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得盛;褚美玲;乌含斯;任微;栾亮
目的 探讨加味旋覆代赭汤防治乳腺肿瘤化学治疗出现的消化道反应的疗效.方法 将78例接收乳腺肿瘤化学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均给予帕洛诺司琼,治疗组化学治疗前1d加服加味旋覆代赭汤,连服7剂后比较疗效.结果 对照组未出现恶心及轻度恶心症状的患者共12例,治疗组未出现恶心及轻度恶心症状患者共2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止呕有效率为35.9%(14/39),治疗组为61.5%(24/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旋覆代赭汤能有效防治乳腺肿瘤化学治疗出现的消化道反应.
作者:陈玲玲;韩涛;刘兆喆;张冠中;郑振东;谢晓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药定向透药方法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12月在解放军第二一○医院住院的68例癌痛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止痛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定向透药止痛治疗.治疗12 d后,对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经中药定向透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疼痛缓解的起效时间为(10.44±8.42)min,平均疼痛缓解维持时间为(8.06±2.19)h;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为91.1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透药治疗止痛起效快,持续时间长,与阿片类镇痛药联合能提高止痛效果,且能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减轻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更容易接受,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初雪梅;段义芸;张晨;陈立娟;韩大跃;常晓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乳腺肿瘤患者化学治疗期间配合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免疫功能及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肿瘤科98例乳腺肿瘤患者术后采用CEF化学治疗方案(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的临床资料,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CEF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化学治疗前后外周血血象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化学治疗后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均略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化学治疗后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化学治疗前后CD4、CD8及CD4/CD8变化明显,观察组均显著提升,而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均P<0.05).结论 乳腺肿瘤患者化学治疗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提高免疫功能、减轻骨髓抑制.
作者:鞠伶伟;韩涛;刘兆喆;刘永叶;谢晓冬;郑振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口服化学治疗与静脉联合化学治疗对高龄(80岁以上)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干诊肿瘤病区40例行全身化学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口服组和静脉组,每组20例.口服组患者采用口服替吉奥胶囊,21 d或28 d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周期2~6个.静脉组患者采用一线化学治疗方案:(1)静脉输注奥沙利铂+替吉奥胶囊方案,奥沙利铂85 mg/m2,替吉奥胶囊基准量40~60 mg/次,80~120 mg/d.连续治疗21 d,停药7 d,治疗4个周期;(2)FOLFOX4方案,第1天,静脉注射奥沙利铂(L-OHP)85 mg/m2,滴注时长为120 min,并于第1、2天分别静脉推注亚叶酸钙200 mg/m2、5-氟尿嘧啶400 mg/m2,推注时长为120 min,之后静脉泵入5-氟尿嘧啶600 mg/m2,时长22 h.14 d为1个疗程.观察口服组与静脉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论经治疗,口服组与静脉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组患者均治疗4~6周期,足疗程用药;而静脉组患者因化学治疗副反应多,3例患者延期化学治疗或停止化学治疗.静脉组患者的治疗不良反应明显多于口服组.结果 对于高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口服药物化学治疗与静脉联合化学治疗组疗效相当,且口服药物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静脉化学治疗.对于高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口服化学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的发展,延长高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期.
作者:赵成民;李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于胶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06例早发型帕金森(EOPD)患者临床资料,男59例,女47例,平均年龄(46.8±1.5)岁.将所有患者编号后录入科学型计算器fx-3600 P,通过随机数发生键INVRAN将10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以医院为主开展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行常规护理干预.出院后由专业护理人员定期随访6个月.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2个月、出院6个月的认知功能和不良心理情绪.结果 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的认知能力和不良心理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延续性护理干预2个月后有所提升,6个月后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OCA分值高,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5.7791、5.9241、4.1988).结论 延续性护理干预能改善早发型帕金森患者的认知功能和不良的心理情绪.
作者:吴本春;邵明亮;韩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811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主要菌株的耐药情况.结果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空腹血糖水平与尿路感染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8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中,无临床症状者103例(65.2%);分离出病原菌158株,包括革兰阴性杆菌122株(77.2%)、革兰阳性球菌20株(12.7%)、真菌16株(10.1%);位居前两位的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性均较高,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性较低.结论 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以无症状性菌尿为主要表现形式,病原菌以肠道菌群为主,耐药性较强.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空腹血糖水平是是糖尿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要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积极控制血糖,加强对尿液的培养,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时敏敏;孟强;于世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作者:孟威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干预措施,以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产检的326例妊娠期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其中妊娠合并糖尿病者54例(观察组),非妊娠合并糖尿病者272例(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孕前体质量、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有糖尿病家族史、饮食偏咸、孕早期体质量增长、孕中期体质量增长、孕早期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是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早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年龄≥35岁、孕前体质量、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孕早期体质量增长、孕中期体质量增长为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孕早期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年龄≥35岁、孕前体质量、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孕早期体质量增长、孕中期体质量增长是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产前保健工作中应当提高孕妇对早孕期血脂、空腹血糖的重视,并及早开展孕妇体质量、饮食管理.
作者:田瑛;朱克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对鉴别恶性胶质瘤与单发性脑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胶质瘤24例及单发脑转移瘤15例患者临床资料.39例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1 H-MRS扫描.检测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瘤周水肿区、对侧正常脑实质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的变化,计算NAA/Cr、Cho/Cr及Cho/NAA的比值.对比分析肿瘤实质区、肿瘤边缘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实质区NAA/Cr、Cho/Cr、Cho/NAA的比值.结果 恶性胶质瘤与单发性脑转移瘤之间1 H-MRS代谢产物进行比较分析,肿瘤实质区NAA/Cr比值分别为(0.96±0.42)、(1.66±1.10),肿瘤边缘区NAA/Cr比值分别为(1.07±0.47)、(1.48±0.40),Cho/NAA比值分别为(2.21±1.20)、(1.21±0.35),瘤周水肿区NAA/Cr比值分别为(1.24±0.62)、(1.68±0.35),Cho/Cr比值分别为(1.78±0.79)、(1.10±0.26),Cho/NAA比值分别为(1.51±0.58)、(0.6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 H-MRS成像技术可以弥补常规MR成像的局限性,瘤周水肿区1 H-MRS代谢物比值对鉴别恶性胶质瘤及单发性脑转移瘤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王子文;段阳;杨本强;徐志华;许在华;林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RI动态增强与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肿瘤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寿光市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46例乳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均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对其诊断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经MRI增强扫描及DWI图像分析,乳腺良性病灶多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缘清晰、边缘光滑,恶性病灶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边缘呈分叶状或毛刺状;按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型,良性病灶以Ⅰ型为主,恶性病灶以Ⅱ、Ⅲ型为主;其中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3.91%、71.74%、76.09%,DWI扫描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2.61%、67.39%、78.26%,联合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30%、93.48%、95.65%,MRI动态增强扫描和DWI联合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均高于任何单一检查方法(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和DWI联合扫描在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宪增;唐芳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方式对腰椎结核患者后凸畸形及影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收治的63例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前路组、后路组及联合组,每组21例.前路组采用前路入路方式,后路组采用后路入路方式,联合组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方式.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三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 前路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与后路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与前路组及后路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三组患者ESR、Cobb角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患者ESR、Cobb角指标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后路组、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04%、14.28%、2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入路术式均可在腰椎结核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降低结核病灶活动度,改善后凸畸形.
作者:赵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核仁素(C23)表达下调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C23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通过RNA干扰技术将C23 siRNA质粒转染到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癌细胞中,下调其表达;细胞增殖采用MTS检测,细胞侵袭能力采用transwell检测.结果 C23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细胞的核仁、胞浆及胞膜上均表达.MTS法检测显示,癌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干扰后癌细胞凋亡增加,尤以早期凋亡为明显;transwell检测显示,siRNA干扰组的癌细胞穿膜细胞数为(277.00±59.30)个,显著少于对照组的(417.17±43.60)个和空白组的(443.17±37.1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宫颈鳞状细胞癌的癌细胞C23下调可抑制癌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减弱癌细胞的侵袭能力.
作者:黄伟;李静;高双全;丁宇;肖高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外生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菏泽市妇幼保健院手术治疗的84例外生型剖宫产术后CSP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宫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肌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转阴时间、总住院时间、病灶消失时间、月经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观察组长,且术中出血量也较观察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血HCG转阴时间、病灶消失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要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以出血、腹痛、发热、臀部疼痛为主,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4/4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3/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生型剖宫产术后CSP的患者,宫腔镜手术同时联合子宫动脉栓塞术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率,减轻患者的损伤,帮助患者术后尽早恢复病情,同时不良反应率低,手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任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作者:战祥毅;隋鑫;王文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作者:吴晓倩;刘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在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35例,随机分为监测组(19例)和非监测组(16例).监测组患者采用ICP监测,非监测组患者未采用IC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评价监测意义及治疗效果.结果 监测组19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1例,中度残疾5例,病死3例;非监测组16例患者中,预后良好4例,中度残疾4例,重度残疾3例,病死5例.监测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各项指标均优于非监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对冲性额叶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中应用持续颅内压监护,有助于对病情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可为疾病的正确治疗、护理及判断其预后提供参考.
作者:曲虹;李鉴峰;赵明光;赵丽萍;李晓红;王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行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治疗的94例患者临床资料,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快速康复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47例.常规护理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快速康复组患者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禁食时间、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23.48±2.64)h、(31.46±2.83)h、(42.13±2.41)h、(48.76±4.22)h,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的(33.15±4.76)h、(54.48±6.17)h、(66.38±6.45)h和(64.18±6.53)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3%,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5.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快速康复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5.7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2.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在腹腔镜下行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能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李玉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ZOL)联合骨化三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P)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相关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POP患者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骨化三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治疗周期1年.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腰椎L1~4,髋部大粗隆,股骨颈处骨密度,血清相关骨代谢标志物[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N)、I型胶原C末端肽(CTX)水平],疼痛程度(VAS)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腰椎L1~4、髋部大粗隆及股骨颈处骨密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部位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RACP-5b、BALP、OCN、CT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及SF-36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9.76%,对照组为7.3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骨化三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显著,可提高骨密度并降低血清相关骨代谢标志物含量,缓解疼痛感,且安全性较高,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郑博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起搏器及电极导线的工程学和植入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目前,临床上经腋静脉植入电极导线是新的路径选择,通过分析经腋静脉路径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的研究现状,为起搏器植入静脉路径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任玉菊;王怡练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慢性乙肝(CVH)患者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丙氨酸转氨酶(ALT)、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6例CV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beAg、ALT、HBV-DNA水平,及HbeAg、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HbeAg、ALT及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HbeAg、ALT及HBV-D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eAg转阴率为53.48%(23/43)、ALT复常率为81.40%(35/43)及HBV-DNA转阴率为60.47%(26/43)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0%(8/43),与对照组11.63%(5/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CVH阿德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beAg、ALT、HBV-DNA水平,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吕毅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