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有关NOTES的探索、发展与展望

牛军

关键词:微创外科,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胆囊良性疾病, 腹腔镜技术, 主流方向, 医学发展, 外科医生, 微创手术, 微创理念, 微创技术, 术后恢复, 邻近脏器, 高危患者, 金标准, 创伤小, 治疗, 术式, 首例, 时代, 渗透
摘要:1987年,法国医生Philipe Mouret 实施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该术式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并得到外科医生的一致认可,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由此开创了全新的微创外科时代.基于微创手术有着创伤小、痛苦轻、对邻近脏器干扰少、术后恢复快、高危患者能耐受等优点,微创技术和微创理念逐渐渗透到外科的各个领域,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已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1].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预防和筛查新进展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危害女性身体健康的头号杀手,本文分别从乳腺癌流行病学现状、危险因素、化学预防、风险评估和筛查5个方面对乳腺癌预防和筛查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有关NOTES的探索、发展与展望

    1987年,法国医生Philipe Mouret 实施了世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该术式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并得到外科医生的一致认可,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由此开创了全新的微创外科时代.基于微创手术有着创伤小、痛苦轻、对邻近脏器干扰少、术后恢复快、高危患者能耐受等优点,微创技术和微创理念逐渐渗透到外科的各个领域,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外科已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1].

    作者:牛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中国腹膜后肿瘤10年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中国近10年腹膜后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 总结中国1998-2007年间的腹膜后肿瘤的文献资料.结果 中国10年共报道1078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男女比例为1.3:1,平均年龄41.8岁,48.4%分布在华北地区,44.3%的患者是以腹部包块为主要表现,超声和CT为主要的诊断方法,68.3%的患者为恶性腹膜后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论 腹膜后肿瘤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邱法波;张圣林;蔡亦军;孙大伟;黄飞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MIC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 研究MICA分子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取2010年9月至2011年1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胃正常组织标本40例,一式两份,一份用作病理分析,另一份用作RT-PCR分析,患者在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临床病理资料完整,肿瘤分期按照2010年NCCN颁布的方案实施.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胃癌;用荧光定量RT-PCR法分别测定胃癌组织和胃正常组织中MICA的表达情况;汇总胃癌组织的临床病理资料,说明胃癌组织MICA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 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MICA的表达(1.624±1.380)明显高于胃正常黏膜组(1.072±0.524)(P<0.05);②MICA高表达的胃癌组织的生物学行为较良,MICA低表达的胃癌组织的生物学行为较恶.结论 ①胃癌组织中高表达MICA分子;②MICA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的生物学行为有关系.

    作者:刘超;林彬;李杨;毛伟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直肠神经内分泌瘤1例报道

    目的 探讨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11年2月收治并施行手术切除的1例直肠神经内分泌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经肛门途径完整切除肿瘤,手术中进行快速冰冻显示基底部无肿瘤细胞残留,病理结果显示直肠黏膜内见散在及巢团状分布的细胞弥漫浸润,细胞大小一致,核异型性小,诊断为直肠神经内分泌瘤一级(NET G1),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SyN(+),CgA(-),LCA(-),ki67(+)<2%.随访2年病人局部无复发.结论 直肠神经内分泌瘤临床较为少见,多发生于直肠远端,经肛门途径的手术切除或内镜微创切除是一个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忠诚;王守光;滕世岗;徐建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胃癌淋巴结转移、清除术近30余年的研究与应用变迁

    胃癌淋巴结转移是胃癌判定分期、反映生物学特性、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因素.早在1932年Rouviere[1]提出胃癌引流四个分区学说,之后世界各国学者发表过许多关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报道,但一直未获得外科治疗满意的规律性共识.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欧洲普通外科的起源和发展

    18世纪以前,普通外科学在欧洲大陆兴起,并且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发展和其他学科发展密不可分.比洛特(Billrioth)是近代普通外科学的先驱,塞梅尔维斯(Semmelweis)和利斯特(Joseph Lister)认识到伤口化脓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18世纪末,贝格曼(Bergman)进行灭菌消毒,普通外科学才真正进入了无菌术时代.手术器械的进展和应用也使外科学发生进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麻醉学的发展也是普通外科发展的前提.二战后,普通外科学的发展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作者:李杨;邢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总结分析胃癌患者的各种临床病理因素,以研究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81例胃癌患者,收集患者多项临床病理资料如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组织类型、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数目及淋巴结转移率等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影响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胃癌淋巴结转移数目及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组织类型、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因素之间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胃癌淋巴结转移状况与包括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组织类型、肿瘤大体类型、肿瘤浸润深度等在内的多项临床病理因素有相关性,可以有效地指导胃癌的治疗及判断预后.

    作者:宋滨;刘凤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应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主动脉病变体会(附4例报道)

    目的 探索应用杂交技术治疗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复杂主动脉疾病的方法.方法 应用杂交技术方法治疗4例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复杂主动脉疾病,除1例采用瘤腔内栓塞治疗结合主动脉裸支架覆盖以外,其余3例均用传统的旁路转流术来重建血供和维持内脏分支动脉的灌注,然后为主动脉病变提供腔内修复术的适当的治疗区域,避免主动脉完全阻断的后果,避免主动脉切开,减少手术中的缺血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存活率,减少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本组4例中,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2.5岁.长的病例随访时间达5年,短的随访16个月,除病例3以外,都获得较好的疗效,无特殊异常,均恢复日常生活或工作.病例3比较特殊,在恢复工作状态下,术后3个月来院常规复查,CTA检查提示瘤腔内有少量造影剂进入.说明瘤腔内部分血栓溶解再通,但病人无腹痛及发热等不适症状,考虑以随访及密切观察.至术后5个月时,患者出现腰背疼痛,伴高热,与初发症状时相仿.再次CTA检查提示瘤腔比原来体积扩大.经多方治疗无效,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杂交技术方法能够有利的拓展对于累及内脏动脉分支的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治疗范围.

    作者:蒋米尔;陆信武;黄英;李维敏;刘晓兵;殷敏毅;施慧华;叶开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现代观念下普通外科领域理念的转变和面临的挑战

    普通外科学的发展和整个医学的发展相同步,先后经历了古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缓慢进展后,在近代有了飞速发展.普通外科学的发展分为:(1)古代经验的积累阶段;(2)近代直观思维阶段;(3)二战后理论思维阶段;(4)理论基础上的新技术应用阶段;(5)现代观念下的循证普通外科学.

    作者:李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术中不输血的肝脏巨大肿瘤切除术

    目的 探讨肝脏巨大肿瘤施行肝切除术中不输血的手术技术的可行性、术后疗效和优点.方法 对12例术中未输血的肝脏巨大肿瘤病人施行精准的肝切除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无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日为11天.随访1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1例半年后肿瘤复发,1例2年后肿瘤复发,其他8例存活,无肿瘤复发.结论 严格的病人选择,良好的术中显露,完全的血流阻断和精准的切肝技术为施行不输血的肝脏巨大肿瘤肝切除的前提.围术期不输血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日,明显提高术后5年存活率,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

    作者:邢雪;葛忠;步向阳;王建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的姑息性治疗

    结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人们的健康危害越来越大.由于结直肠癌早期发现困难,治疗时多已处于进展期或晚期,已失去根治性手术的机会,所以对不能治愈的病人,选择恰当的姑息性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文将结直肠癌的姑息性治疗的各种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周东风;李现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对5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合并Cockett综合征者溶栓后行介入治疗,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54例行导管溶栓后复查造影,33例血栓完全溶解(57.4%);18例血栓基本完全溶解,再通率大于90%(33.3%);4例血栓大部分溶解,再通率大于50%(7.4%).发现21例左髂静脉重度狭窄或闭塞,3例单纯行球囊扩张,17例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1例导丝未通过闭塞段.随访时间1~24月(平均15个月),无血栓复发病例,单纯行球囊扩张的3例患者术后狭窄复发,17例髂静脉支架通畅率100%.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能有效溶解血栓,并有效预防肺栓塞发生.髂静脉支架植入是治疗Cockett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大林;陈允惠;颜京强;张鲲;齐浩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人LIGHT基因重组慢病毒的构建以及在脐血间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带有人LIGHT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在人脐血间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从PCD DNA-LIGHT质粒中获得人LIGHT基因,利用infusion技术重组构建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LIGHT,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下与结构质粒pHelper1.0及包膜蛋白质粒pHelper2.0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生产慢病毒.将人脐血间质干细胞分为实验组(pGC-FU-LIGHT)、空载体对照组(pGC-FU-EGFP)及空白组(脐血间质干细胞),分别用重组慢病毒、空载慢病毒、PBS感染后,采用RT-PCR以及Elisa检测LIGHT表达情况.结果 所获LIGHT基因经测序后与Gene Bank报道序列完全一致;重组慢病毒载体质粒pGC-FU-LIGHT经鉴定正确;三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成功,收集、浓缩病毒后测定其滴度为2×107TU/L,感染UCBMSCs后RT-PCR、Elisa检测各组细胞均有LIGHT的表达,其中试验组pGC-FU-LIGHT组更大量表达LIGHT,与其余2组(pGC-FU-EGFP、UCBMSC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功构建带有LIGHT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实现在脐血间质干细胞中的表达,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胃癌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马贵亮;宣世英;朱新红;毛伟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三种姑息性减黄措施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三种常用的姑息性减黄措施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治疗效果.方法 230例晚期不能行肿瘤根治术的MOJ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胆肠吻合组、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组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并胆管引流术组,对三种姑息性治疗措施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日及病人的生存时间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ERCP组较胆肠吻合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明显减少,近期并发症明显减少;PTCD组较胆肠吻合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明显减少,近期并发症明显减少;ERCP组较PTCD组术后并发症减少.三组之间术后黄疸消退、肝功恢复情况及生存时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RCP下的胆管引流术具有适应证广、微创、安全、经济实用等优点,应优先选用,PTCD次之.

    作者:高超;王德海;刘恩宇;牛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