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联群;林桂珍;项方芳;陈漫红
临床诊疗和内镜检查工作. 自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首先从人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并确定它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有关以来,已经20多年了.有关Hp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Hp已被公认为是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癌及胃相关性淋巴瘤的元凶之一[1,2].在我国普通人群中Hp的感染率已达40%~60%.掌握Hp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临床医师关注的问题.
作者:廖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简称房颤(AF)是心房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心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70%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0%无明确病因.房颤病人由于心房丧失有效收缩功能,心房心室收缩不同步,导致心输出量减少,易诱发或加重心衰.同时房颤易导致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引起血栓栓塞,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房颤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但至今仍无彻底根治方法.因此房颤的防治研究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一大热点.近年来房颤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简要介绍房颤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作者:劳若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纳洛酮(naloxon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脂溶性高,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有效地阻断颅脑损伤后内源性阿片肽含量异常升高所造成的脑损害,及继发性病理损害[1],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颅脑疾病中,包括颅脑原发性疾病、其他疾病继发的脑损害以及颅脑疾病诱发的相关疾病,纳洛酮都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纳洛酮在颅脑疾病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白建刚;朱伟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且病因复杂,与其他年龄组相比,临床表现不典型,程度重,治疗难度大.本文收集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急诊及住院的老年CHF患者1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
作者:秦天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其它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更多心血管疾病病人存活下来,因而慢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发病率亦日益增多[1].由于受技术水平、设备及病人来源等因素制约,在基层医院,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仍是心血管科主要面临的问题.近年来虽然许多国际上大规模、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大量实证.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基层医院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与2002年我国公布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2]仍有很大差距,现综述如下.
作者:苏乃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及其预防方法 .方法 对47例住院及41例家庭护理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死亡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死亡原因及成活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死于肺炎共28例(31.8%),分别占两组第一位;住院组中死于原有疾病13例(27.66%),营养不良9例(19.15%),占第二、第三位;家庭组第二、三位死因分别是褥疮感染9例(21.95%)和意外7例(17.07%),两组死因构成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住院组存活时间平均(682±183)d,家庭组平均(456±107)d,(P<0.01).结论 肺炎是老年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染、治疗原有疾病、加强护理、相关卫生知识宣教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
作者:唐修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甲亢性心脏病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特点,总结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方法 对32例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中男9例,女23例,男女之比1:2.6.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胸闷、气促,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结论 甲亢性心脏病治疗的关键是明确诊断,治疗原发病,其诊断的重点是排除心血管性疾病或其它心肌病并发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作者:覃学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单链糖蛋白,由Th2细胞分泌,少数由Th0细胞、CD8+T细胞、活化的B细胞、Kufpper细胞、肝细胞、肝星状细胞(HSC)产生.IL-10主要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产生,抑制Th1细胞应答,抑制丝裂原和抗CD3抗体诱导的T细胞增殖,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及抗体产生与IL-3或IL-4协同促进肥大细胞增殖,作为IL-2、4、7的共同刺激因子,促进未成熟胸腺细胞生长.IL-10基因启动子存在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其基因多态性是否导致了不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经过和结局,目前尚无定论,但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IL-10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HBV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探讨IL-1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解释为何同为HBV感染,却出现不同疾病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近年来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万裴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尿毒症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腹膜透析作为尿毒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1].透析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腹膜透析又有其特殊性,即主要由患者在家庭中进行,所以患者必须主动参与其治疗过程,对疾病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在漫长病程中,患者必须对自己的营养、液体摄入、预防并发症、心理等方面做出恰当的调整,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
作者:雷海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关系密切,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时间早、程度重和预后差,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有相当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糖调节受损.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UKPDS和DCCT)表明,严格控制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明显减少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但不能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大血管并发症.
作者:张俊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快速、简捷的HPLC-UV测定血浆中环丙沙星方法 .方法 色谱柱为Zirchrom Kromasil C18柱(250 mm×4.6 mm,5 μm),柱温45℃,流动相为乙腈25 mmol*L-1磷酸水溶液(16∶84 v/v),流速1.2 ml*min-1,检测波长为273 nm.结果 环丙沙星浓度在0.05~5.8 μg/ml,范围线性良好(r=0.999 8),日内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5%,回收率>95%.结论 本法为环丙沙星浓度测定的理想方法 ,值得推广.
作者:严汝庆 刊期: 2007年第03期
急性左心衰竭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凶险,变化快,需要及时高效地抢救治疗,才能迅速缓解病情.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症的急救水平,本文对急诊抢救的6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黄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酸枣仁汤加味辨证加减治疗由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的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 治疗组58例用酸枣仁汤加味辨证加减治疗,对照组59例用舒乐安定治疗.结果 睡眠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2%,两组疗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睡眠指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酸枣仁汤辨证加减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的睡眠障碍,提高睡眠率且改善睡眠指标.
作者:李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心电图(ECG)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ECG的变化有助于判断AMI时梗死相关动脉(IRA)的部位及指导AMI治疗.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进展,特别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冠心病ECG的研究,使ECG快速、无创地估测IRA得到较大的提高.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有关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陈雪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精神障碍是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的功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精神活动显著偏离正常,出现精神症状或精神病性症状和个人功能受损以及本人感到精神痛苦.术后精神障碍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障碍.国内资料显示,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为14.43%[1].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科共实施心内直视手术147例,其中术后并发精神障碍11例.发病率占7.5%,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艳葵 刊期: 2007年第03期
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严重的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越来越多的感染者已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多种病原体所致的严重机会性感染,但并发弓形虫脑病在我国并不多见[1].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我科共收治艾滋病患者925例次,其中合并弓形体脑炎15例.本文通过对艾滋病的机会性感染弓形体脑炎(简称弓脑)患者进行评估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为其创造了抗病毒治疗机会,现报道如下.
作者:杜丽群;苏春雄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心理障碍因素,研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患者全面准确评估,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 183例患者均有不同的心理障碍,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病情均缓解出院.出院时情绪稳定146例占79.78%,开朗37例占20.22%.结论 SLE患者心理障碍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有针对性的及早进行疏导,可促进病情缓解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健宁;曾夏杏;武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冠心病(cor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主要发病原因[1],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50%的人存在血脂增高[2].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临床研究证明,在CHD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等炎症标志物的浓度明显升高[3].人类及动物体外实验表明AS斑块中有炎症细胞浸润及多种炎症递质表现[4~6].
作者:严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为提高毒蜂蛰伤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减少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根据病人的情况尽早给予血液透析,加强血透中及血透后的护理,并对局部伤口进行处理,同时积极配合医师进行全身治疗:如运用激素、抗过敏、抗感染、保肝护肾、营养心肌、利尿、碱化尿液,维持酸碱平衡和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等.结果 痊愈25例,病情好转5例,死亡5例.血肌酐由治前(886±130.8)μmol/L降为治后的(269±50.2)μmol/L(P<0.01).结论 迅速建立血管通路,早期进行血液透析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韦利菊;马爱莉;黄桂芬;覃兰宁;罗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提高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 对92例药物性肝炎的原因、发病规律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西药致肝损害74例(80.43%),中药致肝损害18例(占19.57%).HBsAg阳性42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19例占45.2%,重症肝炎8例占19.05%,死亡3例占7.1%.HBsAg阴性50例,其中急性黄疸性肝炎12例占24%,重症肝炎2例占4%,无死亡病例.结论 引发药物性肝炎的致病因素和影响药物性肝炎的预后因素有药物种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患者自身健康状况、是否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等.
作者:董文文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