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引流型喉罩在颈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唐晓奇;黄艳华

关键词:食管引流型喉罩, 颈椎骨折, 麻醉
摘要:目的 通过比较两组病人分别置入喉罩和气管内插管的成功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凸显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在颈椎骨折手术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 将60例ASAⅠ~Ⅲ级颈椎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食管引流型喉罩组(A组)和盲插气管插管组(B组).分别按常规麻醉诱导后置入气管导管或食管引流型喉罩(下统称麻醉构件).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诱导后、置构件后1 min、3 min、拔出构件前及后5 min的SBP、DBP和HR值,还有置入构件所需的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成功置入构件后1 min和3 min的BP及拔出构件前后的BP、H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高于A组;而插置构件所用的时间和低氧血症、呛咳、支气管痉挛及出血血肿等麻醉并发症B组亦明显高于A组.结论 麻醉采用PLMA是一种操作简单快捷、安全舒适、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少的呼吸支持方法,对颈椎骨折等插管困难病人尤其适用.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骨修复治疗与材料选择的进展

    临床资料显示,颅骨缺损超过3 cm患者就可以产生临床症状,术后2~3个月是佳修复时间,此时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症状.选择颅骨修补材料的关键是生物相容性能好,术后可改善局部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善神经功能.该文复习1993~2010年的一些相关文献,介绍颅骨修补的手术时机、不同种类修补材料性能及临床应用效果,以便为颅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思考与借鉴.

    作者:韦祖斌;谭毅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血液净化临床进修护士护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护理临床进修护士规范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方法 选择在该中心进修的37名进修护士为实验组,采用导师负责制教学方法进行带教.另选25名进修护士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带教作对照,比较两组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进修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应急能力、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行导师负责制,可提高护士进修教学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作者:吴新莲;黄玲;吕海莲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50例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50例采用十二指肠镜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导管进行胰胆管造影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治疗的患者的护理配合体会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50例患者ERCP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20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3例、胆管肿瘤8例、急性胰腺炎6例、胰头癌10例、慢性胰腺炎3例,通过治疗及护理均未发生感染、胰腺炎、出血及穿孔情况.结论 ERCP术是微创肝、胆、胰系统疾病的重要诊治方法,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于秀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体会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3例患者经抢救存活22例,存活率为66.7%,死亡11例,病死率为33.3%;存活者术后半年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OS)评分分级为恢复良好8例(占36.4%);中度残疾5例(22.7%);重度残疾6例(27.3%),植物生存2例(9.1%),死亡1例(4.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病死率、致残率高,应早期诊断、及时抢救,正确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伤、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及术后严密监护、预防合并症对成功救治及改善预后起重要作用.

    作者:何深流;谢乃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防治进展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重要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日益增多,呈现多重耐药现象,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现将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预防措施和治疗用药等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解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吸痰及灌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两组均给予全身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予纤支镜肺泡吸痰和灌洗治疗,对照组常规吸痰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气分析变化、肺部感染控制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成功撤机、院内死亡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AECOPD机械通气患者行纤支镜肺泡灌洗可改善通气和预后,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廖鸥飞;林松;吴华平;曾成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长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瞄准器校正瞄准应用的试验观察

    目的 探讨长骨骨折内固定术中交锁髓内钉瞄准器校正瞄准的应用效果.方法 用可调式交锁髓内钉瞄准器与非可调式交锁髓内钉瞄准器在两个动物实验组(A、B组)中进行对比.结果 可调式交锁髓内钉瞄准器在瞄准偏差的情况下,通过校正瞄准达到正确瞄准,非可调式交锁髓内钉瞄准器在瞄准偏差的情况下,无法校正瞄准,需改手工进行.结论 可调式交锁髓内钉瞄准器有良好的适应性.

    作者:杨义靖;洪定刚;王效柱;杨学义;容安;周建飞;于小中;吴沅雄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糖尿病肾病各时期内皮素水平的研究

    目的 探讨内皮素在糖尿病肾病(DN)各时期的水平,寻求内皮功能和相关因素关系与疾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按蛋白尿及肾功能状况将DN分为无白蛋白尿期40例,微量蛋白尿期36例,临床蛋白尿期30例,肾功能不全期30例,与正常人及糖尿病前期(糖调节1期)各30例作对比,观察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S)、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内皮素(SET-1)、尿内皮素(UET-1)、血脂与血液流变学、肌酐清除率(Ccr)等变化.结果DN四个时期和糖尿病前期SET-1/UET-1、UAER、血脂与血液流变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ET-1/UET-1、UAER与血脂、血液流变学呈进行性增高.SET-1、UET-1、UAER分别与FPG、HbAlc、血脂、血液流变学呈显著相关.结论 DN各期均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与SET-1/UET-1水平呈正相关系,SET-A/UET-1可作为临床判断内皮功能障碍程度和观察DN进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作者:黄永婵;吕以培;杨丕坚;张素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研究进展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患者后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者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神经源性肺水肿和神经源性心肌损害等.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张才儒;谢付静;蒋就喜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某交通运输学校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掌握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广西某交通运输学校新生对心肺复苏(CPR)知识掌握现况.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广西某交通运输学校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广西某交通运输学校新生知晓率仅有22.3%,可以现场正确实施CPR者仅占0.4%,但90%的学生愿意参加CPR培训.结论 中职学校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知识水平不高,应作为CPR全员培训的对象.

    作者:覃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188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培养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耐药性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2009-10~2010-10妇产科门诊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188例进行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188例患者的标本中,支原体阳性97例,阳性率51.59%,药敏结果显示:对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敏感的药物是克拉霉素和强力霉素,其次是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耐药性高的药物是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结论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其次是Uu+Mh混合感染,女性生殖道支原体的培养及药敏对指导临床用药相当重要.

    作者:龙绪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口服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2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口服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56例喂养不耐受需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早产儿配方奶经鼻胃管喂养和静脉营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口服小剂量红霉素(3~5 mg/kg-1·d-1)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口服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具有疗效确切,给药方便,且剂量小,疗程短,无明显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林梅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产后出血72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总结抢救产后出血产妇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72例产后出血病例的出血原因及抢救治疗过程中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常见原因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的护理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重视对产妇临床症状体征的护理观察,密切观察出血量,重点救治出血性休克产妇.结论 加强孕产期保健,及时识别和处理异常分娩,在休克的救治上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是成功救治产后出血产妇的关键.

    作者:翁劲;王春玲;范先伟;罗海慧;梁爱婵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首发单一病灶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氧化应激的研究

    目的 探讨氧化应激在首发单一病灶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可能致病机制.方法 (1)将患者分为卒中后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分别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及SOD、MDA、P-LPO、P-VitC、P-NO的检验.(2)卒中后抑郁组按抑郁程度又分为轻、中、重度抑郁患者,并比较它们之间的SOD值和MDA值.结果 (1)卒中后抑郁组SOD、P-LPO、P-NO值较非抑郁组增高,MDA、P-VitC值较非抑郁组低;(2)重度抑郁患者SOD值高于轻、中度抑郁患者(P<0.05),而MDA值低于轻、中度抑郁患者(P<0.05).结论 (1)氧化应激效应可能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理;(2)重度抑郁组可能存在更剧烈的氧化应激反应.

    作者:张德敏;王荣桂;周礼圆;林慧琼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家庭干预对居家鼻饲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居家鼻饲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7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及家属(照顾者)实施家庭干预(内容包括认知、心理、行为干预),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家庭干预能有效地降低居家鼻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熊秀清;黄定珍;黎玮;刘春谊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选出住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179份(例),并对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时间、疗程、用法用量和联合用药等方面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共67份(例),占抽查病历的37.4%,其中,选药不合理占13.4%,用药时间不准确占12.3%,病程记录不完整占7.8%,用法用量不合理占2.8%,联合用药不合理占1.1%.结论 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需继续加强管理.

    作者:雷宇;黄天文;潘文;李胜;邓秋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肝硬化腹水形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腹水形成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自发性腹膜炎、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脑病等风险,是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该文就近几年对肝硬化腹水形成的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贝光明;李海强;韦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患者血脂代谢的关系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发生状况及其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8例CHD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抗Hp抗体及抗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A(Hp-CagA)抗体水平,分析其阳性率与患者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抗Hp抗体及抗Hp-Cag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中Hp抗体阳性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包括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Hp抗体阴性患者,而高密度脂蛋白却低于Hp抗体阴性患者(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会通过影响机体脂质代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进而诱发CHD.

    作者:张爱国;刘青苗;孟丽英;牛月花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美托洛尔合用银杏叶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合用银杏叶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CHF患者60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服用美托洛尔加银杏叶胶囊,美托洛尔首剂6.25 mg,2次/d,以后每周递增12.5 mg,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的心力能指标并加以分析.结果 治疗后心功能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86.67%,6 min步行试验较治疗前时限提高(P<0.05),心率和血压明显下降(P<0.01或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好,并发症少.结论 美托洛尔加银杏叶胶囊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而且安全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韦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 食管引流型喉罩在颈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通过比较两组病人分别置入喉罩和气管内插管的成功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凸显食管引流型喉罩(PLMA)在颈椎骨折手术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 将60例ASAⅠ~Ⅲ级颈椎骨折需行手术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食管引流型喉罩组(A组)和盲插气管插管组(B组).分别按常规麻醉诱导后置入气管导管或食管引流型喉罩(下统称麻醉构件).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诱导后、置构件后1 min、3 min、拔出构件前及后5 min的SBP、DBP和HR值,还有置入构件所需的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成功置入构件后1 min和3 min的BP及拔出构件前后的BP、H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高于A组;而插置构件所用的时间和低氧血症、呛咳、支气管痉挛及出血血肿等麻醉并发症B组亦明显高于A组.结论 麻醉采用PLMA是一种操作简单快捷、安全舒适、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少的呼吸支持方法,对颈椎骨折等插管困难病人尤其适用.

    作者:唐晓奇;黄艳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