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0岁.因腹痛、呕吐、腹泻1日入院.患者于1日前出现腹痛,以脐周为著;恶心、呕吐3次,呕吐后症状不减轻,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不含咖啡样物质;腹泻6次,为水样便.
作者:宋洁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引言神经原性膀胱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并发症的表现之一,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严格控制血糖为主,辅以功能训练和按摩、针灸等方法,而长期连续导尿引流则容易引起尿路感染,不利于控制血糖.
作者:常宇翔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病历摘要患者,女,23岁.因下腹部疼痛伴发热22小时于2002-08-10入院.腹痛呈持续性,偶有阵发性加重,不向其它部位放射.
作者:许瑞云;汤照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4h食管pH监测及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lower esophagealsphincter pressure,LESP)测定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中的应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疑诊为GER的新生儿行24h食管pH监测,其中15例测定LESP.结果:30例GER中22例(73%)为病理性,8例为生理性;病理性GER组的LESP[(2.18±0.32 kPa)]及屏障压[(1.48±0.71 kPa)]显著低于生理性GER组[分别为(2.71±0.39)kPa、(2.66±0.17) kPa],均为P<0.05;综合评分、pH 小于4的总百分率时间分别与LESP、屏障压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618,r=-0.595,r=-0.327,r=-0.408,均为P<0.05).结论:无创性24h食管pH监测及LESP测定是研究新生儿胃肠动力学的好方法,使新生儿GER得以及早诊断,LESP及屏障压降低是新生儿病理性GER的病理生理基础.
作者:黄婷婷;丘小汕;林金坤;沈振宇;陈玮琪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男,69岁.因咳嗽、咳痰加重3个月,并持续发热,于2002-04-12来院就诊.经CT检查肺部诊断为右肺中央型肺癌收入院.
作者:卜祥兰;杜玉枝;刘俊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31岁.因腹痛、腹泻1日于2002-03-14到我所就诊.既往无心脏病及癫癎病史,病后未用过其它药物,有青霉素及磺胺类药物过敏史.
作者:陶丽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引言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发现了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C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后,对该菌的研究迅速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张玉斗;袁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26岁,未婚.因四肢无力3个月,复发1周入院.3个月前患者服用减肥药后出现四肢无力,无意识障碍、感觉障碍、视物模糊、抽搐,入住内分泌科.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血钾3.1 mmol/L,血钠141 mmol/L,血钙2.4 mmol/L,血氯100 mmol/L,肌酸激酶132 IU/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2.2 nmol/L,甲状腺素166 nmol/L,促甲状腺激素4.5 mU/L.
作者:欧可可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引言根据药动学参数设计的给药方案包括确定药物的负荷剂量(loading dose,LD)、维持量(maintenance dose,MD),决定每次用药量(dose,D)、给药间隔(dosing inter-val,T)以及按血药浓度的实测值调整剂量.
作者:黄守坚;黎明涛;陈汝筑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病历摘要见本刊2003年第7期451页.2临床讨论2.1本病例临床特点该患者的临床特点为:①青年男性,反复发作性意识丧失伴抽搐1年,近半年逐渐出现记忆力下降;②构音不清,双上肢静止性震颤,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障碍;③低血钙、低血镁,高血磷,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明显增高,血铜及血清铜蓝蛋白正常;④X线示部分胸椎椎体骨质疏松,脑电图示左颞、顶、枕叶棘慢波,CT无异常,未见基底节钙化;⑤抗癫癎药物治疗2.5个月,症状控制不良.
作者:朱峻岭;梁燕;谷晓林;亓勤德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研究对象为2001年3月~2003年1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70例,均符合第5版<内科学>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无精神病史,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1]超过17分.
作者:邵康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题目A型题(第1题~第25题)请从A、B、C、D中选出一个佳的答案.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范畴:A.反流性食管炎;B.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病;C.霉菌性食管炎;D.Barrett食管.
作者:马洪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呼吸系统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62例呼吸系统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良性肿瘤类型以错构瘤、肺血管瘤、乳头状瘤较多见.X线检查或CT扫描是发现肿瘤病变的重要手段,其主要X线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结节状或团块状影.15例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12例有阳性表现.7例行经皮肺穿刺检查,均得到确诊.诊断明确后56例行手术治疗,5例经纤支镜治疗,1例抗炎对症治疗.全部患者均存活.结论: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呼吸系统良性肿瘤的重要手段,纤支镜和经皮肺穿刺检查是确诊的有效手段,诊断明确后应合理选择治疗方式.
作者:吴为群;沈跃飞;容中生;郑文兰;谢灿茂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肾癌组织中环氧化酶-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肾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比较肾癌组织及瘤周正常组织的环氧化酶-2的表达情况.结果:环氧化酶-2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7%,在瘤周正常组织的表达阳性率为4%(P<0.01);环氧化酶-2的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氧化酶-2在肾癌中高表达,抑制环氧化酶-2的活性有可能在肾癌的防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志坚;张学斌;高新;万云霞;马建辉;陈毓仙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引言骨髓移植是血液恶性肿瘤的有效根治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移植技术的完善与成熟,骨髓移植的应用范围及应用前景在不断扩大.
作者:陈运贤;钟立业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对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32例面肌痉挛病人予面部多点注射BTX治疗,初始剂量每点1~1.25U,重复注射每点1.25~5 U,其中169例治疗2次以上,共治疗505例次,观察疗效及疗效持续时间.结果:完全缓解144例次,明显缓解324例次,部分缓解14例次,无效23例次,总有效率95%;疗效与病情及注射次数有关,病情重、重复注射超过6次者疗效持续时间缩短.不良反应主要为短期上睑下垂、复视、眼部干燥、痉挛加重等.结论:面部多点注射BTX治疗HFS有效,但疗效持续时间较短,易复发.治疗剂量及注射位点应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
作者:詹培源;王丽娟;郑芷萍;詹国华;周晓红;王硕;邓远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女,62岁.因妇科普查发现腹部包块4日于2000-02-25入院.患者绝经26年,自觉腹部迅速增大2年,自认为肥胖所致,未引起重视.
作者:刘国云;周玉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