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南;潘岐作;黄治勋;舒小清;周洪伟
应用激光治疗、痔核切除、保留齿状线及肛管皮肤的手术方法治疗混合痔3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总结成人结肠冗长症临床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58例成人结肠冗长症临床资料.58例患者手术时先行左半结肠松解,后切除多余的结肠段,恢复左半结肠的正常解剖位置,术后疗效满意.结果表明,成人结肠冗长症采用乙状结肠扩大切除或左半结肠扩大切除术手术效果好.
作者:孟征宇;关克勤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们采用V形切除、剥离外痔到齿状线以上,结扎2/3内痔加注射的手术方法治疗重度混合痔328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范学顺;王晏美;李辉;郑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研究大肠水疗对降低大肠癌变及复发的影响.将60例大肠癌及60例大肠癌前病变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大肠水疗前后血清TSGF、T抗原试验、便潜血试验及CEA测定等4项指标的变化.大肠水疗前后,患者血清TS-GF、T抗原试验、便潜血试验及CEA测定等4项指标均有明显的好转,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大肠水疗,通过减低肠内致癌物质水平,有可能降低大肠癌发病及其复发.
作者:刘秋江;孙伟芬;林晓红;林康泉;刘薇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探讨大肠癌误诊原因及减少误诊的措施,回顾性总结10年大肠癌患者388例,其中误诊156例(40%),误诊年龄22~87岁,平均51岁,误诊时间15天至3年.误诊为慢性结肠炎,痔疮,胆囊炎,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妇科盆腔肿瘤等占98%以上.减少误诊措施:(1)提高对大肠癌警惕性;(2)按医疗操作规范行直肠指检;(3)多次粪便隐血试验检查;(4)结合气钡结肠造影及结肠镜检;(5)提高对高危人群随防监控;(6)在外周血中检测CK19、CK20提高对大肠癌早期诊断减少误诊.
作者:何成全;田井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探讨结肠水疗在肛肠外科手术前清洁肠道的效果.应用KYD-238D型结肠水疗机对200例肛肠外科手术前的患者行肠道准备,根据结肠镜检所见评价肠道的清洁程度.结肠水疗用于肛肠外科手术前肠道准备的清洁程度可达100%.结果表明,结肠水疗用于肛肠外科手术前肠道准备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盛光;郑凯;徐敏;陈晓岚;刘民生;张玛丽;林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采用移位挂线法加细胞生长肽(bFGF)治疗肛周脓肿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6~46岁.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经深部括约肌上方1例;右前侧方低位脓肿合并高位肌间脓肿1例;左前侧方低位脓肿,内口在齿状线上2例;余距肛管1.0cm,左前侧方1例;右前侧方2例低位脓肿.
作者:孙寿昌;杨东升;吴丽梅;陈凤;郭桂玲;李永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笔者采用手术加用中药调理治疗直肠前突2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均为女性,36~58岁,病程6~25年.直肠指诊:肛管上端直肠前壁扪及凹陷的薄弱区,用力排便时该区向前突出成袋状,直肠壶腹部常有粪便滞留,直肠黏膜松弛,随排便动作下移.排粪造影检查:直肠下端前壁呈囊袋状突向前方.直肠前突陷窝深2cm 8例,3~4cm 6例,>4cm6例.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18例,单纯前突2例,盆底下降15例.结肠慢传输试验:本组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乙直部滞留征.
作者:江小波;丘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探讨结直肠癌并急性结肠梗阻病例的外科处理原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结直肠癌并急性梗阻的病例,除1例合并肠穿孔行二期手术外,74例均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无手术死亡,出现并发症13例,均痊愈出院.结直肠癌并急性梗阻的处理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和肿瘤的局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适当掌握适应证,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一期切除肿瘤和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相阳;孙永信;张彤;吴凌云;李元龙;王一祺;孟涛;徐后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痔瘘熏洗剂是我科研制的经验方,用于治疗内痔脱出、炎性外痔、肛裂、肛门肿痛、便血、肛门瘙痒等,经多年临床应用,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姜冰;刘瑞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采用外剥内扎、线形切除、V形外切内扎法治疗环状混合痔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20~70岁;病程3~40年.其中伴血栓外痔16例,内痔脱出27例.
作者:陈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总结经腹阴道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经验和体会,对行经腹阴道低位直肠癌保肛术3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70min,术后出现吻合口漏2例,发生率5.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局部复发3例,发生率7.9%.结果表明,经腹阴道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甘雨;张涌泉;许景洪;李立志;梁荣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的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44v6和nm23-H1在76例大肠癌组织和43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三者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nm23-H1蛋白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和恶性程度相关,联合测定CD44v6,nm23-H1蛋白的表达可明显提高检测大肠癌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大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表达与nm23-H1蛋白表达无关(P>0.05).结果表明,CD44v6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大肠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nm23-H1低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相关,综合分析2个指标,能更准确地判断大肠癌的转移状况.CD44v6和nm23-H1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大肠癌的转移.
作者:崔焌辉;杨振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观察血管抑素基因对手术后氟尿嘧啶腹腔化疗后肠黏连预防的影响.RT-PCR克隆血管抑素基因,建立重组腺病毒载体.SD大鼠分为5组,每组12只,观察血管抑素基因对大鼠手术后氟尿嘧啶腹腔化疗后肠黏连的影响.血管抑素基因治疗组的肠黏连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盲肠壁羟脯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血管抑素基因治疗可减轻大鼠手术和氟尿嘧啶腹腔化疗后肠黏连的程度,对预防手术和腹腔化疗后肠黏连的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杜卫东;乔伟伟;沈达明;袁祖荣;黄春锦;唐健雄;程爱群;张赣生;王一倩;于晓峰;竺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36岁,厨师.因肛门下坠、排便困难3月余入院,入院后追述腰痛4月余,曾在外院诊断为腰肌劳损、骨质增生而间断治疗,效果一般.每天排便3~5次,每次排便时间均需20min以上,伴有肛门下坠、疼痛、排便不尽感.查体时发现肛门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痉挛,舒张障碍,触痛明显,会阴区深、浅感觉均正常,腰4,5椎体轻压痛.直肠排粪造影显示盆底失弛缓综合征,肌电图检查发现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内括约肌均有静息和力排状态下的反常收缩现象,腰椎摄片示轻度骨质增生.入院5天后在鞍区麻醉下行耻骨直肠肌全束部分切除及肛门内括约肌多点切开术,术后排便困难有所缓解,但仍有肛门下坠、疼痛、便不尽感,腰痛症状较前明显加重;术后7天行腰椎MRI检查,发现腰4,5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明确为椎管内肿瘤,当日即转入骨科,6天后行手术治疗,术后腰痛逐渐缓解,排便困难、肛门下坠、疼痛、便不尽感等症状也逐渐消失.术后病理诊断:椎管内神经纤维瘤.
作者:刘勇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探讨低位直肠肿瘤保留肛门的一种新术式--引推法的疗效.腹盆腔分离范围同Miles术,然后经肛门引入一根特制的带子,其顶部抵达肿瘤远端近切端的中点,用7号或10号丝线贯穿带子的顶部并将肠襻加以结扎.理顺肠管及系膜血管后,会阴组术者将肛门的带子往外牵引,同时将直肠往肛门方向推送,直至推出肛门外.在预定的部位平面或斜面离断直肠,丝线单层间断缝合,吻合完毕后,将直肠及其吻合口重新推入盆腔内.全部患者在术后9~16d恢复排便控制功能,无并发症.结果表明,引推法是切除低位直肠肿瘤保留肛门的一种较理想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都志军;陈一奇;詹卫华;吴晓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采用后正中纵切横缝加皮桥切断剥除桥下静脉团,横行切断多系皮桥行对端缝合的方法治疗环状混合痔6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玉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20例肛门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采用氯诺昔康、吗啡和曲马多做为肛门病术后患者自控镇痛,以评价氯诺昔康的镇痛效果、并发症及副作用.使用上海怡新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镇痛泵,每100ml药液中含氯诺昔康24mg(A组)、吗啡50mg(B组)、曲马多500mg(C组),每小时输注2ml,每次自控镇痛(PCIA)0.5ml.每12h记录PCIA次数和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生命体征及副作用.结果3组都有比较好的镇痛效果,氯诺昔康的作用比吗啡稍差(P<0.05).氯诺昔康与曲马多的镇痛效果接近(P>0.05),但吗啡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多(P<0.01).提示氯诺昔康是肛肠病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比较理想的药物.
作者:吴家虹;刘惠君;吴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们采用内痔结扎、注射、外痔剥切、皮瓣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29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25例,女167例;年龄23~84岁;病程2~30年.
作者:王敏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我们使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普路善美吻合器与直线型缝合器开展低位直肠癌前切除的保肛手术-双吻合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德清;刘胜利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