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学军;刘文领;陈振华;张艳;罗永兴
2003~2006年我院采用双氧水用于肛肠疾病的治疗,发生13例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0~65岁,平均32.3岁.内痔术后感染1例,混合痔术后3例,肛瘘术后9例.所有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脓性分泌物,均采用3%双氧水局部冲洗,5~lOmin后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呼吸急促、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个别患者出现四肢麻木、乏力.立即改变体位,面罩高流量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静推地塞米松,5min后症状缓解,无死亡.
作者:魏训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结直肠癌肠造口术改变了正常的排便方式,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生活影响巨大.自2003年1月我院对136例结直肠癌患者行肿瘤切除肠造口术,
作者:李月华;高英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观察内括约肌侧切术配合复方角菜酸酯栓对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应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慢性肛裂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在术后配合复方角菜酸酯栓肛门给药,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用药后疼痛反廊明显减轻,愈合时间缩短.疼痛积分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2.63,P<0.01).两组患者均一次全部治愈.两组平均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和长期门诊随访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果表明,内括约肌侧切术配合复方角菜酸酯栓治疗慢性肛裂,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疗程缩短.
作者:江幸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后肠梗阻的原因,对1997年6月至2007年4月手术治疗64例胃肠道恶件肿瘤术后发生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发生肠梗阻的时间及性质与梗阻原因的关系.结果显示,64例肠梗阻中,肿瘤复发原因占60.9%,良性原因占39.1%.72.O%的良性原因所致肠梗阻发生在术后6个月之内,肿瘤复发所致的肠梗阻全部出现住术后6个月后.肿瘤局部复发是胃癌和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主要原因,小肠坠入盆腔粘连成团也是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重要原因.结果表明,根据初次手术时间结合肿瘤原发部位可大致判断肠梗阻的原因.
作者:权世俊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探讨骶管加基础麻醉用于小儿肛瘘手术效果,并与硬膜外加基础麻醉比较.将40例肛瘘随机分为两组:骶管加基础麻醉(A组)和硬膜外加基础麻醉(B组),每组20例,分别记录麻醉前、基础麻醉后、骶管和硬膜外阻滞后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2)和脉率(P).结果显示.两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B组有2例行硬膜外穿刺时穿透硬脊膜,改行全身麻醉.结果表明,骶管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用于小儿肛瘘手术麻醉效果及对生命体征的影响无差异,骶管麻醉操作简便,穿透硬脊膜的危险相对较小.
作者:刘新;赵鲁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探讨X线电视透视联合纤维结肠镜置入镍钛记忆合金网状支架治疗左半结直肠癌梗阻的疗效,对6例左半结直肠癌梗阻患者实施该方法.6例均一次置入成功,其中4例作为过渡性治疗于5~7d后行开腹手术切除肿瘤,2例为永久性内支架姑息治疗.结果表明,金属内支架治疗左半结肠癌梗阻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急诊手术的治疗方法,且对肿瘤晚期、不适于外科手术或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作为永久性姑息治疗.
作者:朱锡元;陈光兰;郭景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总结乙状结肠造口术前定位的临床经验与效果,将行Miles术式的患者根据是否作术前造口定位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6例,观察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牛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29.2%(P<0.05).结果表明,乙状结肠造口术前定位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作者:董凯;李建英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了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措施,回顾性分析了21例直肠癌保肛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行再次根治性手术9例,姑息性手术12例,根治切除率为42.9%.死亡1例,病死率为4.8%.结果表明,对直肠癌保肛术后局部复发患者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毛登峰;郭建虎;赵丹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肛肠病患者的发病和康复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就医行为等因素有关.人们在生活中建立健康行为,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也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作者:缪勤旭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选取慢传输型便秘患者24例,用3-0肠线植入穴位,观察便次、粪便形态、排便时间等项变化.结果显示,第1、2次埋线后,有效率分别为87.5%和95.8%,结肠传输功能显著改善.结果表明,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锦;陈庆庆;高戈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功能性便秘的一种常见类型[1-2],临床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变硬,无便意感,结直肠梗阻感.正常的结肠传输功能通常伴有传送和无传送的收缩.高频率传送(high-amplitude propagatingcontractions,HAPC)是由于结肠内容物的大量移动所诱发的,便秘患者的HAPC在数目和程度上都有所减少.STC患者的结肠切除标本缺乏间质细胞(Cajal),表明STC患者有可能存在潜在的神经病变[3].
作者:吴小昌;杨关根;廖秀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笔者采用中药敷脐、思密达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中男32例,女12例;20~36岁15例,37~51岁22例,52~62岁7例;病程5个月至6年,其中1年以下者8例,1~3年30例,4~5年6例.
作者:文小平;文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近年笔者采用小针刀内括约肌切断术加克泽普(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治疗陈旧性肛裂6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205例,女445例;其中20岁以下109例,21~44岁423例,45岁以上118例.病程均超过O.5年.裂口位置在截石位6点较多,占95%,其他部位占5%;合并肛乳头肥大194例.
作者:潘沈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汶川地震后我院第三医疗队参加地震医疗救援,其中诊治症状性便秘4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排便困难,粪便呈十硬球状,或有排便小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辅助排便,患者上述两种以上症状若同时存在,即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42例便秘患者,其中男30例,占71.4%,女12例,占28.6%;年龄9~67岁,平均28岁.
作者:朱飒飒;康宁;周建丽;张晓霞;陈静;张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提高环状混合痔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应用外切内注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30例(试验组),用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疼痛、出血、切u皮瓣水肿、切口愈合、肛门管径大小、皮赘残留等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治愈28例,1例切口皮瓣严重水肿再次行局部修整后延迟愈合.1例出现肛门狭窄行肛门松解术后治愈,无大出血病例,平均治疗时间(6.2±1.1)d;对照组治愈24例,2例大出血,11例皮瓣水肿经局部热敷和坐浴后3例严重者行再次手术后治愈.2例肛管狭窄行肛门松解扩肛后治愈,平均治疗时间(7.0士0.3)d.结果表明,外切内注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治愈率高,并发症与后遗症少,治疗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刘芳;牛超;陈红霞;唐学贵;杜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直肠黏膜内脱垂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直肠黏膜层松弛向下移动,阻塞肠管而引起排便困难.笔者采用消痔灵高位注射治疗该病2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春;邓慧敏;吕春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探讨痔动脉结扎加外剥内扎保留齿状线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将126例环状混合痔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采用痔动脉结扎加外剥内扎保留齿状线术,对照组62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术后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术后均随访1年.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减轻术后疼痛,缩短疗程以及预防肛门狭窄,保护肛门功能,减少复发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痔动脉结扎加外剥内扎保留齿状线术不损伤齿状线,保留了肛垫,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环状混合痔合理有效的术式.
作者:曾涛;唐春蓉;范军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笔者将後春散I号(吉林通化昌源灼伤瘢痕研究所生产)用于肛肠病术后创面换药5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16~70岁;病程3个月至21年.混合痔20例,肛裂18例,肛瘘12例,肛周脓肿8例.
作者:叶敏馥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患者男,74岁,农民.因肛门右侧硬结及生殖器硬结伴疼痛2年入院.既往咳嗽,问断咯痰30余年,肛周小硬结3年,曾破溃流脓后自愈.近2年肛周及会阴部硬结逐渐增多,但疼痛不明显,未破溃,无自肛内流脓史.入院查体:T 36.6℃,Bp 120/90mmHg,wBC lO.4×109/L,GLU 5.4mmOl/L.
作者:高素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探索一种经济有效、可操作、具有推广意义的混合痔术后疼痛管理路径,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采取回顾性对照法将260例随机分为疼痛管理路径组(管理组)和传统管理组(对照组),并进行镇痛效果等相关方面的分析.结果显示,管理组的镇痛效果、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混合痔术后疼痛管理路径是一种镇痛效果好、操作性强、容易推广应用的疼痛管理模式.
作者:胡海华;马光旭;丁瑞志;吕顺华;曹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