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强;邓兵
患者男,27岁.因“肛门部肿胀伴疼痛10d”入院.10d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患者肛门部出现肿胀、轻度疼痛,伴有不同程度排便不畅.在外院诊断为“肛周脓肿”,予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治疗10d,症状改善不明显,遂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截石位肛周3~5点位距肛缘1~2cm处皮肤轻度隆起,压痛,无明显波动感,皮温不高.肛门指诊;距肛缘1~5cm截石位1~6点处肛管外问隙触及一3.0cm×5.0cm大小的肿物,肿物质韧,无明显波动.
作者:段振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比较切开挂线引流术与内口修补、外口切开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将5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一组行传统切开挂线引流术(A组),一组行内口修补、外口切开引流术(B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创口愈合时间、术后肛门功能及复发情况.结果显示,A组手术治愈率(96.0%)明显高于B组(72.0%),P<0.05;A组创面愈合时间[(42.5±4.9)d]明显长于B组(30.2±5.6)d],P<0.05;A组2例患者肛门皮肤缺损,2例肛门控气功能下降,3例肛门溢液,B组无上述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A组无复发,B组复发7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传统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疗效肯定,但创面愈合时间长,且术后易出现肛缘皮肤缺损、肛门控气功能下降及肛门溢液等情况;内口修补、外口切开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因减少了对肛门括约肌、肛周皮肤的破坏,可更确切地保护肛门功能,且创面愈合快,但治愈率及复发率方面不及传统切开挂线引流术,可能与术中皮瓣缝合技巧、术后护理、换药技术及患者配合程度要求相对较高有关.在技术逐渐改进的情况下,内口修补、外口切开引流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李惠;郭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2004~2011年,我科采用加味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炎85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85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18~55岁,平均45.0岁;病程1个月至5年,平均2.4年.治疗方法:加味葛根芩连汤方药组成为葛根30g,黄连10g,黄芩10g,红藤30g,败酱草15g,白头翁10g,木香10g,槟榔10g,白芍10g,甘草10g.上药水煎取汁150ml保留灌肠.灌完后卧床休息1h,4h内尽量不排便,每天灌肠1次,10d为一疗程.如果病情需要,间隔5d可进行第2个疗程治疗.
作者:汪永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回顾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PPH(455例,观察组)或外剥内扎术(510例,对照组)治疗的混合痔患者资料,就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术后疼痛方面,观察组剧烈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随访6个月至3.5年,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PPH治疗混合痔的总体疗效与外剥内扎术疗效相当,但PPH术后创面愈合快,并发症少.
作者:于秀云;王志民;陈刚;马洪静;李元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探讨切开半封闭缝合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疗效,采用此法治疗陈旧性肛裂患者64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64例患者全部一期治愈,创面愈合时间7~12d,平均9.0d.术后无创口剧烈疼痛、尿潴留、出血等并发症,也无瘢痕形成、肛管缺损及肛门畸形.随访1~4年,均无复发,无大便失禁、肛门潮湿等后遗症发生.结果表明,切开半封闭缝合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轻,无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祖俭;关蕾;金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探讨罗哌卡因局部麻醉下手术治疗早期急性嵌顿痔的疗效,对124例早期急性嵌顿痔患者于罗哌卡因局部麻醉下行手术治疗,对外痔予剥扎切除,内痔予1∶1消痔灵注射液黏膜及黏膜下层注射.结果显示,罗哌卡因局部麻醉后约5min肛门内外括约肌松弛,肛门坠胀疼痛缓解或消失,肛门水肿逐渐消退,痔核萎缩,向肛内退缩.发病12~48h的患者痔黏膜无糜烂、坏死,治疗效果更好.术后6h以后肛门疼痛:0级18例,Ⅰ级61例,Ⅱ级45例.平均治愈时间8.6d.术后尿潴留3例,补充治疗8例.本组治愈121例,好转3例,有效率为100.0%.结果表明,罗哌卡因局部麻醉能够完全满足急性嵌顿痔手术麻醉要求,局部麻醉下手术治疗早期急性嵌顿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银山;李海亮;谢川;田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比较一期根治术与单纯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回顾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于我院行一期根治术或单纯切开引流术治疗的162例肛周脓肿患者资料,其中行一期根治术治疗106例(观察组),行单纯切开引流术治疗56例(对照组),并对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随访1~2年,观察组治愈101例(95.28%),发生肛瘘5例(4.72%);对照组治愈19例(33.93%),发生肛瘘37例(66.07%).观察组肛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随访和二次手术术中探查发现,观察组术后发生肛瘘主要是由于内口定位不准确所致.结果表明,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对防止术后形成肛瘘有较明显的效果,对内口定位清楚的肛周脓肿患者采用一期根治术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谢永俊;常家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肛周脓肿是肛肠科常见疾病,术后创面愈合较慢.我科应用复方黄柏液对肛周脓肿术后患者创面进行换药,与常规换药的患者进行对比发现,复方黄柏液换药者创面愈合时间明显较短,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肛周脓肿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2~70岁,平均30.5岁.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1~72岁,平均3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马爱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探讨CRH O'Regan胶圈套扎术治疗Ⅰ~Ⅲ期内痔的临床疗效,对行CRH O'Regan胶圈套扎术治疗的127例药物治疗无效的Ⅰ~Ⅲ期内痔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Ⅰ期内痔有效27例(96.4%,27/28),Ⅱ期内痔有效58例(92.1%,58/63),Ⅲ期内痔有效25例(69.4%,25/36),总有效率为86.6%(110/127).术后明显疼痛15例,早期出血22例,并发血栓3例,无尿潴留及感染发生.结果表明,CRH O'Regan胶圈套扎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Ⅰ~Ⅲ期内痔安全有效,且快速、不需麻醉、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峰;陈小岚;刘民生;盛光;马翔;孙军;徐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探讨复方苦参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本研究采用纸片药敏试验检测不同含量的复方苦参洗剂(936mg/ml、468mg/ml、234mg/ml、117mg/ml、58.5mg/ml)、炉甘石洗剂原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洗剂原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均较强(平均抑菌圈都在10~14mm之间,均为中敏).与炉甘石洗剂原液相比,复方苦参洗剂原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更好,P<0.0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相当,P >0.05.炉甘石洗剂原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与58.5mg/ml浓度的复方苦参洗剂的作用相当,P>0.05.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洗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其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优于炉甘石洗剂.
作者:左进;赵景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病例1]患者男,71岁.因“大便带血,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入院.患者诉每日排便2次,质稀不成形,大便带血,血色暗红,血量不多,下腹部阵发性疼痛,纳眠可,小便正常,近来无明显体质量减轻.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口服替米沙坦控制,血压平稳,弟弟有直肠癌病史.专科检查:骑伏位,肛门外观大致正常,指诊7cm内肠腔未触及异常肿物,退指指套无染血,肛镜下未见明显异常.曾于外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肠息肉,直肠癌?
作者:呼园园;管仲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探讨外剥内扎加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与常规外剥内扎术治疗嵌顿痔,哪种术式更好,本研究将60例嵌顿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外剥内扎加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剥内扎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点肛门疼痛、肛缘水肿程度,以及创面愈合时间、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术后2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情况、总体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总体疗效(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术后2周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肛管静息压、不同时点肛门疼痛、肛缘水肿程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与外剥内扎术相比,外剥内扎加侧方内括约肌松解术治疗嵌顿痔能更好地解除内括约肌的痉挛,而且术后并发症轻,创面愈合时间短.
作者:刘世茹;陈敏;肖丽;李红燕;何伟;吴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肛窦炎是指肛窦、肛门瓣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肛隐窝炎,是肛肠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肛窦炎的发病与肛窦自身开口向上且呈凹陷型漏斗状的解剖结构关系密切.本病是一种潜在的感染病灶,常反复发作,且迁延不愈,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近年来,我科采用美辛唑酮栓(山西仟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联合纳米银痔疮抗菌凝胶(内蒙古东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纳肛治疗肛窦炎,取得满意疗效,将其与单纯应用美辛唑酮栓纳肛治疗的肛窦炎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吴周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探讨痔术后应用痔痛宁栓纳肛的止痛、促愈效果,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混合痔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后应用痔痛宁栓纳肛,对照组应用九华痔疮栓纳肛,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止痛效果和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止痛显效81例(81,0%),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术后止痛显效55例(55.0%),有效3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0%.两组术后止痛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止痛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4.1±3.1)d,对照组为(18.3±3.3)d,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痔术后应用痔痛宁栓纳肛可明显止痛,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张增强;韩松;毛葵;郑昌松;王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探讨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行一期根治术治疗的183例肛周脓肿患者资料.结果显示,183例患者全部治愈,住院时间7~28d,平均11d.术后随访半年,均无复发或形成肛瘘,无感染或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及后遗症.结果表明,一期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作者:王凤记;王敬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39岁.因“间断性肛门部坠胀伴便血1个月,加重10d”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肛门坠胀感,伴疼痛,便后带血,血色为暗红色,量少,血与粪便相混,排便次数较多,5~6次/d,间断头晕,腹胀,左下腹疼痛不适.先后于当地县医院就诊两次,第1次诊断为混合痔,给予数剂药物口服后上述症状缓解不明显;第2次诊断为直肠炎,给予固肠止泄丸口服,治疗后腹泻症状较前稍有好转.10d前,患者自觉左下腹疼痛感较前加重,且便后带血,量较前增多,伴血凝块,自觉头晕.遂于市级医院就诊,行肠镜检查示直肠新生物,并不完全性肠梗阻.
作者:王巨良;张文利;赵景文;冯亚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探讨结肠癌术后复发的原因及诊治措施,对2001~2012年收治的76例结肠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复发40例次,腹腔、盆腔广泛种植复发26例次,原肿瘤局部复发12例次,腹部切口复发12例次,腹腔淋巴结复发6例次,肝转移8例次,肺转移4例次.非手术治疗4例,手术治疗72例.剖腹探查4例,肠造口术6例,肠吻合短路术6例,根治性切除30例,姑息性切除26例.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患者的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个月和7个月.结果表明,结肠癌术后复发的防治重在无瘤术操作,定期随访是早期诊治的关键,积极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郭建虎;卢宗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探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PPH)结合纵行缝叠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的临床疗效,回顾采用此法治疗的84例OOC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本组84例患者中,治愈76例(90.5%),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6%(82/84).结果表明,PPH结合纵行缝叠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的OOC治愈率高,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及后遗症少.
作者:张宏;戚仁华;陈运超;吴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为探讨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术后并发肛门湿疹的疗效,将70例痔术后并发肛门湿疹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坐浴,治疗组用中药液熏洗坐浴,观察两组治疗肛门湿疹的疗效,以及痔手术创口愈合时间、术后肛门疼痛和肛缘水肿消退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肛门湿疹的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77.1%),P <0.05;痔手术创口愈合时间、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中药熏洗坐浴治疗痔术后并发的肛门湿疹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能有效减轻痔术后患者的疼痛、水肿,促进创口愈合.
作者:刘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本研究对比单纯切开引流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挂线术加中药熏洗坐浴治疗复杂性肛瘘患者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2009~2011年我科收治的20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10~75岁,平均45.0岁;病程2~35个月,平均7个月;有手术史18例;伴糖尿病3例.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13~71岁,平均44.6岁;病程3~37个月,平均8个月;有手术史17例;伴糖尿病2例.
作者:徐占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