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群;沈跃飞;容中生;郑文兰;谢灿茂
目的:总结小儿慢性心房扑动的治疗经验.方法:12例小儿慢性心房扑动患儿首先采用地高辛联合胺碘酮(7例)或地高辛联合普萘洛尔(5例)治疗,无效者3例行食管心房超速起搏治疗转律、2例予以同步直流电击复律,转律后应用胺碘酮口服维持,6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药物治疗后12例的心室率较治疗前降低,1例转为窦性心律.其余11例中行食管心房超速起搏及同步直流电击复律的5例转为窦性心律,应用胺碘酮可维持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的6例全部成功消融房内折返通道.结论:药物治疗可以减慢小儿心房扑动的心室率,食管心房超速起搏及同步直流电击复律能够终止慢性心房扑动发作,射频消融是根治小儿心房扑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树水;李渝芬;曾少颖;李虹;石继军;张智伟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34岁.因活动性心慌、气短半年,加重10日于2002-08-10入院.病人半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心慌、气短,多于活动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行UCG检查拟诊为左心房黏液瘤,遂行手术摘除,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淋巴瘤.
作者:李秀昕;梁金元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评价体外反搏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67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对照组33例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予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治疗组34例在上述基础上予体外反搏治疗,气囊压力0.4~0.45 kg/cm2,每次1小时,每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隔7日进行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右正中神经、右腓浅神经传导速度,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8%,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体外反搏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安全、无创伤.
作者:田焕云;田鲁;汪青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研究对象为2001年3月~2003年1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70例,均符合第5版<内科学>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无精神病史,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1]超过17分.
作者:邵康益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危险因素及其对GDM发病的影响.方法:对77例GDM患者及96名健康对照孕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GDM发病且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年龄、产次、糖尿病家族史.年龄大于或等于30岁的GDM患者发病时间提前(P<0.05).结论:孕妇的年龄、产次、糖尿病家族史为GDM的危险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的孕妇孕期应注意GDM的防治.
作者:刘穗玲;何勉;宁芳芹;李小毛;周少锋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引言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品种繁多,适应证广,临床上由于治疗的需要常以不同的抗菌药联合应用或者抗菌药与非抗菌药联合应用.
作者:赵香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引言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发现了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C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后,对该菌的研究迅速成为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
作者:张玉斗;袁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26岁,未婚.因四肢无力3个月,复发1周入院.3个月前患者服用减肥药后出现四肢无力,无意识障碍、感觉障碍、视物模糊、抽搐,入住内分泌科.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血钾3.1 mmol/L,血钠141 mmol/L,血钙2.4 mmol/L,血氯100 mmol/L,肌酸激酶132 IU/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2.2 nmol/L,甲状腺素166 nmol/L,促甲状腺激素4.5 mU/L.
作者:欧可可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防治效果.方法:8例肾病综合征伴HBV标志物阳性患者口服足量泼尼松或甲泼尼龙,同时口服拉米夫定治疗3个月以上,观察血清HBV DNA滴度、HBV标志物及ALT、AST的变化.结果:拉米夫定治疗1个月后血清HBV DNA滴度由(6.9±2.8)×108 copy/mL下降至(3.0±1.9)×108copy/mL(P<0.05),治疗3个月后下降至(1.1±0.6)×108copy/mL(P<0.01),8例中2例病人治疗后血清HBV DNA滴度阴转,其中1例HBsAg、抗-HBe及抗-HBc阳性患者治疗2个月后血HBV DNA滴度阴转,ALT、AST正常,但无1例HBeAg阴转.结论:拉米夫定对激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HBV复制有防治作用.
作者:王丽萍;陈建;庄永泽;王庆华;彭卫华;张明炜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BTX)对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32例面肌痉挛病人予面部多点注射BTX治疗,初始剂量每点1~1.25U,重复注射每点1.25~5 U,其中169例治疗2次以上,共治疗505例次,观察疗效及疗效持续时间.结果:完全缓解144例次,明显缓解324例次,部分缓解14例次,无效23例次,总有效率95%;疗效与病情及注射次数有关,病情重、重复注射超过6次者疗效持续时间缩短.不良反应主要为短期上睑下垂、复视、眼部干燥、痉挛加重等.结论:面部多点注射BTX治疗HFS有效,但疗效持续时间较短,易复发.治疗剂量及注射位点应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
作者:詹培源;王丽娟;郑芷萍;詹国华;周晓红;王硕;邓远飞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免疫酶法与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血清EB病毒抗体的优缺点.方法:用免疫酶法与金标免疫斑点法分别检测440份血清的EB病毒抗体,其中已确诊为鼻咽癌的80份,正常对照360份.结果:80份鼻咽癌患者血清,免疫酶法阳性率98%,金标免疫斑点法阳性率96%,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测健康人360份血清,两者阴性率(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酶法灵敏性高、成本较低,适合普查筛选;而金标免疫斑点法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较高,可作为怀疑病例的检查方法.
作者:陈卫文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引言60岁以上老年人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并不少见,老年人甲亢约占全部甲亢患者的10%~25%,但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病例相当多,国内报告误诊率30%~80%[1],我院1995~2000年收治曾被误诊、后经检查甲状腺功能确诊的老年人甲亢8例,为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现将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刘志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120例HIE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利多卡因,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变化,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日、第7日测定两组患儿血清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结果:①对照组惊厥发生率为83%、频繁惊厥发生率为47%,观察组分别为53%、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②治疗3日,观察组的一氧化氮、血清内皮素水平分别为(98±14)μmol/L、(59±11)ng/L,对照组相应为(113±14)μmol/L、(71±10)ng/L,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多卡因可明显降低HIE患儿惊厥的发生率,通过抑制缺氧缺血后血清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过度释放而拮抗HIE对脑的损害.
作者:敖当;陈铭珍;唐兰芬;周毅虹;黄宇戈;揭育丽;黄秀兰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女,45岁,农民.因反复剑突下疼痛3月余入院.患者于3个多月前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疼痛,多呈隐痛,时有加剧,伴嗳气,无呕吐、腹泻,无畏寒、发热,无心悸、气促等不适,腹痛与饮食有关,进食油腻及肉类、鱼类食物时常加剧,与饥、饱无明显关系.
作者:陈山 刊期: 2003年第10期
患者,男,30岁,电工.因反复发作性皮肤红斑1年,再发半小时于2002-03-15就诊.患者于1年前起反复多次在运动及体力活动后皮肤出现片状红斑、小风团,多位于胸骨上窝及胸背部,伴轻度瘙痒,无头晕、头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泻等.
作者:廖八根;熊锡 刊期: 2003年第10期
女,62岁.因妇科普查发现腹部包块4日于2000-02-25入院.患者绝经26年,自觉腹部迅速增大2年,自认为肥胖所致,未引起重视.
作者:刘国云;周玉萍 刊期: 2003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0期
1引言舌骨大角综合征是指由舌骨及其周围病变引起的以舌骨大角区域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咽、面、耳等多个部位疼痛,临床上易与颈动脉鞘膜炎、喉上神经炎、茎突过长、颈椎病、慢性咽炎及咽异感症相混淆,为了引起同道对本病的注意,防止误诊,特将我科诊治的12例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珍 刊期: 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