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养;于颜峰;黄春忠;刘瑶琴
目的 了解海南省三甲医院女性医护人员疲劳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甚至预防“过劳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疲劳量表-14对海南省三家三甲医院共952名女性医护人员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①疲劳量表-14总平均得分为(7.92±2.98)分,有21.6%的女性医护人员感到疲劳.医护间躯体疲劳得分、脑力疲劳得分、疲劳总得分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有81.9%的人每周值两次以上的夜班,不同夜班情况间脑力疲劳得分(t=-2.547,P=0.011)和疲劳总得分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255,P=0.024).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医护人员躯体疲劳的因素有工作单位、经常不吃早餐、饮食规律、患病情况.影响医护人员脑力疲劳的因素有工作单位、每周值夜班>2次、患病情况和身体自我感觉情况.结论 影响女性医护人员疲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采用综合措施进行预防.
作者:高允锁;王小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究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情况.方法 对本院肝胆外科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护肝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保肝护肝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恩替卡韦片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其ALB、ALT、TBiL、PTA、Child-Pugh积分、HBV DNA等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上述指标以及疗效评价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采取恩替卡韦进行治疗提高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梁铭;徐启桓;舒欣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压氧疗法对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于确诊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的40例将其随机分为高压氧联合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疗法和药物疗法,治疗组采用高压氧疗法联合药物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高压氧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5.0%(x2=6.2454,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鼻咽癌放射性脑病,可明显缩小患者的病灶体积,改善甚至消除症状.高压氧是鼻咽癌放射性脑病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作为临床治疗鼻咽癌放射性脑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洋;何少丽;王淑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护理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间我院神经外科发生的2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的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结论 神经外科的护理不良事件由多重因素造成,需针对相应的原因,制定一系列的防范措施,达到控制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
作者:吴莹珠;王小梅;汪荣姬;陈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一种基于心电参数的睡眠、觉醒识别方法.方法 用KF2型动态多参数生理检测仪和多导睡眠监测系统同时记录受试者夜晚睡眠时的生理信号,用统计方法研究基于心电参数的睡眠觉醒识别算法.结果 样本数据睡眠、觉醒平均判别准确率为86.0%.结论 基于心电参数的识别算法对睡眠、觉醒的判别结果与PSG的一致性较高,因而用心电参数进行基本的睡眠觉醒判别是可行的.
作者:葛宏;吕晓东;范军;蒋科;胡晓林;景百胜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在临床护理中实施护患沟通,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方法 对护理人员进行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一年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向医生发放问卷70份,内容为护士的沟通技巧知识掌握情况评价,收回有效问卷70份;向患者及家属发放问卷100份,内容为对护士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收回有效问卷98份;并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前的2009年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护士的沟通技巧知识掌握率由2009年的66.7%提高到2010年的95.7%;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由2009年的74.5%提高到2010年的96.9%;护患纠纷由2009年的5例下降到2010年的1例,下降8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好有效的护患沟通能保证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徐燕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GC-MS分析三叶青藤挥发油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三叶青藤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 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共分离出89个色谱峰,鉴定其中47个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75.94%,主要化学成分是芳樟醇、棕榈酸、反式石竹烯等.结论 该方法提取简单、实用,初步揭示了该药材挥发性成分,对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打下基础,为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作者:刘兰军;宋伟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1病例患者,男性,35岁.2个月前因左髌骨骨折,骨折处明显软组织肿胀,疼痛伴活动障碍而来院行左膝关节X线检查.2结果X线示髌骨腰部骨折,碎骨块上下分离,局部骨质吸收,中间见一巨大软组织块影,其内密度欠均匀.左胫骨平台内外缘及股骨髁部周边见明显的骨质增生,股骨髁凹加深加宽,胫骨髁间嵴变尖向凹内嵌入,关节面波浪状不整,关节间隙窄.遂加照对侧膝关节亦有类似改变,追问病史,其家族有血友病史,后诊断为血友病性关节炎,左髌骨骨折后巨大血肿机化.
作者:李开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EDTA-K2抗凝剂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用三种方法分别对16例由于EDTA-K2抗凝剂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患者进行平行检测.结果 使用EDTA-K2抗凝剂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明显减少,而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测定的血小板数和人工计数结果相近且正常.结论 作为血细胞分析常用的抗凝剂EDTA-K2能引起极少数人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临床中应对这种情况予以重视并采用其它抗凝剂进行对比验证,以保证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作者:郑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棓丙酯是否可影响红细胞溶血及其渗透脆性.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棓丙酯(256μg/ml、128 μg/ml、64μg/ml、32μg/ml、16 μg/ml、8μg/ml)与红细胞悬液孵育12小时,肉眼观察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溶血程度;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检测药物处理后各组红细胞的大脆性和小脆性,再用氰化高棓铁血红蛋白法检测各组的大脆性溶血情况.并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肉眼观察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显示不同浓度的棓丙酯处理后,各组红细胞悬液无明显溶血,各药物处理组的大脆性和小脆性与正常人和对照组的渗透脆性比较无显著差异;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检测各处理组的大脆性溶血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棓丙酯对红细胞溶血和渗透脆性无影响.
作者:蔡燕;蒋红;彭乙华;邢艳;雷佳红;杨明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原因.方法 将本院2003年5月至2011年5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238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原因中子宫良性病变占83.19%.子宫恶性肿瘤占16.81%.不同绝经年限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子宫良性病变是引起绝经后阴道流血的主要原因,但子宫恶性肿瘤所致的阴道流血不可忽视.特别是年龄大,出血距绝经时间长的患者,应及时采用合理检查,可以提高诊治率.
作者:孙卓湘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治疗0级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减少足溃疡的发生.方法 将76例2型糖尿病0级糖尿病足的病人,随机分成二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常规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足三里、三阴交穴位注射,观察治疗0级糖尿病足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0级糖尿病足治疗有效率(94.74%)优于对照组(60.53%),且足背动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0级糖尿病足更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环,缓解足部症状及体征,更有利于防止足溃疡的发生.
作者:钟志情;程康林;厉群;黄晓静;梁慧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在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经微创经皮肾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80~120分钟,平均(90±10)分钟,一次性手术成功率为100%,一次性结石取净率为99%,术中无附加手术干预,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结石取尽率高、安全有效等优点,可作为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康厚彬;朱卫国;何秉勋;朱智虎;薛斌;袁毅;艾航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腹子宫切除术(TAH)、阴式子宫切除术(TVH),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LAVH),筋膜内子宫切除术(LISH)四种术式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97例行全子宫切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TAH 99例,TVH 100例,LAVH 100例,LISH 98例,比较四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 LISH组手术时间长,TAH组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排气时间TAH组长,TAH组使用镇痛剂多,术后住院时间TAH组长,四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性生活,LISH组绝大部分在术后4个月恢复术前性生活感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种术式均为子宫切除的有效术式,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TVH、LAVH、LISH三种术式创伤小,减少患者痛苦,术后恢复快.对排除宫颈恶性病变的患者行LISH,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能保证盆底、阴道、宫颈的完整性,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子宫切除的理想术式.
作者:毕焕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经尿道电切同期治疗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42例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电切手术,且在术后立即用20 mg丝裂霉素注入膀胱,再予正规膀胱灌注化疗.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消失或缓解.临床随诊5年,有5例复发,复发率11.9%,其中一年内复发1例,一年以上复发4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前列腺窝内肿瘤种植.结论 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行同期电切治疗是可行的,效果确切,可以减少膀胱内肿瘤细胞种植机会,避免二次手术损伤,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梁建奇;林灼怡;黄蔚山;卓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组合模式,估计其感染程度,为精神病患者乙肝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的门诊及住院精神病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Anti-HBs)、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抗乙肝病毒e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e Antibody,Anti-HBe)和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体(Anti-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Anti-HBc)五项指标,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7139例血清标本中检出HBV血清学标志物5226例,总感染率73.20%.血清学标志物表达模式可分为感染期模式组和恢复期模式组,共18种模式.结论 精神病患者较同类人群血清总感染率偏高,且血清学标志物模式较为复杂,建议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注射乙肝疫苗,以降低乙肝的传染率.
作者:李萍;何柯新;王会敏;邱萍英;麦静雯;刘学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B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与心功能、冠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次日静脉FBG水平,将235例AMI患者分为以下两组:FBG正常组(n=72):FBG <6.1 mmol/L;FBG升高组(n=163):FBG≥6.1 mmol/L;比较两组入院时Killips分级、一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脉严重程度(Gensim积分)、住院30天病死率.结果 ①基线情况无差异的两组入院时Killip分级、一周LVEF无显著差异,FBG升高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FBG正常组;②相关分析显示FBG与LVEF负相关,与Gensini积分正相关;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BG升高对于总体住院30天病死率及溶栓治疗住院30天死亡率均有显著预测价值.结论 FBG升高为院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可反映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作者:郭红梅;徐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不仅理论知识应用广泛,而且实验操作技术性强,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生理实验教学的效果,是生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就《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实验课件的制作过程及应用效果等作一总结.
作者:曹晓娥;周培华;杨海燕;王一鸿;黄鹤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HBsAg定量预测法观察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近期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将48例CHB患者分为三个治疗组,分别为HBsAg <100、100 ~ 200及>200 ng/L,每组各16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照组10例CHB患者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治疗,不采取拉米夫定治疗.治疗4周时观察两组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阴转率.结果 三个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A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 HBsAg初始水平及近期疗效是预测e抗原血清转换率的两项较好指标,对于拉米夫定的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刘仁志;夏璀;邬艳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的次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内分泌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行子宫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子宫次全切除术并进行追踪随访,观察其对患者内分泌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其中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9例(30.00%)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观察组患者术后3年2例(6.67%)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结论 改良次全子宫切除术效果优于传统次全子宫切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柯秀权;王玉蓉;陈水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