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NF-4α对结直肠恶性肿瘤影响的初步研究及临床意义

王博;俞林

关键词:肝细胞核因子4α, 结直肠恶性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检测HNF-4α在结直肠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105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自动染色仪检测HNF-4α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结直肠恶性肿瘤组织中HNF-4α的阳性率89(8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HNF-4α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转移、家族遗传及肿瘤位置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联(P>0.05),而与肿瘤分化和Dukes分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HNF-4α在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结直肠恶性肿瘤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可试想用于抗肿瘤药物潜在靶点的研究.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帕瑞昔布对直肠手术患者术后痛耐受阈及应激性心血管反应的干预效果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性心血管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数字表格法将择期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术前30 min给予帕瑞昔布40 mg肌肉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 mL注射,测定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0)、麻醉诱导后5 min(T1)、插管后即刻(T2)、切皮后(T3)、术毕(T4)、拔管后即刻(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前后炎症因子及芬太尼用量.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T2、T5时间点MAP、H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h、12h、24 h、48 h VAS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β(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察组芬太尼总用量平均(735.68±50.05)ug显著少于对照组的(950.12±70.28)ug(P <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头晕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帕瑞昔布超前镇痛能有效抑制直肠癌根治术刺激诱发心血管反应,减少炎症因子发生,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顾焱晖;韩广森;赵玉洲;任莹坤;李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超声与X线用于肠套叠早期筛查的临床价值比较

    目的 研究比较超声与X线用于肠套叠早期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抽选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肠套叠疑似病例134例,分别进行超声与X线检查,根据手术结果、空气灌肠、随访结果计算误诊率、漏诊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析两种手段的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检查肠套叠患者直接征象中同心圆征、套筒征率与非肠套叠患者比较明显较高(95.6%、92.11%VS20.00%、0.00%)P <0.05;经超声检查诊断为肠套叠者113例,漏诊率4.39%(5例),误诊率20.00%(4例)低于X线检查28.95%(33例)、45.00%(9例);灵敏度95.61%、特异度80.00%高于X线检查71.05%、55.0%.结论 肠套叠早期筛查中超声检查不仅具有无创、无辐射特点,其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X线检查,临床价值较高.

    作者:高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膀胱全切除肠代膀胱术对膀胱癌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除肠代膀胱术对膀胱癌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行膀胱全切除肠代膀胱术的42例膀胱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术式分成腹腔镜组(24例)和开放组(18例).对比两组受试者围术期指标(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等)及肠道功能指标(肠鸣音出现时间、肠道恢复通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等)差异;行术后24个月随访,分析其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大尿流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间控尿率、夜间控尿率等)变化情况.结果 ①两组受试者平均手术时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234.5±52.6) ml]、总住院时间(5.5±1.3)d、术后肠鸣音出现时间(39.5±10.5)h、肠道恢复通气时间(59.9±12.5)h和首次排便时间(72.5±15.2)h均显著低于开放组(P<0.05);②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两组受试者大尿流率、膀胱容量均较术前显著提升,残余尿量则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受试者日、夜间控尿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全切除肠代膀胱术不仅可有效改善膀胱癌患者排尿功能,还对其肠道功能的不良影响轻微,于患者预后恢复有利.

    作者:游加芹;游春艳;耿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Dickkopf-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采用基因过表达技术,过表达CRC细胞中DKK-3 (Dickkopf-3)基因,运用迁移实验、侵袭实验等方法检测CRC细胞DKK-3基因过表达前后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变化.方法 使用Lipofectamine 2000试剂将针对目的基因DKK-3的过表达质粒pEGFP-N1-DKK-3-GFP转染入LoVo细胞.RT-PCR和WestemBlotting分别用于检测质粒转染前后结直肠癌LoVo细胞DKK-3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WST-8,检测DKK-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和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DKK-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检测DKK-3过表达对结直肠癌LoVo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Bax、Bcl-2、cytochrome c (Cyt-c)和β-catenin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pEGFP-N 1-DKK-3-GFP介导的DKK-3过表达明显抑制了pEGFPN1-DKK-3组LoVo细胞的增殖(P<0.05),而未处理LoVo组和pEGFP-N1组细胞之间增殖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pEGFP-N1-DKK-3组的穿膜细胞数明显少于未处理LoVo组(和pEGFP-N1组(P<0.05),结果显示DKK-3过表达可能抑制了LoVo细胞的侵袭能力.pEGFP-N 1-DKK-3组的穿膜细胞数明显少于未处理LoVo组和pEGFP-N1组(P<0.05),结果显示DKK-3过表达可能抑制了LoVo细胞的迁移能力.同未处理LoVo组和pEGFP-N1组相比,pEGFP-N1-DKK-3组细胞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KK-3过表达同时也诱导了结直肠癌LoVo细胞的凋亡,表现为染色质凝聚和核碎片、Bax和Cyt-c蛋白表达上调、survivin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以及caspase-3和caspase-9的活化.此外,DKK-3过表达还减少了细胞溶质中β-catenin累积.结论 DKK-3过表达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CRC细胞的凋亡.另外,DKK-3可能参与了CRC的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

    作者:邓润枢;莫林耀;何锡华;陈建华;吴志明;郭裕良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CDCA4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CDCA4 (Cell Division Cycle Associated 4,HEPP/SEI-3/TRIP-Br3)是属SEI家族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其可通过调节靶基因如p53、E2F、JUN等的转录活性而在细胞周期、增殖、凋亡等多种细胞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对CDCA4结构、功能的研究虽已逐步展开,但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拓展.本文对CDCA4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吴向华;徐钰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无瘤术用于直肠癌功能性扩大根治术对患者复发及生存率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无瘤术用于直肠癌功能性扩大根治术对患者复发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均进行直肠癌功能性扩大根治术,观察组术中增加无瘤技术的使用.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时间,术后6个月随访评估两组排尿功能及性功能,术后1年内随访了解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排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时排尿功能评估各等级例数相当,观察组勃起功能评分(3.05±0.59)分,较对照组(3.12±0.73)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内,两组术后感染、肠梗阻及尿潴留的比例相当(P>0.05),观察组切口种植发生率为2.70%,明显低于对照组16.22%(P <0.05);术后1年内,观察组复发率为5.41%,显著低于对照组21.62%,生存率89.19%,明显高于对照组67.57%(P<0.05).结论 无瘤术用于直肠癌功能性扩大根治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率,并降低复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彭逸潮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以自护为核心的品管圈活动对肛痿术后泌尿系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

    目的 研究以自护为核心的品管圈活动对肛痿术后泌尿系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期间肛肠外科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2例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肛瘘术后仅给予体征检测、抗感染和导尿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以自我护理为核心的品管圈系统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自护能力量表(ESCA)评分、不同时点(术毕、术后12h、36 h、72 h)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泌尿系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和住院恢复等情况.结果 两组护理后ESC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患者自我护理技巧、自我责任感和健康知识水平改善更为明显,护理后ESCA(127.4±18.6)分较对照组(94.5±23.4)分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VAS术后36 h (2.6±1.1)分、72 h (1.9±0.8)分分别较对照组(3.5±1.3)分、(2.7±1.2)分低,并发症发生率14.63%较对照组36.59%低,均差异显著(P<0.05);护理舒适度问卷调查显示观察组护理舒适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以自护为核心的品管圈活动对减少肛瘘术后泌尿系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自护能力和舒适度等效果较好,对术后病情转归、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贺南翔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HNF-4α对结直肠恶性肿瘤影响的初步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HNF-4α在结直肠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105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自动染色仪检测HNF-4α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内的表达情况.结果 结直肠恶性肿瘤组织中HNF-4α的阳性率89(8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HNF-4α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转移、家族遗传及肿瘤位置等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联(P>0.05),而与肿瘤分化和Dukes分期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HNF-4α在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结直肠恶性肿瘤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可试想用于抗肿瘤药物潜在靶点的研究.

    作者:王博;俞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直肠超声、MRI检查在评估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价值

    目的 探析直肠超声、MRI检查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结直肠外科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直肠癌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直肠超声及MRI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基准,计算直肠超声及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完全符合率及基本符合率.结果 87例患者中,术前T分期病理结果为T1期5例、T2期19例、T3期21例、T4期42例.直肠超声术前T分期的完全符合率为71.3%(62/87),与MRI的65.5% (57/87)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超声的基本符合率为94.3% (82/87),高于MRI的85.1%(7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超声与MRI均为直肠癌有效检查手段,利于患者术前T分期,其中直肠超声的术前T分期基本符合率更高,可为患者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用信息.

    作者:胡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直肠后壁痔上黏膜保留切除吻合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分析(附60例报告)

    目的 评价直肠后壁痔上黏膜保留切除吻合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混合痔患者行直肠后壁痔上黏膜保留切除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愈58例(96.7%),好转2例(3.3%).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wAs)平均5分,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WAS)平均3分.伤口3周愈合率为96.7%,患者总体满意度平均96分.手术时间平均25 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d.切除痔上黏膜组织为非环形,含有部分直肠肌层组织,长度平均3.1 cm,宽度平均2.0 cm.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直肠后壁痔上黏膜保留切除吻合术治疗混合痔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作者:陈富军;彭旭东;李成书;李刚;骆川云;昝朝元;贺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择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未行胃肠减压的康复护理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择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未行胃肠减压的康复护理及并发症分析.方法 选取医院择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未行胃肠减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护理干预,自拟护理满意度和舒适度量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1.03±3.85)h、(4.06±2.11)d、(9.23±1.96)d均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健康教育、饮食干预、活动指导、体位护理及舒适度评分分别为(9.42±1.31)分、(9.03±1.58)分、(9.12±1.36)分、(8.94±1.02)分、(13.06±2.0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显著低于对照组37.1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择期开腹手术未行胃肠降压患者行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作者:杨俊华;张敏;杨玉婷;杨利华;阮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胃癌转移结肠癌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胃癌转移结肠癌的危险因素及其组织学类型相关性进行研究,为早期诊治胃癌转移结肠癌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13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有结肠癌转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胃癌根治术.通过一般资料和病历整理以及术后病理学组织研究,分析性别、年龄、胃癌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胃癌转移结肠癌间的关系.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和严格诊断,两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转移结肠癌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胃癌病灶部位、病灶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P<0.05),其中病灶部位在胃窦(51.28%)、胃底体贲门处(66.67%)、病灶大小≥5 cm者(64.10%)、浸润深度在浆膜内(T1-2)处(72.22%)、淋巴结转移数目>6个(64.10%)更易发结肠癌转移.胃癌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胃癌转移结肠癌危险因素与组织学类型(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密切相关(P<0.05),其中低分化腺癌39.74%、黏液腺癌20.51%、印戒细胞癌32.05%与高、中分化腺癌比更易发生转移(P<0.05).结论 胃癌转移结肠癌的危险因素有胃癌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且病灶部位在胃窦、胃底体贲门处、病灶大小≥5 em者、浸润深度在浆膜内(T1-2)处、淋巴结转移数目>6个、组织学类型为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者更易发生结肠癌转移.

    作者:郭红辉;王东江;李艳红;郝玉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痔动脉结扎、围扎悬吊术对痔出血及脱垂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

    目的 研究痔动脉结扎、围扎悬吊术对痔出血及脱垂后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6月肛肠外科收治的78例脱垂性(Ⅲ~Ⅳ度)痔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痔动脉结扎加痔本体围扎悬吊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手术及住院基本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和术后不同时点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观察两组术后患者出血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有效率100.00%、随访6个月复发率2.78%分别较对照组97.44%、5.41%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手术出血量(9.6±3.1)mL、创口愈合时间(6.1±2.2)d分别较对照组(12.1±4.2)mL、(9.5±3.4)d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6hVAS (3.5±1.2)分、18h(2.7±0.9)分分别较对照组(4.3±1.5)分、(3.6±1.4)分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15.38%较对照组35.90%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痔动脉结扎加围扎悬吊术不仅具有同传统外剥内扎术相近的手术疗效,而且能有效减少脱垂性痔病患者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疼痛,对促进创口愈合和减少脱垂后并发症效果较好.

    作者:李忠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改良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对子宫颈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改良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对子宫颈癌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子宫颈癌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观察组在腹腔镜下实施改良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术期指标,术后1周采用Wexner便秘评分及肛门排气时间评价肛门功能,记录两组排便时间评估直肠功能,治疗后3个月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手术疗效,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243.15±0.93) min、住院时间(14.32±2.01)d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短(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94.86±14.23) 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一周观察组Wexner评分(8.34±2.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41.32±2.63) min、排便时间(18.33±1.52) min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P<0.05);治疗3个月观察组WHOQOL-BREF评分(23.14±3.38)分及并发症发生率9.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改良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应用于子宫颈癌中可有效改善围术期各项指标,减少对肛门及直肠功能的损伤,同时提高远期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应用实践.

    作者:佟号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Survivin和p27Kip1表达在结肠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结肠癌中Survivin和p27Kipl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3例结肠癌标本和1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Survivin和p27Kip1的表达,分析比较Survivin和p27Kip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癌预后与分化程度(OR=2.340,P=0.004)、远处转移(OR=3.519,P=0.001)、Dukes分期(OR=2.661,P=0.029)、Survivin表达(OR=5.042,P=0.026)、p27Kip1表达(OR=0.389,P=0.0 11)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Survivin表达与预后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urvivin阳性组生存率低于相应的阴性组(P<0.05),p27Kip1阴性组生存率低于相应的阳性组(P<0.05).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Dukes分期、Survivin及p27Kip1表达可能与结肠癌预后有关.Survivin阳性表达和p27Kip1阴性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相关,联合检测二者表达可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

    作者:曹洪华;伍朝德;梁君林;陈利生;高枫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合并结肠炎的近期疗效及随访观察

    目的 观察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合并结肠炎的近期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76例盆腔炎合并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甲硝唑联合莫西沙星治疗,观察组给予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10d为一疗程.比较两组包块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白带恢复正常时间,治疗2周后由护士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观察治疗期间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后1年内随访了解两组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包块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白带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6.21±2.45)d、(4.26±1.07)d、(5.59±2.47)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8.37±3.62)d、(6.78±1.83)d、(7.43±3.56)d(P <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9.47%,高于对照组71.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消化道反应、皮肤反应、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相当(P>0.05),其中观察组有1例合并呕吐与头晕症状,程度均较轻微,无严重需停药情况发生;治疗后1年内观察组复发率为5.26%,低于对照组21.05%,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0.05).结论 以甲硝唑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合并结肠炎,可缩短恢复时间,显著提升临床效果并有效降低复发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作者:陶莉莉;俞志清;樊云;周佼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祛瘀解毒方联合卡培他滨节拍化疗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祛瘀解毒方结合卡培他滨节拍化疗治疗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3年7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23例老年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中药祛瘀解毒方持续口服,加卡培他滨小剂量500mg,2次/d持续治疗.连续服用4周为1个化疗周期,可连续多程治疗;如患者出现严重不适,可休息1周再进入下一周期治疗.化疗直至患者自愿退出、不能耐受或死亡.对至少接受过2个化疗周期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疗效评价按RECISTl.1标准、总生存期、生活质量评分(FACT-C V4.0)标准评估.不良反应按NCI CTC3.0标准评估.结果 2月后疗效评估,23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0例(0/23),部分缓解(PR)4例(17.4%,4/23),疾病稳定13例(56.5% 13/23),疾病控制率为73.9% (17/23),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身体状况、情绪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和量表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社会/家庭状况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2疗程和4疗程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祛瘀解毒方联合卡培他滨节拍化疗治疗老年晚期肠癌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评估.

    作者:周京旭;李猛;吕文娇;李蔚怡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自护宣教对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护宣教对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 随机双盲法将86例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则行个性化自护宣教,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评分、自护能力评分及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效能评分及自护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在功能维度、症状领域及单项条目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护宣教能明显提高直肠癌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效能水平及自护能力,进而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陈小芬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短程放疗配合不同手术治疗直肠癌进展期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进展期直肠癌短程放疗后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根治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7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按就诊及入院顺序编号,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9例.两组术前均给予短程放疗,对照组放疗后采用开腹根治术,观察组放疗后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评估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统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均随访3年,统计总生存率、肿瘤复发及转移率.结果 ①观察组总缓解率84.62%,对照组总缓解率82.05%,两组总缓解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相近(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低于对照组的43.59% (P <0.05).④观察组括约肌功能恢复良好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随访2年,两组总生存率、转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程放疗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进展期直肠癌,对患者机体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生存质量好.

    作者:符坤;许干新;王正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腹壁悬吊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的预后及术中心肺功能变化分析

    目的 研究腹壁悬吊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的预后及术中心肺功能变化.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4年8月入院的结肠癌患者93例,随机分为悬吊组(腹壁悬吊腹腔镜手术)、气腹组(CO2气腹腹腔镜手术)与开腹组(开腹手术),三组各为31例,经统计学分析证实一般资料无差异后进行对应手术,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0 min(T1)、30 min (T2)、60min (T3)三个时间点HR(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IP)、动脉血pH值及动脉血CO2分压(PaCO2)指标差异,并对预后相关指标及围术期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①三组围术期指标:悬吊组与气腹组比较手术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气腹组与开腹组比较,手术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较低(P<0.05).②三组心肺功能比较:悬吊组、开腹组手术后T1、T2、T3时间点HR、MAP、CVP、PIP、PH及PaCO2虽有一定变化,但均处于正常范围,两组组间、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组HR未见异常改变,但MAP、CVP、PIP出现明显增高,与另两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显著较高(P<0.05),T2、T3时PaCO2开始上升,与同时间点另两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③三组预后比较:三组肠梗阻发生率以开腹组较高,但三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生存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较开放性手术有更高手术安全性,且疗效基本相同,而腹壁悬吊腹腔镜手术较气腹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较小,在确保腔镜手术干预疗效的同时,大程度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可作为优选方案进行临床应用.

    作者:潘高峰;刘维燕;刘绍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