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堂;张家文
为探讨大肠癌中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癌基因C-myc和抑癌基因p16表达及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大肠癌组织、20例癌旁组织和20例大肠腺瘤中hTERT,C-myc和p16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大肠癌中hTERT和C-myc表达高,p16表达低(P<0.05);hTERT和C-myc阳性表达、p16阴性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hTERT,C myc和p16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hTERT和C-myc阳性表达与p16阴性表达具有协同性,hTERT的重新激活,C-myc表达上调和p16失活在大肠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范伟;马春霞;卢丽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996~2003年,我院收治急性老年结肠癌性梗阻63例,均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治清;施永利;任如文;宋怀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们采用穴位透压法治疗特发性便秘30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22例;年龄22~69岁;病程2~30年.经盆底功能检查,结肠慢传输型便秘22例,出口梗阻型便秘8例,均为松弛性(包括会阴下降、直肠前膨出、直肠黏膜松弛套叠等).
作者:周乐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对13例乙状结肠下段癌、直肠癌急性梗阻患者经肛管减压灌洗行术前肠道准备,并予以肠腔内局部化疗,提高了Ⅰ期切除吻合率,降低了术后感染率、病死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坤彪;杨建明;陈友法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左侧梗阻性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的可行性和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对采用Ⅰ期切除吻合的左侧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术后无吻合口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切口不同程度液化感染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果表明:对于能够耐受手术切除的左侧梗阻性结肠癌患者,Ⅰ期切除吻合是可行的.术中彻底的肠道减压和准确的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于东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2000年以来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26例,1年内吻合口复发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36~82岁.癌肿下缘距肛缘均在6cm以上.26例均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1年内吻合口复发5例,复发率为19.2%.其中男3例,女2例.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1例,黏液腺癌2例,未分化癌2例.肠管下切端距肿瘤下缘2~3cm 2例,4~5cm 2例,>5cml例.
作者:黄新堂;张家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表现为肠梗阻的老年结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院2002~2003年共收治合并肠梗阻的老年结肠癌39例,现将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朱勇;宋景贵;王艳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骶中动脉与先天性巨结肠Rehbein改良根治术中直肠分离异常出血的关系,对49例先天性巨结肠改良Rehbein术术中观察的骶中动脉解剖资料及异常出血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49例中骶中动脉的解剖学变异10例,其中血管外径达到1.8mm 9例,占18.4%;缺如1例,占2.0%.异常出血5例,占8.2%,其中2例伴骶中动脉的解剖学变异,需作骶中动静脉结扎方可止血;骶中动静脉无解剖学变异的3例中,2例作间接电凝止血,1例作纱布压迫止血.结果表明:解剖学变异易造成骶中动脉的损伤,是先天性巨结肠Rehbein改良根治术中直肠分离异常出血止血困难的重要原因,该动脉损伤引起的出血,应作骶中动静脉结扎.
作者:林妙承;刘洁嫦;潘沁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对预后的影响,回顾分析136例结、直肠癌病例的外科治疗资料,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组Dukes A期生存期5年6例,1例3年后复查时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手术4年后发现子宫癌二次手术,手术后生存2年.B期5年生存期28例.C1期23例生存期3年以上,C2期26例,9例1.5~3年内出现肝转移、骨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其中3例肺癌、结肠癌为原发肿瘤.D期6例,生存期6~26个月.手术中用药者无切口感染、哆开,部分病人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部分病人出现贫血、低蛋白等表现.结果表明,为了提高5年生存期,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田建伟;陈继红;叶培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大肠癌肝转移发生率较高,但是合并有肝硬化的病人肝转移发生率较低,为探讨其机理,对2000~2004年90例大肠癌肝转移病例和同期的112例大肠癌无肝转移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合并肝硬化和无肝硬化的大肠癌肝转移率不同,与解剖学结构改变、免疫功能改变及器官微环境影响有关.
作者:李荣先;尚秀娟;吕保洲;刘莉;张波;文秀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1993~2003年收治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254例,局部复发时间均在术后2年以内.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国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以天马颗粒剂为治疗药物,观察其对大肠癌患者的治疗作用,并以联合化疗为对照.结果表明,天马颗粒剂能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转移率,同时能改善患者机能状况和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疗效优于联合化疗组.
作者:何永恒;欧阳晓明;钟英才;吴志强;黄国栋;黄晨容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老年人结直肠癌的特点及有效处理方法,对37例老年人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7例中手术32例,其中急诊手术12例,分别采取肿瘤一期切除吻合5例,肿瘤一期切除、结肠造口、结肠二期吻合5例,肿瘤剖腹探查未能切除2例.择期手术20例,根治性结肠癌切除15例,姑息性切除3例,肿瘤未能切除2例,术中因骶前出血死亡1例,围手术期死亡4例.结果显示: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耿远兴;耿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癌基因p21 ras及抑癌基因p27与大肠癌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p21 ras蛋白、p27蛋白在80例大肠癌、2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p21 ras在前二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1%(57/80)和65%(13/20),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中的30%(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5);p27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6.3%(29/80),低于在腺瘤及正常组织中的65%(13/20)和75%(15/20)(P<0.05).(2)p21 ras,p27的阳性表达率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显著性差异,而与肿瘤的临床Dukes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3)p21ras在不同的大肠癌组织病理类型中,其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27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4)在80例大肠癌患者中,p21 ras阳性而p27阴性者高于其他三者,且术后5年生存率下降.结果表明:联合检测p21 ras及p27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对估计患者的病情、推测其预后有指导性意义.
作者:侯晶;孙丽华;黄熠;陈为民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不同营养支持在晚期直肠癌病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将178例直肠癌病人分为对照组88例,观察组90例.对照组常规肠外营养(PN),观察组采用肠外营养(PN)加肠内营养(EN).结果表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体重、血浆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加强晚期直肠癌病人的联合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李爱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大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提高大肠癌长期生存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并准确地判断预后.本文就基因标志物在大肠癌预后监测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作者:侯振江;张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例1]男,47岁.肛周及会阴部肿痛6d,伴发热急诊入院.自觉肛周两侧肿胀、钝痛持续性加重,继而出现会阴及阴囊肿胀、跳痛.局部检查:肛周两侧及会阴部广泛红肿,阴囊处皮肤呈灰褐色,面积约20cm×25cm.触痛不明显,波动感明显,广泛性捻发音.体温38.6℃,脉搏9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0/12.0kPa.血常规:白细胞28.2×109/L,中性粒细胞16.5×109/L,红细胞2.23×1012/L,血红蛋白72g/L.细菌培养:大肠埃希氏菌.诊断:(1)急性坏死性筋膜炎;(2)贫血.骶麻下行清创术,先将肛周左侧波动处皮肤由后向前切开至会阴部阴囊处,深达皮下组织坏死的筋膜层,可见筋膜坏死部分液化呈墨绿色,恶臭味,用剪刀及刮匙彻底清除坏死组织,见基底粉红色,肌肉未受累,将坏死的皮肤全部切除,双氧水反复冲洗,创面引流,结扎出血点,右侧同法操作.
作者:宋平;胡占岭;刘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报告夫妻同患大肠癌18对36例,发病年龄30~85岁,夫妻共同生活>40年11对,有癌家族史8例,大肠癌家族史5例,大肠多原发癌3例.夫妻大肠癌确诊间隔时间1个月至30年.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同的生活方式和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作者:张作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研究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用GLQI生存质量问卷对162例直肠癌术后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1个月提高7分,术后12个月提高17分.
作者:宋静;王凯;郭援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1998~2003年手术治疗直肠癌、结肠癌204例,术后并发吻合口漏4例.1例术前低蛋白血症,1例术前全肠道准备不彻底且有低位不全肠梗阻,1例吻合欠佳,1例骶前引流管压迫刺激.其中1例因吻合口漏导致腹膜炎,急诊行二次手术,横结肠造口,另3例行保守治疗.4例均痊愈出院.
作者:李殿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