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翠云
目的:研究马鬃蛇醇提物口服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观察马鬃蛇的毒性反应及其毒性作用的靶器官.方法:(1)急性毒性试验(MTD):取合格小鼠20只,以药物的大浓度、动物的大容量灌服马鬃蛇醇提物,观察7天.(2)长期毒性试验:取Wistar大鼠80只,按区组设计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和对照组,给药组分别灌服马鬃蛇醇提物2.5,1.25,0.5g/kg,对照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每天灌服1次,连续70天,测定大鼠体重、脏器系数、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指标及观察重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马鬃蛇急性毒性试验显示MTD为60g生药/kg,未见动物出现中毒症状及死亡.长期毒性试验显示高剂量组开始5周内动物体重增长较快,各剂量组大鼠心、肝、脾、肺、肾等的脏器系数和血液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液生化学检查在正常范围内少数指标有所改变,大体解剖观察和光学显微观察未见明显的药物所致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停药2周后,高剂量组所致的血液生化学少数指标改变,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组织学实验观察未见有药物所致的延迟性组织病理学改变.结论:马鬃蛇毒性低.
作者:谢金鲜;林启云;李萍;莫国艳;庞晓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儿童桡骨远端骨骺分离是儿童常见的骨骺损伤,既往多采用折顶、挤按等手法整复,复位效果不十分理想[1,2].近年来笔者采用双夹板整复儿童桡骨远端骨骺分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义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常见的面神经疾患之一.2001年11月-2004年11月我们采用穴位埋药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排除慢性中耳炎、乳突炎等所造成)92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孟锋;宣海龙;吴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干燥全虫.性味辛、温、有毒,归肝经.有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临床用量不宜过大[1-3].笔者临床喜用蜈蚣治疗各种痛症,常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景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药物流产是近年来较常用的一种抗早孕疗法,具有安全、简便、对子宫创伤小及有效性比较肯定的特点.不适之处是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延长,甚至会发生不全流产及大出血.笔者用本院中药制剂消结安(汤剂)对134例药物流产后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用消结安组药物流产后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率低,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娟;龚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筛选复方鼻炎喷雾剂的佳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两个正交试验: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选取三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以浓缩倍数、醇沉浓度、醇沉pH值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选取三个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优选醇沉工艺.结果:复方鼻炎喷雾剂的佳制备工艺为:将药材均粉碎成粗粉,先提取辛夷中的挥发油(5h),然后将药渣与丝瓜藤、麻黄一起加入10倍量的70%乙醇回流1次(1.5h),提取液回收乙醇后与辛夷水液合并,浓缩至1:1(每1ml相当于生药1g),加适量乙醇使含醇量达60%,并调节pH值至6.5,冷藏24h,滤过,滤液回收乙醇后加入辛夷挥发油、适量的辅料,调节pH值至6.5,并用水调整至规定量(1ml相当于含丝瓜藤1g),即得.结论:优选出的制备工艺是可行的,验证结果也证实了该工艺是稳定、可靠的.
作者:陈卫卫;刘华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胸椎小关节紊乱症是指由于胸椎小关节的解剖关系的微小改变(如错位1-3mm)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胸背部疼痛、胸闷、胸胁部疼痛、心悸、胃脘痛、呼吸异常等.近十几年来,有关该病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胸椎小关节紊乱症逐渐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自1996年至今我们运用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该症200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黄仲海;黄光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黄斑区是眼视功能的重要区域,因其结构特殊,一旦黄斑区外伤出血,则吸收较为困难,可造成视力严重损害.1996年起,我科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外伤性黄斑区出血35例,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增昌;叶青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补益肝肾,化瘀通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补益肝肾合化瘀通络的中药基本方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眩晕停片和西比灵胶囊治疗,均治疗3周.结果:治疗组冶愈16例,好转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经Ridit检验,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肝肾虚和血瘀论治眩晕疗效确切.
作者:刘天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在常规降压基础上加用血塞通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塞通.治疗前、后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LVM),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两组均使LVM和LVMI降低,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加用血塞通能促进左心室肥厚的逆转.
作者:黄培元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风后抑郁症(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发生率在40%-50%之间[1].抑郁症发生率与脑卒中类型和性别无相关性[2].其症状在中风后6个月-2年内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风后患者神经功能、认知方面的恢复[3].现代医学多采用西药三环类抗抑郁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进行治疗,都因其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使患者难以忍受而放弃治疗[4].除西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外,中医药治疗PSD已有了较好的治疗方法和疗效,现将2000年以来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邱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药促进胫腓骨骨折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85例共108侧胫腓骨骨折患者,经急诊行Grosse-kemp fixation钉(GK钉)髓内固定后,观察组给予口服促进骨折愈合中药接骨紫金丹加减,对照组不服中药,观察两组骨折愈合疗效.结果:两组在弃拐下地行走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骨折愈合评定和在拆除固定后骨折再发生或畸型率随访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GK钉固定治疗的胫腓骨骨折加服接骨紫金丹对促进骨折愈合疗效作用显著.
作者:梁芝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的奠基著作,关于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瘀血病证的辨证论治极为丰富,其从风、寒、痰、湿、热、七情、气虚、血虚、虚劳、外伤等方面对致瘀之因进行论述,而治疗以下瘀血汤类七个方为主,它们是: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大黄()虫丸、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本文分析这些方的用药特点.
作者:徐冬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葶苈子8g 苏子8g 炙麻黄5g桑白皮10g 杏仁8g 槟榔8g鱼腥草15g 陈皮6g 地龙10g蝉蜕5g 桃仁6g 丹参10g性质功效止咳平喘类方剂.泻肺除壅,涤痰祛瘀平喘.
作者:张彩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配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将52例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以补肾活血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配合克罗米芬治疗.对照组用克罗米芬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43.75%,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治愈率为30.00%,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疗效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补肾活血方配合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疗效显著.
作者:凌春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建立抗感病毒颗粒主要成分绿原酸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C18柱,以甲醇:水:冰醋酸(20:8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25nm,柱温35℃,流速1ml/min,理论板数不低于2500.结果:绿原酸与其他组份均可达基线分离.结论:HPLC法可用于抗感病毒颗粒制剂质量控制.
作者:安伟建;陈丽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癌痛消胶囊调节小鼠荷H22移植性肝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p53和p21ras的表达作用,以探讨该药抑制肿瘤的作用机理.方法:昆明种雄性小白鼠60只,按随机区组分为6组(A-F组);A-E组每鼠均于前肢右腋皮下接种0.2ml H22肿瘤细胞悬液(浓度为1×107/ml),接种24h后按体重给药.A组、B组、C组分别给予大、中、小剂量的癌痛消胶囊,D组予康赛迪胶囊,E组予生理盐水,均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用药10天,停药24h,称重并处死动物,剥取瘤块称重,计算出肿瘤生长抑制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细胞中VEGF,p53,p21ras,VHL的表达程度.F组予饲料及水分正常饲养.结果:A,B,C,D组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其中以A组的抑瘤作用明显(P<0.05或P<0.01).造模各组动物的肝癌细胞中均见VEGF,p53和p21ras的阳性染色,但阳性表达程度不同,与B,C,E组比较,癌痛消胶囊大剂量组和康赛迪胶囊组均可明显降低肝癌细胞中VEGF,p53和p21ras的阳性表达(P<0.05或P<0.01).结论:癌痛消胶囊对小鼠H22移植性肝癌有抑瘤作用,抑制肿瘤生长的机理可能与下调VEGF,p53和p21ras的水平有关.
作者:王庆高;韦艾凌;徐志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复发率高,难以治愈.2003年2月-2004年4月,我们用水疗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该病10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善明;张雪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自1999年3月-2003年3月,我院采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中药熏洗及手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韦赤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