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胃镜行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临床分析

陆海英;谭凤康;马昭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 气囊扩张术
摘要:目的 探讨经胃镜行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对1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胃镜直视下应用气囊扩张器行扩张术治疗,术后行胃镜或X线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获一次性扩张成功,扩张显效18例(100.0%),无效0例.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胃镜引导下行气囊扩张术是有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非外科手术方法.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结节性硬化症39例CT及MRI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的CT、MRI影像学特征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经临床和手术确诊为T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脑内病灶所处的位置以及合并脑内或其他脏器病变进行影像学分型.结果 Ⅰ型10例分布在室管膜下,Ⅱ型21例,除分布在室管膜下外,还分布在皮层、白质等部位,Ⅲ型8例合并其它脏器肿瘤.结论 CT、MRI表现是脑内TS确诊的主要依据,二者相互结合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对TS进行影像学分型发现结节位置及合并症是TS预后的决定因素.

    作者:解玲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昏迷患者急诊救治36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急诊的早期诊断及急救处理方法,以期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对急诊科2008~2010年接诊的368例昏迷患者的诊断和抢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8例昏迷患者中,脑血管意外疾病多,颅脑损伤次之,随其后依次是休克、中毒、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68例昏迷患者中死亡11例,病死率为2.99%.结论 昏迷患者中脑血管意外占大多数,尽快明确病因诊断、加强急救治疗,有助于提高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杨从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持续负压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23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持续负压引流(VSD)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治的慢性骨髓炎合并有慢性溃疡的患者共23例,均采用溃疡清创后,使用VSD治疗,待创面清洁、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12例直接缝合,8例植皮封闭创面,3例经邻位皮瓣转移封闭创面.结果 VSD平均吸引15 d,平均更换VSD 2.5次.创面渗液均明显减少,且创面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经二期手术后治愈,随访6~29个月,无复发.结论 VSD治疗对慢性骨髓炎具有引流充分、缩小创面、促进肉芽组织生长、降低复发率等优点,疗效确切.

    作者:陈东;蒙家辉;张文作;高朝友;曾业龙;宁世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中盆腔功能障碍手术治疗进展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50%经产妇可能会发生盆腔器官脱垂.中盆腔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子宫或阴道穹窿脱垂以及直肠子宫陷凹疝形成,治疗中盆腔功能障碍的常用手术有阴道骶骨固定术、McCall后穹隆成形及高位骶韧带悬吊、骶棘韧带固定术、经阴道后路悬吊带术、全盆底重建术等,该文对这些手术方式的适应证、手术方法 、并发症及防治进行综述.

    作者:苏庆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81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5-08~2011-08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1例(其中头下型28例,经颈型26例,头颈型17例,基底型10例),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 1例术前合并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术后24 h脑卒中死亡.1例脱位属DorrⅠ类,经徒手复位成功,继用皮牵引治愈.其余79例术后1周左右可扶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1个月后可逐步弃拐行走,2个月后髋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正常.80例患者伤口一期愈合.按sanders评分标准优46例(56.8%),良25例(30.9%),可9例(11.1%),差1例(1.2%),平均得分为50分.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优良率高,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短,再手术率低,是临床上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黄恪;梁晟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生活方式干预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采用生活方式干预预防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复发的效果.方法 将108例经胃镜确诊PU并治愈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有关PU的健康教育、饮食、用药方法 、心理、行为及病情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家庭随访以及电话跟踪干预.结果 干预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PU患者生活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能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降低PU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张琳;王菊廷;陈梅颜;廖爱华;何晓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联合骨折外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联合骨折外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83例下鼻甲黏膜及骨质均肥厚的慢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行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联合骨折外移,对照组单纯行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6个月后复查,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下鼻甲等离子消融术联合骨折外移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满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忠;邓立波;温丽慧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吲哚美辛栓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吲哚美辛栓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8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各60例,A组术前3 h口服米索前列醇0.6 mg,术前30 min直肠内放置吲哚美辛栓100 mg;B组术前5 min宫颈注射1%利多卡因6 ml;C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不用任何药物.观察三组的镇痛效果、宫口松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结果 米索前列醇联合吲哚美辛栓应用于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宫颈松弛情况明显好于B、C组(P<0.01),手术时间明显少于B、C组(P<0.05),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低于B、C组(P均<0.05),术中出血量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索前列醇联合吲哚美辛栓应用于人工流产术,具有扩宫和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覃春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急性期阑尾周围脓肿55例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急性期阑尾周围脓肿手术治疗方法 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 55例阑尾周围脓肿均于急性期行Ⅰ期手术切除痊愈.结论 阑尾周围脓肿急性期Ⅰ期手术切除的优点是能及早解除病人的痛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避免复发.

    作者:黎庆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门诊输液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问卷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门诊输液病人在输液期间对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 的需求情况.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对280例门诊输液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具有倾向性和规律性,但也存在一些误区,有待于护士的正确引导.结论 健康教育方法 应具有多样性,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时,要根据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作者:韦林燕;马慧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胃镜行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1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胃镜行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对1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在胃镜直视下应用气囊扩张器行扩张术治疗,术后行胃镜或X线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获一次性扩张成功,扩张显效18例(100.0%),无效0例.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胃镜引导下行气囊扩张术是有效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非外科手术方法.

    作者:陆海英;谭凤康;马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研究进展

    慢性脑积水引起患者智能障碍、步态异常、尿失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负担,该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产生原因、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秀清;张育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脂蛋白(a)与冠心病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脂蛋白(a)(Lp-a)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同期测定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23例非心肌梗死冠心病和163例非冠心病病人血清Lp-a浓度.结果 AMI组、非心肌梗死冠心病组、非冠心病组血清Lp-a浓度分别为(51.17±41.99)mg/dl、(28.90±29.61)mg/dl、(12.54±8.50)mg/dl,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心肌梗死冠心病组中,局限性狭窄亚组、弥漫性狭窄亚组血清Lp-a浓度分别为(22.84±3.73)mg/dl、(33.33±3.66)mg/dl,轻度狭窄亚组、中度狭窄以上亚组Lp-a水平分别为(22.04±3.25)mg/dl、(31.74±3.49)mg/dl,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Lp-a浓度升高可能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依次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显南;蓝景生;刘燕;黄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快速产前诊断应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医学遗传学的发展,产前诊断技术向早期、快速、准确、无创伤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出生缺陷能够在胚胎发育的较早期诊断出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一种为遗传病诊断提供更直观、快速诊断的分子细胞遗传技术,随着DNA技术的发展与染色体特异性探针的出现,FISH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生殖医学领域的临床诊断.该文对FISH技术在快速产前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莫耀禧;莫伟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35例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5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辅助治疗,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全组死亡2例,29例效果满意,顺利脱机,4例因出现病情危重治疗无效转行气管插管,改有创通气.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辅助呼吸能迅速纠正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缺氧和CO2潴留,改善其预后,而有效的护理措施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作者:黄桂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利用荧光定量RT-PCR和PCR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荧光定量试验方法 (R/P分析),探讨R/P分析检测临床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质粒标准品.运用R/P分析检测54例确诊结核病人临床样本,检测的结果 同时与培养法、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临床标本用R/P分析诊断结核病,其敏感性高于荧光定量PCR法和培养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6.3%、83.3%和55.6%.结论 R/P方法 是一种快速、特异的直接检测方法,它可以区分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的死菌与活菌,因此可以更好的指导医生进行治疗,更准确地做出公共卫生决策.

    作者:姜丽娟;吴文娟;吴海;周键;吴伟;李涛;郭建;王洪海;卢水华;李瑶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抢救低体重儿童蜂蜇伤1例

    1914年Abel首次提出了血浆置换(PE)的概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因治疗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获得成功而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随着血浆净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在危重症的救治中也开始应用这项治疗,其主要治疗的疾病为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脓毒血症,在儿科特别是体重较低患儿的治疗存在一些难点,在蜂蜇伤的治疗中报道较少.

    作者:余芳芳;林鑫;何珊;查艳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柯萨奇病毒B3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

    目的 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雄性Balb/c小鼠通过腹腔接种CVB3复制VMC模型.75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VMC组及bFGF低、中、高剂量干预组(bFGF给药采用肌肉注射,bFGF低、中、高剂量干预组的bFGF剂量分别为1 000.0、2 000.0、4 000.0 IU·kg-1,1次/d,共6次;bFGF的首次给药为腹腔接种CVB3的同时肌肉注射bFGF).于腹腔接种CVB3后第7天处死小鼠.用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组织的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丙二醛(MDA)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肌组织的金属硫蛋白(MT)含量及血清的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含量;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检测心肌组织的MT-Ⅰ mRNA、MT-Ⅱ mRNA表达.结果 VMC组心肌组织的O2.-、H2O2、·OH、MDA含量及病理积分、血清cTnI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肌组织MT-Ⅰ mRNA、MT-Ⅱ mRNA表达水平及M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bFGF低、中、高剂量3个干预组心肌组织的O2.-、H2O2、·OH、MDA含量及病理积分、血清cTnI含量明显低于VMC组(P<0.01),心肌组织MT-Ⅰ mRNA、MT-Ⅱ mRNA表达水平及MT含量明显高于VMC组(P<0.01),且与bFGF的剂量呈量效关系.结论 bFGF抑制CVB3导致心肌氧化应激而减轻CVB3对心肌的损伤,与其拮抗CVB3抑制心肌合成MT而增加心肌清除O2.-、H2O2、·OH的能力有关.

    作者:潘光婷;阳冠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吞咽障碍作为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而日益增多,由此所致的吸入性肺炎、水分营养物质摄人障碍、窒息及心理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增高了致残率及病死率.该文对近10年来有关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诗丹;陈启波;李荣祝;陈秋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护士对压疮危险因素预测能力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护士对压疮危险因素预测能力并提出应对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院308名护士进行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干预对策.结果 干预后各层次护士对压疮相关知识考核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 通过转变护士观念、采用多种形式培训更新压疮相关知识、规范压疮管理流程等可有效提高各层次护士对压疮危险因素的预测能力.

    作者:廖林英;陈佩莲;曾锦霞;韦素惠 刊期: 2012年第04期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