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目标性救治措施救治重症手足口病( HFMD)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在该院住院的13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研究组)采用目标性救治。同时将该院2010年未进行目标性救治(均按国家诊疗规范救治)的15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的病情加重率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或<0.01);研究组的高血糖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1)。结论目标性救治措施为重症HFMD的救治提供了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救治方案,可显著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高血糖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卢继芳;王兆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肺部混合磨玻璃结节影(mixed ground-glass opacity,mGGO)的疾病构成、诊断技术及疾病与影像学特点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经病理证实的19例连续性肺部mGGO病例的基本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包括病灶大小、边缘特征、GGO百分比、内部特征、邻近特征、结节外表现)。根据确诊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并比较上述观察指标。结果19例肺部mGGO结节中良性病变4例(良性病变组),恶性15例(恶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中CT表现分叶征(86.7%)、边界清楚(86.7%)和血管集束征(80.0%)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GGO百分比≤50%为14例,良性病变组仅1例(P=0.016)。基本临床资料、病灶大小、部位、内部特征、结节外表现及结节至壁层胸膜距离在良恶性病变组中均无差异(P均>0.05)。11例CT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均获确诊。结论肺部mGGO结节的CT表现对病变性质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对肺部mGGO结节确诊率高。
作者:蒋玲玉;秦志强;王毅;韦海明;陈桂荣;段世焕;卢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宫颈癌是我国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一位的肿瘤,该病的治疗方法仍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质量的评价模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许多新技术的使用和手术器械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超声刀和Ligasure血管结扎系统等免结扎技术的应用。现就超声刀和Ligasure血管结扎系统等免结扎技术在宫颈癌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黄伟龙(综述);赵仁峰(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精液处理前、后精液参数对以男性因素为主的宫腔内人工授精( 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30个以男性因素为适应证在我中心接受IUI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处理前、后的精子前向运动数和精子回收率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临床妊娠率。结果(1)根据处理前前向运动数分成三组:<20×106/ml组、>20~<100×106/ml组和≥100×106/ml组,各组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08%、12.79%和12.50%,各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处理后前向运动数分成三组:<10×106/ml组、>10~<20×106/ml组和≥20×106/ml组,各组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8.42%、10.59%和12.57%,各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处理后精子回收率分成两组:<25%组和≥25%组,两组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45%和12.76%,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UI的妊娠率随着精液处理前、后前向运动精子数和精子回收率的升高逐渐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世凯;黄莉;覃捷;何冰;成俊萍;薛林涛;陆建柳;玉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MicroRNA( miRNA)是一类内源性高度保守的单链小分子非编码RNA,长度约18~22个核苷酸(nt),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序特异性,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翻译或表达。 miRNA在细胞生长、增殖、代谢、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miRNA与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现已发现,若干miRNA,如Let-7家族、miR-125家族、miR-26家族、miR-155、miR-21、miR-133a、miR-26a、miR-221等的异常表达与哮喘相关。该文综述miRNA在哮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其以持续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为特征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彭秋香(综述);谭毅(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 Nampt)是生物合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的关键限速酶, Nampt通过调节NAD的生成从而调控Sirt1的活性,参与细胞的分化、增殖及凋亡等过程。该文对Nampt与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胡亚军(综述);郭慧佳(综述);张黎明(综述);冯乐平(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肺栓塞漏诊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7例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老年人肺栓塞漏诊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进行分析,确诊肺栓塞后,根据病情予尿激酶溶栓,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等抗凝治疗。结果17例患者均病情改善,无再晕厥发作。结论老年人出现晕厥时,除了要考虑常见的心脑疾患以外,还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常规检查心电图、D-二聚体,并行彩超、血气分析、增强螺旋CT、肺动脉造影等检查,从而减少肺栓塞漏诊的发生。
作者:林东恒;黄建龙;张志扬;李文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及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05~2013-04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32例冠心病患者,彩超检查颈动脉显示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93例(观察组),不伴有颈动脉斑块39例(对照组)。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胆固醇( LDL-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胆固醇( H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结果观察组血清TC和LDL-C均高于对照组( P<0.05或<0.01),而两组的hs-CRP、TG及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高TC和高LDL-C可能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而hs-CRP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关联。
作者:陆智东;潘庆登;黄永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肝癌高发家系患者和无癌家系患者血清蛋白质谱图,探寻两者间的血清蛋白差异。方法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SELDI-TOF-MS)及CM10蛋白芯片对25例肝癌高发家系患者和25例无癌家系患者血清样本进行分析,将获得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建立高发家系患者和无癌家系患者的比较筛选模型。结果肝癌高发家系组与无癌家系组共有15个蛋白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选出4个蛋白峰建立诊断模型的灵敏度为96.0%(24/25),特异度为88.0%(22/25),准确率为92.0%(46/50)。结论肝癌高发家系患者组和无癌家系患者组的血清存在一定的差异蛋白, SELDI技术在特异性蛋白生物标志分子的筛选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邓敬桓;陈智平;李山;秦雪;黄东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01~2012-12在该院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患者473例,分析其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特点及治疗。结果473例患者中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56例60例次(12.68%),其中神经根刺激症状16例,伤口感染10例,脑脊液漏8例,泌尿系统疾病7例,消化系统疾病6例,血液系统疾病5例,心肺系统疾病8例,所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手术疗效及患者的满意度,因此除了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操作外,围手术期间有针对性的预防更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黎华;李荣祝;韦建勋;尹东;梁斌;丘德赞;韦敏克;唐林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病例介绍患者,男,81岁。因“突发言语不利、右肢无力3+h,伴右侧肢体抽搐1+h”于2013-11-04入院。入院时言语及右肢活动不能,意识模糊,右侧肢体抽搐,双眼凝视,呼吸急促,咳嗽,咳白粘痰。门诊查头颅CT:左侧额叶、侧脑室前角及下角旁多发性脑梗塞,两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以“脑梗死”收入院。有7+年高血压病史,7+年前因“卒中”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出院,无明显后遗症。入院查体:体温37.5℃,脉搏123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74/90 mmHg,双下肺可闻及干、湿性啰音。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模糊,失语,查体不合作,双瞳孔形状等圆等大、直径左3 mm,右3 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稍增高,腱反射(+),肌力不合作,右肢抽搐,左肢见自主运动,右罗索里莫征(+)。入院查白细胞12.12×109/L,红细胞4.94×1012/L,中性粒细胞88.38%。诊断:(1)脑梗死(急性期);(2)癫痫持续状态;(3)原发性高血压;(4)肺部感染。予控制癫痫,减轻脑水肿,改善微循环,卒中二级预防,抗感染及对症处理等。患者肢体抽搐停止,但仍言语不能、右肢活动不能,且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入院第2天出现昏迷,留置胃管引流出约50 ml咖啡色液体,考虑进展性卒中,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予加大脱水力度,保护胃黏膜等。入院第4天患者仍昏迷,四肢软瘫,体温38~39.2℃,压眶反射消失,腱反射未引出,颈亢,双侧克氏征-,布氏征-,左巴氏征+-。复查头颅CT,结果较前无明显改变。立即查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总细胞数20×106/L,有核白细胞数2×106/L。脑脊液生化:蛋白质1.54 g/L,糖5.16 mmol/L,氯化物129.6 mmol/L。考虑病毒性脑炎,予更昔洛韦、醒脑静、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静滴,安宫牛黄丸口服治疗,入院第7天患者体温37.1℃,意识转清,四肢可运动,可语言表达。
作者:胡蓉;龚云;吴雪梅;仲秀艳;周德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胸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常规放射治疗(CRT)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及动态心电图( DCG)的改变情况。方法选择72例胸部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IMRT组和CRT组,每组36例,分别于治疗前、中、后进行24 h DCG监测,分析两组DVH参数及DCG改变情况。结果 IMRT组心脏V30、V40、V50均明显低于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IMRT组及CRT组治疗前、中、后DCG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中、后IMRT组DCG异常发生率均低于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引起DCG改变,但在相同剂量照射时,IMRT组心脏受照体积减少,对DCG影响更小。
作者:杨苏萍;覃晓波;蒿艳蓉;张琴;陈甲信;莫晓云;肖和卫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对常压(0.1 MPa)面罩吸氧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30例,在常压下(0.1 MPa)面罩吸氧1 h,吸氧前测基础血压后,每侧鼻腔滴入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3滴,分别于滴药后15 min、30 min、60 min测量同侧上肢血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滴麻黄碱后患者血压出现波动,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是先升高后下降,在滴麻黄碱30 min后达高点,收缩压上升幅度高为4.71 mmHg,舒张压上升幅度高为0.61 mmHg,滴药后各时间点与滴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临床意义。结论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对常压(0.1 MPa)面罩吸氧、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极微弱,血压变化无临床意义。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可使用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但要按药物说明书使用。
作者:孔磊;谢金萍;宋献丽;黄剑平;樊秋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状态持续时间对大鼠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注射成功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共2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只。 A组:成模后血糖升高4 d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12 mmol/L之间;B组:成模后血糖升高持续8 d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C组:成模后血糖升高持续2周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D组:未控制血糖。以正常血糖大鼠5只为正常对照组。对糖尿病大鼠分别于4 d、8 d、15 d及4周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CD4+/CD8+及CD4+CD25+/CD4+T淋巴细胞比率,以评价不同高血糖持续状态对正常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组及B组大鼠4、8、15 d及4周的各项细胞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2) C组大鼠在15 d外周血CD4+比例下降,CD8+比例升高,CD4+/CD8+比值明显下降( P<0.05)。经控制血糖后,C组大鼠在4周时外周血CD4+比例较15 d时明显升高(P<0.05),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D组大鼠在15 d及4周外周血CD4+比例下降,CD8+比例升高,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5)。(4)各组大鼠各阶段的CD4+CD25+/CD4+T淋巴细胞比值与正常对照组大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血糖持续时间超过2周以上即可对大鼠体内细胞免疫功能产生部分影响。在高血糖持续时间超过2周后糖尿病大鼠体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紊乱,表明长期高血糖可以对糖尿病个体免疫功能产生较大影响。
作者:余劲明;蔡德鸿;张桦;陈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手术切口细菌分布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盲方法,对某基层医院住院治疗的246例患者手术切口提取物进行细菌培养,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与国家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等制定的合理用药相关规定和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46例患者手术切口检出病原菌79株,其中大肠埃希菌53株(67.09%),表皮葡萄球菌24株(30.38%),铜绿假单胞菌2株(2.53%)。医生对246例患者均不考虑手术切口类别而经验性使用了6类14种抗菌药物417例次,抗菌药物使用率100%,使用频次多的是二代头孢菌素(50.60%)。大多数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无适应证用药、药物选择混乱、用药疗程过长、用药时间把握不准、载体溶媒配伍不当等问题。结论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的革兰阳性细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目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依然普遍不合理,应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刚性干预和监管措施,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作者:范先伟;梁爱婵;罗海慧;王思洁;练文玲;陈伟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疾病组,根据梗死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轻度梗死47例,中度梗死35例,重度梗死38例;同时选择同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近似的12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疾病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并比较分析检测结果,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价值。结果健康体检者、治疗前轻度梗死者、中度梗死者、重度梗死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3.32±0.46) mg/L、(8.87±3.72)mg/L、(18.52±6.33)mg/L、(32.51±11.25)mg/L。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受试者,且随着脑卒中梗死程度的加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基本回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度高且快速的优点,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黄晓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女,26岁,门诊以“足月妊娠,先兆临产”诊断收入产科,因羊水过少且有相对性头盆不称,需行剖宫产手术。术前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均属正常范围,无药物过敏史。隔日,在持续硬脊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中顺利,母子平安。术后为防止出血,遵医嘱给10%葡萄糖500 ml、止血敏2.0 g静脉滴注,5 min后患者自觉全身瘙痒、心慌,随即出现呼吸困难,颜面、口唇及全身发绀,血压迅速下降至测不到。
作者:陈大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乡镇医院蜂螫伤救治经验。方法对82例蜂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蜜蜂螫伤29例,黄蜂和胡蜂螫伤53例。出现风团皮疹80例,占97.6%;过敏性休克7例,占8.5%。经排毒、解毒、脱敏抗休克对症处理等综合治疗,救治成功率达98.8%(81/82)。1例死于休克并发肝肾肺功能衰竭,病死率为1.2%。结论蜂螫伤是临床重症,乡镇医院医生应不断提高蜂螫伤救治知识和技能,大限度地提高蜂螫伤救治的成功率。
作者:陈锡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的(1999)17号文件精神,入编正式期刊要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为此,来稿中请书写摘要、关键词和作者简介。论著摘要采用结构式摘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连排,不分段。其它文体可采用报道指示性摘要。摘要均用第三人称写法。关键词尽可能选用《医学索引》( Index Medi-cus)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的词语。重点文稿还须增加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学位、职称、研究方向(任选)等。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