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江;张丽华
我院1998~2003年手术治疗直肠癌、结肠癌204例,术后并发吻合口漏4例.1例术前低蛋白血症,1例术前全肠道准备不彻底且有低位不全肠梗阻,1例吻合欠佳,1例骶前引流管压迫刺激.其中1例因吻合口漏导致腹膜炎,急诊行二次手术,横结肠造口,另3例行保守治疗.4例均痊愈出院.
作者:李殿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高龄直肠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围手术期处理,回顾性分析25例70岁以上合并COPD的直肠癌病人的外科治疗情况.25例均伴有不同程度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COPD病史,其中COPD 0级2例,Ⅰ级5例,ⅡA级11例,ⅡB级5例,Ⅲ级2例.术后并发症: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8例,呼吸衰竭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果表明,合并COPD直肠癌病人术前全面了解病情,积极有效的术前、术中、术后处理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建平;纪建松;朱锦德;邵初晓;任翔英;樊理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左侧梗阻性结肠癌Ⅰ期切除吻合的可行性和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对采用Ⅰ期切除吻合的左侧结肠癌致急性肠梗阻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术后无吻合口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切口不同程度液化感染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结果表明:对于能够耐受手术切除的左侧梗阻性结肠癌患者,Ⅰ期切除吻合是可行的.术中彻底的肠道减压和准确的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于东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大肠癌中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癌基因C-myc和抑癌基因p16表达及相关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大肠癌组织、20例癌旁组织和20例大肠腺瘤中hTERT,C-myc和p16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大肠癌中hTERT和C-myc表达高,p16表达低(P<0.05);hTERT和C-myc阳性表达、p16阴性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hTERT,C myc和p16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hTERT和C-myc阳性表达与p16阴性表达具有协同性,hTERT的重新激活,C-myc表达上调和p16失活在大肠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作者:范伟;马春霞;卢丽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观察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多动脉灌注化疗的远期疗效,将100例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分为两组,均采用FDM方案化疔.治疗组56例,化疗药物5-FU、DDP、MMC经超选择性导管注入肠系膜下动脉、肝固有动脉和双侧髂内动脉;对照组44例采用相同药物全身静脉化疗.两组均长期随访,观察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率,1~5年存活率和病死率.结果表明:治疗组1~5年的存活率分别是94.6%(53/56),82.1%(46/56),80.4%(45/56),78.6%(44/56)和71.4%(40/56),复发和转移率为32.1%(18/56),病死率为28.6%(16/56),无大出血、肠坏死、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照组1~5年的存活率分别是86.4/%(38/44),75.0%(33/44),70.4%(31/44),65.9%(29/44)和61.4%(27/44),复发和转移率为47.7%(21/44),病死率为38.6%(17/44).两组的5年生存率、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率、病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显示: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多动脉灌注化疗可明显降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率,提高1~5年存活率,优于全身静脉化疗.
作者:刘勇敢;高春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大肠癌肝转移发生率较高,但是合并有肝硬化的病人肝转移发生率较低,为探讨其机理,对2000~2004年90例大肠癌肝转移病例和同期的112例大肠癌无肝转移病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合并肝硬化和无肝硬化的大肠癌肝转移率不同,与解剖学结构改变、免疫功能改变及器官微环境影响有关.
作者:李荣先;尚秀娟;吕保洲;刘莉;张波;文秀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报告夫妻同患大肠癌18对36例,发病年龄30~85岁,夫妻共同生活>40年11对,有癌家族史8例,大肠癌家族史5例,大肠多原发癌3例.夫妻大肠癌确诊间隔时间1个月至30年.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同的生活方式和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作者:张作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骶中动脉与先天性巨结肠Rehbein改良根治术中直肠分离异常出血的关系,对49例先天性巨结肠改良Rehbein术术中观察的骶中动脉解剖资料及异常出血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49例中骶中动脉的解剖学变异10例,其中血管外径达到1.8mm 9例,占18.4%;缺如1例,占2.0%.异常出血5例,占8.2%,其中2例伴骶中动脉的解剖学变异,需作骶中动静脉结扎方可止血;骶中动静脉无解剖学变异的3例中,2例作间接电凝止血,1例作纱布压迫止血.结果表明:解剖学变异易造成骶中动脉的损伤,是先天性巨结肠Rehbein改良根治术中直肠分离异常出血止血困难的重要原因,该动脉损伤引起的出血,应作骶中动静脉结扎.
作者:林妙承;刘洁嫦;潘沁铭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1993~2003年收治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254例,局部复发时间均在术后2年以内.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国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对预后的影响,回顾分析136例结、直肠癌病例的外科治疗资料,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治疗组Dukes A期生存期5年6例,1例3年后复查时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手术4年后发现子宫癌二次手术,手术后生存2年.B期5年生存期28例.C1期23例生存期3年以上,C2期26例,9例1.5~3年内出现肝转移、骨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其中3例肺癌、结肠癌为原发肿瘤.D期6例,生存期6~26个月.手术中用药者无切口感染、哆开,部分病人白细胞计数明显减少,部分病人出现贫血、低蛋白等表现.结果表明,为了提高5年生存期,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田建伟;陈继红;叶培军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不同营养支持在晚期直肠癌病人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将178例直肠癌病人分为对照组88例,观察组90例.对照组常规肠外营养(PN),观察组采用肠外营养(PN)加肠内营养(EN).结果表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体重、血浆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加强晚期直肠癌病人的联合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作者:李爱芝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直肠癌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对41例直肠癌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92个间断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9例(22%)11个(12%)淋巴结微转移呈阳性表达.直肠癌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微转移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分型以及肿瘤长径无关,而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和肿瘤侵犯肠周径有关.结果显示:Dukes C,D期直肠癌低分化及癌肿侵犯肠周径>3/4,其系膜血管根部淋巴结易发生微转移,直肠癌行TME是必要的.
作者:张寅;孟兆清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996年6月以来,我院采用手术配合创面外敷拔毒膏、生肌膏治疗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1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健 刊期: 2005年第04期
我院2000年以来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直肠癌26例,1年内吻合口复发5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36~82岁.癌肿下缘距肛缘均在6cm以上.26例均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术后1年内吻合口复发5例,复发率为19.2%.其中男3例,女2例.乳头状腺癌和管状腺癌1例,黏液腺癌2例,未分化癌2例.肠管下切端距肿瘤下缘2~3cm 2例,4~5cm 2例,>5cml例.
作者:黄新堂;张家文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总结成人肠套叠发生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成人肠套叠的病因、诊断、临床表现,B超、CT及气钡灌肠透视检查结果以及手术治疗及随访结果.4例病人入院即确诊,8例2d内确诊,10例剖腹探查术中确诊,均一期手术解除梗阻.肠管有原发病变18例(小肠7例、结肠11例),原因不明6例.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对成人肠套叠做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并争取一期根治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良好.
作者:宋春国;宋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经直肠腔内超声对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价值,对手术及病理已证实的18例原发性骶前肿瘤患者的直肠腔内超声二维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超声图像可分为囊性、实质性、囊实混合性3种,其位置可由骶前间隙至两侧骨盆直肠间隙,合并感染性瘘道的肿瘤可见到条状低回声通向肛管、直肠或骶尾部.结果表明:直肠腔内超声对原发性骶前肿瘤的诊断及术中引导、术后监测肿瘤复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吴彬;丁义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为探讨大肠癌血瘀证与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对大肠癌术前患者临床证候、病理类型、肿瘤浸润深度、侵犯周径、病理分期、转移情况等相关情况进行前瞻性研究.属血瘀证者多于非血瘀证(分别为67.8%,32.2%),血瘀虚证多于血瘀实证(分别为62.8%,37.2%);血瘀证中低分化腺癌明显高于非血瘀证(P<0.01),高分化腺癌明显低于非血瘀证(P<0.01);病变位于升结肠者比率明显低于非血瘀证者(P<0.01),位于直肠者明显高于非血瘀证者(P<0.01);未侵及肌层和侵及肌层均显著低于非血瘀证者(P<0.01),而侵及肠周和侵及毗邻器官者均显著高于非血瘀证(P<0.01,P<0.05);远处转移显著高于非血瘀证者(P<0.05);肿瘤侵犯周径小于1/2者显著低于非血瘀证者(P<0.01),大于1/2者显著高于非血瘀证者(P<0.01);属Dukes C,D期者显著多于非血瘀证(P<0.01,P<0.05).研究结果表明:大肠癌血瘀证与其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瘀毒流注是大肠癌转移的重要机制,研究大肠癌血瘀证,在提高大肠癌诊治水平、阐明大肠癌转移机制、分析评估疗效及预后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贾小强;林国乐;黄乃健;邱辉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1996年4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收治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5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例,女17例;年龄31~86岁.发病到手术时间3~17d.全组病例均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典型的肠梗阻表现.52例病人术前行腹部X平片检查均提示低位肠梗阻.术前33例行急诊结肠镜检查,发现新生物26例,7例因肠道准备原因未完成检查;术前19例行空气灌肠电视透视均提示结肠梗阻.
作者:张红彬;李蜀华;陈芳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例1]男,47岁.肛周及会阴部肿痛6d,伴发热急诊入院.自觉肛周两侧肿胀、钝痛持续性加重,继而出现会阴及阴囊肿胀、跳痛.局部检查:肛周两侧及会阴部广泛红肿,阴囊处皮肤呈灰褐色,面积约20cm×25cm.触痛不明显,波动感明显,广泛性捻发音.体温38.6℃,脉搏9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0/12.0kPa.血常规:白细胞28.2×109/L,中性粒细胞16.5×109/L,红细胞2.23×1012/L,血红蛋白72g/L.细菌培养:大肠埃希氏菌.诊断:(1)急性坏死性筋膜炎;(2)贫血.骶麻下行清创术,先将肛周左侧波动处皮肤由后向前切开至会阴部阴囊处,深达皮下组织坏死的筋膜层,可见筋膜坏死部分液化呈墨绿色,恶臭味,用剪刀及刮匙彻底清除坏死组织,见基底粉红色,肌肉未受累,将坏死的皮肤全部切除,双氧水反复冲洗,创面引流,结扎出血点,右侧同法操作.
作者:宋平;胡占岭;刘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以天马颗粒剂为治疗药物,观察其对大肠癌患者的治疗作用,并以联合化疗为对照.结果表明,天马颗粒剂能延长患者生存期,降低复发转移率,同时能改善患者机能状况和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疗效优于联合化疗组.
作者:何永恒;欧阳晓明;钟英才;吴志强;黄国栋;黄晨容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