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剥内扎加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环状嵌顿痔74例

尤正义;李建平;李树奇

关键词:外剥内扎, 内括约肌, 部分切断, 术治疗, 现报告如下, 环状嵌顿痔, 效果满意, 注射
摘要:我们采用外剥内扎、注射加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环状嵌顿痔7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息肉61例DNA细胞周期分析

    为探讨大肠息肉的增生状况,对61例大肠息肉活检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做DNA细胞周期分析.结果49例病理诊断为炎性息肉的DNA细胞周期分析均为正常2倍体,S期细胞比值6.2%~12.3%,平均9.4%士5.4%,12例腺瘤样息肉中4例为异倍体,8例正常2倍体,但S期细胞比值为13.3%~18.6%,平均16.1%土6.7%,显著高于炎性息肉组(P<0.01),其中5例S期细胞比值>15%,表明腺瘤样息肉大部分可认为是癌前病变.

    作者:赵义瑞;孙笋;李敬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射频治疗结肠息肉124例

    近2年来,我们采用射频治疗结肠息肉124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东红;公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肛填充式修补术治疗小儿先天性直肠阴道瘘

    为探讨治疗小儿先天性直肠阴道瘘理想术式,采用经肛填充式修补术治疗直肠阴道瘘3例.3例均治愈,随访3年无复发和肛门失禁,治愈率100%.本术式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范月波;张文娟;许虹丽;厉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附48例分析)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对48例直肠癌患者按照TME原则行根治性切除术.48例均行根治性切除,其中行Miles手术8例,前切除40例.全组随访1~22个月,无局部复发,无吻合口漏.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术后行盆腔放疗致肠管广泛损伤,肠功能衰竭.结果表明,TME是直肠癌手术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作者:刘铜军;王权;李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关概念及治疗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colonic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CSTC)是指由于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导致的便秘,主要表现为每周排便少于2次,无便意,靠泻剂维持排便,排便困难,腹胀,用纤维素和缓泻剂效果差等.近年来,CSTC日益受到重视,几乎1~2年就有1~2届便秘的全国性专题研讨会召开,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但有关这一领域的名词概念较为混乱,治疗策略和方法也未能统一,我院开展CSTC的研究与手术治疗已15年[1-3],本文结合国内外进展,就CSTC的诊治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张连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外剥内扎加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环状嵌顿痔74例

    我们采用外剥内扎、注射加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治疗环状嵌顿痔7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尤正义;李建平;李树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止血夹在高频电凝切除大肠粗蒂大息肉中的应用

    为探讨止血夹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粗蒂大息肉中的应用,并评价其预防出血的效果,对16例患者共24枚粗蒂大息肉于内镜下先用止血夹钳夹蒂基底部,然后高频电凝切除.24枚粗蒂大息肉均完全切除,无1例发生术中即刻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结果表明,内镜下应用止血夹行高频电凝切除大肠粗蒂大息肉,可以有效预防息肉切除后导致的即刻和迟发性出血.

    作者:李红星;吕敏;陈华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Y形结肠造口在结肠癌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的应用

    为探讨左半结肠癌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后预防吻合口漏的有效方法,对30例左半结肠癌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和Y形远端结肠造口术,术后14~21d关闭造口,全部病例均未发生吻合口漏.结果显示,Y形结肠造口,对预防左半结肠癌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后吻合口漏,有良好疗效.

    作者:刘本辉;董德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大肠多原发癌诊治分析

    为探讨大肠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例大肠多原发癌临床资料.本组同时性多原发癌10例,异时性多原发癌3例;3例经钡灌肠检出,8例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2例手术发现;所有病例均行根治术.结果表明,纤维结肠镜的应用及术中仔细探查,是提高本病发现率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洪延;朱勇;明凤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医原性结肠破裂6例

    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6例医原性结肠破裂,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卫平;林加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天马颗粒剂抗癌作用与毒理学的初步实验研究

    为了解天马颗粒剂的体内抗癌作用及其机理、毒性,建立人大肠癌SW-480细胞株肾被膜下移植瘤小鼠模型,设立天马颗粒剂治疗组、氟尿嘧啶(5-Fu)阳性对照组、联合用药组和安慰剂对照组.肿瘤细胞接种后第2天开始分别给药,连续用药8d后,采用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技术等方法,定量检测各组移植瘤的细胞核形态及Ki-67、PCNA、wpp53和bcl-2的表达情况,各组抑瘤效应的强弱,同时对天马颗粒剂进行了毒理学研究.结果:(1)天马颗粒剂组肿瘤体积、重量均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P<0.01),与联合用药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天马颗粒剂和联合用药可改善移植瘤细胞及细胞核形态,并使核内染色质减少;(3)天马颗粒剂组和联合用药组的Ki-67表达和PCNA表达水平降低(P<0.01);(4)天马颗粒剂能诱导SW-480细胞凋亡,下调wpp53,bcl-2表达;(5)天马颗粒剂安全无毒.

    作者:何永恒;吴志强;欧阳晓明;钟英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功能康复治疗评价(附206例报告)

    为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后康复治疗促进排便功能恢复的作用,对20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的病人,指导康复治疗并观察排便功能.197例(95.6%)在18个月内排便功能恢复良好.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排便功能恢复.

    作者:沈文龙;孙永信;张彤;张锡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结肠穿孔22例临床分析

    为提高结肠穿孔的诊治水平,回顾性分析结肠穿孔22例.其中外伤性穿孔45.5%(10/22),肿瘤性穿孔36.4%(8/22),医原性穿孔9.1%(2/22),自发性穿孔4.5%(1/22),炎症性肠病穿孔4.5%(1/22).病死率13.6%(3/22).结果表明,结肠穿孔后果严重,根据发病原因,早期发现,选择合理术式是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作者:蒋祖福;梁建华;卜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横切纵缝和侧切扩肛在环状混合痔手术中的应用

    1998~2003年笔者采用分段外剥内扎内注加皮桥横切纵缝和侧切扩肛术治疗环状混合痔5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国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点滴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治疗方法,对200例溃疡性结肠炎采用自制直肠点滴给药机给药治疗(观察组),并与160例使用灌肠器的传统保留灌肠法(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观察组灌肠液保留6h以上182例占91%,药物完全吸收率74%,总有效率98.5%;对照组灌肠液保留6h以上70例占43.8%,药物完全吸收率31.3%,总有效率68.8%.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以直肠给药机给药,药物保留时间长,对肠壁刺激小,易于吸收,且使用方便,可减轻医护人员劳动强度.

    作者:魏淑娥;巩跃生;刘英娜;宋太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局部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附52例报告)

    为探讨局部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经肛门途径和经骶尾部切除尾骨径路(Mason手术)对5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术.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无肛门失禁和直肠漏.结果表明,局部切除术对早期直肠癌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患有多种老年病而不能耐受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可作为较好的姑息手术方法.

    作者:刘同喜;武文杰;刘新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对肛肠疾病患者健康行为形成的效果

    探讨护理干预对肛肠疾病患者健康行为形成的效果,对99例肛肠病患者分别于入院时与出院后3个月进行自身对照,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干预后患者在建立健康行为指数,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进行针对肛肠疾病发病因素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健康行为形成有积极影响.

    作者:李承惠;王志稳;李峨嵋;李明香;乔东红;马健红;李晓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阑尾造口在一期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直肠阴道瘘双向修补5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黑斑息肉病及其外科治疗(附23例报告)

    为更好地掌握黑斑息肉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3例黑斑息肉和息肉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中男9例,女14例;年龄15~46岁.均有特征性黑斑,有明确家族史者5例,共切除息肉129枚,其中恶变2枚(1.6%).根据息肉的位置、大小、有无恶变和有无胃肠道并发症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表明,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力求简洁,为术后随访创造条件.

    作者:赵鹏;庄严;刘凯;柳建中;安琳霞;白雪峰;刘明;董新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网片无张力修补人工肛门旁疝12例

    2000年1月至2005年7月,我院行无张力聚丙烯网片修补人工肛门旁疝12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罗先文;任贵兵;钱崇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