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营养方法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影响

刘竞;张海燕;岳宏林;王世勋;樊亚文

关键词:胃肠手术, 营养, 方法
摘要:患胃肠道肿瘤的患者,常因术前进食受限,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负氮平衡,其手术后的营养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1998~2001年住院实施胃肠道大手术的患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相关文献
  • 肠内营养在维护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

    目的了解肠内营养在维护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40例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患者随机进入肠内(EN)或肠外营养(PN)组,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外营养,观察两种营养方式对患者内脏蛋白合成能力、肝功能及其储备、胃肠功能、内毒素水平、肠道细菌移位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等方面的影响.结果两种营养方式均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EN术后并发症少,在刺激肠道蠕动,减轻内毒素水平,防止肠道菌群移位,维护肠黏膜屏障方面优于PN,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EN是维护此部分患者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稳定的有效方式.

    作者:张珂;吴刚;李志伟;张效东;洪智贤;孙文兵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乳酸菌属发酵奶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随着对微生态食品的深入研究,认为乳酸菌属制成的食品对人体具有保护性作用:能调节肠道菌群保护黏膜生物屏障;能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和抗体量;对部分食物有预消化作用并能改善肠道功能.我院近年来将乳酸菌发酵奶用于重症或病危患者,如外科大手术后早期肠道营养、肠瘘、烧伤、重型颅脑损伤等.内科用于脑溢血、肝硬化、老年营养不良、癌症放化疗等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洁廉;李梅;黄蕾;陈怡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心病患者营养状况分析

    目的通过对稳定期COPD和肺心病患者营养状况的分析,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饮食干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4 h膳食回忆法,并进行营养测量、生化检验和肺通气功能检查,及其与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88名患者热能和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的摄入明显不足;碳水化合物摄入偏高.21.59%体重偏低.营养及生化指标均与肺通气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热能和多种营养素的摄入不足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杨勤兵;林江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肠内营养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急性胰腺炎(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7例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及治疗经过,均予以肠内营养,平均21 d.结果17例患者终全部过渡为正常或低脂饮食,营养状况均明显改善;在空肠内营养期间血清胰淀粉酶均逐渐降至正常,无病情反复和血清胰淀粉酶波动,无感染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7例胰腺假性囊肿中6例自行消退.结论在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期间,尽快由肠外营养向肠内营养过渡,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礼建;朱峰;钱家鸣;鲁重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营养支持在临床中的作用越来越显重要,尤其是肠内营养(EN)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当患者因原发疾病不能或不愿经口进食且其胃肠功能允许的情况下,应首先选用EN支持.本研究旨在探讨EN支持在昏迷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作者:李莉;徐佩茹;姚俊英;古丽艾提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微量营养元素碘与甲亢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膳食碘与甲亢的关系,为预防和辅助治疗甲亢提供合理膳食指导.方法选择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4 h饮食回顾法进行膳食调查,放大反应比色法测定食物碘含量,尿碘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尿碘含量.结果患者和健康人食物频数包括9大类,其分布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患者海产品的摄入频数略高于健康人,患者平均尿碘水平271.30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188.70 μg/L,海鲜和鸡肉等食品含碘量较高.结论甲亢患者体内碘代谢发生了极大变化,控制甲亢患者膳食碘的摄入量对其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世敏;陈倩予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持续性补钙对肾结石的预防作用

    补钙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治疗方法.但不少临床医生担心:日常补钙可能会导致肾结石的发生.

    作者:徐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维生素补充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营养免疫学是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营养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营养素和免疫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营养免疫调控的技术.

    作者:周建烈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经外周到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到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对CVC 55例患者和PICC63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指标: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异位和阻塞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96.8%)高于CVC(89.1%),u=1.659,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CVC(98.2%)高于PICC(90.5%),u=1.769,P<0.05;16 G导管的PICC阻塞率(3%)与16 G导管的CVC阻塞率(4%)差别不大,P>0.05;18 G导管的PICC阻塞率(7.7%)高于16 G导管的PICC阻塞率(3%),P<0.05;CVC出现气胸1例(1.8%),PICC组出现外周静脉炎2例(3.2%),两组均未出现细菌感染和空气栓塞.结论PICC可应用于需中长期输入各种液体、肠外营养液、化疗药及抗生素的患者.较CVC更安全、优越,穿刺置管成功率高.虽输液速度慢于CVC,但足能完成输液需要,对外周静脉显示程度要求高.

    作者:罗德光;唐晓艳;董汝臣;李大鹏;胡成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口服Vit C及Vit E对缓解骨髓移植术相关毒性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补充抗氧化性维生素对于增强骨髓移植患者血浆总抗氧化力(TAC),降低脂质过氧化(MDA),缓解移植术相关毒性的作用.方法随机、单盲设计,选择20例骨髓移植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预处理前给予Vit C(300 mg/d)及Vit E(600 mg/d),对照组不予补充,其余处理两者同.测定移植前后两组患者血浆TAC、MDA以及血胆红素、肌酐、L-乳酸脱氢酶的浓度,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口腔溃疡(OM)的发生及其程度.结果 (1)移植前后实验组TAC值一直处于正常或高于正常对照值,对照组则低于正常,两者有显著差异;移植后对照组MDA值与实验组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移植后很快降至正常,对照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实验组患者在OM的发生及程度上、心肌毒性、肝脏毒性指标上与对照组有差异;在肾脏毒性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无差异.结论移植前外源性补充抗氧化性维生素可提高骨髓移植患者机体的抗氧化力,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有效缓解移植术后部分相关毒性.

    作者:林劲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

    肝硬化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和高分解代谢,手术时应予营养支持.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溶液可抗代谢并刺激肝细胞再生,可作为蛋白质的来源.术后残存肝脏主要利用脂肪酸提供能量.过多的糖可抑制内源性脂肪利用.中链脂肪酸比长链脂肪酸更容易被利用,且不在肝脏沉积,因而更可取.肝硬化患者注射三酰甘油后,游离脂肪酸及甘油有在体内聚集的趋势,因而应间断应用.临床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进行大肝叶切除或进行肝移植时,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有利于患者恢复.营养成分的选择、导管的护理以及对输注液体的限制都是有效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前提,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作者:刘宪玲;吴静;樊代明;苗继延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不同营养方法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影响

    患胃肠道肿瘤的患者,常因术前进食受限,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负氮平衡,其手术后的营养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1998~2001年住院实施胃肠道大手术的患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刘竞;张海燕;岳宏林;王世勋;樊亚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谷胱甘肽的生理意义及其各种测定方法比较、评价

    谷胱甘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氨基酸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在生物体内有许多重要的生理作用.人类组织中GSH的浓度的研究还不广泛.谷胱甘肽的测定有许多方法,目前还没有一种既快速、稳定、特异,又十分灵敏、经济的测定方法.本文对谷胱甘肽的生理意义及其各种测定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樊跃平;于健春;余跃;张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ICU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体会

    我科2000年全年随机选择了6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进行了营养支持,占我科同期收治颅脑损伤患者总数的37.4%.

    作者:石俊;元艺兰;玄汉石;李相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膳食结构的变化对脂肪肝患者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营养干预改变脂肪肝患者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并观察其疗效.方法营养干预措施采用询问法登记摄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制订膳食原则及编制食谱.健康教育进行营养知识讲座及咨询活动.结果通过营养干预脂肪肝患者改变了原有的膳食结构及饮食习惯,能量摄入和消耗处于动态平衡;增加粗粮、蔬菜和鱼禽类等食品的摄入量,动物性脂肪摄入减少;53.1%脂肪肝患者有好转,46.2%超重或肥胖的人体重恢复到标准体重范围内.结论普及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宋春梅;蔡东联;马洪波;王咏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临床营养用药专题研讨会报道:肠内营养制剂分类及其依据

    肠内营养制剂(enteral nutrition,EN)的临床应用在中国已有38年的历史.1974年EN制剂在北京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979年在中国发表的有关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的论文被美国MEDLINE文献库收录.

    作者:王秀荣;马恩陵;雷芙蓉;张育红;牛玉坚;蒋朱明;张克坚;兰奋;王鲁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影响.方法将30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EN)组,术后第1天即开始行肠内高营养;对照(TPN)组,术后即给予全肠外营养,共9 d.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5、9天,采静脉血,监测血浆中游离脂肪酸(C16:0、C18:0、C18:2、C20:4).结果术前及术后d1两组无差异(P>0.05);d5、d9两组游离脂肪酸(FFA)均升高,C16:0、C20:4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手术前后两组各自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手术创伤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降低,术后EN能更快予以补充,并且优于TPN.

    作者:王兆太;王为忠;董光龙;李晓晔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服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的安全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含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的食品消费量越来越大,维生素矿物质的安全问题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作者:邢红;周建烈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第14届中国国际肠外肠内营养研讨会(武汉)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重症SARS患者的临床营养支持及血糖水平和胰岛素用量与结局的关系

    目的观察重症SARS患者接受临床营养支持前后部分与营养有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血糖水平/胰岛素用量与结局的关系.方法以我所英东重症医学监护中心收治的21例临床诊断重症SARS患者为研究对象,转入ICU后均给予呼吸支持及临床营养支持.经肠内营养接受的热量约4184 kJ/d(1000 kcal/d),蛋白质约38 g/d;经肠外营养接受的热量约3347.2 kJ/d(800kcal/d).监测给予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前后的血糖、血清白蛋白、血淋巴细胞总数及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的变化.所有患者均接受甲基强的松龙约200 mg/d.为将血糖保持在4.44~7.78 mmol/L(80~140 mg/dl)的较低水平,应用静脉泵入胰岛素,记录血糖及胰岛素用量,再分析其与结局的关系.结果在发病(11.0±2.8)d后转入ICU的21例患者中,16例(76.2%)伴有营养不良.经过平均12 d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显著升高[(28.5±2.2)g/L vs(37.0±4.1)g/L](P=0.0001);血淋巴细胞总数升高[(0.74±0.47)×109/Lvs(1.22±0.73)×109/L](P=0.02);血谷丙转氨酶升高的病例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81.0% vs 57.1%,P=0.18);生存组血糖降至较低水平[(9.5±2.3)mmol/Lvs(6.3±1.8)mmol/L](P=0.0002);死亡组血糖也有下降[(13.0±3.3)mmol/L vs(9.5±1.3)mmol/L](P=0.04);生存组血糖水平低于死亡组[(6.3±1.8)mmol/L vs(9.5±1.3)mmol/L](P=0.002);血糖高于正常值的病例数生存组明显少于死亡组(26.7% vs 100%,P=0.008).在所有患者中,生存组患者的血糖较易维持,需要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比例较低(18.8%),胰岛素用量较少(24±2)IU/d;而5例死亡患者的血糖不易维持,需要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比例较高(80.0%),胰岛素用量较多(72±9)IU/d;两组比较,需要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人数间差异有显著性(P=0.03),胰岛素用量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结论多数重症SARS患者合并营养不良.营养支持可能改善重症SARS患者部分与营养有关的指标.死亡组患者的血糖不易维持,死亡组患者的胰岛素用量明显大于生存组患者.本结果还有待更多病例的临床研究来检验.

    作者:刘晓青;钟南山;陈思蓓;何为群;黎毅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主管: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