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梁晶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笔者采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涂联合康复新液坐浴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76例混合痔术后患者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20~65岁,平均42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用联合康复新液坐浴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外用红霉素眼膏联合康复新液坐浴治疗.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电动按摩治疗肛裂及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研究

    为探讨电动按摩治疗Ⅰ、Ⅱ期肛裂及肛门病手术后疼痛的效果,将Ⅰ、Ⅱ期肛裂及肛门病手术后疼痛患者328例分为3组,A组155例Ⅰ、Ⅱ期肛裂疼痛患者均采用肛裂治疗器治疗,B组50例肛门病手术后疼痛患者均采用肛门镇痛器治疗,C组123例Ⅰ、Ⅱ期肛裂疼痛患者采用外用药物治疗,比较3组镇痛效果.结果显示,A、B2组镇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镇痛有效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果表明,电动按摩治疗Ⅰ、Ⅱ期肛裂及肛门病手术后疼痛效果确切.

    作者:卞瑞香;胡佃伟;査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消湿汤口服配合燥湿洗剂外洗治疗肛门湿疹63例

    为观察自拟中药消湿汤口服配和燥湿洗剂外洗治疗急、慢性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将126例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观察组采用自拟方消湿汤内服和外洗方燥湿洗剂外用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局部外涂治疗,7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经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有效率为92.06%,对照组有效率为76.1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口服自拟方消湿汤和燥湿洗剂外洗治疗肛周湿疹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作者:杨桃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生物反馈配合黄芪汤治疗功能性便秘

    为探讨生物反馈配合黄芪汤口服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将12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生物反馈配合黄芪汤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物反馈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便秘患者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生物反馈配合黄芪汤口服治疗功能性便秘较单纯生物反馈治疗优势更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程永升;陈科;李雪辉;李超;杨雪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提扎固涩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观察

    为观察提扎固涩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144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提扎固涩术组、外剥内扎术组、PPH组,每组48例,分别对比3组疗效、住院天数、恢复天数、费用、术后疼痛、术中出血及术后肛门坠胀感等.结果显示,3组在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提扎固涩术组在住院天数、恢复天数、术后疼痛、术后水肿、术中出血方面优于外剥内扎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扎固涩术组在费用、术后肛门坠胀感方面优于PP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提扎固涩术是一种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有效术式,且具有较外剥内扎术恢复快、术中出血少、痛苦小等优点,较PPH费用低,可明显减轻术后肛门坠胀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董岩平;魏峰明;石文磊;田振国;张庆儒;任建国;赵尚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联合康复新液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近年来,笔者采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涂联合康复新液坐浴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76例混合痔术后患者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20~65岁,平均42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用联合康复新液坐浴治疗,对照组术后采用外用红霉素眼膏联合康复新液坐浴治疗.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梁晶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自拟中药熏洗方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为观察自拟中药熏洗方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创面愈合的作用,将90例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熏洗方熏洗坐浴治疗,对照组采用1∶5000PP液熏洗坐浴治疗,观察2组患者疗效及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用自拟中药熏洗方熏洗坐浴治疗对创面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蒋干超;闻亚平;杨青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低位直肠癌拖出式适形切除术直肠残端对控便功能的影响

    为探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后直肠残端对控便功能的影响,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对符合Rullier超低位直肠癌外科学分类标准Ⅰ、Ⅱ型的24例患者施行经肛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治疗(A组);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25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及拖出式直肠癌根治术治疗(B组)的资料.结果显示,A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直肠残端长度>2cm者18例(75.0%),直肠残端长度1~2cm者5例(20.8%),直肠残端长度<1cm者1例(4.2%).术后随访1~2年,术后1个月内24例患者大便控便时间短,控便能力明显下降,术后1、3、6、12个月分别有75.0%、79.2%、87.5%和91.7%的患者达到控便功能良好.B组患者(直肠残端长度0~1.5cm)分别有51.9%、60.0%、71.9%和80.0%达到控便功能良好,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在肛管平均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直肠大耐受容量及大便次数方面均优于B组(P<0.05).结果表明,超低位直肠癌经肛门拖出式适形切除术后直肠残端长度与患者控便功能密切相关.

    作者:成向廷;魏宁;肖海洋;宋晓慧;巩发才;傅庆杰;金鹤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柱状缝扎固定加注射术治疗脱垂性内痔的临床研究

    为观察柱状缝扎固定加注射术治疗脱垂性内痔的临床疗效,将60例脱垂性内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柱状缝扎固定加消痔灵注射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柱状缝扎固定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显示,治疗组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柱状缝扎固定加注射术治疗脱垂性内痔,具有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少,且安全性高等优点.

    作者:张永安;张旗;翟敏;徐慧磊;巫益珍;周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加速康复外科联合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在老年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加速康复外科联合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在老年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将168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分为研究组82例和对照组86例,研究组采用加速康复外科联合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营养情况等指标.结果显示,研究组在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首次排气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发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第3天和第7天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加速康复外科联合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在老年结直肠癌围手术期的应用安全有效,更符合人体生理需求,能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徐晓波;张崇杰;徐真蕊;吕渐成;张新;管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补中益气汤合葛根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顽固性腹泻32例

    为分析研究补中益气汤合葛根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顽固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将直肠癌保肛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补中益气汤合葛根治疗.比较2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临床疗效以及复发情况.结果显示,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临床疗效以及复发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合葛根治疗直肠癌保肛术后顽固性腹泻效果显著.

    作者:魏靖杰;陈瑞明;屈玉婵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肛窦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肛窦炎是指发生在肛窦、肛门瓣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肛隐窝炎[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肛门部不适、潮湿、瘙痒、灼热、排便不尽感,甚至有分泌物、疼痛等.由于炎症的长期慢性刺激,常可引发肛乳头炎、肛乳头肥大等病症.肛窦炎的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又处在肛门内部,不容易引起重视.西医学研究表明,肛窦炎是引发肛肠疾病的主要感染源,据统计约有85%的肛门周围脓肿、肛瘘、肛裂、肛乳头肥大等是由肛窦感染引起的[1],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对临床诊治相关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肛窦炎的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概括,从而对肛窦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相关阐述,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国文;刘剑;王贺智;汤天旭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TST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疗效观察

    为观察选择性痔上黏膜切除术(TST)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94例重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治疗组采用TST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切内扎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39例,治愈率为82.98%;对照组治愈38例,治愈率为80.85%,2组在治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在术后肛门疼痛、肛缘水肿、肛门狭窄、尿潴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TST联合外痔切除术能减少重度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小芹;缪春山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八髎穴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展望

    便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复杂性病症,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便秘在全球的发病率为0.7%~79%,平均发病率16%[1].现代医学根据排粪动力异常,将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OC)及混合型(MIX).

    作者:何力;赖蕾;税杰;程英杰;陈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链条式纱布手法复位加三联法治疗直肠完全性脱垂伴嵌顿8例

    2015-2016年,我们采用链条式纱布手法复位加三联法治疗直肠完全性脱垂伴嵌顿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例直肠完全性脱垂伴嵌顿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56~71岁.脱出直肠长度8~11cm,嵌顿时间48~72h.8例直肠脱垂伴嵌顿外露的直肠黏膜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颜色暗灰、无光泽,有点状坏死,表面覆有脓性分泌物,有臭味,血运尚可.

    作者:马天文;吴丽洁;王盛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9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药内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9例,女30例;年龄26~78岁;病程6个月至10年.均经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粪便检查等确诊,排除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炎、血吸虫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等疾病.

    作者:刘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在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为观察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对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作用,将60例肛周脓肿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术后均常规换药,试验组创面涂抹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对照组创面外涂空白膏剂,观察2组临床疗效、腐肉脱落、分泌物消失、创面愈合、疼痛消失等情况.结果显示,试验组在临床疗效、创面愈合天数和疼痛消失天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在腐肉脱落天数、分泌物消失天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生物活性玻璃创面凝胶对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丁仕琳;辛学知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1例

    坏死性筋膜炎表现为病变区域的皮肤、皮下及筋膜组织坏死,常伴有多重细菌感染,早期诊断困难,临床进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死亡原因是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何姣姣;权娜娜;汪爱平;岳粟萍;王晓林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电子结肠镜下直肠下段息肉套扎切除术80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电子结肠镜下直肠下段息肉套扎切除术的病例选择、治疗方法、术后注意事项及手术优势,对80例直肠下段息肉患者行电子结肠镜下套扎切除术.结果显示,80例共套扎86枚息肉,其中3例多发息肉,均是2枚,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套扎切除成功.其中腺瘤性息肉46枚,占53.5%;炎性息肉38枚,占44.2%;局灶性癌变2枚,占2.3%.术后直肠穿孔1例,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均痊愈.结果表明,病例选择适当,充分的术前及肠道准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持肛门引流管通畅,术后严格的禁食、禁水是电子结肠镜下息肉套扎切除成功的关键.该手术微创、疗效可靠,是比较安全的一种手术方式.

    作者:许文山;张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肛肠科术后跌倒不良事件6例分析及改进

    为探讨肛肠科预防跌倒不良事件的各项措施,以保障患者安全.总结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肛肠科术后跌倒事件的原因、改进措施及效果.结果显示,经常规及专科预防管理,改进后6个月内未再有跌倒事件的发生.结果表明,肛肠科跌倒事件通过护士的前瞻性预防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或杜绝其发生.

    作者:王守英;万冬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5例临床观察

    为观察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65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采用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满意度评分为(89.25±7.91)分.出现远期并发症20例(30.77%),其中出血5例(7.69%),肛门疼痛或坠胀6例(9.23%),残留皮赘9例(13.85%);复发2例(3.08%),术中加做切扎术7例(10.77%),再次手术2例(3.08%);改善便秘症状15例(术前便秘共15例).结果表明,直肠黏膜柱状缝合术有一定的并发症,但在改善便秘方面有较好的疗效,且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蒋守龙;吴佳;谢俊;曹俊;朱俊飞;唐怡心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