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的基因诊断

杨丹球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基因, 诊断
摘要: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基因诊断将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新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认为结直肠癌是多基因多步骤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包括癌基因的活化和抑癌基因失活.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布比卡因加亚甲蓝用于痔术后止痛效果观察

    我院2000~2002年对36例痔手术采用0.5%布比卡因加亚甲蓝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止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3例,女1 3例;年龄24~51岁.血栓性外痔6例,混合痔30例,其中Ⅲ期混合痔21例,Ⅳ期混合痔9例.痔并发出血、贫血8例.

    作者:刘勇峰;呼延清;张海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红外治疗仪治疗痔1216例临床观察

    自1992年以来,我院使用多功能医用红外治疗仪治疗各种类型痔1 21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鹏;袁向阳;刘春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传统术式与电容场结合治疗痔65例

    采用传统术式与电容场结合治疗痔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5例,女40例;年龄25~64岁.病程1个月至20年.单纯内痔20例,混合痔45例.不同程度的伴有便血、肿物脱出、疼痛、肛门不适等症状.

    作者:王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萆薢分清饮治疗老年肛肠病术后小便不利80例疗效观察

    1999~2002年对老年肛肠病术后小便不利者采用萆薢分清饮加减治疗,并与肌注新斯的明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艳阳;樊华伟;刘佃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肛门前方切开直肠前壁闭式缝合治疗直肠前突

    采用经肛门前方切开直肠前壁闭式缝合术治疗直肠前突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元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选用不同方法治疗肛裂252例

    近年来,我们对252例肛裂患者分别采用中药熏洗痔疮膏外敷法、维生素E注射肛管按摩法、潜行侧切手指扩肛法治疗,疗效比较理想,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云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肠癌微转移的检测

    大肠癌行根治术的患者有30%~40%在5年内出现转移和复发,这些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常规检查中(包括手术探查、B超、CT、普通病理切片等)并未发现显性转移,因此推断微转移灶是客观存在的.早期认识有无肿瘤转移,转移方式及范围对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大肠癌的微转移检测成为可能.

    作者:刘金鹏;肖莉;凌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药外洗方治疗肛门病术后水肿临床观察

    为观察用自拟中药外洗方治疗肛门病术后水肿的疗效,肛门病术后312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以自拟中药外洗方治疗,另两组以PP液和温水熏洗.治疗组总有效率95.2%,PP液组总有效率73.5%,温水组总有效率69.2%,治疗组与PP液组和温水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温水组与PP液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中药外洗方治疗肛门病术后肛缘水肿具有显著效果.

    作者:刘晨;夏峰;朱菊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痔剥扎术后1000例肛门节制功能观察

    近5年来笔者用剥扎术治疗痔1 000例,对患者术后肛门节制功能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吴志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结肠镜检查在诊断大肠多原发癌中的应用(附836例分析)

    为及时发现并治疗大肠多原发癌,对836例大肠癌术前常规行结肠镜检查,533例(63.8%)可行全结肠检查,303例(36.2%)因病灶堵塞等原因未能行全结肠检查,其中192例行术中结肠镜检查.所有结肠镜检发现的病变均行处理,术后病人结肠镜随访18个月.192例行术中结肠镜检查者,发现3处同时原发癌1例(0.52%),同时第二原发癌5例(2.6%),腺瘤早期癌变2例(1.0%),同时存在腺瘤39例(20.3%),其中12例(30.8%)为多发腺瘤.未行全结肠镜检查的111例病人中,随访发现同时和异时第二原发癌7例(6.3%),腺瘤21例(18.9%),明显高于术前或术中行全结肠镜检查者.结果表明:术前不能行全结肠检查者,术中应补充结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彻底治疗同时多原发癌病灶.大肠癌病人术后应常规行结肠镜随访.

    作者:肖建安;李保中;沈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止痛促愈膏用于混合痔术后创面换药210例

    自1999年以来,我们将自拟止痛促愈膏用于混合痔术后创面换药210例,并与九华膏换药的120例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袁金庭;孙英;刘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抑癌基因P16表达及其意义

    为探讨P16基因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应用抗P16蛋白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10例正常大肠粘膜、66例绒毛状或管状腺瘤(其中伴轻度异型增生28例,伴中度异型增生21例,伴重度异型增生17例)及89例大肠癌组织进行了标记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大肠粘膜全部表达P1 6蛋白,随着大肠粘膜病变的进展,P16蛋白的阳性率逐渐下降.P1 6蛋白在伴有轻、中、重度异型增生腺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2.1%,76.2%和52.9%,大肠癌的阳性率为47.2%.伴轻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伴重度异型增生腺瘤组(P<0.05)及大肠癌组(P<0.01);伴中度异型增生腺瘤组的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大肠癌组(P<0.05);高分化大肠癌组的阳性率高于低分化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未转移组(P<0.05)Dukes分期中的A期组阳性率分别明显高于C期组和D期组(P<0.05).结果提示:大肠粘膜的癌变过程与P16表达缺失密切相关,P16蛋白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米建强;沈铭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为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应用放射性同位素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了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4个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1)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4个微卫星位点D2S123,BAT 26,D17S261,D17S799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检出率分别为12.5%(6/48),18.8%(9/48),10.4%(5/48),8.3%(4/48);(2)微卫星不稳定性和肿瘤的部位有关(P<0.05),与分化显著相关(P<0.01),而和肿瘤患者的性别、淋巴结转移以及Dukes分期无关(P>0.05).结果显示:微卫星不稳定性是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分子改变,是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新机制.

    作者:林武华;孙念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布比卡因在肛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1998~2001年,我科采用布比卡因局部麻醉用于痔、瘘、肛裂手术,术中麻醉镇痛好,术后创口镇痛时效长,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志华;张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口服痔瘘汤预防肛肠病术后并发症80例观察

    感染、出血、疼痛、水肿及便秘是肛肠病术后常见并发症,笔者采用口服痔瘘汤术后,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针灸治疗肛肠病术后肛门坠胀51例

    近年来,笔者针灸治疗肛肠疾病术后肛门坠胀5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3例,女28例;年龄31~75岁;病程5天至0.5年.

    作者:许建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肠肿瘤121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小肠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对121例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1例中,恶性肿瘤81例,良性肿瘤40例.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急性肠梗阻、大便性状改变、黄疸等.121例均经手术证实.肿瘤位于十二指肠13例,空肠62例,回肠46例,术前诊断符合率61.9%(75/121).恶性肿瘤81例,根治切除率为44.4%(36/81),其中71例获随访,已死亡38例,平均存活(36±18)个月,B超、CT、全消化道钡餐诊断符合率低,病人膝胸位腹部查体发现可移动性腹部包块是发现小肠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结果表明,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极不典型,早期诊断极其困难,加强对本病的重视和认识是改善病人预后的关键.

    作者:徐永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直接钳夹结扎皮桥在外痔剥离中的应用

    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外痔剥离后直接钳夹结扎松弛的皮桥治疗混合痔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成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肠癌中myc基因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为探讨myc基因在大肠癌中表达及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8例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myc基因的表达.大肠癌组织myc基因阳性扩增率为53.6%(15/18),并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肿瘤发生部位、体积大小、肿瘤中心坏死、病人年龄及性别关系不明显(P>0.05).结果表明,myc基因过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范伟;周峰;卢丽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空皮桥法在混合痔剥扎术中的临床应用

    采用外剥内扎法加中空皮桥法治疗环状混合痔25例,同时与采用外剥内扎法加皮桥侧边修剪法治疗的25例对比观察.结果发现:中空皮桥法明显减少肛管皮桥的水肿、血栓痔和皮赘等并发症.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