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白蛋白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曹静;吕文艳

关键词:ALB, 结直肠癌,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化疗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80例接受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奥沙利铂6周期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化疗结束后随访2年.记录患者总生存期(OS),分析化疗前后Alb表达水平与OS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因素法分析影响患者OS的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失访4例,死亡47例,29例存活,总生存率为38.16%.死亡组化疗前后Alb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化疗前后Alb水平差异显著(P<0.05).化疗前低蛋白血症组中位OS为17.57月,Alb水平正常组中位OS为21.07月.两组中位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值=8.193,P=0.004).化疗后低蛋白血症组中位OS为17.06月,Alb正常组中位OS为22.53月,两组中位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值=17.170,P=0.000).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与化疗后Alb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因素(均P< 0.05).结论 化疗前后Alb表达水平对预测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率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化疗后Alb水平预测价值优于化疗前.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保留括约肌不成瘘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保留括约肌不成瘘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本院86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采取保留括约肌不成瘘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一次性切开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肛门疼痛、切口分泌物、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前术后肛管静息压、大收缩压,另参考Vaizey肛门功能评分评价肛门自制功能.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7%与81.4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d、7d肛门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术后排便情况比较,干便、稀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气体发生率、借助衬垫及生活方式改变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保留括约肌不成瘘手术治疗肛周脓肿对肛门功能影响小,可避免一次性切开挂线术对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且可减轻术后疼痛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孙旭;王剑峰;郭旭;徐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直肠癌造口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目的 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措施对促进直肠癌造口术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92例直肠癌造口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取微信平台延续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外宣教,采用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问卷和自我护理量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自护能力及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概念、知识、责任、技能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均P< 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均P<0.05);干预后,两组精神健康评分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均P< 0.05),观察组生理、心理评分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均P<0.05),观察组生理、心理、精神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具有便捷性、实时性,可显著提高患者院外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且可降低造口相关并发症风险,是较为有效的延续性护理方式之一.

    作者:王春艳;崔丽君;邓敏;任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改良袢式回肠末端造瘘在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改良袢式回肠末端造瘘在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0例行左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加改良袢式回肠末端造瘘分为观察组,未加改良袢式回肠末端造瘘分为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禁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术后3年无事件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禁食时间(2.54±0.86)d、肛门排气时间(2.98±1.06)d、引流管拔出时间(5.63±1.56)d、住院时间(16.07±2.65)d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累积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袢式回肠末端造瘘可促左半结肠癌患者进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尤其可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远期生存率.

    作者:权峰涛;张涛;蔡贵东;杨维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

    目的 通过对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引起造口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关对策.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2月于本院住院和门诊随访的160例肠造口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统一制作的调查表收集患者发生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评估资料,将受调查患者分为损伤组与对照组,分析影响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对象中,73例出现了造口周围皮肤损伤,占调查总数的45.63%.两组排泄物的性状、排便规律性、造口自护能力、是否接受电话随访、是否参加造口联谊会、家庭支持能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水样排泄物、造口自护能力差、不接受电话随访为发生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宣教及随访,注重训练结肠造口患者规律排便,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保证患者对造口用品的正确使用,以减少患者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发生及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黄琼梅;黄丽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现状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是否发生肝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对转移灶不进行任何干预,则其中位生存期仅为5~10个月[1],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则为改善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患者预后和延长生存期提供了前提.近年来,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抗肿瘤药物的不断研发以及介入治疗、射频消融等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加之日益规范的多学科协作团队治疗模式的持续推广,越来越多的肝转移患者可以得到获益的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李嘉俊;赵杰;赫兰晔;林天松;李华山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014-2017年厦门市翔安区结直肠癌伺机性筛查的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厦门市翔安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筛查现状,探讨结直肠癌伺机筛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取40~74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粪隐血试验(FOBT)进行初筛,对初筛后高危人群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行结肠镜检查、部分被检者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初筛共18000例,其中男10575例(58.75%)、女7425例(41.25%),共筛选高危人群3251例(18.06%),其中男性(20.86%)显著多于女性(1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人群检出率在不同年龄段存在差异(P<0.05),其中>70岁检出率高(25.96%).在高危人群中,接受电子肠镜检查2793例,共检出结直肠癌49例(1.75%)、息肉630例(22.56%),其中腺瘤性息肉499例(17.87%)、非腺瘤性息肉131例(4.69%).在结直肠癌检出人群中,男性(32例,1.15%)与女性(17例,0.61%)之间无显著差异(x2=0.827,P=0.363),在不同年龄段检出率有显著差异,其中以61~70岁为高(29例,1.04%),进一步对该人群进行高危因素分布分析,显示FOBT阳性、有肠道腺瘤史、家族有癌症史位居前三位.结论 对厦门市翔安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进行伺机筛查有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确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傅鉴乾;黄如意;齐艳姝;安汉祥;张映红;吕晓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粪菌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 评估粪菌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34只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12)、造模组(n=22),用葡聚糖酸钠诱导法建立野生型小鼠UC模型.两组各随机抽取2只小鼠进行造模验证,造模验证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的20只UC小鼠随机分为造模对照组(n=10)和FMT干预组(n=10),FMT干预组小鼠接受粪菌移植干预.记录各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e index,DAI),组织病理评分(histopathology score,HPS)、结肠长度、体重,结肠组织钙卫蛋白(Calprotectin,CP)水平,分析FMT组CP与DAI和HPS的相关性.结果 UC小鼠造模成功.模型对照组和FMT干预组造模后的DAI均高于同组造模前(均P<0.05),FMT干预后小鼠的DAI明显低于同组造模后(P<0.05).经FMT干预后,UC小鼠的DAI和HPS明显降低,结肠长度和体重显著增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对照组小鼠组织钙卫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MT干预组小鼠表达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FMT组CP水平分别与DAI和HPS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FMT可明显缓解UC小鼠的症状,并可能通过下调CP的表达而发挥作用.

    作者:张磊昌;钟世彪;肖慧荣;葛巍;郭慧君;陈利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超声刀和电刀对伴重度贫血的Ⅲ~Ⅳ度混合痔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超声刀和电刀对伴重度贫血的Ⅲ~Ⅳ度混合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本院肛肠科收治的45例Ⅲ~Ⅳ度混合痔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2).治疗组采用超声刀联合Milligan-Morgan手术(简称M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电刀联合M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术后尿潴留、肛门坠胀、肛门水肿及继发性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组术后1d、3d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与电刀相比,超声刀联合外切内扎治疗Ⅲ~Ⅳ度混合痔伴重度贫血患者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感及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刘轩良;杨中权;何苏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CT对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CT对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本院就诊并同时行CT检查的150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对大肠癌和梗阻部位的诊断符合率、图像特点.结果 150例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中,经CT诊断为大肠癌患者共139例,诊断符合率为92.67%(139/150).其中,乙状结肠癌、横结肠癌和直肠癌的诊断符合率均达到95%.术后结果显示,CT对梗阻部位诊断符合率为93.33%(140/150).CT对肠壁增厚、腔内肿块、肠腔狭窄、增厚肠壁与正常肠壁交界处的“袖口征”或“肩征”征象可良好显像.结论 CT对大肠癌及并发急性肠梗阻的疾病与梗阻部位诊断符合率较高,对多种肠道结构改变显像良好.

    作者:许允发;王琦;王强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2014-2016年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结直肠癌筛查成本效益分析

    目的 依据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2014-2016年结直肠癌筛查数据,探讨结直肠癌筛查的成本与效益,为推广结直肠癌筛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2014-2016年结直肠癌筛查成本及效益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 初筛阶段成本为2 412 340元,复筛阶段成本为991 200元,病变治疗成本为151 200元,筛查总成本约为342.62万元.筛查效益为994万元.效益成本比为2.90.结论 从成本效益分析,结直肠癌筛查有益,可降低医疗成本,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公共政策.

    作者:陆绍龙;徐艳松;李辉;葛莲英;曹骥;容敏华;唐卫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对结肠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对比

    目的 对比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对结肠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13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结肠癌根治术,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行全身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记录麻醉前(T1)、手术开始30 min(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1 d(T4)及术后3 d(T5)各时间点免疫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变化情况,记录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整体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丙泊酚、舒芬太尼及异氟醚麻醉药物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3和T4时CD3+%、CD4+%及CD8+%均显著低于T1时水平(均P<0.05),两组各时间点CD3+和CD4+细胞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T2和T3时CD3+%、CD4%、CD8+%、CD4+/CD8+及INF-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皮质醇和IL-6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T2、T3时IL-6和皮质醇显著高于T1时,INF-γy显著低于T1时(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较全麻用于结肠癌根治术麻醉效果更好,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轻,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这可能与腰硬联合麻醉能减轻应激反应、控制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作者:李芬;刘清玉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来自SEER数据库的左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分析

    目的 比较左、右半结肠癌患者临床指标、病理学指标和预后差异,分析结肠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SEER数据库收集结肠癌患者信息,分析比较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指标和病理学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结肠癌患者总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肠癌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5099例患者进行分析.结肠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63.1%,左半结肠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癌患者(66.7% vs.60.5%,P<0.05).左、右半结肠癌在性别、年龄、疾病分期、T分期、N分期、分化程度及种族分布存在差异(均P<0.05).COX模型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发生部位、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疾病分期、T分期及N分期为结肠癌的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均P< 0.05),其中,右半结肠癌死亡风险度是左半结肠癌死亡风险度的1.151倍(RR=1.151,95%CI:1.046~1.267,P=0.004).结论 左、右半结肠癌在性别、年龄、疾病分期、T分期、N分期、分化程度及种族分布存在差异,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5年的死亡风险更高.

    作者:韦金磊;张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感染风险及近期预后比较

    目的 比较腹腔镜及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感染风险及近期预后的差异.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6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每组各43例.腹腔镜手术组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开腹手术组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肺部感染、下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复发率、远处转移发生率.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导尿管留置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手术组(均P< 0.05).两组腹腔脓肿、下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33%、2.33%,低于开腹组的16.28%、18.60%(均P<0.05);腹腔镜组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28%,低于开腹组的53.49%(P <0.05).随访2年,两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术后感染风险低于开腹手术,近期预后与开腹手术相当.

    作者:蒲志忠;邓彬;王红兵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应用体会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第3位和第4位,据统计,全球每年的新发病人数近120万,而死亡人数达60万[1-2].近年来,其发病率在我国以每年4.2%的速度增长,而由于饮食结构及营养水平的差异,城市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3].目前,结直肠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治疗.本研究旨在将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体会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亚超;胡志;王卓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结肠癌周围神经浸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结肠癌周围神经浸润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普外一科接受结肠癌手术的15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病理切片进行周围神经浸润的判读.结果 经再次判读.150例结肠癌患者中发生神经浸润者有23例,发生率为15.33%(23/150),该23例中有4例在手术后常规病理报告确认PNI阳性,占17.39%(4/23).周围神经浸润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均P>0.05),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 常规病理报告对结肠癌周围神经浸润的判读度较低,周围神经浸润的发生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及TNM分期有关,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张京雨;杨鲤光;田相安;孙钦立;周忠晋;王波;叶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中青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对中青年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接受腹腔镜下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45例中青年低位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以入院当天结果为基准,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手术当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心理状况,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LQ-C30,EORTC QLQ-C30)评估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 心理状况方面,手术当天HAMA的焦虑心境、恐惧评分均显著增高(均P< 0.05);术后6个月,焦虑心境、抑郁心境、恐惧及认知功能评分均有改善(均P<0.05).生活质量方面,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总健康评分、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总健康评分、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术后的三个时间点疲倦、恶心及呕吐、失眠、气促、食欲丧失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均P< 0.05).结论 接受腹腔镜下TME的患者在手术当天心理波动较大,在术后6个月可有显著改善;在生活质量方面,术后1个月总健康评分即开始有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的评估结果可为改善患者术后生活状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徐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直肠黏膜高位缝扎低位环切术治疗中、重度直肠内脱垂型排便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直肠黏膜高位缝扎低位环切术治疗中、重度直肠内脱垂型排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中、重度直肠内脱垂型排便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60例.A组采用直肠黏膜高位缝扎低位环切术,B组采用直肠黏膜环切吻合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排粪动态造影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便秘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组内各时点之间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组各时点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前,两组排粪动态造影总体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总体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便秘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中、重度直肠内脱垂型排便障碍患者,直肠黏膜高位缝扎低位环切术相比于直肠黏膜环切吻合术可获得更优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作者:魏雨;骆春梅;龚文敬;蓝海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RPH联合改良外切内扎术治疗老年混合痔的效果及患者应激情况观察

    目的 探讨痔自动套扎术(RPH)联合改良外切内扎术治疗老年混合痔的近期疗效及患者术后发生应激反应的情况.方法 将本院80例老年混合痔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RPH联合改良外切内扎术)与对照组[痔上黏膜环型切除术(PPH)联合改良外切内扎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便中带血时间、肛周水肿时间、住院时间)、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CR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变化、肛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便中带血时间、肛周水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12h、术后24 h CPR、ACTH、COR依次呈递增趋势(P<0.05);观察组术后12 h、术后24 h各应激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手术前后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均P> 0.05).观察组术后Wexne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PH联合改良外切内扎术治疗老年混合痔创伤小,患者应激反应较轻,能较好地保护肛垫组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沈伟;鞠玉林;胡占岭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单、双吻合器在老年结肠癌患者Dixon术中应用效果的观察

    目的 比较单、双吻合器用于老年直肠癌患者Dixon术中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86例直肠癌行Dixon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双器械吻合)与对照组(单器械吻合),每组各43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吻合成功率、术后肛门排便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3年期随访观察.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吻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肛门排便功能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术后随访3年,两组复发率、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吻合与单吻合用于老年直肠癌Dixon术(TME)在保护肛门功能、减少术后复发转移方面疗效相当,但前者可提高吻合成功率,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对老年患者更有利.

    作者:高增战;李树营;张瑞鹏 刊期: 2017年第06期

  • 盆腔自主神经保护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男性性功能保护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盆腔自主神经保护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男性性功能保护中的价值.方法 以本院胃肠外科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99例无盆壁侵犯中低位男性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严格盆腔自主神经保护组)与对照组(非严格盆腔自主神经保护组).术前对两组患者进行射精功能评分以及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调查,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性功能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性功能调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勃起功能、射精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住院期间,两组均无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及粘连性肠梗阻病例.观察组肠吻合口漏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进行盆腔自主神经保护能有效减少盆自主神经丛的损伤,利于保护男性性功能,安全可行.

    作者:李甫根;许政文;罗文君;钱川;张刘平;孙萌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