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
为探讨保留齿状线的混合痔分段切扎术联合肛门成形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46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治疗组采用保留齿状线的混合痔分段切扎术加肛门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混合痔切扎术治疗,对比2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肛门疼痛、出血、脱垂、皮桥水肿发生率.结果显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肛门疼痛、出血、脱垂、皮桥水肿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保留齿状线的混合痔分段切扎术联合肛门成形术治疗混合痔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晖;丁皓蕾;张吟秋;张玲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探讨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2011-2015年肛周脓肿患者脓液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性的变迁,回顾分析我院2011-2015年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脓液大肠埃希菌检查情况及耐药分布,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鉴定细菌,K-B法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共检出大肠埃希菌68株,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菌32株(47.1%).其中,2011年检出大肠埃希菌9株,产ESBLs菌2株(22.2%);2012年大肠埃希菌8株,产ESBLs菌3株(37.5%);2013年大肠埃希菌14株,产ESBLs菌6株(42.9%);2014年大肠埃希菌17株,产ESBLs菌9株(52.9%);2015年大肠埃希菌20株,产ES-BLs菌12(60.0%)株.该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结果表明,肛周脓肿患者脓液大肠埃希菌及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的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刘晰;刘定远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肛肠科混合痔患者术后延续性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选择2015年4~8月我科收治的200例混合痔患者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开展工作,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分体式”医护管理模式开展工作.比较2组三方满意度(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护理人员对医护配合工作的满意度、医生对医护配合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三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而且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医护一体化模式能促进肛肠科医护配合,使医、护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医、护、患三方的满意度,同时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谢敏;赖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探讨直肠渗液肿瘤细胞原血红素检测-结肠镜检查二步法在大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对健康体检者进行直肠渗液肿瘤细胞原血红素检测,检测结果阳性者再进行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在12 099位受检者中,直肠渗液肿瘤细胞原血红素检测阳性56例(0.46%),进一步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癌39例(0.32%).阳性符合率为69.6%(39/56)).结果表明,直肠渗液肿瘤细胞原血红素检测-结肠镜检查二步法是筛查大肠癌的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单先芬;宋适恒 刊期: 2016年第11期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我院采用外剥内悬吊、创面一期缝合术治疗混合痔患者11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10例患者中,男58例,女52例;年龄22~70岁,平均(45.3±10.2)岁;病程2~30年,平均(5.3±2.7)年.
作者:南社教;杨军;沈文龙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观察秘宝康水煎剂对血虚肠燥型便秘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本研究采用吗啡皮下注射诱导法建立血虚肠燥型便秘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取造模小鼠50只分为5组,其中3组分别予高(50 g/kg)、中(25 g/kg)、低(12.5 g/kg)剂量的秘宝康水煎剂灌胃治疗,剩余2组中一组予芪蓉润肠口服液灌胃治疗,一组予生理盐水灌胃.对比各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排便粒数、碳末推进率及肠道含水量.结果显示,秘宝康水煎剂可使血虚肠燥型便秘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提前、4h排便总粒数增加、肠道碳末推进率和肠道含水量显著增加,其中又以高、中剂量组效果更好,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秘宝康水煎剂高、中剂量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芪蓉润肠口服液组和秘宝康水煎剂低剂量组,P<0.05.结果表明,秘宝康水煎剂对于血虚肠燥型便秘小鼠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高、中剂量效果更好.
作者:崔雷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中医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优势明显.本文从中药、针灸、穴位埋线等方面就中医治疗结肠STC的概况进行综述,分析目前中医治疗STC的思路和途径,以期探讨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途径.
作者:高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探讨肛门病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回顾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于我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813例肛门病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患者在医院内并发感染的情况,统计人口学、病理资料,探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本组813例肛门病手术患者,治疗期间发生术后感染122例(15.01%),其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74例(60.66%),革兰阳性杆菌感染31例(25.41%),真菌感染14例(11.48%),其他病原菌感染3例(2.46%).术后感染情况与患者年龄、肥胖情况、病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等因素有关,P<0.05.结果表明,手术治疗肛门疾病患者时,应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合理抗菌治疗,控制药物滥用,防止耐药菌株形成;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强化肛肠手术操作规范,大程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感染风险,加强术后护理,对高危因素进行针对性处理,减少手术感染风险.
作者:吕银军 刊期: 2016年第11期
经阴道分娩后出现重度混合痔是产科常见病,是影响产后进食、排泄及母乳喂养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尽快解决重度混合痔引起的水肿、疼痛、排便困难等问题.笔者应用地奥司明片治疗产后重度混合痔,取得满意疗效.本研究对比采用此法治疗的患者疗效与采用硫酸镁溶液熏洗坐浴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孙卫东;郭俭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混合痔术后创面疼痛、水肿明显,且创面愈合缓慢.近年来,我科对混合痔术后患者给予自拟苦榆汤熏洗坐浴,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选择2013~2016年我科于骶管麻醉下行外剥内扎术治疗的160例混合痔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男34例,女46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岁;病程2~15年,平均5.2年.对照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20~66岁,平均38.9岁;病程2~13年,平均5.0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姚文俊;李明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探讨外切缝内扎保留齿状线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6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外切缝内扎保留齿状线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总体疗效、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显示,2组患者均治愈,治愈率为1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术后肛门疼痛、水肿及肛门失禁方面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肛门狭窄及复发情况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外切缝内扎保留齿状线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而且术后并发症、后遗症少,患者恢复快,复发率低.
作者:闫伟鹏;宋丽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患者女,56岁.因“肛门右侧包块肿痛6d”入院,入院前6d,患者无明显诱因肛门右侧出现硬结,压痛,无明显红肿,无溃破流脓,伴肛门坠胀感,外用药物无效,硬结增大红肿,变软,自觉发热.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口服“甲氨蝶呤片、甲泼尼松龙片”等药物治疗.入院诊断为:1)肛周脓肿;2)类风湿性关节炎.拟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截石位)肛门居中,肛旁9点位距肛缘2 cm处可扪及一大小约4 cm×3 cm的肿物,皮温稍高,无破溃口,可扪及波动感.
作者:李红燕;吴志均;史冰花;蒋尚玲;刘世茹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探讨带血管蒂股薄肌瓣修复肛周会阴部感染性创面的安全性、可行性,笔者对20例肛周会阴部感染性创面采用此法修复,其中外伤致感染,皮肤坏死形成感染创面9例;肛周脓肿手术后,会阴皮肤感染坏死,形成感染创面7例;会阴部肿物切除、游离植皮术后,植皮感染坏死4例,具体治疗方法:先予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后,设计带血管蒂股薄肌瓣修复创面组织缺损,肌瓣表面给予游离植皮.结果显示,本组20例患者股薄肌瓣及游离皮片色泽红润,全部成活.原缺损部位组织填充饱满且不显臃肿.随访8个月至3年,会阴部外观良好,无需二次修整;右股内侧肌瓣、皮片供区无瘢痕痉挛,下肢活动正常.结果表明,带血管蒂股薄肌瓣修复肛周会阴部感染性创面方法简便易行,血运良好,皮瓣易成活,是一种较理想的创面修复方法.
作者:常飞;李杉;石国荣;魏秀琴 刊期: 2016年第11期
近年来,我科采用3、7、11点母痔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患者153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3例患者中,男97例,女56例;年龄16~64岁,平均42.7岁;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3.0年.治疗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部浸润麻醉.充分扩肛,用止血钳钳夹并提起3点位隆起的母痔,并做小“V”形放射状切口,将痔核剥离至齿状线上约0.5 cm处,用7号线小圆针于痔核基底部贯穿缝扎,切除大部分已缝扎的痔核.
作者:袁勇 刊期: 2016年第11期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是因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以排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致病机理及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研究发现,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在消化道运动调控中起主导作用,其主要通过分泌多种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来控制结肠收缩运动.众多研究表明,ENS异常导致神经递质释放异常是便秘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姚少华;邓小荣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分析总结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降低其临床误诊、漏诊率,本研究回顾2012-2015年我院收治的1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临床资料,就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组18例患者中,男8例,女10例;年龄55~79岁,平均(68.0±7.9)岁;伴高血压、冠心病15例,脑血管疾病7例,糖尿病1例,房颤1例,腹部手术后1例,伴2种伴发疾病者占38.9%(7/18).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误诊率高达55.6%(10/18).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病变部位:左半结肠12例(66.7%),右半结肠2例(11.1%),全结肠4例(22.2%).腹部CT及血管成像发现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3例(16.7%).结果表明,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左半结肠,多见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其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腹部CT及血管成像对该病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娟;贺莉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探讨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行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的90例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30例术中切除全部内括约肌(A组),30例切除部分内括约肌(B组),30例保留部分齿状线(C组).参照Williams分级标准评价3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6、12个月时,B组和C组的肛门功能良好率均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T1和T2期超低位直肠癌安全有效,尽可能地保留部分内括约肌和齿状线对改善术后肛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有全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探讨自动痔疮套扎术(RPH)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10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RPH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胶圈套扎治疗.对比2组患者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94.0%,4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42/50),P<0.05;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RPH治疗混合痔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石鹏;冯文哲;尚乘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探讨p53、Tip60及14-3-3ó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6例结肠癌患者标本组织中p53、Tip60和14-3-3ó基因的表达,并检测25例结肠炎和3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结肠组织标本,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健康体检者和结肠炎患者结肠组织中,p53、Tip60和14-3-3ó基因表达很低(阳性细胞率≤25%)或不表达;在结肠癌组织中,p53、Tip60和14-3-3ó基因均有明显表达.三者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结肠炎患者结肠组织(P<0.01).p53、Tip60、14-3-3ó的表达与结肠癌Dukes分期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p53和14-3-3ó表达与结肠癌是否转移有关(P<0.01),Tip60表达与结肠癌是否转移无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结肠癌组织中p53、Tip60和14-3-3ó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28~0.548,P<0.05.结果表明,p53、Tip60和14-3-3ó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这些基因可能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姜立 刊期: 2016年第11期
为探讨五联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选择10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进行研究,其中48例患者接受外痔剥离、内痔分段齿形结扎术治疗(对照组),52例患者接受五联术治疗(治疗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创口愈合时间、复发情况等指标.结果显示,2组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第1天和第5天肛门疼痛、肛缘水肿、肛门出血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五联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冯智;李毅忠;王俊;王甜甜 刊期: 201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