产生前列腺素和白三烯,引起炎症和启动凝血系统.环氧酶分为2种--环氧酶-1和环氧酶-2.环氧酶-1属结构性酶,在生理状态下,在全身大多数组织和细胞中均可测到,且含量稳定,主要和胃肠道反应有关.环氧酶-2是可诱导酶,属炎性介质,生理状态下仅存在于脑、肾皮质等个别器官.当存在外源性刺激时,环氧酶-2大量增加,促进前列腺素合成,介导炎症,引起疼痛.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许多炎性介质和生长因子均可诱导环氧酶-2的基因表达,提高环氧酶-2的含量,但这种表达可被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flammatory drugs,NSAIDs)抑制.故NSAIDs又称环氧酶-2抑制药.

    作者:张玉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观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肺动脉高压的治疗进展--呼吸系统疾病(6)

    1引言肺动脉高压指肺动脉平均压在静息状态下等于或超过20 mmHg(10 mmHg=1.33kPa),或者在运动时等于或超过30 mmHg.在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已高于正常值称为显性肺动脉高压,如在静息时肺动脉平均压尚属正常,仅仅是在运动时超过30 mmHg则称为隐性肺动脉高压.

    作者:周敏;徐永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儿妇科急腹症3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妇科急腹症的特点及诊治体会,以期引起妇科和儿科医师对小儿急腹症的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以急腹症为主要表现收入院的小儿生殖系统疾病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的年龄4~14岁.根据病史、肛门检查、B超检查及术后病理诊断发现卵巢良性畸胎瘤9例,卵巢黄体破裂4例,卵巢冠囊肿4例,原发性痛经4例,处女膜闭锁4例,急性盆腔炎3例,阴道闭锁3例,腹膜后成熟性畸胎瘤1例.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7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儿童早期的妇科急腹症以肿瘤性疾病为主,青春期者则应考虑经血潴留、黄体破裂、原发性痛经等炎症所致的急腹症.诊断时要注意妇科体征,与外科疾病鉴别,配合辅助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其中腹腔镜手术可同时进行诊断与治疗.

    作者:黄柳;叶明;李玉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脑损伤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损伤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4例脑损伤伴呼吸衰竭的患者(观察组),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内皮素浓度,并与32名健康体格检查者(对照组)作比较.分析观察组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与内皮素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入ICU治疗后第1日的血浆内皮素浓度为(82±15)ng/L、对照组为(48±6)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第3日,血浆内皮素浓度为(68±17)ng/L,较治疗第1日的血浆内皮素浓度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的血浆内皮素水平与PaO2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31、-0.430,均为P<0.01);与氧合指数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06、-0.372,均为P<0.01).结论:脑损伤伴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明显上升,监测血浆内皮素浓度的变化,对判断脑损伤伴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转归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俎德玲;诸葛毅;胡金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米诺环素软膏佐治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牙周袋内局部使用米诺环素软膏佐治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侵袭性牙周炎患者64例(256牙)随机分成2组,均采用龈上洁治龈下刮治术,治疗组以米诺环素软膏注满牙周袋为止(10 mg),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口服多西环素,每次0.1 g,每日2次,共4周.记录并分析治疗前后的菌斑指数,牙体松动度、牙周袋探诊深度和牙体附着水平的改善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菌斑指数、松动度、牙周袋探诊深度和附着水平基线一致,治疗后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为P<0.05).结论:牙周袋内局部应用米诺环素软膏能提高侵袭性牙周炎治疗的成功率,是值得推广的局部治疗牙周炎的药物.

    作者:李秀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儿童艾滋病的特点及预后

    1引言艾滋病是由于感染HIV而引起的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据WHO报告,截至2002年底全球HIV感染已波及193个国家和地区.自从艾滋病流行以来,已有超过500万15岁以下儿童感染了HIV,其中400万死于艾滋病.2002年全球新感染HIV者约500万例,每日新感染HIV的15 000例患者中15岁以下的约2 000余例,其中新生儿1 600例,儿童及青少年已成为艾滋病的易感人群.现就儿童艾滋病的特点及预后作一讨论.

    作者:俞蕙;王晓红;朱启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维生素C和复方丹参佐治轮状病毒肠炎54例

    2001年11月~2002年1月间,我院用维生素C和复方丹参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5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申绍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儿药物性血尿32例临床分析

    对32例小儿药物性血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血尿的药物有磺胺类、庆大霉素、头孢拉定、小诺米星、林可霉素、双氯芬酸等惠儿有使用相关药物史,临床表现有皮疹、血尿,尿液镜检有磺胺类结晶、红细胞管型等停用有关药物及时症治疗痊愈,随访6~12个月无复发为减少该症的发生,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防止滥用药物,尽量少用或不用肾毒性药物,并应教育家长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作者:黄海振;李伟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艾滋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引言人感染HIV后,历经急性感染期、隐匿感染期、全身持续性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相关症状期、艾滋病期5个阶段的漫长病程.特别是隐匿感染期可持续2~8年,此时患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可几乎没有任何症状.这种隐匿漫长的病程,给艾滋病的临床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然而,艾滋病作为主要经血传播的传染病,亦有其特定的规律和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作者:雷秉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核医学检查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

    1引言核医学检查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核素)或稳定核素标记的体内生理性代谢物或类似物,示踪机体脏器的灌注、功能、代谢变化,同时利用组织或器官病灶内、外核素分布的浓度差异,显示组织器官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改变,获得有关脏器的解剖、功能及病变情况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对脏器功能的评价.核医学在功能检测和显像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正电子显像仪器的推广,受体配基及基因片段或探针等分子显像剂的记的研究成功和应用,核医学检查在肝脏疾病诊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下面浅析常用核素检查方法及其在肝脏疾病诊断和肝功能评价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程木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癌的化学栓塞治疗

    进修医生教授,首先请您谈谈有关肝癌化学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好吗?教授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肝癌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是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10余万人死于肝癌.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但由于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肝癌的介入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特别是化学栓塞治疗,主要是指经导管肝动脉化学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TACE在阻断肿瘤血供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局部的化学治疗药物浓度,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对于不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是一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曹明溶;龚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心肌及血管重构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循环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IGF-1)与其血压水平,心肌、血管重构之间的关系.方法:55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15名体格检查正常者(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测定血清IGF-1浓度.高血压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thickness,ⅣS)、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结果:①随着高血压级别的升高,血清IGF-1浓度逐步升高,其中高血压组2、3级组明显高于高血压1级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②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增厚组血清IGF-1浓度高于IVS正常组;左心室肥厚组血清IGF-1浓度高于非肥厚组(均为P<0.05);③IGF-1浓度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46,P=0.001);④IMT和ⅣS呈正相关(r=0.49、P=0.03).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与其血压程度以及心肌重构密切相关,与血管重构可能有一定关系;高血压患者的心肌、血管重构过程基本并行.

    作者:汪明灯;高修仁;梁鉴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蒜素治疗婴幼儿迁延性或慢性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大蒜素治疗婴幼儿迁延性或慢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共118例患儿,治疗组62例,其中迁延性腹泻42例,慢性腹泻20例,用大蒜素1~2 mg/k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56例,其中迁延性腹泻39例,慢性腹泻17例,用氨苄西林50~100mg/kg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两组均以7日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1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9%、15%、94%;对照组分别为50%、25%、75%,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以大蒜素治疗婴幼儿迁延性或慢性腹泻疗效满意.

    作者:颜美玲;龚晓辉;李启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A与干扰素的应答耐受

    丙型肝炎病毒是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目前缺乏有效的疫苗.干扰素是其主要治疗药物,但普遍存在耐受.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5A在丙型肝炎病毒的干扰素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涉及的可能机制包括:非结构蛋白5A干扰素敏感决定区变异、抑制双链核糖核酸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2,5-寡腺苷酸合成酶、诱生白介素-8和作用于干扰素的蛋白酪氨酸激酶和转录激动子信号途径.

    作者:王志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新理念

    1引言近十年来,随着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手段不断出现,类风湿关节炎(rheunatoid arthritis,RA)的治疗发生了重大的、可以说是质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治疗RA的理念.

    作者:曾庆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新医学杂志

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