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内营养在维护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张珂;吴刚;李志伟;张效东;洪智贤;孙文兵

关键词:门静脉高压症,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肠黏膜屏障
摘要:目的了解肠内营养在维护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40例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随机进入肠内(EN)或肠外营养(PN)组,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外营养,观察两种营养方式对患者内脏蛋白合成能力、肝功能及其储备、胃肠功能、内毒素水平、肠道细菌移位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EN术后并发症少,在刺激肠道蠕动,减轻内毒素水平,防止肠道菌群移位,维护肠黏膜屏障方面优于PN,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EN是维护此部分患者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稳定的有效方式.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营养方法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影响

    患胃肠道肿瘤的患者,常因术前进食受限,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负氮平衡,其手术后的营养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1998~2001年住院实施胃肠道大手术的患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刘竞;张海燕;岳宏林;王世勋;樊亚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膳食结构的变化对脂肪肝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营养干预改变脂肪肝患者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并观察其疗效.方法营养干预措施采用询问法登记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制订膳食原则及编制食谱.健康教育进行营养知识讲座及咨询活动.结果通过营养干预脂肪肝患者改变了原有的膳食结构及饮食习惯,能量摄入和消耗处于动态平衡;增加粗粮、蔬菜和鱼禽类等食品的摄入量,动物性脂肪摄入减少;53.1%脂肪肝患者有好转,46.2%超重或肥胖的人体重恢复到标准体重范围内.结论普及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宋春梅;蔡东联;马洪波;王咏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肿瘤术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肿瘤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肠肿瘤的患者随机分为PN组和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能量为105 kJ@kg-1@d-1,氮入量0.2 g@kg-1@d-1.EN组术后第1天起经鼻饲管(放置于Trejtz韧带下或空肠输出袢下30 cm)输注能全力,量由500 ml/d递增至1 500 ml/d,速度由21ml/h递增至63ml/h.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第8天分别给患者口服甘露醇5 g和乳果糖10 g,收集患者随后6 h的全部尿液,测量6 h尿中甘露醇排除率与乳果糖排除率之比值(1actulose/mannitol ratio,L/M比值).结果20例胃肠肿瘤患者术前L/M值为0.047±0.025,与正常人群的L/M值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术前PN组的L/M比值为0.050+0.030,EN组的L/M比值为0.044±0.02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8天分别经一段时期的EN和PN支持后,PN组的L/M比值为0.105±0.034,PN组的L/M比值为0.084±0.40,两组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术后早期短程应用能全力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胃肠肿瘤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唐朝晖;胡元龙;夏穗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肥胖儿童脂肪肝与其糖脂代谢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肥胖儿童肥胖程度与脂肪肝发生率的关系以及这些儿童血清部分糖脂代谢指标改变.方法随机筛取1999年至2000年门诊体检儿童100名,同期内分泌门诊就诊单纯性肥胖儿童43名,年龄6~13岁,性别不限,无明显器质性疾病.收集病史资料,测量身高体重,B超检查肝脏,测定血清瘦素、C肽、空腹血糖、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按体质指数(BMI)值和有无脂肪肝情况将这些儿童分组.比较各组血清瘦素、C肽、空腹血糖、血脂值有无差异.结果内分泌门诊就诊的肥胖儿童中脂肪肝发生率为13/43,早发生脂肪肝年龄为7岁.脂肪肝组儿童BMI值明显高于非脂肪肝组儿童(P<0.05).脂肪肝与非脂肪肝组肥胖儿童血脂、空腹血糖、C肽、瘦素无明显差异(P>0.05).中重度肥胖儿童血清瘦素、C肽、空腹血糖、血脂(甘油三酯)明显升高(P<0.05).结论中重度肥胖儿童已发生糖脂代谢紊乱,其中近1/3并发脂肪肝.BMI值可能有助于判断儿童脂肪肝的发生.

    作者:董小燕;郑足珍;张雷;葛青玮;顾莱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早期肠内营养及其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及其不同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方法采用胰管逆行注射法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假手术组用生理盐水替代牛磺胆酸钠,所有大鼠均经胃造瘘口空肠置管,SAP组随机分为持续、间隙和未进行肠内营养三个亚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同样分为三个亚组(每组8只),48 h后启动肠内营养;72 h后再次麻醉大鼠,收集组织及血液标本;检测指标包括:肠道转运系数、血淀粉酶、器官细菌移位率、血清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胰腺病理评分、血浆D-乳酸等.结果 (1)SAP后48 h进行肠内营养并未加重胰腺炎,行肠内营养组与未行肠内营养组,在血淀粉酶、胰腺病理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早期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肠蠕动,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率,二组间在肠道转运系数、脏器细菌移位率及血清TNF-α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的二种方式,各项指标之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SAP大鼠在早期经空肠行肠内营养是可行的,保持了肠道完整性、减少了脏器细菌移位率,但未改善预后;对SAP大鼠来说,持续和间隙二种肠内营养输注方式间差异无显著意义,二者相当.

    作者:蔡元坤;秦新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患者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通过对稳定期COPD和肺心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分析,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饮食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4 h膳食回忆法,并进行营养测量、生化检验和肺通气功能检查,及其与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88名患者热能和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摄入明显不足;碳水化合物摄入偏高.21.59%体重偏低.营养及生化指标均与肺通气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热能和多种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杨勤兵;林江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维生素补充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营养免疫学是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营养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营养素和免疫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营养免疫调控的技术.

    作者:周建烈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持续性补钙对肾结石的预防作用

    补钙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治疗方法.但不少临床医生担心:日常补钙可能会导致肾结石的发生.

    作者:徐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第14届中国国际肠外肠内营养研讨会(武汉)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经外周到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到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对CVC 55例患者和PICC63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指标: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异位和阻塞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96.8%)高于CVC(89.1%),u=1.659,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CVC(98.2%)高于PICC(90.5%),u=1.769,P<0.05;16 G导管的PICC阻塞率(3%)与16 G导管的CVC阻塞率(4%)差别不大,P>0.05;18 G导管的PICC阻塞率(7.7%)高于16 G导管的PICC阻塞率(3%),P<0.05;CVC出现气胸1例(1.8%),PICC组出现外周静脉炎2例(3.2%),两组均未出现细菌感染和空气栓塞.结论PICC可应用于需中长期输入各种液体、肠外营养液、化疗药及抗生素的患者.较CVC更安全、优越,穿刺置管成功率高.虽输液速度慢于CVC,但足能完成输液需要,对外周静脉显示程度要求高.

    作者:罗德光;唐晓艳;董汝臣;李大鹏;胡成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肝硬化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和高分解代谢,手术时应予营养支持.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溶液可抗代谢并刺激肝细胞再生,可作为蛋白质的来源.术后残存肝脏主要利用脂肪酸提供能量.过多的糖可抑制内源性脂肪利用.中链脂肪酸比长链脂肪酸更容易被利用,且不在肝脏沉积,因而更可取.肝硬化患者注射三酰甘油后,游离脂肪酸及甘油有在体内聚集的趋势,因而应间断应用.临床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进行大肝叶切除或进行肝移植时,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恢复.营养成分的选择、导管的护理以及对输注液体的限制都是有效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前提,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作者:刘宪玲;吴静;樊代明;苗继延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第13届中国国际肠外肠内营养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尤其是肠内营养(EN)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当患者因原发疾病不能或不愿经口进食且其胃肠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应首先选用EN支持.本研究旨在探讨EN支持在昏迷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作者:李莉;徐佩茹;姚俊英;古丽艾提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的营养管理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有效的手段.因术前病史较长,肝脏功能不良,以及术中手术的创伤,术后供肝功能发挥情况的影响,术后的饮食恢复和营养支持管理有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朱建平;张同琳;袁炯;宋世兵;修典荣;王谊冰;付卫;王德臣;蒋斌;马朝来;侯宽永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口服Vit C及Vit E对缓解骨髓移植术相关毒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补充抗氧化性维生素对于增强骨髓移植患者血浆总抗氧化力(TAC),降低脂质过氧化(MDA),缓解移植术相关毒性的作用.方法随机、单盲设计,选择20例骨髓移植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预处理前给予Vit C(300 mg/d)及Vit E(600 mg/d),对照组不予补充,其余处理两者同.测定移植前后两组患者血浆TAC、MDA以及血胆红素、肌酐、L-乳酸脱氢酶的浓度,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口腔溃疡(OM)的发生及其程度.结果 (1)移植前后实验组TAC值一直处于正常或高于正常对照值,对照组则低于正常,两者有显著差异;移植后对照组MDA值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移植后很快降至正常,对照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实验组患者在OM的发生及程度上、心肌毒性、肝脏毒性指标上与对照组有差异;在肾脏毒性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无差异.结论移植前外源性补充抗氧化性维生素可提高骨髓移植患者机体的抗氧化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有效缓解移植术后部分相关毒性.

    作者:林劲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方法将30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EN)组,术后第1天即开始行肠内高营养;对照(TPN)组,术后即给予全肠外营养,共9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5、9天,采静脉血,监测血浆中游离脂肪酸(C16:0、C18:0、C18:2、C20:4).结果术前及术后d1两组无差异(P>0.05);d5、d9两组游离脂肪酸(FFA)均升高,C16:0、C20:4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手术前后两组各自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手术创伤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降低,术后EN能更快予以补充,并且优于TPN.

    作者:王兆太;王为忠;董光龙;李晓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肠内营养在维护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目的了解肠内营养在维护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40例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随机进入肠内(EN)或肠外营养(PN)组,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外营养,观察两种营养方式对患者内脏蛋白合成能力、肝功能及其储备、胃肠功能、内毒素水平、肠道细菌移位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EN术后并发症少,在刺激肠道蠕动,减轻内毒素水平,防止肠道菌群移位,维护肠黏膜屏障方面优于PN,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EN是维护此部分患者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稳定的有效方式.

    作者:张珂;吴刚;李志伟;张效东;洪智贤;孙文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谷氨酰胺颗粒剂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了解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的药代动力学改变.方法获得知情同意的健康志愿者8名,口服谷氨酰胺0.25 g@kg-1,用高效液相测定法测定外周血0(服药前)、0.5、0.75、1.0、1.25、1.5、2.0、2.5、3.0、4.0 h每个时间的谷氨酰胺浓度.结果健康人空腹时谷氨酰胺浓度为(592±86)μmol@L-1,口服谷氨酰胺0.25 g@kg-1后,(45~75)min出现峰值,峰浓度为(2113±303)μmol@L-1,减去原始浓度,药物的峰浓度为(1521±312)μmol@L-1,150 min后平稳降至正常范围,药物半衰期(T1/2)为(67±13)min.结论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机体吸收较好,代谢快,生物利用度较高.

    作者:朱明炜;肖路延;刘蕾;韦军民;唐大年;朱珠;李大魁;蒋朱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谷胱甘肽的生理意义及其各种测定方法比较、评价

    谷胱甘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氨基酸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在生物体内有许多重要的生理作用.人类组织中GSH的浓度的研究还不广泛.谷胱甘肽的测定有许多方法,目前还没有一种既快速、稳定、特异,又十分灵敏、经济的测定方法.本文对谷胱甘肽的生理意义及其各种测定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樊跃平;于健春;余跃;张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临床营养用药专题研讨会报道:肠内营养制剂分类及其依据

    肠内营养制剂(enteral nutrition,EN)的临床应用在中国已有38年的历史.1974年EN制剂在北京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979年在中国发表的有关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的论文被美国MEDLINE文献库收录.

    作者:王秀荣;马恩陵;雷芙蓉;张育红;牛玉坚;蒋朱明;张克坚;兰奋;王鲁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主管: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