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L-10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万裴琦

关键词:IL-10, 基因多态性, HBV
摘要: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单链糖蛋白,由Th2细胞分泌,少数由Th0细胞、CD8+T细胞、活化的B细胞、Kufpper细胞、肝细胞、肝星状细胞(HSC)产生.IL-10主要抑制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产生,抑制Th1细胞应答,抑制丝裂原和抗CD3抗体诱导的T细胞增殖,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及抗体产生与IL-3或IL-4协同促进肥大细胞增殖,作为IL-2、4、7的共同刺激因子,促进未成熟胸腺细胞生长.IL-10基因启动子存在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其基因多态性是否导致了不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经过和结局,目前尚无定论,但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IL-10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HBV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探讨IL-10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解释为何同为HBV感染,却出现不同疾病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近年来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如下.
内科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心理障碍因素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索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心理障碍因素,研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患者全面准确评估,针对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 183例患者均有不同的心理障碍,经过治疗和护理干预后,病情均缓解出院.出院时情绪稳定146例占79.78%,开朗37例占20.22%.结论 SLE患者心理障碍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有针对性的及早进行疏导,可促进病情缓解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健宁;曾夏杏;武革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液稀释对机体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血液稀释(hemodilution,HD)是使血管内血容量中细胞成分相对或绝对减少,从而达到节约用血的技术方法之一.围手术期血液稀释主要有3种形式:①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aemic haemodilution,ANHD);②急性高(超)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aemic hemodilution,AHHD);③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cute non-normovolaemic hemodilution,ANIHD).血液稀释可明显减少手术失血和输血量,对于防止输血相关疾病、缓解血源紧张有着重要意义[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液保护的越发重视,血液稀释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常用血液稀释技术对机体氧供需平衡的影响作一综述.

    作者:彭永保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依那普利硝苯地平缓释片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2004年10月至2006年4月应用依那普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性高血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60例肥胖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2~65岁,平均(53±7)岁;病程1~15年,平均(5.4±1.9)年;按WHO诊断标准分级,Ⅰ级高血压(轻度)11例,Ⅱ级高血压(中度)14例,3级高血压(重度)5例,体重指数(28~32)kg/m2,腰围:男(93~105)cm,女(80~92)cm;伴有高脂血症26例.

    作者:陈建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1].临床资料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死亡率、病残率、复发率较高,病情恢复慢[2].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较正常人增加两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6倍,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3].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是产生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众多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是在遗传背景基础上与高血糖、多元醇代谢异常、蛋白质非酶糖化、二酰甘油-蛋白激酶C(DAG-PKC)系统的激活、高血压、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是多因素、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糖起关键作用.现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黄海波;赵雪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误诊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缺血以致局部坏死,绝大多数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少数由于梅毒性主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开口、结缔组织疾病或是冠状动脉栓塞所引起.近年来,发现冠状动脉持久痉挛,尤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的痉挛,也是引起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之一.AMI主要症状是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剧痛,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但有20%~30%AMI患者症状不典型,若不提高警惕,易造成误诊或漏诊,以致延误诊治.老年人由于神经反应迟钝,疼痛阈值较高,误诊率更高,导致病死率增加.总结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老年AMI 346例,均符合WHO 1981年AMI诊断标准的其中误诊的54例进行分析.

    作者:王彩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酸枣仁汤加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睡眠障碍58例

    目的 观察酸枣仁汤加味辨证加减治疗由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的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 治疗组58例用酸枣仁汤加味辨证加减治疗,对照组59例用舒乐安定治疗.结果 睡眠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2%,两组疗效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睡眠指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酸枣仁汤辨证加减能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的睡眠障碍,提高睡眠率且改善睡眠指标.

    作者:李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39例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观察临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方法 对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明确的患者,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后再予以舒利迭吸入治疗.结果 39例中治愈28例,显效10例,总缓解率97.4%.结论 重视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对诊断明确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序贯予以舒利迭吸入治疗,具有临床起效快,副作用少,治疗效果显著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佐圣;达春和;张衡中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

    高血压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患病率高,常引起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是导致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做好对此病的治疗及护理非常重要.

    作者:梁红霞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医院感染控制中行为与认知不一致的对策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控制中行为与认知不一致的对策.方法 从加强全院职工的素质管理、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规范医疗行为、建立监督机制、医院(感染)制度的落实等5个方面论述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改变不良行为的作用.结果 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规范医疗行为,建立监督机制,落实医院感染制度,能改变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在医院感染控制中,使医务人员认知和行为一致,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徐伟英;何萍;李永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实质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以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受损的痴呆综合征.主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是老年性痴呆常见的类型之一,仅次于Alzheimer病(AD)其预后相对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危险因素及机制早期干预[1],而达到治疗目的.现就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作者:柳真裕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颈动脉狭窄的诊治进展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有明确的关系.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可以高达13%,无症状者为1‰~2%,与狭窄粥样斑块稳定性有关[1].

    作者:伍龙;李文华;刘一尔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 监测医院感染率和发现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4 960例住院精神病人医院感染进行总结.结果 有1 03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91%,培养率为13.63%,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结论 精神科临床医生对医院感染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控制呼吸道感染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精神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赵梅秀;温英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改进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护理

    目的 观察传统保留灌肠法与改进保留灌肠法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中的不同效果.方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0例,分为传统灌肠法组及改进灌肠法组各20例,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两种方法 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及病人满意度.结果 改进灌肠法组灌肠液在肠内保存时间及病人满意度均优于传统灌肠法组.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时,改进法保留灌肠可延长药液在肠内的保留时间,提高疗效,且病人乐于接受.

    作者:蒙健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辛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血脂异常81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血脂异常的降脂作用及降低气道阻力的机制.方法 对入选8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合并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用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连续治疗12周,对照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的血脂及FEV1变化情况,用t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患者血脂各项均有改善,以TC和LDL-C降低尤为显著,TC为(4.52±1.21)mmol/L显著低于治疗前(6.54±0.70)mmol/L,P<0.01.总有效率90.1%;治疗后FEV1的改变,从治疗前(1.2±0.3)/L上升至(1.60±0.3)/L,差异非常显著(P<0.01),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抑制HMG-COA而有肯定的降脂作用,并通过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肺循环及干预α1-AT和TNF-3的介导而改善通气.笔者认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常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是有益的.

    作者:徐华智;劳元德;霍伟君;姚剑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枣阳地区上消化道出血的季节和时间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枣阳地区上消化道出血在季节和时间上的特点,为积极防治 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上消化道出血的272例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统计上消化道出血(首发症状为呕血、黑便或失血性休克)的发生时间和季节,对不同时间段和季节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夜间和晚间出血率(84.6%)明显高于日间出血率(15.4%)(P<0.01),冬春季出血率(68.38%)明显高于夏秋季(31.62%)(P<0.01).结论 枣阳地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有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夜间和晚间明显高于日间的规律性特征.

    作者:杜亚军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美罗培南对PAO1及lasR/rhlR基因缺陷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

    目的 研究美罗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及其lasR/rhlR基因缺陷型菌株生物被膜的作用.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铜绿假单胞菌PAO1野生型、PAO1 lasR 、PAO1 rhlR基因缺陷型体外生物被膜培养7 d,经26 μg/ml美罗培南作用24 h,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的变化.结果 7 d后PAO1野生型和PAO1 lasR 、PAO1 rhlR基因缺陷型都能形成生物被膜结构,美罗培南作用后,PAO1野生型的生物被膜结构明显稀薄,而PAO1 lasR 、PAO1 rhlR基因缺陷型的生物被膜结构基本被破坏.结论 lasR,rhlR 基因抑制美罗培南对P.a生物被膜内的敏感性.

    作者:孔晋亮;刘晓岚;陈一强;宋志军;吴红;王立赞;陈海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64例急性左心衰竭的急诊抢救体会

    急性左心衰竭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凶险,变化快,需要及时高效地抢救治疗,才能迅速缓解病情.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本症的急救水平,本文对急诊抢救的6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黄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中青年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反应和心理护理

    目的 通过对中青年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治疗和护理,以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 用通俗的语言和丰富而积极的情感面对每位患者.结果 消除患者心理障碍,促进患者对生活工作的信心,达到预期效果.结论 及时了解中青年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反应,在实施心理护理时应根据不同的反应类型实施护理.

    作者:蔡联群;林桂珍;项方芳;陈漫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坎地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及不良作用比较

    目的 比较坎地沙坦与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不良作用.方法 随机开放对照试验7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分坎地沙坦组和依那普利组各36例,经5天导入期,进入8周治疗期.坎地沙坦4 mg,1次/d,依那普利10 mg,1次/d.2周后如血压下降未达到<140/90 mmHg则剂量加倍,3周后仍未达到<140/90 mmHg,则每日加服双氢克尿噻25 mg.结果 两组药物均能明显降低血压,坎地沙坦有效率88.8%,依那普利有效率86.1%,两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常见的不良作用是咳嗽,坎地沙坦组1例(2.8%),依那普利组8例(22.2%),前者低于后者.结论 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对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均获满意结果 ,且安全性好,坎地沙坦耐受性优于依那普利.

    作者:黄其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纳洛酮治疗颅脑疾病研究进展

    纳洛酮(naloxone)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脂溶性高,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有效地阻断颅脑损伤后内源性阿片肽含量异常升高所造成的脑损害,及继发性病理损害[1],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颅脑疾病中,包括颅脑原发性疾病、其他疾病继发的脑损害以及颅脑疾病诱发的相关疾病,纳洛酮都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纳洛酮在颅脑疾病中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白建刚;朱伟平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内科杂志

内科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