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形切剥结扎加注射术治疗重度混合痔328例

范学顺;王晏美;李辉;郑丽华

关键词:结扎, 注射, 术治疗, 重度混合痔, 手术方法, 齿状线, 外痔, 切除, 内痔, 剥离
摘要:我们采用V形切除、剥离外痔到齿状线以上,结扎2/3内痔加注射的手术方法治疗重度混合痔328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移位挂线法加细胞生长肽治疗肛周脓肿7例

    采用移位挂线法加细胞生长肽(bFGF)治疗肛周脓肿7例,男6例,女1例,年龄16~46岁.双侧坐骨直肠窝脓肿,经深部括约肌上方1例;右前侧方低位脓肿合并高位肌间脓肿1例;左前侧方低位脓肿,内口在齿状线上2例;余距肛管1.0cm,左前侧方1例;右前侧方2例低位脓肿.

    作者:孙寿昌;杨东升;吴丽梅;陈凤;郭桂玲;李永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梗阻性大肠癌75例外科处理临床分析

    探讨结直肠癌并急性结肠梗阻病例的外科处理原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结直肠癌并急性梗阻的病例,除1例合并肠穿孔行二期手术外,74例均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无手术死亡,出现并发症13例,均痊愈出院.结直肠癌并急性梗阻的处理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和肿瘤的局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适当掌握适应证,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一期切除肿瘤和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相阳;孙永信;张彤;吴凌云;李元龙;王一祺;孟涛;徐后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附13例分析)

    为探讨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对13例直肠类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中1例被诊断为粘膜下平滑肌瘤,1例被诊断为直肠腺癌,误诊率15.4%(2/13).13例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4例,手术切除10例,包括1例行EMR后有肿瘤残留而改为手术切除和2例经腹行Dixon手术者.其中1例术后21个月出现肝脏转移病死,其余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果表明,直肠类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治疗上可按肿瘤大小选择治疗方案,一般预后较好.

    作者:杨永生;孙立波;房学东;赵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V形切剥结扎加注射术治疗重度混合痔328例

    我们采用V形切除、剥离外痔到齿状线以上,结扎2/3内痔加注射的手术方法治疗重度混合痔328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范学顺;王晏美;李辉;郑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置管引流加冲洗治疗肛周深部脓肿36例

    我们对36例肛周深部脓肿患者行置管引流加冲洗术治疗,男27例,女9例;年龄14~72岁.其中坐骨直肠窝脓肿29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6例,直肠后间隙脓肿1例.

    作者:吴春光;王兴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肠癌急性肠梗阻的治疗体会

    为探讨大肠癌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情况,其中行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25例,捷径手术Ⅰ例,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31例,Miles术3例,Hartmann术2例,单纯造口3例;术后切口感染6例,吻合口漏2例(左半结肠).结果表明,早期诊断大肠癌是防止肠梗阻的关键,只要掌握手术适应症,重视围手术期及术中处理,对大肠癌性肠梗阻(包括左半结肠癌和直肠癌)行一期切除吻合是可行的.

    作者:侯晶;黄熠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痔上动脉截流术治疗痔出血合并白塞氏病1例

    患者男,69岁.30年前因口腔、会阴溃疡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白塞氏病,经内科治疗后临床痊愈出院.以后长期服用甲基强的松龙,并因白塞氏病反复发作而多次住院治疗.

    作者:宋平亮;周志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云南白药加复方大黄汤灌肠治疗结直肠癌黏膜出血的临床研究(附50例分析)

    为探讨云南白药加复方大黄汤保留灌肠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或晚期无法手术的结肠癌黏膜出血的疗效及可行性,将100例结肠癌术后黏膜出血或晚期无法手术的结肠癌黏膜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云南白药加复方大黄汤保留灌肠治疗,每天2次,5d为1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肌注或静注止血药.治疗组:灌肠第1天止血38例(76%),第2天止血8例(16.0%),第3天止血2例(4.0%),2例(4.0%)5d后止血,止血率100%;随访1个月复发8例,复发率16.0%.对照组:第1天止血6例(12.0%),第2天8例(16.0%),第3天8例(16.0%),第5天6例(12.0%),总止血率56.0%;随访1个月复发18例,复发率64.3%(18/28).两组止血率及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果表明,云南白药加复方大黄汤保留灌肠是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或晚期结肠癌黏膜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且复发率低.

    作者:陈昌南;潘岐作;黄治勋;舒小清;周洪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环状混合痔术式选择

    采用外剥内扎、线形切除、V形外切内扎法治疗环状混合痔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20~70岁;病程3~40年.其中伴血栓外痔16例,内痔脱出27例.

    作者:陈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辨证膳食对直肠癌病人食欲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为了探讨辨证配膳对直肠癌病人食欲恢复、生活质量的影响,将60例直肠癌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个体化辨证配膳,对照组按病人口味、嗜好指导采用清淡、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饮食.结果显示,治疗组食欲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辨证配膳能够改善直肠癌病人食欲,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爱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相关问题(附110例分析)

    探讨直肠癌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相关问题.对110例直肠癌术中行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疗效和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全组无手术死亡,未作预防性结肠或回肠造口.术后吻合口漏5例,发生率为17.8%(5/28);吻合口狭窄3例,发生率为1.2%(3/26);会阴部切口感染5例,发生率为8.9%(5/56);术后肿瘤局部复发1例,复发率为1.8%.结果表明,直肠癌术中全直肠系膜切除能有效预防和降低直肠癌术后的局部复发率,但也应注意给病人带来的不利因素.

    作者:李荣先;尚秀娟;李莉;吕保洲;刘莉;张波;文秀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痔瘘熏洗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痔瘘熏洗剂是我科研制的经验方,用于治疗内痔脱出、炎性外痔、肛裂、肛门肿痛、便血、肛门瘙痒等,经多年临床应用,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姜冰;刘瑞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自拟通腑洁肠汤用于梗阻性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探讨伴有肠梗阻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安全有效新方法.对伴肠梗阻47例大肠癌病人术前采用自拟通腑洁肠汤口服导泻清洁肠道,术中观察肠道清洁效果.肠道清洁程度达到优(Ⅰ级)39例,良(Ⅱ级)6例,一般(Ⅲ级)1例,差(Ⅳ级)1例,优良率95.7%.结果表明,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伴有肠梗阻的大肠癌有较好的导泻和肠道清洁作用.

    作者:王崇树;魏寿江;王倩;赵国刚;石刚;王攀;杜江;何一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环状混合痔改良手术269例

    采取锯齿形外切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269例,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13例,女156例;<40岁78例,>40岁191例;病程2~35年.合并肛乳头肥大40例,混合痔嵌顿18例.

    作者:李森娟;张九皋;吴丽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骶前低位肿瘤的疗效

    探讨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骶前低位肿瘤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骶前低位肿瘤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经骶尾部入路手术切除,其中2例经腹部协助.囊肿5例,畸胎瘤4例,脂肪瘤2例,脂肪肉瘤1例,神经纤维瘤4例,神经鞘瘤1例,直肠癌术后盆底复发1例.全部病例无并发症,切口无感染,伤口Ⅰ期愈合,术后3~8d出院.结果表明,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骶前低位肿瘤,可彻底清除肿瘤,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疗效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作者:罗东林;张胜本;刘宝华;何渝军;陈金萍;付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直肠癌190例误诊原因分析

    直肠癌190例曾误诊为其它疾病,现就误诊原因分析如下.病例资料:190例中男110例,女80例;年龄22~83岁.40岁者114例(60%),<40岁者76例(40%),其中30岁以下者16例(8.4%).肿瘤距肛缘8cm以内148例(77.8%),8cm以上42例(22.2%).

    作者:时述库;宋修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氯诺昔康在肛门病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的应用

    120例肛门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采用氯诺昔康、吗啡和曲马多做为肛门病术后患者自控镇痛,以评价氯诺昔康的镇痛效果、并发症及副作用.使用上海怡新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镇痛泵,每100ml药液中含氯诺昔康24mg(A组)、吗啡50mg(B组)、曲马多500mg(C组),每小时输注2ml,每次自控镇痛(PCIA)0.5ml.每12h记录PCIA次数和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生命体征及副作用.结果3组都有比较好的镇痛效果,氯诺昔康的作用比吗啡稍差(P<0.05).氯诺昔康与曲马多的镇痛效果接近(P>0.05),但吗啡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多(P<0.01).提示氯诺昔康是肛肠病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比较理想的药物.

    作者:吴家虹;刘惠君;吴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D44v6和nm23-H1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的蛋白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44v6和nm23-H1在76例大肠癌组织和43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三者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nm23-H1蛋白低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和恶性程度相关,联合测定CD44v6,nm23-H1蛋白的表达可明显提高检测大肠癌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大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表达与nm23-H1蛋白表达无关(P>0.05).结果表明,CD44v6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大肠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nm23-H1低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相关,综合分析2个指标,能更准确地判断大肠癌的转移状况.CD44v6和nm23-H1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大肠癌的转移.

    作者:崔焌辉;杨振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手术修补黏膜注射结合中药治疗直肠前突20例

    笔者采用手术加用中药调理治疗直肠前突2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均为女性,36~58岁,病程6~25年.直肠指诊:肛管上端直肠前壁扪及凹陷的薄弱区,用力排便时该区向前突出成袋状,直肠壶腹部常有粪便滞留,直肠黏膜松弛,随排便动作下移.排粪造影检查:直肠下端前壁呈囊袋状突向前方.直肠前突陷窝深2cm 8例,3~4cm 6例,>4cm6例.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叠18例,单纯前突2例,盆底下降15例.结肠慢传输试验:本组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乙直部滞留征.

    作者:江小波;丘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肠水疗对大肠癌变及复发影响的临床研究

    研究大肠水疗对降低大肠癌变及复发的影响.将60例大肠癌及60例大肠癌前病变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大肠水疗前后血清TSGF、T抗原试验、便潜血试验及CEA测定等4项指标的变化.大肠水疗前后,患者血清TS-GF、T抗原试验、便潜血试验及CEA测定等4项指标均有明显的好转,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大肠水疗,通过减低肠内致癌物质水平,有可能降低大肠癌发病及其复发.

    作者:刘秋江;孙伟芬;林晓红;林康泉;刘薇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