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3~2004年广西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监测, 海产品
摘要:目的了解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为防范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GB/T4789.7和中国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络的统一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对来源于不同沿海地区的4类海产品共205份进行检测,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1株,检出率20.0%,其中甲壳类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为26.0%、贝类为24.7%,海鱼类为12.5%.结论说明在广西市售海产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较高,存在着食用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生食海产品和生熟交叉污染,是重要防范措施.
应用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眠舒苓胶囊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目的研究眠舒苓胶囊的毒性,为其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耐受剂量(MTD)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试验和大鼠30天喂养试验,分别观察眠舒苓胶囊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亚急性毒性.结果眠舒苓胶囊对雌雄性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MTD大于15 000mg/kg;对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无诱发微核增多作用;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未见导致精子畸形和畸形率增高;Ames试验在加与不加S9的条件下均无致突变性;大鼠30d喂养试验未观察到中毒表现,眠舒苓胶囊各剂量组动物体重、食物利用率、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值、各脏器的脏/体比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主要脏器在外观形态和组织学上均无异常变化.结论眠舒苓胶囊对动物的生长发育、造血功能、肝肾功能、器官组织均无明显毒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广西部分壮族居民猪人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了解广西部分壮族居民猪人肉孢子虫的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硫酸锌浮聚法和压片法,分别检查人粪中猪人肉孢子虫孢子囊(或卵囊)和猪肉中猪人肉孢子虫包囊的感染情况.结果粪检489人,猪人肉孢子虫自然感染率为6.54%;检查市售猪肉42头,猪人肉孢子虫包囊阳性率为71.43%.结论广西部分壮族居民有猪人肉孢子虫感染.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起水电站库区炭疽流行的调查分析

    目的通过本次炭疽疫情的调查处理,探讨炭疽防治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03年天峨县炭疽疫情及其处理情况.结果本次疫情是由于当地居民剖杀病死马,直接接触病死马肉而引起的炭疽流行,受害人群主要是农民,以皮肤炭疽为主.结论天峨县是炭疽的自然疫源地,炭疽防治工作不容忽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及阻断措施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在我国流行广泛,据专家估计,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3.5亿人,每年有75万人死于HBV感染引起的疾病.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BV感染率为57.6%,HBV携带率为9.8%,即中国有6.9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1.2亿人长期携带HBV.乙肝发病率呈逐年持续上升趋势,2003、2004年乙肝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7%~29%,仅次于结核病、居全国第2位[1].乙肝高发区的感染多发生在婴幼儿期,30%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围产期可将病毒传给婴儿.我国HBV携带者中50%以上为母婴传播所致,胎儿时期感染HBV,容易形成慢性带毒状态,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高危因素.因此,乙肝预防的重点是婴幼儿,阻断母婴传播、提高婴幼儿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是降低乙肝感染率的关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2002~2004年广西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广西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污染状况,为构建食品污染物数据库和防范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在广西南宁等6个市建立监测点,定期无菌采样,检验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统一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检验方法进行.结果在6个监测市对6类食品共计1276份食品进行了监测检验,结果在南宁、柳州2个市的生肉中检出3株O157:H7,总检出率为0.24%,而生肉O157:H7污染率为0.46%.结论在广西首次证实生肉受到O157:H7污染,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所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树突状细胞激活效应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小鼠脾淋巴细胞(小鼠脾LC)的佳激活作用比例.方法联合应用GM-CSF、IL-4和小鼠H22肝癌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从荷瘤小鼠四肢长骨提取的DC,依据不同的激活比例用致敏DC体外激活TIL和小鼠脾LC,采用乳酸脱氢酶(LDH)4小时释放法测定、观察被不同程度激活的TIL和小鼠脾LC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当E/T为1:400和1:200时,所激活的TIL或小鼠脾LC的杀伤活性较弱,线性关系不明显,P>0.05;当E/T为1:100时,杀伤活性有较明显的提高,与前两者比较,P<0.05;当E/T=1:50时,杀伤活性徒增,与前三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当E/T=1:25,1:12.5和1:6.25时,杀伤活性与E/T=1:50时基本没变化,P>0.05.结论当E/T=1:50时,DC能使小鼠脾LC和TIL充分激活,显著提高其对小鼠H22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一起急性砷中毒事故的调查分析

    2005年1月6日,广西钟山县某金属冶炼厂发生一起吸入性有毒粉尘的中毒事件,3名民工中毒,现将事故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

    莱姆病(Lyme disease,LD)是一种蜱传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由Willy Burgdorferj[1]于1982年首次成功分离并被命名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莱姆病呈全球性分布,除南北极以外,各大洲均有流行,并且发病区域和发病率呈迅速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莱姆病在我国的分布也相当广泛,于1986、1987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相继发现莱姆病以来[2],至今已经有30个省、市、自治区确定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全国每年至少有上万例的新发病例[3,4].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少数民族地区吸毒人群HIV感染的行为、CCR5受体基因变异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吸毒人群HIV感染的行为、CCR5受体基因变异因素.方法对广西西部某县戒毒所内的吸毒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检测HIV血清抗体、受体基因CCR5△32/△32纯合子.结果HIV感染率为57.14%,静脉注射率为86%,共用注射器率为47.9%.80.4%和8.9%的吸毒人员分别曾有过异性和同性性行为.没有发现136-bp△32CCR5突变体.结论吸毒人群为HIV易感人群,静脉吸毒、性交为HIV感染的行为因素,应采取行为干预措施来预防控制HIV的传播.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国产流行性感冒病毒裂解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

    目的观察国产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2003年6~11月,在广西柳城县,对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三价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进行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并以进口的同类疫苗(凡尔灵)作对照,用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疫苗抗体.结果国产疫苗和进口疫苗分别接种1094人和240人,各组均未见严重局部反应及其它严重副反应,其发热反应率分别为3 33%和6 25%,各有1例发生局部红肿,两组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种疫苗组于免后分别对571人和163人采血做HI试验,流感病毒H1N1、H3N2、B(亚)型的HI抗体总阳转率分别为84.2%、50.0%、60.1%和84.0%、57.7%、58.3%,两种流感疫苗的HI抗体总阳转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反应轻微,安全性好,抗体应答与进口的同类疫苗相似,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2001~2004年广西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

    目的掌握我区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预防食物中毒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方法对2001~2004年广西各地食物中毒报表和调查报告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4年共收集到广西食物中毒报告542起,中毒9840人,死亡110人,病死率1.1%;夏秋季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家庭为高发场所,农村居民>县乡镇居民>城市居民,沙门氏菌、有机磷、毒鼠强、毒蘑菇为主要致病因素.结论食物中毒的预防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途径和任务,结合广西食物中毒的特点,建立食源性疾病综合防制体系、落实乡镇食品安全制度,完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机制,提高食物中毒的防治效果,减少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食用安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2003~2004年广西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

    目的了解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为防范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GB/T4789.7和中国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络的统一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对来源于不同沿海地区的4类海产品共205份进行检测,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1株,检出率20.0%,其中甲壳类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为26.0%、贝类为24.7%,海鱼类为12.5%.结论说明在广西市售海产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较高,存在着食用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生食海产品和生熟交叉污染,是重要防范措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44株食源性沙门氏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从各类食品中分离出的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我们对44株食源性沙门氏菌菌株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广西农村地区饮水卫生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广西农村地区饮用水卫生状况,探讨应对策略.方法对2002年和2004年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饮水卫生监测结果及所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归类与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结果依据全国爱卫会和卫生部1991年颁布的<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进行评价,2004年广西农村地区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33.13%,较2002年的20.88%有所提高,但广西农村地区饮水水源污染严重,饮水设施缺乏,全区饮用分散式供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66.55%,饮用集中式供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3.45%,尚达不到全国1993年的平均水平.结论广西农村地区饮水卫生存在安全隐患,政府需加大农村改水工程投入,同时要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监测检验工作网络,以保障农村地区居民的饮水安全与身体健康.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2004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情况分析

    为了解我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流动人口疟原虫感染率、感染虫种、感染来源和感染者的地区分布,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2004年全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2005年武警某部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2005年我们在武警某部进行了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35岁以上干部583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2000~2003年防城港市冷饮食品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我市4年来冷饮食品卫生质量状况,为今后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我市冷饮食品卫生质量.方法对本市2000~2003年生产销售冷饮食品卫生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共检测样品1209份,合格率79.56%,定型类和散装合格率有显著差异.监测指标中菌落总数合格率低,其次是大肠菌群和糖精钠.结论微生物污染仍是冷饮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尤以散装冷饮食品严重,糖精钠超标也不容忽视;生产单位应消除污染隐患,强化内部卫生管理.卫生监督部门也要加大执法力度,杜绝不合格食品进入流通领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广西青少年伤害相关危险行为流行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广西青少年伤害相关行为流行状况,为制定青少年伤害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柳州、桂林、贺州、钦州、河池等6城市的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学共21325人进行匿名自填问卷调查.结果广西青少年学生有骑车带人、闯红灯、违规过马路、到非游泳区游泳和打架等行为分别为39.6%、12.2%、32.1%、15.3%、19.0%;15.4%的大学生有抑郁情绪,初中生有离家出走意念、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分别为37.1%、21.4%、7.8%,且女生高于男生.结论不同类型学校学生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特点不同,应在预防干预过程中不同类型学校各有所侧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广西计划免疫接种率调查

    目的了解广西计划免疫接种率现状.方法采取两阶段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PPS)方法,抽查6333名2001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调查其BCG、OPV、DPT、MV、HBV的接种情况.结果儿童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9.78%,但仍有30%的县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低于85%.BCG、OPV、DPT、MV、HBV单苗接种率分别为99.27%、95.28%、95.07%、95.58%、81.79%.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和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逐年提高,2001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出生的四苗全程合格接种率分别为88.65%、89.67%、91.02%,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48.86%、54.76%、71.36%.调查儿童的卡介苗疤痕率为82.66%,接种证建证率为86.07%.结论广西计划免疫接种率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但工作发展不平衡,在今后工作中,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计划免疫疫苗合格接种率.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1996~2004年凭祥市艾滋病流行状况调查

    目的分析凭祥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态势,为开展艾滋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996~2004年凭祥市的监测资料进行整理综合分析.结果从1996年至2004年末共检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00人,其中,经静脉吸毒传播的占77.33%,经性接触传播的占14.33%,不明的占8.33%,传播途径以静脉吸毒传播为主.结论凭祥市艾滋病感染目前处于流行期,防制重点应是控制静脉吸毒引起的传播,同时注意控制性传播.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应用预防医学杂志

应用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