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力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

郭丹

关键词:动力加压钢板, 带锁髓内钉, 骨不连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动力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60例,随机分为加压钢板组和带锁髓内钉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分别行动力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锁髓内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少于(短于)加压钢板组(P<0.05);带锁髓内钉组患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加压钢板组(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疗效较加压钢板内固定疗效更优。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工编织疗法在康复医疗中的应用和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综述国内外手工编织相关的文献,阐述手工编织的康复医疗价值和作用机制,系统阐述手工编织在康复医疗中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对于今后科学研究和普及手工编织疗法提供素材。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手工编织作用和机制研究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5年7月,检索词为“手工编织,康复”和“craft,weave,rehabilitation”,并排除相同研究内容。结果:共检索到相关研究文献和论著25篇,检索结果表明,手工编织对于老年疾病、精神类疾病、以及手足功能恢复等多类疾病具有康复功能。同时,手工编织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体功能,尤其是通过调节神经免疫功能实现治疗功能。结论:由于手工编织的可操作性和普及型,手工编织或许在中国将会在居家康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康强;于越;耿文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IABR)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将9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心排综合征IABR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换心功能指标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及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同时其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心功能指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价也较高,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徐寅慧;罗惠琴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患者的并发症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患者的并发症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异位妊娠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经检验均无显著差异( 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异位妊娠与患者盆腔感染、合并盆腔内膜异位、人工流产等有关。腔镜手术能有效、安全、快速的治疗异位妊娠患者,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辛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信息化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面的研究

    目的::探讨信息化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面中的作用。方法:将2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信息化护理管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基础护理、病区管理、专科护理、护理安全等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告知、医院规定、检查项目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对病情的知晓程度,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马艳会;周玉华;张媛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麝香保心丸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高龄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单硝酸异山梨酯、比索洛尔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7、10、15、20及30 d动态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6个月的预后随访。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7%、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个月内,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频繁发作、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猝死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常规药物治疗高龄UA患者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

    作者:闫学斌;石振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在华留学生健康状况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在华留学生的健康状况,为开展在华留学生的中医体质调查提供借鉴。方法:文献研究法。结果:结论:对来华留学生的健康状况研究尚未深入,多集中在现状调查阶段,健康干预较少,效果不显著;关于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教育尚在起步阶段。

    作者:葛凤;李明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用

    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对其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80例,依据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优质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后对其优质护理能有效地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车晓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鼻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与治疗

    目的::观察鼻出血患者的常见部位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鼻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根据不同出血部位,选择不同的止血方法。结果:小于30岁的鼻出血患者占12.20%,30~50岁占34.88%,>50岁占52.91%;<30岁的患者常见出血部位是利特尔区;30~50岁的患者常见出血部位是中鼻道后上端;>50岁的患者常见出血部位是吴氏静脉丛。结论:鼻出血的高发年龄为大于50岁的患者,出血部位因年龄亦不相同,应根据出血部位合理选择止血方法。

    作者:王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高龄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高龄脑出血患者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以提高高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脑出血患者233例,按照年龄分为高龄组和对照组。高龄组患者169例,年龄80~98岁;对照组患者64例,年龄50~70岁。两组患者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外科手术。同时在高龄组和对照组患者内分别随机选择128例和43例,给予整体化护理干预,设为整体护理组;以及在高龄组和对照组患者内分别随机选择41例和21例,给予普通护理干预,设为普通护理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体征、CT或MRI表现、临床合并疾病及临床疗效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头晕、视物障碍、恶心呕吐、言语障碍、精神症状及癫痫抽搐等症状以及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病理反射、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瞳孔异常等体征。两组患者临床表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CT或MRI显示,两组患者的出血部位多发生于壳核、尾状核、丘脑、小脑、脑干、脑叶及破入脑室;两组患者脑出血部位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龄组患者的合并疾病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慢支肺气肿、糖尿病、肺部感染;对照组患者为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慢支肺气肿、肺部感染。两组患者高脂血症、高血压、慢支肺气肿、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龄组患者104例(61.5%)治疗有效、65例(38.5%)死亡;对照组患者52例(81.2%)治疗有效、12例(18.8%)死亡。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死亡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均<0.05);采用整体护理模式干预,两组患者组内的临床有效率(68.8%、93.0%)和死亡率(31.2%、7.0%),均优于采取普通护理模式干预的临床有效率(39.0%、57.1%)和死亡率(61.0%、42.9%)(P均<0.05)。结论:高龄脑出血患者常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慢支肺气肿、肺部感染等疾病,积极内科治疗、精心外科手术及加强围手术期整体护理是提高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

    作者:杨俊行;李菊香;吕彦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螺旋 CT三维重建在患者磨牙区种植牙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患者磨牙区缺失牙种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磨牙区牙缺失者67例,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术前行普通CT检查设计种植体,于磨牙区种植;观察组患者术前行螺旋CT检查,设计种植体,于磨牙区种植。观察两组患者种植牙成功率和对种植手术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种植牙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对种植手术的满意率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可提高在患者磨牙区缺失牙种植手术成功率和满意度。

    作者:王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动力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动力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四肢创伤性骨折后骨不连患者60例,随机分为加压钢板组和带锁髓内钉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分别行动力加压钢板、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锁髓内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少于(短于)加压钢板组(P<0.05);带锁髓内钉组患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加压钢板组(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的疗效较加压钢板内固定疗效更优。

    作者:郭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X线和 CT在骨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X线与CT在骨肿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6例骨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同分为X线组和CT组,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骨肿瘤诊断准确率。结果:X线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为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瘤21例,与病理结果对照,准确率为88.37%;CT组患者的检查结果为良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19例,与病理结果对照,准确率为90.70%。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X线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为: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4.44%(17/18),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84.00%(21/25);CT组患者的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0.91%(20/22),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0.48%(19/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与CT在骨肿瘤患者的诊断中都有比较高的准确率,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工作中需要将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病理检查综合分析,避免漏诊和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研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35例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治疗结石性脓肾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治疗结石性脓肾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35例结石性脓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采取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治疗的基础上辅助规范科学的围术期护理措施。结果:35例患者经科学的手术治疗及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之后,均取净结石,保肾成功率为91.43%。结论:对结石性脓肾患者采取科学全面的围术期护理措施,能进一步提高该疾病的临床综合疗效。

    作者:曾娅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对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合用安慰剂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改善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的总改善率为96.00%,观察组患者的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反应率、呼吸道感染率、血小板减少症率、粒细胞缺乏症率分别为4.00%、2.00%、4.00%、4.00%,比对照组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率都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栗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室间质评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室间质评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作用。方法:从2011年1月-2015年3月期间在辽宁省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中择取110株细菌标本进行检验与鉴定。结果:有6株细菌鉴定出现错误,而其余的104株细菌均鉴定正确。鉴定错误的细菌中,革兰阴性和阳性杆菌各3例。结论:室间质评能有效控制并减少实验室细菌鉴定的差错率。

    作者:邓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品管圈在精神科男病房新护士带教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 QCC)活动在提高精神科男病房新护士带教质量中的应用。方法:确定“协作心”小组人员,以“提高精神科男病房新护士带教质量和团队协作力”为主题,比较QCC活动前后,新护士的带教质量和团队协作力。结果:精神科男病房新护士的带教质量明显提高,能较快的适应精神科的工作环境和流程,新老护士的协作力更加默契与高效,两组新护士的专业知识考核成绩,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开展QCC活动后,新老护理人员的交流增多以及信息的全面性,打消了新护士的恐惧、紧张心理,让带教工作更为高效、有序,值得推广。

    作者:刘昊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戊四氮致癫痫大鼠海马组织内 SOD、MDA及 NO的动态变化

    目的::通过分析癫痫大鼠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及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癫痫发作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选取25只大鼠建立癫痫模型,另外5只做对照组。采用戊四氮腹腔注射制作大鼠急性癫痫模型,并按照癫痫发作后30 min、1 h、6 h及24 h的20只大鼠随机分为癫痫发作30 min组、1 h组、6 h组和24 h组,每组各5只。取5组大鼠海马组织制成1:10(重量体积比)的组织匀浆,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硝酸还原法测定NO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癫痫模型组大鼠发作后30 min、1 h和6 h脑内海马组织的MDA和NO水平明显上升,而SOD活性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癫痫模型组大鼠发作后24 h时,上述各值水平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癫痫发生与NO及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SOD在癫痫的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蔺建文;李淑敏;王苏平;王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脑室外引流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脑出血伴四脑室血肿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脑出血伴四脑室血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1例小脑出血伴四脑室血肿患者,回顾性分析采取脑室外钻孔引流,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资料,通过术后复查头CT及记录拔除脑室外引流管的时间,并随访观察患者远期恢复情况。结果:61例患者均采取侧脑室钻孔引流术,并小脑及四脑室血肿清除术。术后1周内,顺利拔除脑室外引流管39例;延期拔除脑室外引流管15例;拔除脑室外引流管,并急诊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死亡3例。随访6~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30例;轻度残疾12例;重度残疾1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结论:脑室外引流并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小脑出血伴四脑室血肿患者的疗效良好。

    作者:景雪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护理对躁狂症患者疾病控制的影响

    目的::观察躁狂症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控制疾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90例躁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整体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GAS评分和BRMS评分分别为(80±15.21)、(7±2.08);观察组发作概率、患者满意率、治疗依从性分别为26.66%、95.55%、93.33%;与对照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躁狂症患者采用整体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促进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加快患者疾病康复速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冬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雾化吸入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雾化吸入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泼尼松进行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肺功能改善以及不良反应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肺功能指标均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采用雾化吸入方法进行治疗,疗效良好,有助于其肺功能的改善。

    作者:孙伟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