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愈飞
目的 探讨根治术前辅助放疗对直肠癌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在直肠癌根治术前进行辅助放疗,对照组直接行直肠癌根治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手术基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保肛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并对所有患者进行2年随访,比较两组1年、2年远期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观察组RR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 (P <0.05);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9.44±1.55)d显著较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保肛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 (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8.89%、1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7.78%、36.11%(P <0.05);两组1年、2年远期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1年、2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89%、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69.44%、63.89%(P <0.05).结论 根治术前辅助放疗可显著提高直肠癌患者手术疗效,且对患者预后有更积极的影响,表现为可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保肛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及提高患者无瘤生存率.
作者:郑伟;康静波;温居一;张新红;张夕凉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胃癌转移结肠癌的危险因素及其组织学类型相关性进行研究,为早期诊治胃癌转移结肠癌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13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有结肠癌转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胃癌根治术.通过一般资料和病历整理以及术后病理学组织研究,分析性别、年龄、胃癌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胃癌转移结肠癌间的关系.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和严格诊断,两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转移结肠癌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胃癌病灶部位、病灶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P<0.05),其中病灶部位在胃窦(51.28%)、胃底体贲门处(66.67%)、病灶大小≥5 cm者(64.10%)、浸润深度在浆膜内(T1-2)处(72.22%)、淋巴结转移数目>6个(64.10%)更易发结肠癌转移.胃癌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胃癌转移结肠癌危险因素与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密切相关(P<0.05),其中低分化腺癌39.74%、黏液腺癌20.51%、印戒细胞癌32.05%与高、中分化腺癌比更易发生转移(P<0.05).结论 胃癌转移结肠癌的危险因素有胃癌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且病灶部位在胃窦、胃底体贲门处、病灶大小≥5 em者、浸润深度在浆膜内(T1-2)处、淋巴结转移数目>6个、组织学类型为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者更易发生结肠癌转移.
作者:郭红辉;王东江;李艳红;郝玉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HNF-4α在结直肠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105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自动染色仪检测HNF-4α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结直肠恶性肿瘤组织中HNF-4α的阳性率89(8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HNF-4α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转移、家族遗传及肿瘤位置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联(P>0.05),而与肿瘤分化和Dukes分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HNF-4α在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结直肠恶性肿瘤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可试想用于抗肿瘤药物潜在靶点的研究.
作者:王博;俞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便秘的原因及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RomeⅢ便秘诊断结果将其分为便秘组(n=74)和非便秘组(n=174)两组.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便秘的因素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①两组患者性别、文化程度、体质指数、2型糖尿病病程、合并疾病、吸烟或饮酒史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335)、饮食不健康(喜好辛辣、油腻、难消化食物)(OR=2.523)、不良情绪(有焦虑或抑郁情绪)(OR=5.362)、每日活动时间<0.5 h(OR=6.235)、无定期排便习惯(OR=2.634)、每日未摄入蔬果(OR=12.523)等6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食不健康(OR =3.449)、不良情绪(OR=3.141)、每日活动时间不足0.5 h(OR=11.536)、每日未摄入蔬果(OR=2.523)等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便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不健康的饮食、未摄入蔬果、焦虑或抑郁等不良情绪、缺乏日常活动等均为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便秘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医护人员应以此为依据拟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患者病情转归、降低其便秘发生风险.
作者:张亚莉;顾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系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直肠癌Miles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收治的49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护理干预;实验组25例,采用系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两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及造口护理操作达标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护理的满意度、造口护理操作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个性化护理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在缩短直肠癌Miles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术后造口护理操作达标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巧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重点研究氟比洛芬酯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5月肛肠外科和普外科收治的82例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1例.直肠癌根治术均在硬膜外加全麻下进行,插管成功后给予丙泊酚0.1 mg/kg· min+瑞芬太尼0.5μg/kg·min维持麻醉深度,麻醉诱导前12 min对照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观察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lmg/kg,术后均采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两组术后不同时点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重点检测手术围术期[麻醉前、术后6h、术后18h、术后36 h)的血清IL-2、IL-6表达变化,常规检测两组手术前后的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结果 两组均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但观察组麻醉不良反应率9.76%较对照组29.27%低,差异显著(P<0.05);术后血清IL-2呈下降趋势,血清IL-6呈上升趋势,但观察组血清IL-2术后18 h(9.8 l±0.87)ng/mL、术后36 h(9.31±0.78)ng/mL分别较对照组(9.13±0.95) ng/mL、(8.64±0.84)ng/mL高,观察组血清IL-6术后18 h (73.92±7.21)pg/mL、术后36 h(55.04±8.21)pg/mL较对照组(78.81±9.24) pg/mL、(61.41±8.16)pg/mL低,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1周CD3+(54.2±5.8)%、CD4+(36.4±4.9)%分别较对照组(50.4±6.4)%、(32.8±5.1)%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接受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镇痛效果较好,安全性高,且能有效减少术后IL-2的降低和抑制IL-6的升高,缓解炎症和免疫损伤,有利于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和预后恢复.
作者:许艳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直肠后壁痔上黏膜保留切除吻合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混合痔患者行直肠后壁痔上黏膜保留切除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58例(96.7%),好转2例(3.3%).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wAs)平均5分,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WAS)平均3分.伤口3周愈合率为96.7%,患者总体满意度平均96分.手术时间平均25 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d.切除痔上黏膜组织为非环形,含有部分直肠肌层组织,长度平均3.1 cm,宽度平均2.0 cm.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直肠后壁痔上黏膜保留切除吻合术治疗混合痔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作者:陈富军;彭旭东;李成书;李刚;骆川云;昝朝元;贺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性心血管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数字表格法将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术前30 min给予帕瑞昔布40 mg肌肉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 mL注射,测定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0)、麻醉诱导后5 min(T1)、插管后即刻(T2)、切皮后(T3)、术毕(T4)、拔管后即刻(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前后炎症因子及芬太尼用量.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T2、T5时间点MAP、H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h、12h、24 h、48 h VAS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察组芬太尼总用量平均(735.68±50.05)ug显著少于对照组的(950.12±70.28)ug(P <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超前镇痛能有效抑制直肠癌根治术刺激诱发心血管反应,减少炎症因子发生,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顾焱晖;韩广森;赵玉洲;任莹坤;李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除肠代膀胱术对膀胱癌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行膀胱全切除肠代膀胱术的42例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式分成腹腔镜组(24例)和开放组(18例).对比两组受试者围术期指标(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等)及肠道功能指标(肠鸣音出现时间、肠道恢复通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等)差异;行术后24个月随访,分析其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间控尿率、夜间控尿率等)变化情况.结果 ①两组受试者平均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234.5±52.6) ml]、总住院时间(5.5±1.3)d、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39.5±10.5)h、肠道恢复通气时间(59.9±12.5)h和首次排便时间(72.5±15.2)h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②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两组受试者大尿流率、膀胱容量均较术前显著提升,残余尿量则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受试者日、夜间控尿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全切除肠代膀胱术不仅可有效改善膀胱癌患者排尿功能,还对其肠道功能的不良影响轻微,于患者预后恢复有利.
作者:游加芹;游春艳;耿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基因过表达技术,过表达CRC细胞中DKK-3 (Dickkopf-3)基因,运用迁移实验、侵袭实验等方法检测CRC细胞DKK-3基因过表达前后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变化.方法 使用Lipofectamine 2000试剂将针对目的基因DKK-3的过表达质粒pEGFP-N1-DKK-3-GFP转染入LoVo细胞.RT-PCR和WestemBlotting分别用于检测质粒转染前后结直肠癌LoVo细胞DKK-3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WST-8,检测DKK-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和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DKK-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检测DKK-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Bax、Bcl-2、cytochrome c (Cyt-c)和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pEGFP-N 1-DKK-3-GFP介导的DKK-3过表达明显抑制了pEGFPN1-DKK-3组LoVo细胞的增殖(P<0.05),而未处理LoVo组和pEGFP-N1组细胞之间增殖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pEGFP-N1-DKK-3组的穿膜细胞数明显少于未处理LoVo组(和pEGFP-N1组(P<0.05),结果显示DKK-3过表达可能抑制了LoVo细胞的侵袭能力.pEGFP-N 1-DKK-3组的穿膜细胞数明显少于未处理LoVo组和pEGFP-N1组(P<0.05),结果显示DKK-3过表达可能抑制了LoVo细胞的迁移能力.同未处理LoVo组和pEGFP-N1组相比,pEGFP-N1-DKK-3组细胞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K-3过表达同时也诱导了结直肠癌LoVo细胞的凋亡,表现为染色质凝聚和核碎片、Bax和Cyt-c蛋白表达上调、survivin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以及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化.此外,DKK-3过表达还减少了细胞溶质中β-catenin累积.结论 DKK-3过表达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CRC细胞的凋亡.另外,DKK-3可能参与了CRC的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作者:邓润枢;莫林耀;何锡华;陈建华;吴志明;郭裕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析直肠超声、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结直肠外科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直肠超声及MRI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基准,计算直肠超声及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完全符合率及基本符合率.结果 87例患者中,术前T分期病理结果为T1期5例、T2期19例、T3期21例、T4期42例.直肠超声术前T分期的完全符合率为71.3%(62/87),与MRI的65.5% (57/87)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超声的基本符合率为94.3% (82/87),高于MRI的85.1%(7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超声与MRI均为直肠癌有效检查手段,利于患者术前T分期,其中直肠超声的术前T分期基本符合率更高,可为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用信息.
作者:胡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肠癌中Survivin和p27Kipl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3例结肠癌标本和1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Survivin和p27Kip1的表达,分析比较Survivin和p27Kip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癌预后与分化程度(OR=2.340,P=0.004)、远处转移(OR=3.519,P=0.001)、Dukes分期(OR=2.661,P=0.029)、Survivin表达(OR=5.042,P=0.026)、p27Kip1表达(OR=0.389,P=0.0 1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Survivin表达与预后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urvivin阳性组生存率低于相应的阴性组(P<0.05),p27Kip1阴性组生存率低于相应的阳性组(P<0.05).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Survivin及p27Kip1表达可能与结肠癌预后有关.Survivin阳性表达和p27Kip1阴性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相关,联合检测二者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作者:曹洪华;伍朝德;梁君林;陈利生;高枫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腹壁悬吊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的预后及术中心肺功能变化.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8月入院的结肠癌患者93例,随机分为悬吊组(腹壁悬吊腹腔镜手术)、气腹组(CO2气腹腹腔镜手术)与开腹组(开腹手术),三组各为31例,经统计学分析证实一般资料无差异后进行对应手术,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0 min(T1)、30 min (T2)、60min (T3)三个时间点HR(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IP)、动脉血pH值及动脉血CO2分压(PaCO2)指标差异,并对预后相关指标及围术期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①三组围术期指标:悬吊组与气腹组比较手术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气腹组与开腹组比较,手术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较低(P<0.05).②三组心肺功能比较:悬吊组、开腹组手术后T1、T2、T3时间点HR、MAP、CVP、PIP、PH及PaCO2虽有一定变化,但均处于正常范围,两组组间、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组HR未见异常改变,但MAP、CVP、PIP出现明显增高,与另两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显著较高(P<0.05),T2、T3时PaCO2开始上升,与同时间点另两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③三组预后比较:三组肠梗阻发生率以开腹组较高,但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生存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较开放性手术有更高手术安全性,且疗效基本相同,而腹壁悬吊腹腔镜手术较气腹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小,在确保腔镜手术干预疗效的同时,大程度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可作为优选方案进行临床应用.
作者:潘高峰;刘维燕;刘绍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复方氟尿嘧啶多相脂质体(FPLC)直肠黏膜下多点注射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术前60 h、36 h分别于直肠黏膜下多点注射FPLC,80 mg/次,对照组不予以干预,两组均行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术后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凋亡指数(AI)、增殖指数(PI)及并发症情况.此外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局部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MM率、淋巴结MM度分别为10.00%、1.57%,较对照组的30.00%、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I、PI分别为(2.087±0.076)、(37.167±18.254),较对照组的(1.035±0.083)、(44.869±2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12个月、24个月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00%、10.00%,较对照组的16.00%、2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PLC直肠黏膜下多点注射能有效抑制直肠癌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灶,特别是微转移灶,同时能明显促直肠癌细胞凋亡,抑制其增殖,终降低其局部复发率.
作者:宋士军;王全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吻合口位置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保肛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就诊的95例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吻合口位置将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吻合口距离肛缘3cm以下,B组距离3~5 cm,C组距离5 cm以上,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测定三组患者肛管大缩榨压(MSP)、大静息压(MARP)及大耐受容量(MTV),且术后12个月比较三组肛门功能直观评估效果.同时统计三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三组患者术后6个月MSP、MARP、MTV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12个月MSP、MARP较术后6个月明显上升(P<0.05),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术后6个月MSP、MARP、MT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2个月MTV水平明显高于A组、B组(P<0.05).C组术后12个月主观肛门功能恢复优良率100.0%,B组为90.0%,A组为80.0%.C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1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能减少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发生,吻合口距离肛缘5 cm以上位置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恢复佳,能显著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
作者:周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地奥司明片联合马应龙痔疮栓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临床情况.方法 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肛肠科行混合痔手术患者80例按入院顺序分组,对应随机数字为偶数者为实验组,奇数者为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实验组患者地奥司明片口服联合马应龙痔疮栓外用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马应龙痔疮栓外用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心理状态、水肿及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80%(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但实验组评分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S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d,7d实验组出血、水肿、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奥司明片联合马应龙痔疮栓较单独使用能更好改善混合痔术后心理状态和水肿、疼痛、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疗效确切.
作者:李南;姜国丹;刘慧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无瘤术用于直肠癌功能性扩大根治术对患者复发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均进行直肠癌功能性扩大根治术,观察组术中增加无瘤技术的使用.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时间,术后6个月随访评估两组排尿功能及性功能,术后1年内随访了解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时排尿功能评估各等级例数相当,观察组勃起功能评分(3.05±0.59)分,较对照组(3.12±0.73)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内,两组术后感染、肠梗阻及尿潴留的比例相当(P>0.05),观察组切口种植发生率为2.70%,明显低于对照组16.22%(P <0.05);术后1年内,观察组复发率为5.41%,显著低于对照组21.62%,生存率89.19%,明显高于对照组67.57%(P<0.05).结论 无瘤术用于直肠癌功能性扩大根治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率,并降低复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逸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择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未行胃肠减压的康复护理及并发症分析.方法 选取医院择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未行胃肠减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自拟护理满意度和舒适度量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1.03±3.85)h、(4.06±2.11)d、(9.23±1.96)d均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健康教育、饮食干预、活动指导、体位护理及舒适度评分分别为(9.42±1.31)分、(9.03±1.58)分、(9.12±1.36)分、(8.94±1.02)分、(13.06±2.0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37.1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择期开腹手术未行胃肠降压患者行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作者:杨俊华;张敏;杨玉婷;杨利华;阮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以自护为核心的品管圈活动对肛痿术后泌尿系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肛肠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2例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肛瘘术后仅给予体征检测、抗感染和导尿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自我护理为核心的品管圈系统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自护能力量表(ESCA)评分、不同时点(术毕、术后12h、36 h、72 h)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泌尿系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恢复等情况.结果 两组护理后ESC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技巧、自我责任感和健康知识水平改善更为明显,护理后ESCA(127.4±18.6)分较对照组(94.5±23.4)分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VAS术后36 h (2.6±1.1)分、72 h (1.9±0.8)分分别较对照组(3.5±1.3)分、(2.7±1.2)分低,并发症发生率14.63%较对照组36.59%低,均差异显著(P<0.05);护理舒适度问卷调查显示观察组护理舒适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以自护为核心的品管圈活动对减少肛瘘术后泌尿系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自护能力和舒适度等效果较好,对术后病情转归、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贺南翔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祛瘀解毒方结合卡培他滨节拍化疗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3年7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23例老年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中药祛瘀解毒方持续口服,加卡培他滨小剂量500mg,2次/d持续治疗.连续服用4周为1个化疗周期,可连续多程治疗;如患者出现严重不适,可休息1周再进入下一周期治疗.化疗直至患者自愿退出、不能耐受或死亡.对至少接受过2个化疗周期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疗效评价按RECISTl.1标准、总生存期、生活质量评分(FACT-C V4.0)标准评估.不良反应按NCI CTC3.0标准评估.结果 2月后疗效评估,23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0例(0/23),部分缓解(PR)4例(17.4%,4/23),疾病稳定13例(56.5% 13/23),疾病控制率为73.9% (17/23),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身体状况、情绪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和量表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社会/家庭状况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2疗程和4疗程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祛瘀解毒方联合卡培他滨节拍化疗治疗老年晚期肠癌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评估.
作者:周京旭;李猛;吕文娇;李蔚怡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