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降压方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比较分析

孙静;冯彦林;赵巧红;陈萍玲;胡小怀;黄文清;邓君可;劳秋婵;彭宁

关键词:高血压, 药物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降压方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患者采用钙离子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治疗;B组患者采用CCB+β受体阻滞剂治疗;C组患者采用ACEI+利尿剂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结果 治疗8周后,三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SBP、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心率低于B组、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均在目标控制范围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8.3%、95.0%和93.3%,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采取联合用药方式进行治疗,血压控制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微量饮酒致双硫仑样反应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1岁,主因咳嗽、咳黄痰,伴轻度胸闷、气短4d入院.4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黄痰,量中等;伴轻度胸闷、气短,伴低热,无寒战;无心前区疼痛、心悸,无痰中带血、晕厥等.患者患高血压病,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年,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3年(夜间睡眠低限频率45次/min).长期规律口服马来酸氨氯地平(2.5 mg/d)降压,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次,2次/d)改善冠脉循环;平日一般情况佳,每日到公园锻炼身体.否认有食物、药物及酒精过敏史.

    作者:焦晓丹;袁雅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超声与CT诊断脂肪肝准确性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US)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脂肪肝(FL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7例经肝脏穿刺活检或部分肝切除证实的脂肪肝患者分别进行US、CT检查,并与患者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对这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117例患者中,CT检查诊断结果准确率为93.16%(109/117),US诊断结果准确率为87.18%(102/117),两组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6,P>0.05).结论 脂肪肝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为CT和US,两者对脂肪肝诊断的准确率大致相同,但超声检查具有可以连贯地、动态地观察脏器的运动和功能,操作简便、快捷,价格低廉,对人体无辐射,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在肝脏疾病筛选检查中仍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朱映红;刘建新;江永尧;王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56例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T2DMA)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56例T2DM无微血管病变患者为对照组.测定分析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及血小板四项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结果 观察组患者MPV、PDW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LT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T、FPG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与FPG、PDW呈正相关(r=0.12,P<0.05;r =0.23,P<0.01).结论 T2DMA患者血小板参数表现异常,MPV、PDW显著升高,检测血小板参数有助于判断T2DMA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情况,对T2DM及其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聂杰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68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的疗效、安全性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1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患者在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治疗,观察组在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酮替芬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速峰值(PEF)、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FEV1、FVC、PEF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EV1、FVC、P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65%)显著高于对照组(7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酮替芬联合孟鲁司特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疗效优于单用孟鲁司特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施卫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院前综合急救模式在AMI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院前综合急救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急诊科救治的AMI患者97例作为分析对象,将采用常规急救措施救治的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用综合急救模式救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过程中的冠脉再通率、住院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49例患者中抢救成功48例(97.96%),死亡1例;对照组4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42例(87.50%),死亡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抢救后6h再通率(57.14%)、总再通率(75.1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5.42%,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8.1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左室功能(56.6±7.8)%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50.4±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院前综合急救措施优化了护理流程,能够快速有效对AMI患者实施抢救,保障了治疗的时效性,能有效提高患者冠脉再通率,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张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5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42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4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SAS、SDS得分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03%,对照组为80.9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得分均显著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焦虑和抑郁状态,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李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变化,为有效治疗和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同时选取158例无心脑血管疾病者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血尿酸水平,分析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特点及其血尿酸水平.结果 1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0例(LAA,25.3%)、心源性栓塞型19例(12.0%)、小动脉闭塞型73例(SAO,46.2%)、其他明确病因型16例(10.1%)、不明原因型10例(6.3%).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小动脉闭塞组、心源性栓塞型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明确原因组及不明原因型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TOAST病因分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存在显著差异,LAA型、SAO型患者血尿酸水平高于其他类型以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与患者吸烟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关系,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作者:周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肺隐球菌病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肺隐球菌病(PC)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点、确诊方法及治疗情况.结果 37例患者中,男20例(54.1%),女17例(45.9%);原发性肺隐球菌病33例(89.2%),继发性4例(10.8%),合并基础疾病10例(27.0%).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17例,45.9%)、胸痛(11例,29.7%)和发热(9例,24.3%).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29例(78.4%),主要分布在肺下叶(15例,51.7%).外科手术组织病理学确诊16例;经皮穿刺肺活检19例,确诊18例(94.7%).其35例患者接受治疗,治愈31例(88.6%),死亡4例(10.8%).结论 PC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病情进展较缓和,易误诊.肺部结节/肿块是主要影像学表现.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重要确诊手段,氟康唑治疗效果好,继发性PC及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预后差.

    作者:黎莉;罗凌;莫小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评估

    目的 探讨介入疗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期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踝肱指数(ABI)、疗效及不良反应(脑梗死、脑出血、截肢、死亡)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96.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的ABI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AB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AB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4.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以及踝肱指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自忠;李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医院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耐药性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医院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各科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13~2014年医院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及耐药率进行连续监测,采用WHO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T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3年在4个细菌监测重点科室的住院患者中,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296株,占检出大肠埃希菌的51.8%;2014年共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640株,占检出大肠埃希菌的54.7%;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从高到低的科室依次为ICU、神经外科、血液科及呼吸科;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重点科室住院患者中检出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神经外科、ICU和血液科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对大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大于50%,而呼吸科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各抗生素的耐药率与其他科室比较相对较低.在各重点科室使用的抗生素中,耐药率<10%的有哌拉西林/他唑巴唑、亚胺培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耐药率在10%~ 40%范围的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结论 医院不同科室住院患者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不同;对于不同科室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住院患者,在经验性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进行病原菌检测及细菌耐药性试验,根据医院动态病原菌监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杨君;凌宙贵;刘卫;蒋连强;唐贞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胃蛋白酶原、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蛋白酶原(PG)、叶酸及维生素B12在老年萎缩性胃炎中表达的特点.方法 选择117例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幽门螺杆菌检测阴、阳性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阳性)和B组(阴性),另外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共52例作为C组.检测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叶酸、维生素B12、胃蛋白酶原、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A组患者的胃蛋白酶原Ⅰ(PGⅠ)水平、与胃蛋白酶原Ⅱ (PGⅡ)的比值(PGR)(PGL/PGH)显著低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研究对象P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B组患者,B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C组健康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叶酸水平和维生素B12的水平显著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与C组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胃蛋白酶原水平较低,叶酸以及维生素B12水平较低,可能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作者:魏军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并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告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临床上少见,是一种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临床表现各异,常表现为心绞痛,严重时可致心肌梗死,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贺亚庆;张爱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高剂量方案治疗复治肺结核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高剂量方案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抗结核药物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91例随机分为两组,即高剂量组(4HL2+ LfX+ EZ/4HL2E)和常规量组(2HRZES/6HRE).治疗8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率、痰菌培养阳性率、病灶有效吸收率、空洞闭合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高剂量组患者菌阴转率、痰菌培养阳性率、病灶有效吸收率和空洞闭合率分别为95.6%、4.4%、84.4%、74.4%,明显优于常规量组患者的65.2%、21.7%、50.0%、5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高剂量方案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是可行的治疗方案.

    作者:裴洁;银春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负压治疗技术促进腹部伤口愈合的机制与应用进展

    负压治疗技术是腹部创面治疗的新技术,本文就负压治疗技术促进腹部伤口愈合的机制、应用概况以及应注意的事项等综述如下.

    作者:覃健英;林月双;李水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血清脂肪酶测定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脂肪酶(LPS)测定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胰腺炎(AP)的价值.方法 选择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2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23例、急性胰腺炎患者35例以及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速率比浊法测定血清LPS、血清淀粉酶(AMY)、肌酐(Cr)和尿酸(Urea)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LPS、AM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对象(P<0.05),血清Cr和Urea水平显著高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0.05).分别以血清LPS、AMY正常值上限2倍和3倍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胰腺炎,LPS敏感性分别为95.23%和90.48%,AMY的敏感性分别为76.19%和61.9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阴性预测值均为95.0%,AMY均为85.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不仅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敏感指标之一,同时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甘少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 了解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分布及感染菌,探讨佳护理措施,以预防和减少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以促进患者康复,降低病死率.方法 选择43例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责任护士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护理并及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质量控制表》.结果 43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39例患者感染治愈,细菌培养转阴(90.7%);3例患者感染情况好转,细菌培养阳性(6.98%);1例患者死亡(2.3%);治疗过程无院内交叉感染情况发生.结论 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加强对感染高危患者监测,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并进行隔离治疗,积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和依从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情况发生.

    作者:李晓凤;赵娟;滕铁楠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饮食调节结合强化健康宣教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疾病认知程度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饮食调节结合强化健康宣教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疾病认知程度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12月医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门诊患者97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9)与对照组(n=48).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及饮食调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健康宣教,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与服药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前后各项认知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率为40.8% (20/49);对照组为20.8% (1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饮食调节结合强化健康宣教可显著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服药依从性,利于控制血压,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艳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BNP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低盐饮食、吸氧、心电监护、强心、利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缬沙坦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LVEF、LVMI、LVEDV、IVSD、LVPWD、LVEDD以及BN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LVEF显著升高,LVMI、LVEDV、IVSD、LVPWD、LVEDD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F高于对照组患者,LVMI、LVEDV、IVSD、LVPWD、LVEDD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降低程度更显著,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可能与其显著降低患者BNP水平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作者:王丽梅;陈鸿;史继娥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草药致谵妄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优质化护理服务在中草药致谵妄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共收治21例服用中草药所致的谵妄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采用优质化护理服务模式,制定和实施相对应的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21例患者痊愈,平均康复时间(11.25±8.99)h,无后遗症状,无伤害自身、周围人的意外事件发生.结论 将优质化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谵妄患者,可以减少意外事件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潘巧淑;李莉娥;周芳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中风后便秘患者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采用子午流注时辰护理模式,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腹部按摩治疗中风后便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9月到2014年8月在医院脑病科确诊为中风后便秘的住院治疗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在给予便秘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子午流注时辰护理模式给予穴位贴敷、腹部按摩.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2个疗程(10 d)的治疗护理,120例中风便秘患者治愈36例(30.0%),显效56例(46.7%),有效22例(18.3%),无效6例(5.0%),治疗总有效率为95.0%.结论 采用子午流注时辰护理模式,给予穴位贴敷、腹部按摩治疗中风后便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琰;王晓牛;孙盈辉;杨春林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内科杂志

内科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